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比较静脉注射胺碘酮和西地兰在阵发性快速房颤治疗中的疗效。方法房颤发作1h-48h的患者5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4例),治疗组给予胺碘酮静脉用药,对照组给予西地兰静脉注射,观察2组患者用药3h内快速性房颤转复窦性心律和心室率控制疗效。结果治疗组用药后显效率(73%)及总有效率(96%)均较对照组(37.5%和70.8%)明显提高(均P〈0.05)。结论胺碘酮静脉应用治疗阵发性房颤转复窦性心律和控制心室率疗效优于西地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胺碘酮静脉用药治疗快速房颤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将76例房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原有心脏病治疗基础上,治疗组加用胺碘酮静脉用药,对照组加用西地兰静脉注射。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4小时内快速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及心室率控制的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2.10%)明显高于对照组(65.78%),P〈0.05;治疗组用药后显效率(转复窦性心律)为63.15%高于对照组的34.21%,P〈0.01。不良反应轻微。结论:胺碘酮静脉用药转复窦性心律及控制心室率效果好,不良反应轻,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但应在心电血压监测下进行。  相似文献   

3.
陈玲 《中国民康医学》2007,19(12):435-435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快速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48例快速房颤给予胺碘酮150mg静脉推注后,以1mg/min静脉维持6h,之后改为0.5mg/min静脉点滴24~48h;同时用药当天给予口服胺碘酮1200mg,第2天为600mg,3天后改为200mg/d维持。结果:24h内房颤转复9例,转复率39.6%;3天内45例,转复率93.8%。应用胺碘酮后心室率明显下降,随时间延长,呈减慢趋势。结论:负荷静脉、口服胺碘酮用药治疗快速房颤可明显减慢心室率,转复房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静脉注射胺碘酮和西地兰在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转复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房颤发作48h内的患者90例,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46例和西地兰治疗组44例,观察治疗8h后房颤复律情况。结果 胺碘酮组复律成功35例(76.1%),平均复律时间6.5h;西地兰组复律成功17例(38.6%),平均复律时间7.5h。胺碘酮组成功率高于西地兰组(P〈0.01),且复律时间比西地兰组短(P〈0.01)。结论 胺碘酮静脉注射在阵发性房颤转复治疗中的疗效优于西地兰。  相似文献   

5.
李妍 《中外医疗》2014,(20):8-9
目的比较静脉推注胺碘酮与西地兰治疗快速阵发性房颤的疗效差异。方法选择92例快速阵发性房颤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和西地兰组各46例,分别静推胺碘酮和西地兰,观察房颤的转复、心室率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胺碘酮组与西地兰组的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2.61%和58.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后心室率下降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胺碘酮组效果更明显,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治疗快速阵发性房颤,疗效优于西地兰,不良反应轻,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胺碘酮静脉用药治疗阵发性快速心房颤动(PAF)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将发作时间在48h内的102例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胺碘酮治疗组52例和毛花苷C治疗组50例。胺碘酮组:给予胺碘酮负荷量150mg静脉注射后,以0.5~1.0mg/min滴速静脉滴注,根据心室率调节胺碘酮剂量。毛花苷C组:给予毛花苷C0.4~0.8mg分次缓慢静脉注射。观察两组用药后12h复律情况及心室率变化。结果胺碘酮组与毛花苷C组的复律有效率分别为78.8%和36.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转复者心室率在胺碘酮组由(138±15)次/min降至(73±12)次/min(P〈0.01),毛花苷C组由(136±14)次/min降至(92±12)次/min(P〈0.01).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静脉用胺碘酮治疗PAF安全有效。其转复率显著高于毛花苷C。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阵发性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患者静脉注射胺碘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对阵发性房颤伴快速心室率的64例器质性心脏病患者,首次静脉注射胺碘酮150mg,15min后无效时重复应用,然后用微泵静脉维持1mg/min,6h后改为0.5mg/min维持18h。结果负荷量为150~300(198+46)mg,转复成功率为78.1%,副作用发生率9.4%。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治疗并发器质性心脏病的阵发性房颤伴快速心室率是有效、较安全的。  相似文献   

