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评价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行胶囊内镜检查的结果。结果血管畸形8例,小肠肿瘤4例(其中3例经手术证实为空肠间质瘤,1例为血管瘤),小肠憩室2例(手术证实1例为Mechel憩室),小肠克罗恩病3例,小肠息肉2例,小肠多发溃疡1例,小肠淋巴管扩张3例,另发现小肠非特异性炎症7例,小肠寄生虫1例。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无创,检出率较高,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双气囊内镜(DBE)检查和小肠计算机断层摄像(CT)扫描在小肠间质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术后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为小肠间质瘤的患者资料,定义肿瘤直径<5 cm为早期病变.筛选具有DBE检查或小肠CT扫描完整记录的61例早期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相关前期检查(包括胃镜、肠镜、腹部B超、血管造影和胶囊内镜等)、DBE检查、小肠CT扫描及DBE与小肠CT联合检查的病变阳性提示获得或病变检出情况,以及随访期间肿瘤复发和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在小肠CT扫描和DBE检查前,61例患者接受相关前期检查后44例(72.13%)获得阳性提示.56例患者接受单纯DBE检查,检出病变52例(92.86%);42例患者接受单纯小肠CT扫描,检出病变37例(88.10%);两者病变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例患者接受DBE与小肠CT扫描联合检查,病变检出率达100%.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中位随访期35个月;无病生存59例(96.7%),带瘤生存2例(均为肿瘤复发病例经口服化疗药物治疗).结论 DBE检查和小肠CT扫描对早期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较高;两者联合应用有助于肿瘤的及早诊断和及时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评价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003年6月至2004年12月间21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行胶囊内镜的检查结果。结果21例行胶囊内镜检查,肠道血管畸形9例,空肠平滑肌瘤1例,小肠克罗恩病1例,小肠息肉2例,空肠炎症1例,阴性7例,病变检出率为66.7%(14/21例)。部分病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结论胶囊内镜安全,无创伤性,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初步探讨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2007年01月~2009年06月间31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胶囊内镜检查的结果。结果31例均完成检查,肠道血管畸形15例,小肠粘膜糜烂4例,小肠憩室1例,小肠结核1例,钩虫症1例,小肠过敏性紫癜1例,小肠占位性病变2例(间质瘤1例,淋巴瘤1例),阴性6例,病变检出率80.6%(25/31)。部分病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结论胶囊内镜安全,无创伤,对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消化道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慢性腹痛、慢性腹泻、腹胀消化不良患者及体检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观察其疾病检出率、图像质量及顺应性.结果:65例受检者在胶囊内镜检查过程中无任何不适和并发症,均顺利完成检查,胶囊1 d~3 d自然排出.胃内通过时间平均35.8 min,小肠通过时间240.38 min.65例患者中共有44例检出病变,占67.7%,所得图像清晰.检出疾病有小肠炎症、NSAIDs相关小肠黏膜损害、血管畸形、克罗恩病、类癌、息肉、间质瘤、小肠寄生虫等.结论:胶囊内镜检查无痛苦,对病变检出率高,对小肠疾病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和安全性。方法:对81例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和腹痛患者行Given M2A胶囊内镜检查,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81例患者中9例胶囊内镜检查未发现明显异常,1例胶囊内镜未进入小肠,其余71例共发现小肠病变132处,小肠病变检出率88.75%。这些小肠病变包括炎症36例,血管病变24例,隆起性病变16例,息肉15例,小肠内血液覆盖12例,溃疡11例,小肠蛔虫6例,憩室5例,克罗恩病5例,钩虫病1例,小肠发育不良畸形并内瘘1例。胶囊内镜诊断的5例间质细胞瘤均经手术后病理证实,而克罗恩病、淋巴瘤、血管瘤等隆起性病变在胶囊内镜均未能正确诊断。胶囊内镜获取的图像质量良好。患者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检出率较高、安全性好,但定性诊断能力有限,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小肠疾病诊断的筛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总结分析26例疑似小肠疾病患者行M2A胶囊内镜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26例中发现病变22例,包括小肠息肉7例,克罗恩病5例,血管畸型4例,平滑肌瘤2例,淋巴瘤2例,类癌1例,回肠憩室1例。阳性检出率占84.6%。小肠平滑肌瘤、淋巴瘤及类癌等均经手术病理证实诊断。胶囊内镜检查时间平均为473min(205min—555min),小肠内滞留中位时间240min,平均时间为236min(90min~433min)。