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与乳糖不耐受的关系及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去乳糖饮食的疗法。方法:采用班氏改良法检测粪便中乳糖的含量,采用EL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粪便轮状病毒抗原,观察去乳糖饮食疗法治疗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结果:婴儿轮状病毒肠炎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为66.67%;1岁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为70.73%,1岁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为40.00%;两个年龄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轮状病毒肠炎乳糖不耐受去乳糖饮食疗法有效率为96.1%,低乳糖饮食组有效率为83.9%,对照组有效率为35.7%,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轮状病毒肠炎时乳糖不耐受发生率很高,临床上应引起高度重视。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时乳糖不耐受给予去乳糖饮食疗法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低乳糖奶粉对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并乳糖不耐受症的临床作用及恢复正常饮食的时机。方法将2013年9月—2015年7月,于本院儿科住院治疗的124例临床诊断为轮状病毒肠炎并乳糖不耐受症的患儿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60例,给予补液纠酸、口服思密达、肠道益生菌等常规治疗,继续原喂养方式。治疗组6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低乳糖奶粉喂养。观察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组有效的患儿在腹泻好转后分别给予低乳糖奶粉治疗1周及2周,然后逐渐恢复正常饮食,比较两组腹泻反弹情况。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3%、76.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乳糖奶粉巩固喂养2周腹泻反弹率低于喂养1周(6.3%、20.7%),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乳糖奶粉佐治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并乳糖不耐受症能提高常规治疗效果,缩短病程,且恢复正常饮食时间为喂养2周为宜。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甘草锌联合去乳糖饮食辅助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方法 将轮状病毒肠炎患儿134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儿入院后均予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口服甘草锌并停止含乳糖饮食给予去乳糖饮食;对照组,单独口服甘草锌或单独给予去乳糖饮食,或两种治疗方法都不用.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7%,明显高于对照组76.6%,两组比较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甘草锌联合去乳糖饮食辅助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可以减轻腹泻症状,减少腹泻持续时间,预防腹泻迁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乳糖不耐受与轮状病毒肠炎转归的关系,并分析影响乳糖不耐受康复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医院2015年1-12月收治163例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粪便还原糖检测结果分为乳糖不耐受组和对照组(非乳糖不耐受组),乳糖不耐受组分为康复组和未康复组,收集所有患儿临床资料。结果乳糖不耐受组和对照组脱水发生率和腹泻次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和治疗后,乳糖不耐受组和对照组之间腹泻次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乳糖不耐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腹泻次数(3.32±2.78、2.98±3.12)均低于治疗前(7.86±2.87、7.34±2.9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糖不耐受组和对照组腹泻病程和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康复组患儿腹泻持续时间(6.67±0.89)d低于未康复组(7.72±1.24)d,康复组患儿轻度腹泻、无肠道排毒比例均高于未康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肠道排毒是轮状病毒肠炎乳糖不耐受患儿康复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轮状病毒肠炎患儿乳糖不耐受不影响轮状病毒肠炎的转归,肠道排毒是轮状病毒肠炎乳糖不耐受患儿康复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轮状病毒(Rotavirus,RV)肠炎患儿乳糖不耐受与肠炎转归的关系及其影响康复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海南省妇幼保健院RV肠炎乳糖不耐受患儿30例,为试验组;RV肠炎非乳糖不耐受患儿30例,为对照组。观察和记录两组患儿发热、咳嗽等肠外症状和喂养方式、腹泻次数、腹泻时间、腹泻程度、脱水状况、肠道排毒及粪便还原糖阳性程度、RV-Ag阳性率、持续时间、粪便pH值、心肌酶谱。建立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RV肠炎乳糖不耐受患儿康复的相关因素。结果试验组患儿发热、咳嗽、轻中度脱水发生及腹泻次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粪便脂肪阳性13例及CK-MB异常21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去乳糖干预患儿、未去乳糖干预患儿及对照组患儿RV-Ag阳性持续时间、腹泻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既往RV感染史和肠道排毒是影响RV肠炎乳糖不耐受患儿康复的风险因素(P<0.05)。结论 RV肠炎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参与作用的结果,而乳糖不耐受对RV肠炎患儿肠炎转归影响作用较为轻微,去乳糖干预对扭转RV肠炎患儿肠炎转归意义不显著;但随着患儿年龄增加及适时接种RV疫苗,利于改善肠炎预后。  相似文献   

6.
