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内皮素和一氧化氮含量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以肠平滑肌功能紊乱为主要表现的多因素疾病,目前神经和胃肠激素在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甚受关注。目的:探讨内皮素(ET)和一氧化氮(NO)在IBS等疾病腹泻患者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与病程的关系。方法:选取IBS腹泻型患者21例,糖尿病腹泻患者17例,甲状腺功能亢进腹泻患者15例,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15例,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16名。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和比色法测定患者发作期和缓解期血浆ET和NO代谢产物NO2^-/NO3^-的含量变化。结果:IBS和糖尿病患者的发作期血浆ET含量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IBS患者的发作期血浆NO含量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糖尿病患者则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IBS患者的缓解期ET、NO含量较发作期显著降低(P<0.05),其他腹泻患者则无此改变。结论:ET可诱发IBS患者肠道高反应性,ET/NO平衡失调可能是诱发和加重IBS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武汉地区消化内科就诊患者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情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消化内科常见疾病,目前认为其病因多与精神和心理状况有关。目的:调查武汉地区消化内科就诊者中IBS患者的比例及其相关情况。方法:于2002年10月14~18日以问卷形式调查在武汉地区5家医院消化内科就诊的2784例患者,性别、年龄不限。IBS的诊断参照RomeⅡ标准,以X^2检验分析调查结果。结果:在2784名调查对象中,共298例(10.7%)被诊断为IBS。30~60岁组与〈30岁组和〉60岁组相比,IBS患者的比例有显著差异,而不同性别、居住地、职业和文化程度调查对象间IBS患者的比例均无显著差异。在IBS患者中,腹痛(60.9%1、腹胀(62-3%)和腹泻(60.6%)为最常见的症状,腹泻为主型患者最为多见(45.2%);既往有胃肠道感染史、抗生素应用史和心理异常者占较大比例。IBS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有明显影响。结论:IBS可对患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肠道感染对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结肠黏膜P物质(SP)、Th1细胞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经结肠镜钳取77例IBS(20例感染后)患者及30例对照者的降结肠和直肠黏膜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肠黏膜SP与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IFN)-γ的表达情况。结果IBS伴腹泻型患者结肠黏膜SP、IFN-γ和IL-2表达与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后IFN-γ和IL-2阳性的IBS伴腹泻型患者结肠黏膜SP表达与对照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非感染后IBS患者结肠黏膜IFN-γ和IL-2阳性SP表达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有增加趋势。结论感染可促进SP表达增加,进而促使Th1细胞因子表达上调。感染可通过黏膜免疫/肠神经系统改变参与IBS发病。  相似文献   

4.
益生菌和肠易激综合征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最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之一,其发病机制目前还不明确。近年发现肠道微生物群可能参与了IBS的发生发展,细菌感染可以诱发感染后IBS;有一部分IBS患者存在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或是菌群组成改变;口服肠道不吸收的抗生素能够减轻IBS的症状。因此有人提出用益生菌治疗IBS可能是一个合理的方法。此文就益生菌治疗IBS的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患者外周血中性激素水平,探讨IBS发病与外周血性激素的关系。方法对符合罗马Ⅱ标准的48例IBS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者的外周血中雌激素(E2)、孕激素(P)和睾酮激素(T)的水平用放射免疫r计数器测定,并用自动软件分析。结果对于男性IBS患者,其外周血中T含量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E2、P含量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对于女性IBS患者,其外周血中E2含量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P、T含量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男性IBS患者外周血中T含量下降,女性IBS患者外周血中E2含量下降,提示IBS患者的发病可能与体内性激素水平紊乱有关。  相似文献   

6.
