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对海口市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法从海口市的各小区各家庭随机选取1~15岁城市儿童,选取于2002年之前(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前)出生的512名城市儿童为对照组,于2002年之后(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出生的806名城市儿童为观察组;统计两组儿童接种免疫的情况,观察组运用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LISA)方法测定儿童血清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的阳性情况,计算两组儿童乙肝病毒感染情况。结果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的城市儿童首针及时接种率、全程接种率、全程及时接种率优于对照组(P<0.05);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前儿童的抗-HBs阳性率较低,观察组免疫效果较好(P<0.05);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儿童的HBsAg阳性率和抗-HBc的阳性率降低,观察组的乙肝病毒携带率降低(P<0.05);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后的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率为5.71%,相比于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利于儿童及时全面接种免疫,减少了乙肝病毒携带情况,降低了乙肝病毒感染率,有利于对乙肝进行预防和控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乙肝病毒感染状况,评价现阶段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策略的效果。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抗-HBs,5岁儿童同时检测HBsAg。结果 2013年扬州市人群抗-HBs阳性率为65.58%,不同年龄组抗-HBs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09,P0.05)。5岁儿童HBsAg携带率为2.23%。乙肝疫苗1992年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和2003年新生儿免费接种前后,出生人群抗-HBs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73,4.50,P值均0.05)。结论现阶段的乙肝免疫策略具有良好的效果,但仍需要制定相应的补充/加强免疫策略提高人群免疫力,建全更有效的乙肝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3.
目的:从大新县实施乙肝免疫接种项目的效果分析建立大新县全县免疫屏障的方法,探讨利用最低人力和物力耗费制定科学的乙肝免疫预防策略。方法:对2003年4月1日-2009年大新县儿童的免疫接种率、首针及时免疫接种率、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以及接种方式、注射器的使用、工作管理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实验对象进行HBsAg检测[1]。结果:大新县实施乙肝免疫接种项目以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在逐年提高,一次性注射器使用已经达到100%,抗-HBs阳性率在逐渐升高,小年龄组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率也在逐年下降。结论:大新县实施的乙肝疫苗接种工作较为顺利,项目达到预期目的,全县整个人群的乙肝免疫水平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广东省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分析和免疫策略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广东省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为制定广东省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分析广东省1992~2003年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乙型肝炎发病率和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等资料。结果乙肝疫苗1992年纳入计划免疫管理,2002年纳入计划免疫,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逐渐完善,1997年、2003年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分别为73.6%、93.1%;1993~2003年乙型肝炎平均报告发病率为33.80/10万,从1993年的28.85/10万上升至2003年的33.00/10万,其中0~4岁组和5~9岁组分别由17.05/10万、26.10/10万下降至6.36/10万、6.72/10万;1~59岁人群HBsAg携带率由1992年的16.76%下降至2002年的13.28%,其中1~4岁组和5~9岁组分别由16.76%1、9.14%降至4.86%、6.39%,10~59岁组变化不大。结论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能显著地降低乙肝发病率和HBsAg携带率;今后在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的同时,应考虑开展对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儿童和重点人群进行乙肝疫苗免疫。  相似文献   

5.
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是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传染病,接种乙肝疫苗是控制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措施.中国内地自1992年开始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管理,2002年正式纳入计划免疫,新生儿乙肝疫苗的接种率逐年提高,人群HBsAg阳性率大幅度下降,尤以≤14岁小年龄组最为明显.为了解全人群乙肝流行状况,评价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于2006年9月对辽宁省6个国家疾病监测点进行了全人群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乙肝疫苗广泛使用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在不同时期、不同人群感染情况,为乙型肝炎(乙肝)的预防提供决策。方法以全市18岁以下人群为调查对象,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人群中HBsAg携带情况。结果2000年监测检测12847人,HBsAg阳性1097例,阳性率8.54%;2006年共检测102699人,HBsAg阳性者2 399例,阳性率2.34%。随着2000年对全市1岁~18岁人群乙肝疫苗查漏普种和卫七项目乙肝疫苗实施,尤其是2002年乙肝疫苗纳入免疫规划管理后,各个年龄段乙肝疫苗接种率大幅度的提高,经过六年时间18岁以下人群HBsAg携带率下降72.59%,(0~、4~、8~、12~、15~18)岁组HBsAg携带率分别由2000年的3.76%、4.74%、5.59%、8.51%、12.58%下降到2006年的0.30%、1.39%、2.52%、3.03%、2.98%,各年龄组HBsAg携带率下降非常显著。结论各年龄组人群中HBV携带率的下降与乙肝疫苗接种有直接关系,乙肝疫苗对控制乙肝感染效果明显,提示我们除做好新生儿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工作外,成人的乙肝疫苗接种工作应逐步加强。  相似文献   

7.