7.
轮状病毒肠炎又称为秋季腹泻,经粪口传播或呼吸道传播而致病,6个月~2岁婴幼儿多见。轮状病毒是其最常见的病原菌,该病的治疗以补液、补充电解质、纠酸、退热等综合对症治疗为主,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我科用去乳糖奶粉辅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以探讨其疗效及对病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轮状病毒肠炎又称为秋季腹泻,经粪口传播或呼吸道传播而致病,6个月~2岁婴幼儿多见.轮状病毒是其最常见的病原菌,该病的治疗以补液、补充电解质、纠酸、退热等综合对症治疗为主,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我科用去乳糖奶粉辅助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以探讨其疗效及对病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腹泻病是我国婴幼儿的常见病,急性腹泻未彻底治疗或治疗不当,常致迁延性腹泻病,迁延性腹泻病病因复杂,感染、食物过敏、酶缺陷、免疫缺陷、药物因素等均可引起.各种病因所致腹泻损害小肠黏膜时,均易继发乳糖酶缺乏而导致迁延性腹泻病.我院自2009年6月-2011年10月采用无乳糖奶粉联合补锌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病合并乳糖不耐受患儿4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婴幼儿腹泻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轮状病毒肠炎与其他腹泻病的乳糖不耐受发生率的比较;婴幼儿腹泻去乳糖饮食的疗效分析。方法:采用尿半乳糖测定法判断有无乳糖酶缺乏。应用双抗体夹心法测定粪便轮状病毒抗原(RV-Ag),判断患儿有无感染轮状病毒。分组观察婴幼儿腹泻去乳糖饮食的疗效。结果:婴幼儿腹泻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为62.24%。其中≤1岁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为67.56%,>1岁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为53.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V-Ag(+)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58.21%,RV-Ag(-)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47.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婴幼儿腹泻乳糖不耐受去乳糖饮食有效率90.00%,对照组有效率5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①婴幼儿腹泻时乳糖不耐受发生率高达62.24%,随年龄增加而显著降低;②轮状病毒肠炎继发乳糖不耐受高于其他腹泻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③婴幼儿腹泻时继发乳糖不耐受可加重腹泻症状,是使腹泻时间延长的重要原因,去乳糖饮食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无乳糖饮食对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2月我院收治的80例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消旋卡多曲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无乳糖饮食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腹泻、发热和呕吐症状消失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AST、CK、CK-MB、LDH和a-HBDH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AL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乳糖饮食对小儿轮状病毒感染性肠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以去乳糖饮食为主要措施对轮状病毒肠炎腹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CNKI等中英文数据库。纳入以去乳糖饮食治疗等综合干预措施的随机对照试验,并追索已纳入的参考文献,对文献进行评价与资料提取,使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在检出的574篇文献中,最终纳入12篇文献,其中621例为干预组,615例为对照组。分析结果显示干预组呕吐消失时间( MD =-5.20,95%CI:-7.88~-2.52)、止泻时间( MD =-1.08,95%CI:-1.50~-0.67)、总体有效率(OR=3.85,95%CI:2.13~6.95)均优于对照组。结论去乳糖饮食治疗能有效减轻轮状病毒腹泻患儿的症状,促进其尽早康复,降低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13.
