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所致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的诊断、治疗方案及效果,对远期人/肾存活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999年4月~2003年4月肾移植术后早期排斥反应所致DGF患者的临床资料,共35例。结果24例术后无尿,11例术后2~5d出现少尿、无尿。经临床、彩超、移植肾穿刺活检诊断为排斥反应。所有患者接受ATG加FK506加MMF加Pred免疫抑制方案,定期透析。治疗后平均来尿时间为25d(10~98d),6个月内32例肾功能恢复正常,3年人存活率97.14%(34/35),移植肾存活率94.29%(33/35)。32例有功能肾患者的平均尿量为(1 986.4±869.7)ml/d,血肌酐(101.5±57.3)μmol/L,尿素氮(7.9±2.76)mmol/L。结论早期排斥反应所致DGF应尽早采用ATG加FK506加MMF加Pred免疫抑制方案,绝大多数都能恢复,远期人/肾存活良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小剂量抗CD3+单克隆抗体(OKT3)联合他克莫司(FK506)治疗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AR)的临床疗效。 方法 以28例肾移植早期并发AR患者为研究对象,AR诊断确立后应用小剂量OKT3联合FK506治疗(OKT3~5mg/d,连用3~7d;FK506 0. 1 ~0. 12mg·kg-1·d-1 )。回顾性分析AR的治愈率、血清肌酐(SCr)的恢复时间及全血CD3+细胞百分比的变化,评价该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安全性。 结果 AR治愈率为92. 9% ( 26 /28 );SCr恢复正常的平均时间为6. 9±3. 2d,全血CD3+细胞百分比平均下降27. 8% ±19. 9%;并发移植肾破裂3例,真菌感染2例。 结论 小剂量OKT3联合FK506治疗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肾功能恢复时间短,安全性好。其对人/肾长期存活的影响还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3.
肾移植术后早期耐激素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耐激素急性排斥反应(early steroid-resistant acute rejection ESRAR)的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科1999年10月-2002年10月肾移植术后18例诊断为ESRAR患者的临床资料.经临床表现、彩超及移植肾穿刺病理诊断为急性排斥反应.随后采用ATG FK506 MMF Pred免疫抑制方案、早期血液透析及支持等治疗.结果在术后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P)冲击治疗过程中,15例患者第2天即无尿,3例第2~5 d肾功能改善后又出现血尿、少尿.经治疗14例(77.8%)分别在15~78 d逆转,肾功能恢复正常,随访1~4年,肾功能维持正常.3例好转,随访2~3年血肌酐波动在150~280μmol/L,1例(5.6%)无效恢复血液透析.结论术后ESRAR极易导致移植肾功能不全;早期诊断并采用强有力的免疫抑制方案,结合血液透析和支持治疗可以有效逆转ESRAR,挽救肾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肾功能延期恢复(DGF)伴亚临床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体会。方法我院自1999年1月至2002年3月,行尸体肾脏移植41例,其中3例病人术后出现DGF,术后1周行移植。肾穿刺活检,1例为急性肾小管坏死;另2例术后1周活检接近边界值,但始终无临床排斥反应的临床症状,行血液透析,2~3周后,再次行移植肾穿刺活检证实为急性排斥反应。结果1例急性肾小管坏死病人经血液透析2~3周后,肾功能恢复。另2例2~3周后,经再次行移植肾穿刺活检证实为急性排斥反应。经激素冲击治疗,FK506治疗后,。肾功恢复。结论肾移植术后DGF其病因较为复杂,尤其伴亚临床急性排斥反应时,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临床诊断十分困难,因此,我们推荐早期行移植肾穿刺活检对于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5.
