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病(coronaryheartdisease,CHD)患者止凝血、纤溶状态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102例冠心病患者,其中31例稳定型心绞痛(stableangina,SA),3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angina,UA),38例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检测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Willebrandfactor,vWF)、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140(α-granulemembraneprotein140,GMP-140)、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issue-typeplasminogenactivator,t-PA)、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lasminogenactivatorinhibitor,PAI)及D-二聚体(D-Dimer),采用Clauss法检测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含量并比较各指标在CHD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差别。结果CHD患者血浆中t-PA低于健康对照组,其他指标的含量高于健康对照组。UA组与SA组比较,vWF、t-PA、PAI、D-Dimer、FIB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GMP-140无显著性差异(P>0.05)。AMI组与UA组比较,GMP-140和D-Dimer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他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CHD患者存在内皮细胞损伤、血小板活性增高而纤溶活性降低的状态,易发生血栓,并且各项指标异常程度与CHD严重程度相一致(AMI>UA>SA),有助于进行危险分层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病变中血清纤维蛋白原(F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血浆D-二聚体(D-Di-mer)与血栓形成关系,并就其作用机制进行研究。方法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8例、不稳定心绞痛(UAP)组24例、稳定心绞痛(SAP)组30例和正常对照组20例。分别检测血清Fg、血浆D-Dimer、t-PA及其抑制物(PAI)活性,并对照比较其含量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血浆t-PA活性:AMI和UAP明显低于SAP与健康对照组(P<0.01);AMI组和UAP组之间,SAP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血浆PAI活性、D-Dimer和Fg含量:AMI和UAP组明显高于SAP和健康对照组(P<0.01);AMI组和UAP组之间,SAP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监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中血清Fg含量、t-PA、D-Dimer含量,可以及时判断凝血和纤溶功能失衡状况,预防和干扰血栓形成,提高患者良性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病变中血清纤维蛋白原(Fg)、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血浆D-二聚体(D-Dimer)与血栓形成关系,并就其作用机理进行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急性心肌梗死(AMI)组28例、不稳定心绞痛(UAP)组24例、稳定心绞痛(SAP)组30例和正常对照组20例。分别检测血清Fg、血浆D-Dimer、t-PA及其抑制物(PAI)活性,并对照比较其含量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的关系。结果血浆t-PA活性:AMI和UAP明显低于SAP与健康对照组(P〈0.01);AMI组和UAP组之间,SAP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PAI活性、D-Dimer和Fg含量:AMI和UAP组明显高于SAP和健康对照组(P〈0.01);AMI组和UAP组之间,SAP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监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中血清Fg含量、t-PA、D-Dimer含量,可以及时判断凝血和纤溶功能失衡状况,预防和干扰血栓形成,提高患者良性预后。  相似文献   

4.
血栓是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血栓形成常涉及多种因素,其中纤溶系统失衡,纤溶活性降低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冠心病患者伴有血浆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活性降低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I)活性升高,易致血栓形成。而冠脉血栓形成又是急性心肌梗塞(AMI)的重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作为纤溶系统的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观察AMI和心绞痛患者应用尿激酶和蚓激酶治疗过程中,血浆t-PA和PAI的动态变化,分析它们对冠心病患者纤溶系统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变化情况。方法 对 4 1例经溶栓治疗的AMI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 4、8、12、4 8h和 3、7d共 7次抽取静脉血 ,分别检测凝血酶原时间 (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 (APTT)、纤维蛋白原 (Fg)、D 二聚体 (DD)、纤溶酶原 (PLG)、α2 纤溶酶抑制物 (α2 PI)、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t 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1(PAI 1)等指标的活性或含量。结果 所有患者经溶栓治疗后 ,均导致PT、APTT的明显延长 ,t PA活性、DD含量的明显增高 ,PLG、α2 PI、PAI 1活性和Fg含量的明显降低 (与溶栓前比较 ,P均 <0 .0 1)。但这种变化为时较短 ,至溶栓后 12h ,各项指标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恢复 ,t PA与PAI 1已回复至溶栓前水平。结论 凝血与纤溶活性的变化与溶栓疗效关系密切 ,应用时监测PLG、α2 PI、t PA、PAI 1、Fg和DD等指标 ,对判断溶栓疗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检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血浆凝血酶-抗凝血酶Ⅲ复合物(TAT)、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蛋白C抗原(PC:Ag)、蛋白S抗原(PS:Ag)、P-选择素(P-Selectin)、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活性(t-PA: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剂活性(PAI:A)及D-二聚体(D-D),并与对照组比较.老年冠心组的TAT、vWF:Ag、P-Selectin、PS:Ag、t-PA:A、PAI:A、D-D显著升高(P<0.05).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的TAT、t-PA:A、PAI:A、D-D升高更明显,并与稳定型心绞痛有显著差异.结果表明:老年冠心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凝血系统激活、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活性增加及继发性纤溶亢进.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裘春宁  刘宏景 《检验医学》2004,19(3):258-260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溶栓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凝血与纤溶系统的变化情况.方法对41例经溶栓治疗的AMI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4、8、12、48 h和3、7 d共7次抽取静脉血,分别检测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g)、D-二聚体(DD)、纤溶酶原(PLG)、α2-纤溶酶抑制物(α2-PI)、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等指标的活性或含量.结果所有患者经溶栓治疗后,均导致PT、APTT的明显延长,t-PA活性、DD含量的明显增高,PLG、α2-PI、PAI-1活性和Fg含量的明显降低(与溶栓前比较,P均<0.01).但这种变化为时较短,至溶栓后12 h,各项指标已出现不同程度的恢复,t-PA与PAI-1已回复至溶栓前水平.结论凝血与纤溶活性的变化与溶栓疗效关系密切,应用时监测PLG、α2-PI、t-PA、PAI-1、Fg和DD等指标,对判断溶栓疗效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出血急性期的凝血和纤溶功能的变化.方法用酶联免疫法(ELISA)等方法定量分析脑出血患者的纤溶酶-抗纤溶酶复合物(PAP)、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PAI)、蛋白C(PC),用夹心酶联法定量分析凝血酶-抗凝血酶复合物(TAT),分别与对照组的凝血、纤溶各指标比较,同时对患者12h以内和24h时间段进行凝血、纤溶各指标的比较.结果脑出血的t-PA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AI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PC浓度高于对照组(P<0.05);TAT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AP浓度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脑出血急性期有凝血和纤溶活性增强及抗凝功能的异常;有一过性TAT升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观察糖尿病患者血浆中纤维蛋白肽A(FPA)、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原(Fg)等4项凝血纤溶指标含量的变化,及早发现和治疗糖尿病血栓形成倾向,减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有益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0.
运动对体内纤溶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动对健康人及冠心病(CHD)患者之纤溶功能有着明显不同的影响。经常、习惯的体育运动可提高健康老年人的纤溶活性,降低血浆纤维蛋白原(Fg)水平;短期的剧烈运动不仅可诱发冠心病患者心绞痛发作,而且还可能降低其血浆纤溶活性,促进冠脉内血栓的形成或心肌梗塞(AMI)的发生;但长期的康复运动却可通过提高其血浆纤溶活性,从而预防冠脉内血栓形成及降低AMI患者的再梗塞率,其机理主要是影响了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抑制物(PAI)的合成与释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