结论: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具有较好的诊断效果,尤其适用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夏雨 《中外医疗》2012,31(21):177-177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OMOM胶囊内镜检查的48例疑似小肠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检查成功率100%,胶囊均顺利排出体外,共发现小肠病变36例(75.00%,),其中小肠血管扩张7例,血管瘤2例,小肠溃疡6例,克罗恩病3例,小肠息肉4例,间质瘤5例,小肠黏膜炎症及糜烂8例,钩虫病1例。结论OMOM胶囊内镜操作简单、无创伤、安全性高,耐受性好、对小肠疾病尤其是消化道出血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作为小肠疾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双气囊内镜(DBE)检查和小肠计算机断层摄像(CT)扫描在小肠间质瘤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经术后病理学检查明确诊断为小肠间质瘤的患者资料,定义肿瘤直径<5 cm为早期病变.筛选具有DBE检查或小肠CT扫描完整记录的61例早期肠间质瘤患者的临床和随访资料.回顾性分析相关前期检查(包括胃镜、肠镜、腹部B超、血管造影和胶囊内镜等)、DBE检查、小肠CT扫描及DBE与小肠CT联合检查的病变阳性提示获得或病变检出情况,以及随访期间肿瘤复发和患者生存情况.结果 在小肠CT扫描和DBE检查前,61例患者接受相关前期检查后44例(72.13%)获得阳性提示.56例患者接受单纯DBE检查,检出病变52例(92.86%);42例患者接受单纯小肠CT扫描,检出病变37例(88.10%);两者病变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5例患者接受DBE与小肠CT扫描联合检查,病变检出率达100%.所有患者均经手术治疗,中位随访期35个月;无病生存59例(96.7%),带瘤生存2例(均为肿瘤复发病例经口服化疗药物治疗).结论 DBE检查和小肠CT扫描对早期小肠间质瘤的诊断价值较高;两者联合应用有助于肿瘤的及早诊断和及时治疗,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0.
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旭妮  周军  林琪  洪捷敏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0):1104-1105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价值,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行胶囊内镜检查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3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4例患者共检出病变29例,阳性检出率为85.3%;包括小肠血管发育不良10例,小肠克罗恩病6例,小肠肿瘤4例,小肠溃疡3例,小肠钩虫病3例,小肠糜烂2例,小肠息肉1例。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安全、无创,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克罗恩病(CD)的外科诊治方法。方法:对29例外科手术的CD病例诊治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例中4例因回盲部占位肠镜活检证实,6例全消化道造影结合CT检查诊断,1例外院无线胶囊内镜诊断,其余18例均因肠梗阻、急性腹膜炎、急性阑尾炎等急诊手术,术后病理证实。手术方式以右半结肠切除、小肠部分切除、回盲部切除等为主。结论:本病常以急腹症出现,术前诊断困难,误诊率高;手术方式依据病变部位和并发症而不同,切除病变肠管仍是肠道CD重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何绮微  徐波 《广州医药》2010,41(3):40-41
目的探讨小肠间质瘤(small intestine stromal tumors,SISTs)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小肠间质瘤的消化道钡餐、多层螺旋CT及小肠镜资料。结果术前9例行消化道气钡双对比造影检查,4例检出病变,均未提示间质瘤可能。14例行CT检查,全部检出肿瘤,定性诊断准确8例;2例行小肠镜检查,未能检出病变。病理结果为SISTs,其中良性间质瘤2例,潜在恶性3例,恶性9例。结论SISTs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小肠镜检查成功率低,且应用不普及。消化道气钡双对比造影诊断率低,CT检查具有特征性,多种检查互相配合、结合临床表现有助于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4年6月—2015年10月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消化内科325例疑似小肠疾病的患者(症状组),经胃肠镜检查、腹部CT、钡剂造影等检查均未能明确诊断,采用以色列PillCam胶囊内镜或韩国MiroCam胶囊内镜检查,并以53例健康体检者(体检组)作为对比,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老年人多以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OGIB)和贫血接受检查,中青年则以腹痛、腹泻等症状为主。325例中有318例顺利完成检查,成功率为97.8%;完成全小肠检查288例,成功率为88.6%。其中186例发现小肠病变,病变检出率为57.2%;169例患者明确小肠疾病的病因,诊断率为52.0%。所检出的疾病包括克罗恩病、血管畸形、糜烂、溃疡、息肉、憩室、肿瘤、吸收不良等。53例无症状体检者全部完成检查,发现小肠病变13例,病变检出率为24.5%,6例明确病因,诊断率为11.3%。结论胶囊内镜全小肠检查成功率高,对疑似小肠疾病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对无症状体检者也有较好的筛查价值,尤其对老年人安全、耐受性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GIST)的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2000~2005年38例行手术治疗的GIST患者的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术前经CT或消化道造影诊断为GIST,8例小肠间质瘤患者中5例经肠系膜血管造影证实,2例经胶囊内镜证实,1例经急诊手术证实。按风险分级标准极低风险6例、低风险10例、中风险7例和高风险15例。术后免疫组织化学检查CD117阳性率为86%、CD34阳性率为82%。