肠易激综合征与肠黏膜异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有大便性状改变和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是消化科常见的疾病之一。目前,IBS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肠道黏膜是机体接触外环境最大的部位,拥有丰富的神经、免疫、内分泌等感觉细胞,IBS患者肠道黏膜的变化对研究IBS的发病机制具有独特的意义。本文对近年IBS与肠黏膜异常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陆达海 《内科》2007,2(2):276-278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的病因至今仍未完全阐明,但已有诸多证据表明,50%-80%的IBS患者存在有肠道菌群失调。尽管IBS与肠道菌群失调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目前尚不清楚,但是,现有的研究资料显示,菌群失调参与了IBS的病理生理过程,IBS的某些临床表现与肠道菌群失调直接相关,而且,应用微生态制剂纠正肠道菌群失调后,可使IBS的临床症状得到改善。本文就微生态制剂对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对直肠内冷、温两种不同温度扩张试验的反应,以探讨IBS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门诊随机选择腹泻型IBS(D—IBS)21例,便秘型IBS(C—IBS)15例,对照者33例,随机应用冷刺激(3℃水)或温刺激(35℃水)进行球囊灌注扩张,记录诱发受试对象产生便意和腹痛时的球囊内容量及压力。结果①无论予以冷、温何种刺激,D—IBS患者及C—IBS患者便意容量阈值(DSVT)及腹痛容量阈值(APVT)较对照者均明显降低,其中在D—IBS患者又稍低于C—IBS患者,但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而两种刺激下虽然在D—IBS患者及C—IBS患者中便意压力阈值(DSPT)及腹痛压力阈值(APPT)均较对照者稍低,但三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②在D—IBS患者中,予以冷刺激后患者便意容量阈值(DSVT)及便意压力阈值(DSPT)均较温刺激时明显升高,而对于腹痛容量阈值(APVT)及腹痛压力阈值(APPT)影响不明显;在C—IBS患者中,予以冷刺激后,患者便意容量阈值(DSVT)明显升高,但便意压力阈值(DSPT)无明显变化,而对于腹痛容量阈值(APVT)及腹痛压力阈值(APPT)影响不明显;在对照者中,虽然予以冷刺激后便意及腹痛容量及压力阈值均较温刺激时稍高,但均无统计学差异。③IBS患者较对照者的容量/压力比值普遍降低,但D-IBS组与C—IBS组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在IBS患者中,无论D—IBS还是C—IBS,予以冷刺激后。诱发患者产生便意所需的球囊内容量/压力比值明显升高,而对于腹痛的产生影响不明显;在对照者两种温度刺激诱发出受试对象产生便意及腹痛的球囊内容量/压力比值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①IBS患者较对照者的内脏敏感性明显增高。②直肠内温度变化对IBS患者的非伤害性内脏感觉的产生有显著的影响,而对伤害性内脏感觉的产生影响不明显。③IBS患者的直肠顺应性减低。  相似文献   

9.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IBS患者结肠黏膜P物质(SP)、血管活性肠肽(VIP)、肥大细胞(MC)的变化及其在IBS中的可能作用。方法:20例腹泻型IBS患者、22例便秘型IBS患者和18名正常对照者纳入本研究.取回盲部、乙状结肠黏膜行SP、VIP免疫组化染色和MC计数。结果:IBS患者回盲部、乙状结肠黏膜SP、VI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较正常对照组增多、增粗,阳性增强(P〈0.05)。IBS患者乙状结肠黏膜SP、VIP免疫阳性神经纤维与回盲部相比无显著差异。IBS患者回盲部黏膜MC计数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乙状结肠黏膜MC计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IBS患者乙状结肠黏膜MC计数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显著低于回盲部(P〈0.01)。结论:SP、VIP和MC在IBS的发病中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0.