陈卫国  王庆堂  邓超雄  周鹏  汪俊超 《四川医学》2006,27(10):1053-1054
目的探讨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伴急性排斥反应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总结我院6年来275例次肾移植患者,28例术后出现DGF,综合肾穿刺活检、移植肾彩超及临床情况而确定为DGF合并急性排斥反应13例,确定DGF合并急性排斥反应后即用甲基强的松龙(MP)冲击治疗,2例冲击治疗效果不佳,即使用ATG治疗,2例MP冲击治疗后血肌酐再度升高者,将环孢素A改为FK506。结果诊断DGF合并急性排斥时,13例患者血肌酐水平在267~748μmol/L,均在治疗后8~15d降至〈200μmol/L,随访3个月除1例患者于肾功能恢复正常后1个月死于肺部感染外,10例患者血肌酐正常,2例患者血肌酐在140~190μmol/L。结论早期行移植肾穿刺活检非常重要,确诊后应减少肾毒性药物,使用MP冲击治疗,对MP冲击治疗效果不佳者,可用ATG、FK506,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肾移植患者低FK506血药浓度与早期急性排斥发生的关系.方法 本文通过EIISA方法检查来自30例肾移植患者349份血标本.根据血清肌酐的升高来判断器官排斥的发生,12例被考虑有排斥,其中5个病人通过活检确证,移植术后一个月或到第一次排斥的排斥患者与非排斥患者进行FK506血药浓度分析.结果 活检诊断的排斥患者比非排斥患者的FK506血药浓度要低(P=0.03),所有排斥患者比非排斥患者的FK506血药浓度同样要低(P=0.04).活检诊断的排斥患者平均血药浓度为5.09±1.16 ng/mL(±s),而非排斥患者为9.20±3.52 ng/mL;排斥患者平均FK506血药浓度为5.57±1.47 ng/mL,而非排斥患者为9.20±3.52 ng/mL.55%排斥患者血药浓度为0~10 ng/mL,血药浓度为10~15 ng/mL时没有观察到排斥患者. 结论 肾移植术后第一个月内血药浓度与肾移植早期急性排斥有显著性相关.低FK506血药浓度患者更易于发生排斥.肾移植术后第一个月内FK506血药浓度应大于10 ng/mL.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肾移植术后早期无尿或少尿的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0例肾移植术后早期无尿或少尿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0例经治疗,14例在术后8~40 d内肾功能恢复;3例超级排斥反应,于术后3d行移植肾切除;1例加速性排斥反应,于术后1周出现移植肾破裂而切除;1例急性排斥反应合并严重消化道出血死亡;1例术后1个月因移植肾肾动脉夹层动脉瘤切除病肾.结论:肾移植术后早期出现无尿或少尿,应尽快分析原因,及时采取相应的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小剂量抗CD3单克隆抗体(OKT3)治疗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将33例发生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肾移植病人分为两组,A组16例(OKT3 5 mg/d);B组17例(OKT3 2.5mg/d).观察排斥反应逆转情况及感染的发生率.结果A组13例(81.25%)急性排斥反应逆转,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1例移植肾自发性破裂行移植肾摘除术,2例移植肾失功恢复血液透析.B组15例(88.24%)急性排斥反应逆转,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1例移植肾自发性破裂行移植肾摘除术,1例移植肾失功恢复血液透析.两组排斥反应逆转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合并感染43.75%,B组5.8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OKT3治疗肾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反应的效果良好,并发症少,且费用较低.  相似文献   

9.
普乐可复治疗慢性移植肾功能减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普乐可复(FK506)治疗慢性移植肾功能减退的疗效.方法:选择尸肾移植术后6~34个月出现慢性肾功能异常的患者24例,将原有以环孢素A(CsA)为主的免疫抑制方案替换成以FK506为主的免疫抑制方案,观察肾功能变化.结果:替换FK506治疗8~12周后,21例肾功能明显改善,其中4例肾功能在4周内恢复正常, 3例效果不良,但血清肌酐(Cr)未呈上升趋势,总有效率85%.继续随访6个月以上,移植肾功能稳定,亦未发生明显药物毒性作用.结论:对慢性移植肾功能减退患者采用FK506替换CsA治疗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大鼠原位肾移植技术的改进及急性排斥反应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大鼠原位肾移植模型进行技术改进,并观察异基因肾移植大鼠急性排斥发生的规律.方法:从供体的切取及血管吻合等方面进行技术改进,供肾取自SD大鼠,受体为Wistar大鼠,共进行肾移植手术46例,将手术成功病例随机分为FK506[FK506, 0.1 mg/(kg·d),术后第1日至第7日皮下注射]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8例),观察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发生情况.结果:共进行手术46次,36只动物存活时间超过7 d,10只死亡,手术成功率为78.3%,手术时间2~2.5 h,其中热缺血时间5~10 min,冷缺血时间15~30 min,静脉吻合时间为5.0~10.5 min,动脉吻合时间为8.5~12.0 min,对照组大鼠术后7~14 d全部死亡,组织病理学检查提示有急性排斥反应发生,而FK506治疗组生存良好(存活时间大于14 d).结论:对大鼠肾移植技术进行改良后可明显提高移植大鼠的生存率,术后2 wk是大鼠急性排斥反应高发时期,运用免疫抑制治疗可诱导大鼠移植物的长期存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