小儿病毒性肠炎是秋冬季节婴幼儿最常见的消化道感染性疾病,我院自2002年9月~2003年1月腹泻流行期间共收治病毒性肠炎40例,采用莪术油静脉输液及去乳糖饮食疗法辅助进行了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婴幼儿腹泻与乳糖不耐受相关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卢宇德 《实用预防医学》2008,15(5):1399-1400
目的探讨婴幼儿腹泻与乳糖不耐受的关系及去乳糖饮食治疗的疗效。方法采用醋酸铅法检测粪便乳糖的含量;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粪便轮状病毒抗原;分组治疗婴幼儿腹泻,观察疗效。结果婴幼儿腹泻中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为61.6%。其中〈1岁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为71.4%;〉1岁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为41.7%,二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VAg(+)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62.7%。RV(-)乳糖不耐受的发生率59.1%,二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婴幼儿腹泻乳糖不耐受,去乳糖饮食疗效明显高于常规西药治疗;对轮状病毒肠炎合并乳糖不耐受,去乳糖饮食疗效高于常规西药治疗。结论婴幼儿腹泻中乳糖不耐受发生率比较高,以〈1岁婴儿为多见;对婴幼儿腹泻乳糖不耐受给予去乳糖饮食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牛奶的营养价值人人皆知,但有些人偏偏无福消受,喝一点就会气胀、腹痛,甚至拉肚子。原来,这类人群对牛奶中的乳糖不吸收。中科院上海营养科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特聘高级工程师颜贻谦最近领衔发明的“牛奶去糖技术”,解决了这道乳业加工中的国际性重大难题。  相似文献   

16.
中国居民钙摄入明显不足,仅达到推荐摄入量(RNI)的30%~40%,与乳类消费量极低有关(平均每标准人日摄入量仅为26.5g)。调查结果显示,乳糖不耐受在中国汉族居民中发生率高达80%~90%[1]。本研究应用呼气氢法研究了低乳糖牛奶对乳糖不耐受小学生乳糖不耐受发生情况的影响。1研究对象与方法本着受试者知情同意的原则,在北京市郊募集了10~11岁小学生106名,经症状调查和口服25g乳糖后3小时呼气氢检查,以3小时内呼气氢升高在20μmol/mol以上作为乳糖不耐受的诊断标准[2],共发现乳糖不耐受儿童85例,发生率为80.2%。选择其中健康、无重大疾病和影响消…  相似文献   

17.
乳糖不耐受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乳糖不耐受是由于乳糖酶缺乏所引起 ,它与人类的营养和健康关系密切。对乳糖不耐受的研究涉及到营养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生理学、遗传学和医学等多门学科 ,目前有关其发生机制 ,尤其是乳糖代谢和乳糖酶活性的表达调控等方面研究 ,已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 ,但目前尚无明确结论。本文将对此方面的近期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颜引妹  张燕  陈佳  颜路易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5):2293-2295
目的:探讨婴儿乳糖不耐受症(lactose intolerance,LI)低乳糖饮品适宜的喂养时间。方法:实验组给予短期低乳糖饮品喂养,对照组给予长期低乳糖饮食喂养。结果:实验组3~6个月的体重增长值、身长增长值、呼吸道感染的患病率、奶粉费用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乳糖不耐受症婴儿短期低乳糖饮品喂养有利于婴儿的生长发育,维护其免疫功能的稳定,同时又经济实惠,值得各级医疗机构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氨基酸奶粉在婴儿急性腹泻并发乳糖不耐受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选取大便检测还原糖阳性的急性腹泻患儿13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68例。两组均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氨基酸特殊配方奶粉喂养,对照组给予无乳糖婴儿配方奶粉喂养,观察5天后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氨基酸奶粉喂养组腹泻的总有效率为95.16%,无乳糖奶粉喂养组的总有效率为82.3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12,P<0.05)。结论氨基酸奶粉在婴儿急性腹泻并发乳糖不耐受的治疗中效果显著,能减轻腹泻症状,疗效优于无乳糖奶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南京市秦淮区婴幼儿乳糖不耐受的现状及不同的干预效果,为针对性的干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对健康和腹泻的婴幼儿分别采用尿半乳糖检测,结果阳性者为乳糖酶缺乏;合并胃肠道症状提示乳糖不耐受;并对乳糖不耐受儿童的不同干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腹泻婴幼儿乳糖酶缺乏检出率明显高于健康儿童,腹泻的母乳喂养儿乳糖酶缺乏检出率低于腹泻的人工喂养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继续原乳类饮食加服乳糖酶组与无乳糖饮食组的止泻时间均少于继续原乳类饮食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前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婴幼儿腹泻易继发乳糖不耐受。母乳喂养儿乳糖不耐受检出率低于人工喂养儿。继续原乳类饮食加服乳糖酶与无乳糖饮食的干预效果均优于继续原乳类饮食,但临床应用各有缺点;乳糖不耐受影响儿童健康,需早发现、早诊断,并及早予以针对性地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