术后25例得到随访,其中10例复发,复发时间为术后3~24个月。结论CT及消化道内镜检查对术前诊断帮助较大,而肿瘤组织免疫组化检测是诊断GIST所必需的;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格列卫为GIST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将多层螺旋CT小肠成像与传统的小肠造影进行对比,了解CT小肠成像对克罗恩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已明确诊断的30例克罗恩病患者分别进行64层螺旋CT小肠成像和小肠造影检查,将两种检查方法诊断的肠道和肠外病变的部位、性质进行对比.结果 30例患者中CT小肠成像发现跳跃性病变16例(53.3%),小肠造影发现9例(30%),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39);对于肠道黏膜病变,CT小肠成像和小肠造影分别诊断了29例(96.7%)和18例(60%),二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小肠造影未见黏膜异常的11例患者中8例行内镜检查,内镜发现浅溃疡伴或不伴黏膜充血水肿5例,单纯的黏膜充血水肿2例,黏膜糜烂1例.CT小肠成像和小肠造影在肠管狭窄的诊断方面差异无显著性(53.3% vs. 43.3%,P=0.375),对瘘管的诊断结果一致(3例),CT小肠成像诊断腹腔脓肿1例.结论 CT小肠成像对克罗恩病病变部位和性质的诊断比小肠造影更具有优势,同时能诊断更多的肠外病变.CT小肠成像将有可能取代小肠造影成为克罗恩病主要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由于它的弯曲和游离度大,现有的诊断技术不尽如人意,致小肠疾病很难诊断,而胶囊内镜(M2A)能发现小肠内的微小病变。方法:自2008年11月,我们对结肠镜、胃镜、X线钡餐造影、小肠造影等检查未发现异常的33例小肠疾病患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其中原因不明消化道出血及腹痛28例。结果:33例中发现病灶27例(81.80%),包括血管发育不良、静脉扩张、息肉样病变、黏膜下肿物、Crohn‘s病、淋巴结增生等,其中11例同时存在两种病灶。结论:胶囊内镜小肠疾病诊断阳性率达81.80%,故胶囊内镜检查对诊断小肠病变具有特殊诊断价值,具有较强的临床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特别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06年8月~2007年10月,我院消化内科对24例怀疑小肠疾病患者(其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者21例),行OMOM胶囊内镜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受检者中,小肠息肉7例,小肠新生物2例,小肠血管畸形1例,小肠克罗恩病1例,小肠炎症2例,小肠钩虫病2例,阴性9例,病变检出率为62.5%,其中部分病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整个操作过程患者耐受性佳,无任何并发症,检查成功率100%。结论:胶囊内镜检查操作简单、安全、无创伤,尤其适用于年老体弱、合并其他慢性疾病或不能耐受有创性检查的患者。对小肠疾病尤其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作为小肠出血或经胃镜、结肠镜检查阴性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胶囊内镜在肠易激综合征诊断中应用价值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M2A胶囊内镜在肠易激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对56例既往诊断为肠易激综合征的患者进行胶囊内镜检查,所有病例均符合罗马Ⅲ标准。其中腹泻型13例,便秘型22例,混合型21例。 结果56例患者中,93%(52例)患者获得可识别盲肠的完整的小肠图像。5%(3例)患者有阳性结果。检出病变有克罗恩病(1例)、淋巴瘤(1例),间质瘤(1例)。 结论尽管临床上不推荐胶囊内镜作为一线检查方法,但胶囊内镜对肠易激综合征具有重要的辅助诊断价值,特别对常规内镜检查与影像学检查阴性的患者,是一种重要的非侵入性鉴别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M2A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中的诊断价值进行再评估.方法:对经胃镜、全结肠镜、全消化道钡餐检查、腹部血管造影等检查无阳性发现的45例病变疑在小肠的患者,在进行适当的肠道准备后应用胶囊内镜进行小肠检查,再评估胶囊内镜检查在小肠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45例中发现小肠病变39例(86.67%),包括小肠血管畸形19例、小肠非特异性炎性病变5例、增生性病变2例、Crohn病3例、小肠钩虫病1例、小肠息肉5例、末端回肠炎3例,6例未见异常发现.检查过程中患者无任何不适,也无并发症发生,所获取的图像质量良好.结论:胶囊内镜能清晰安全卫生地观察小肠,对小肠疾病的诊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可作为小肠疾病检查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20.
胃肠道间质瘤4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朱新峰 《中国全科医学》2006,9(12):1022-1023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胃肠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及手术资料。结果患者主要症状为上腹部隐痛不适、腹部包块、消化道出血、消化道不全梗阻等,术前患者均行上、下消化道钡剂对比检查、内镜或内镜超声、CT、肠系膜血管造影等多项检查。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标本切缘经病理证实无瘤残留,术后病理显示C-Kit阳性37例(90.2%),CD34阳性33例(80.5%)。结论胃肠道间质瘤早期表现为消化道出血,随病情进展可出现腹部不适、腹痛及腹部包块。肿瘤是否浸润邻近组织器官、远处脏器有无转移是胃肠道间质瘤良、恶性的重要临床指标,病理形态学检查是确诊间质瘤的惟一方法。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为最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