8.
凌云 《西部医学》2012,24(6):1119-1120
目的探讨静脉用胺碘酮治疗心衰并发快速房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心衰并发快速房颤患者78例,按入院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9例。观察组给胺碘酮150mg生理盐水稀释后缓慢注射,然后以0.5mg/min维持静滴,24小时总量不超过800mg;对照组先用西地兰0.2mg稀释后缓慢静推,若20分钟无效再给0.2mg,24小时总量不超过1.0mg,两组的常规治疗相同。比较首次用药后不同时刻的心室率变化、24小时后复律情况。结果两组用药后心室率均明显下降,对照组快于观察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胺碘酮可有效减慢心衰并发快速房颤的心室率,并使部分房颤患者复律,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胺碘酮转复非瓣膜病性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共入选阵发性房颤患者84例,随机分为胺碘酮组和西地兰组。观察两组从开始用药后4h和8h房颤转复率和平均转复时间。结果:静脉应用胺碘酮转复阵发性房颤的成功率高于西地兰(P<0.05),副作用与西地兰无明显的差别。结论:静脉应用胺碘酮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转复阵发性房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静脉应用胺碘酮对心力衰竭合并快速房颤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心力衰竭患者104例随机分组,比较静脉注射胺碘酮组与西地兰组,观察用药2h内,房颤转复情况及心率变化。结果两组用药后心室率均明显下降,胺碘酮组有效率高于西地兰组(P<0.05),胺碘酮组用药后转复窦律22例,西地兰组8例(P<0.05)。结论胺碘酮可有效降低心力衰竭合并快速房颤患者的心室率,并能使部分患者房颤转复,临床上应用较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静脉注射胺碘酮和普罗帕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62例阵发性心房颤动随机分为胺碘酮组(32例)和普罗帕酮组(30例),胺碘酮组予胺碘酮150mg静注,继以1mg/min的速度静脉输入,维持6h。再以0.5mg/min的速度维持18h;普罗帕酮组予普罗帕酮70mg静注。未复律1h后追加70mg。结果转律率:胺碘酮组81.25%(26/32),普罗帕酮组70%(21/30)。两组转律率相近。不良反应发生率:胺碘酮组15.6%(5/32),普罗帕酮组23.3%(7/30),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相近。但胺碘酮转复时间短,无房室传导阻滞出现。结论静脉注射胺碘酮转复阵发性的心房颤动安全有效,且优于普罗帕酮。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胺碘酮转复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疗效.方法 125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成盐酸胺碘酮治疗组(78例)和盐酸普罗帕酮对照组(47例),实验组以150mg盐酸胺碘酮10min内静推,30min未转复,再以150mg10min内静推,如未转复再以1mg/min静滴6h,后改为0.5mg/min静滴至48h,继而改为口服,0.2mg/次,3次/d;对照组以150mg盐酸普罗帕酮10min内静推,如20min未转复,再以35mg或70mg于10min内静推,次日起改为口服盐酸普罗帕酮片,200mg/次,3次/d.观察1周内房颤转复有效率和不良反应.结果实验组转复率92.5%(62/67),对照组转复率79.3%(46/58),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盐酸胺碘酮可有效对阵发性心房颤动进行复律,疗效优于盐酸普罗帕酮.  相似文献   