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是预防乙肝的关键。我国自1992年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后,一般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 Ag)携带率已由1992年9.75%降至7.18%,15岁以下儿童下降更为明显,5岁以下儿童已降至0.96%,5~14岁为2.42%。2009年我国卫生部提出对15岁以下人群实施乙肝疫苗补种并将于今年完成。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周口市乙肝疫苗应用20年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情况,为完善乙肝预防控制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周口市1~19岁人群为调查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人群中HBsAg携带情况。结果 周口市调查人群HBsAg阳性率2011年(2.30%)与1999年(7.97%)比下降71.14%,<5岁儿童HBsAg流行率<1%。 结论 乙肝疫苗免疫接种效果显著。做好新生儿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加强中学生及成年人的乙肝疫苗免疫接种。  相似文献   

9.
唐山市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研究儿童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状况及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水平,探讨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和持久性,为制定非新生儿人群乙肝疫苗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于2005年采集有明确乙肝疫苗免疫史、不同免疫程序的1~15岁人群血清444份,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抗-HBs,分析比较免疫和加强免疫后抗-HBs水平和持久性;同时与1992年乙肝疫苗免疫前的本底资料相比较。结果2005年各年龄组儿童HBsAg携带率较1992年均有显著下降;免疫后5年抗-HBs保护阳性率和抗-HBs阳性率均明显下降,其中抗-HBs阳性率下降至1992年自然感染水平;免疫5年后行加强免疫,抗-HBs保护阳性率和抗-HBs阳性率显著高于未加强免疫组。结论接种乙肝疫苗是控制人群HBV感染的有效措施;免疫后间隔5年行加强免疫使免疫持久性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10.
<正>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是预防乙肝的关键。我国自1992年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后,一般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 Ag)携带率已由1992年9.75%降至7.18%,15岁以下儿童下降更为明显,5岁以下儿童已降至0.96%,5~14岁为2.42%。2009年我国卫生部提出对15岁以下人群实施乙肝疫苗补种并将于今年完成。今后还将对15岁以上重点人群和高危人群实施乙肝疫苗接种,预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江川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2011年5月采取分层整群抽样(PPS)方法抽取3个乡镇9个调查点的0岁~19岁人群,进行乙肝疫苗接种情况以及乙肝疫苗接种史和出生地点等问卷调查;采集静脉血,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结果]在被调查的397名0岁~19岁儿童中,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为62.2%,最高为〈1岁组,15岁~19岁组最低仅为15.7%,各年龄组间存在差异(P〈0.01);非医院出生的儿童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明显比在医院出生的儿童低,两者间存在差异(P〈0.01)。[结论]江川县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较高,而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费接种是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我区于1986年开始对不特定人群推广接种乙肝疫苗,1988年起对在普陀区人民医院出生的新生儿实施接种,至1992年1月将全区医疗机构出生的新生儿的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纳入计划免疫管理。本文对2003—2008年出生人群的HBsAg携带情况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13.
疫苗时代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时代人群乙肝病毒(HBV)感染状况与抗体水平。方法于1984年、1999年分别采集上海市黄浦区(原南市区)1~49岁人群血清1540份和838份,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分析并比较各组HBV携带率与感染率。结果1999年横断面调查中,各年龄组HBV携带率与感染率较1984年各年龄组均有所下降,其中以免疫人群下降更为显著。结论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是控制及消除人群HBV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疫苗长期免疫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乙肝疫苗普种预防儿童期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降低乙肝发病率的免疫效果。方法:建立肝病报告制度,对乙肝发病情况进行监测;以出生队列定群随访和横断面调查方法,观察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13年的免疫持久性、HBV感染标志变动和乙肝发病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HBV感染标志。结果: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轨道,母亲不筛检,新生儿接种常规剂量乙肝疫苗,乙肝疫苗平均接种率达到85%以上。免疫后13年的长期连续定群观察结果和免疫10年后的横断面调查结果显示,免疫人群的HBsAg阳性率已从既往的16.0%下降为2.3%,HBV感染率从既往的51.5%降至3.5%,疫苗预防HBsAg的保护有效率达到89.7%,预防HBV感染的保护率达到96.2%,1-13岁年龄组人群的急性乙型肝炎发病率已由18.38/10万降至1.6/10万,下降了91.3%,保护效果稳定。结论:在肝癌高发区隆安县开展新生儿乙肝疫苗普种,可获得有效控制HBV感染和HBsAg慢性携带的长期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宜昌市城区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后的人群免疫效果,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对计划免疫人群与非计划免疫人群采用ELISA法检测HBsAg、抗-HBs。结果 HBsAg阳性率为25.0%,抗-HBs阳性率为40.6%;HepB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前后出生的两组人群HBsAg、抗-HBs的阳性构成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乙肝疫苗接种保护率为89.71%,接种效果指数为1.55。结论 HepB计划免疫的实施使不同年龄人群HBsAg携带率、抗-HBs阳性率发生了较大变化,低年龄组人群对乙肝具有更好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16.