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特点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背景:肠易激综合征(IBS)是消化科门诊常见的功能性疾病,分析IBS及其亚型之间的临床症状特点对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目的:分析IBS患者及其亚型之间的临床症状特点。方法:对2005年8月~2006年5月在我院消化科门诊行结肠镜检查的连续患者进行问卷调查,根据结肠镜检查结果按罗马Ⅱ标准对每位患者进行临床诊断,统计其中所有IBS患者并进行分型.分析IBS的症状特点并比较三亚型之间临床症状的差异。结果:578例IBS中便秘型IBS(C—IBS)250例(43-3%),腹泻型IBS(D.IBS)290例(50.2%),腹泻便秘交替型IBS(A.IBS)38例(6.6%);其中男251例(43.4%),女327例(56.6%)。C—IBS和A—IBS与D—IBS相比,女性发病为多(P值分别为0.000、0.003);IBS患者在40岁之前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多,40岁之后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发病高峰年龄为30~40岁。三型IBS患者之间肠道症状中腹痛、腹胀、便后腹部症状缓解以及大便不尽感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三型IBS均以下腹痛发生率最高。578例IBS患者中有上消化道症状者有316例(54.7%);三型IBS患者之间恶心、食欲下降、早饱、反酸和烧心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值均〈0.05)。结论:三型IBS的临床症状各有特点.上下消化道症状重叠在IBS患者中常见。临床上注意细致区分这些症状特点有助于疾病的初步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认为IBS与胃肠动力障碍、内脏高敏感、肠道感染、脑-肠轴功能紊乱、免疫活化等因素有关。最新研究表明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在IBS的发病中亦起重要作用。本文就SIBO在IBS中的研究进展,包括病理生理机制、诊断、治疗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乙状结肠移行性运动与胃肠肽胆囊收缩素(CCK)、胃动素(MTL)的关系,探讨CCK、MTL对IBS患者乙状结肠动力的调节作用。方法 对2004年3月至2005年2月,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符合罗马Ⅱ诊断标准的腹泻型(D—IBS)和便秘型(C—IBS)IBS患者各20例及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志愿者组15名(男7名、女8名),分别采用毛细管液体灌注测压法记录空腹状态下乙状结肠移行性高幅突发波的波幅及占记录时间百分比;同时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所有研究对象血浆和乙状结肠黏膜CCK、MTL的含量,结果 D—IBS组乙状结肠移行性高幅突发波的波幅和持续时间显著高于C—IBS组和健康组(P〈0,05),D—IBS组血浆MTL、CCK浓度显著高于C—IBS组和健康组(P〈0.01),黏膜MTL显著高于C—IBS组和健康组(P〈0.01)。IBS患者乙状结肠移行高幅突发波的波幅和持续时间与血浆或黏膜CCK、MTL分别呈正相关(P〈0.05)。结论 IBS患者乙状结肠移行性运动可能受血浆CCK、黏膜和血浆MTL浓度相关的正性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肠易激综合征的流行病学和患者生活质量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目的:获取浙江省肠易激综合征(IBS)就诊人群的有关流行病学和生活质量资料,并评价汉化版生活质量量表(SF-36)在IBS患者生活质量研究中的应用。方法:2001年1月至2002年1月同期收集浙江省IBS患者。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式,问卷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症状问卷量表和SF-36。结果:(1)IBS性别和发病年龄构成与普通人群差异有显著性;高中和中专以上学历、在科研部门及国家机关工作者在IBS人群的构成显著高于普通人群。(2)IBS患者除了常见的结肠症状外,常诉有其他的结肠外症状,并常合并有一定的社会心理状况异常。(3)IBS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在活力、总体健康、精神健康和躯体疼痛等维度生活质量下降最为明显。(4)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IBS患者生活质量与杭州市普通人群相比,除生理功能外,其余7个维度积分均有显著下降。结论:IBS的发病与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相关。IBS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文版SF-36可用于中国IBS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  相似文献   

14.