13.
THEincidenceofparoxysmalatrialfibrillationinoldpeopleisveryhigh,andhaspositivecorrela tionwiththeage.Oldpeoplewithatrialfibrilla tionalmosthaveorganicheartdiseases.Thesuddenepi sodeofatrialfibrillationcouldworsentheheartfunction andincreasetheriskofcerebr…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普罗帕酮和胺碘酮转复胸部手术后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胸部手术后2天内发作的心房颤动患者42例,分为普罗帕酮组和胺碘酮组各21例,分别静脉予普罗帕酮70~140m g与胺碘酮150~300m g,效果不佳者静滴维持,观察8小时内的转复率及安全性。结果普罗帕酮组和胺碘酮组2小时内的转复率分别为76.2和19.0%,8小时内的转复率分别为95.5和71.4%,两组2、8小时转复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后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普罗帕酮转复胸部手术后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成功率较胺碘酮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胺碘酮不同用药浓度在房颤三维射频消融术后短期的有效性。方法:选择62例行三维射频消融术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高浓度组和低浓度组,每组31例。,高浓度组以胺碘酮12 mg/m L,0.5 mg/min匀速静脉给药,低浓度组以胺碘酮1.2 mg/m L,0.5 mg/min匀速静脉给药,对比不同用药浓度的静脉炎发生率及术后短期预防心房颤动复发的疗效。结果:高浓度给药方式具有更高的静脉炎发生率,但两组对阵发性房颤患者术后72 h内房颤复发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用药浓度胺碘酮对三维射频消融术后72 h心房颤动复发预防均有效,低浓度能够减少静脉炎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西地兰与美托洛尔合用控制快速心房纤颤心室率的效果。方法:突发快速心房纤颤持续6小时以内的患50例随机分为西地兰加美托洛尔组(CM组,n=25)和单用西地兰组(C组,n=25)。CM组立即静脉注射西地兰0.4mg,口服美托洛尔25mg,30分钟后再服美托洛尔25mg;C组立即静脉注射西地兰0.4mg,4小时后再注射0.4mg。用药开始后每30分钟纪录心电图及血压,共8小时,结果:CM组用  相似文献   

17.
王磊 《中原医刊》2011,(24):49-51
目的观察新一代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伊布利特和经典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胺碘酮转复心房颤动(房颤)和心房扑动(房扑)的成功率及安全性。方法选择40~75岁,持续时间≤90d的房颤和房扑患者38例,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19例和胺碘酮组19例,伊布利特组体质量≥60kg者首剂1mg、体质量〈60kg者首剂0.01mg/kg,如无效10min后再给予1mg或0.01mg/kg;胺碘酮组首剂150mg,如无效10min后再给予150mg,观察转复率和转复时间,记录不良反应。结果伊布利特和胺碘酮组4h内转复窦律分别为78.9%和31.5%,24h内转复窦律分别为84.2%和52.6%,平均转复时间分别为(19±12)min和(48±17)min(P〈0.01)。两组均未发生致命性不良反应。结论伊布利特与胺碘酮均能终止房颤和房扑,伊布利特转复房颤、房扑的疗效高于胺碘酮,转复时间短于胺碘酮,但须在严格监控下进行。  相似文献   

18.
伊布利特转复房扑及房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春岩  冯择瑞 《黑龙江医学》2009,33(10):732-735
目的探讨静脉应用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心房扑动的有效性。方法筛选持续时间在90 d以内,符合入选条件的阵发或持续性房颤/房扑患者共36例,随机分为伊布利特组和可达龙组各19例和17例。伊布利特组体重≥60 kg者,首剂1.0 mg稀释于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静脉推注;体重<60 kg者,首剂0.01 mg/kg,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1.0 mg/kg或0.01 mg/kg;可达龙组,首剂150 mg稀释于0.9%氯化钠注射液20 mL静脉推注,如无效10 min后再给予150 mg。结果伊布利特组和可达龙组的总转复率分别为63.16%VS 35.29%(P<0.05);伊布利特组房扑的转复率明显高于可达龙组75.0%VS 33.3%(P<0.01),伊布利特组房颤的转复率明显高于可达龙组60%VS 35.71%(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伊布利特组和可达龙组平均转复时间分别为(28.13±11.46)min VS(50.01±14.7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均能有效降低房颤/房扑的心室率,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伊布利特是一种起效快,对房扑、房颤患者转复率高的药物,其疗效优于可达龙,但需在严格监控下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