何志强 《职业与健康》2008,24(2):157-158
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并可引起多器官损害的一种传染病,是我国当前流行最为广泛、危害性最严重的一种传染病。为了控制病毒性肝炎的流行与传播,苏州市开展乙肝疫苗接种已十多年了,特别是从2003年7月起将儿童乙肝疫苗纳入计划免疫,开展以新生儿免疫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为了全面了解和客观评价苏州市4岁以下儿童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情况,  相似文献   

17.
河南省乙型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为了解河南省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流行现状,评价实施乙肝疫苗免疫10年后,人群乙肝病毒(HBV)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变动趋势,确定全省乙肝的综合预防控制策略。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全省14个县1~85岁人群共5 081人进行了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并用放射免疫(RIA)法检测了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和乙肝病毒核心抗体(抗-HBc)。结果河南省调查人群HBsAg、抗-HBs、抗-HBc阳性率分别是5.17%、52.66%、21.40%,1~14岁人群HBsAg阳性率3.4%。与1992年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比,全人群HBsAg携带率下降53.42%,1~14岁人群HBsAg携带率下降62.7%。结论接种乙肝疫苗是控制人群HBV感染的有效措施,能明显提高抗-HBs阳性率,降低HBsAg携带率,提高人群对HBV的免疫保护能力。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湖南省健康人群乙肝抗体水平及新生儿乙肝疫苗全程合格接种后的免疫效果,为制定湖南省乙肝免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随机选择长沙市、衡阳市68名新生儿、455名健康人群,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结果在68名新生儿全程接种乙肝疫苗后,抗-HBs阳性率达85.29%;健康人群抗-HBs阳性率平均为72.06%,各年龄组间抗-HBs阳性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有免疫接种史的人群中,各年龄组抗体均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15岁以下人群中抗-HBs阳性率有随着年龄的增加其抗体含量下降的趋势;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成功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观察湘潭市新生儿乙型肝炎 (乙肝 )疫苗免疫接种后血清乙肝病毒 (HBV)标志物的变化趋势 ,2 0 0 0年 6月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该市市区 1985年 4月~ 1999年 12月出生的新生儿进行横断面调查 ,采血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 (HBsAg)和抗体 (抗 -HBs)及乙肝病毒核心抗体 (抗 -HBc)。共调查≤ 15岁人群 30 0 5名 ,乙肝疫苗接种率为 95 9% ;各年龄组HBsAg阳性率为 0 5 9%~ 1 83% (平均阳性率为 1 2 0 % ) ,HBV流行率为 2 4 %~ 7 0 %(平均为 4 5 % ) ,均比实施免疫接种前明显下降。全程免疫后 <1岁儿童抗 -HBs阳性率最高 ,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降低 ,但 14~ 15岁人群中仍有 33 8%的人其抗 -HBs值 >10 0mIU/ml,且HBV流行率无明显的变化。表明实施大规模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接种 ,并保持较高的接种率 ,是控制HBV感染最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20.
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是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如今已成为世界性疾病.自1992年中国推荐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婴幼儿感染率明显下降[1],但2006年全国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2]显示,中国1 ~59岁人群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7.18%,仍处于较高水平.据此估计,2010年中国的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约为9300万.2009年卫生部提出对15岁以下儿童实施乙肝疫苗查漏补种,此后还将对新生儿以外人群尤其是15岁以上乙肝高危人群、低免疫应答、无免疫应答人群鼓励实施乙肝疫苗免疫接种[3-4].笔者观察了某高校大学生全程免疫接种20μg乙肝疫苗后无免疫应答者再免疫一剂60μg乙肝疫苗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