背景:流行病学调查示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症状发作与饮食相关。目的:调查诱发或加重IBS症状的饮食因素,了解饮食因素在IBS发病中的作用,以探讨IBS患者自行饮食调整的策略。方法:采用问卷方式调查IBS患者症状发作与饮食的关系以及症状发作时的应对策略。结果:共纳入58例IBS患者,其中腹泻型IBS(IBS-D)占84.5%。每例患者有(5.50±3.37)个食物诱因,最常见的10种诱发和(或)加重IBS症状的食物为冷食(66.7%)、辛辣饮食(61.1%)、生食(53.7%)、油腻饮食(53.7%)、奶制品(不包括酸奶)(37.0%)、水果(33.3%)、酒(29.6%)、葱或韭菜(24.1%)、肉类(22.2%)和酸奶(16.7%)。IBS患者缓解症状最常用的手段为选择性食物剔除(55.2%),其中最常被剔除的食物/饮食习惯是辛辣饮食(79.5%),其次是冷食(77.3%)、生食(65.9%)、油腻饮食(56.8%)、肉类(31.8%)和奶制品(27.3%)。结论:IBS症状的发作和缓解与饮食密切相关,了解IBS患者症状发作与饮食的关系,对制定IBS患者的饮食调整策略,有效防治IBS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结肠黏膜肥大细胞(MC)密度和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肠易激综合征(IBS)发病的关系。方法在内镜下钳取结肠黏膜活组织标本。采用SP免疫组化染色进行肥大细胞定量分析;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对肠易激综合征不同亚型及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IBS患者回肠末端、回盲部、升结肠黏膜固有层MC密度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在同一结肠部位MC密度腹泻型IBS较便秘型IBS患者高(P〈0.01);外周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比值与正常组比较。腹泻型IBS下降(P〈0.01),而便秘型增高(P〈0.01)。结论结肠黏膜MC密度和T淋巴细胞亚群改变与IBS及其亚型密切相关,可能在IBS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肠易激综合征(IBS)主要临床表现是慢性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伴腹胀腹痛。现代医学对IBS的治疗方法主要是止泻与对症治疗为主,但疗效欠满意,而单用中药治疗,疗程较长,又易复发。笔者自1994年至今.用中医辨证用药加服洛赛克治疗40例IBS患者,疗效满意,现总结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股资料:40例IBS患者来自我科门诊和住院病例,均符合1986年11月全国慢性腹泻学术会制定《肠易激综合征》临床诊断标准、并全部经X光或结肠镜检排除肠道内器质性病变。其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19~68岁,病程6个月~4年,发病1年以上者36例…  相似文献   

17.
匹维溴铵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以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性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functional bowel disease,FBD),发病率较高,临床症状多样,病史迁延,目前的临床治疗效果多不满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IBS生活质量。匹维溴铵是一个胃肠道高度选择性钙离子拮抗剂,本药在国外已有广泛的应用,而在国内对此药的相关临床研究尚少。为观察匹维溴铵(得舒特)对IBS的临床疗效,特对其治疗情况进行临床研究,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从肠易激综合征脑肠轴学说谈肝郁脾虚病理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运用肠易激综合征(IBS)脑肠轴学说,探讨中医学对IBS肝郁脾虚病理机制的认识有望是现今该领域的一个突破点.借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技术,已发现IBS患者与疼痛和情感处理有关的脑区域内活动激活状态与健康人明显不同,提示其中枢神经系统对外周疼痛传入的下调功能减弱.  相似文献   

19.
思密达R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思密达治疗肠易激综合征(IB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双盲对照实验,6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疗程60天,治疗组口服思密达3袋/天,对照组口服安慰剂,使用方法相同。前30天治疗有效者进行下一阶段治疗(30天)。疗效评价标准如下:大便次数;患者主观症状,包括腹痛、腹胀,其严重程度以计分评估。结果 同安慰剂相比,思密达治疗IBS的疗效明显优于安慰剂(P<0.01);其在缓解患者腹痛、腹胀症状方面也显示出很好的疗效(P<0.01)。结论 思密达是一有效,安全的治疗IBS药物。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患者结肠黏膜中褪黑素受体(melatonin receptor,MR)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肠易激综合征临床症状的相关性。方法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正常对照20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BS,D-IBS)23例、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constipation-predominant IBS,C-IBS)20例结肠黏膜中MR的表达情况。使用JEDA801D形态学图像分析系统,测量阳性表达面积及光密度(opacity density,OD)。结果MR在黏膜层含量较多,黏膜下层含量较少。回盲部和乙状结肠MR阳性面积及OD值表现为:D-IBS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正常对照组明显高于C-IBS(P〈0.05)。与同组IBS乙状结肠相比,回盲部阳性面积增高(P〈0.05);OD值无明显差异。结论MR在D-IBS中高表达,在C-IBS中低表达,说明MR对IBS患者胃肠道运动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