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压力就像感冒一样会传染。来自同事、职友、家人身上的压力和情绪会转嫁到你的身上.这些“二手压力”比“一手压力”更具杀伤力.就像吸“二手烟”一样,一旦你吸收了别人的压力,自己也会开始紧张,并且关注那些你不曾发现或根本就不会发生的各类“困惑”,扰乱你平静的生活。同时,你也同样成为一个“传染源”,又把这种负面情绪带给了你身边的人。  相似文献   

2.
爸爸说是我毁了他的一生6岁那年,我问妈妈,爸爸为什么不会笑。妈妈苦笑着摇摇头,没有说话。当时我想,是不是爸爸不喜欢我才不开心的?因为他从不像别人家的爸爸那样呵护自己的孩子。后来,我从奶奶口中得知,当时,爸爸已经有心上人了,他是在爷爷和奶奶的胁迫下与妈  相似文献   

3.
有一个孩子问他妈妈:“别人都说爸爸脾气好,可他在家里常对你发脾气,为啥?”妈妈笑着对儿子说:“孩子,这个你可不懂,因为妈妈是爸爸最亲近的人哪!”这位妻子回答得好,也有道理。男子汉在工作中遇到挫折。或与同事闹别扭,心里不痛  相似文献   

4.
话说某私立幼儿园的一个孩子,爸爸星期六开“桑塔娜”轿车去接宝贝儿子回家,儿子不肯上车;说别人的爸爸都开“奔驰”、“奥迪”豪华车接儿子……于是,孩子居然也提出了“爸爸我也要……”。  相似文献   

5.
陆云 《大众健康》2012,(1):128-128
“小鸡鸡”这类称呼不妥 通常孩子到了四五岁,不但会对自己的身体感到好奇,也会想认知他人的身体。当他看到别人的身体和自己的不同时,就会想知道原因,就会有一些奇奇怪怪的问题,“妈妈,我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我的‘下面’和别人的不一样?”等等。孩子发问正是父母给孩子讲解性知识最好的时候。  相似文献   

6.
在两三岁的年龄段,孩子的心理发展进入自我认知发展的初期,很重要的两个发展任务,一是认识自己的身体和别人有什么不同,一是认识自己的性别到底是男性还是女性。带着这两个发展任务,孩子就会想看别人的身体,将自己的身体与别人的身体进行比较,这样他才能最终明白自己的身体与别人哪里不同,自己到底是属于爸爸代表的男性还是妈妈代表的女性。  相似文献   

7.
王丽娇 《家庭育儿》2013,(12):54-56
涵涵买了一个泡泡,高兴地向小朋友们展示着,他们很开心,追逐着泡泡或者寄希望于自己也能吹一下。其中一个宝宝向涵涵发起了请求,但遭到了拒绝。他生气地跑开了,找到自己的爸爸。愤怒而直接地向爸爸讨要泡泡,爸爸解数用尽也没办法,只能带他到小区外的商店买回一个。对于这样的画面家长们应该都不会太陌生,孩子经常觉得别人的玩具比自己的厉害,但又不能对他人怎样,只能转身向家长耍横,而家长在衡量过后也觉得没必要为一个不值钱的小东西而让孩子不高兴,生活条件好了,尽可能地满足孩子吧!殊不知,这样的念头就已经在滋养孩子的攀比心理:“别人有的,我也要有。”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需求家长是否也会无力承担?这时候再来教育孩子不能攀比,并为孩子的一些攀比行为感到伤心,是不是太晚了呢?  相似文献   

8.
邵女士与丈夫离婚时,儿子才3岁。一年后,她将新男友带进家中,儿子叫他叔叔。不忍心伤害孩子的妈妈有一天“灵机一动”告诉儿子,“这个叔叔才是你的真爸爸。”自从对儿子撒下这弥天大谎后,她每天忐忑不安,内心陷入一团乱麻之中。妈妈为何对儿子编造谎言?谎言又将如何收场?为此,她走进央视“心理访谈”演播室——她突然对儿子说,开车的人是你的真爸爸邵女士与男友相处5年了。因为住在一起,邵女士觉得不能总让儿子叫他叔叔,她担心儿子心里会奇怪:“别人家总是妈妈爸爸在一起,而我家怎么是妈妈和叔叔呢?”也许,他不会说出来,但如果与别的小朋友…  相似文献   

9.
江玲 《大众健康》2009,(2):34-36
一些父母常常会很高兴听到别人这样评价自己的孩子:“真听话,那么懂事,那么乖……”。因为“乖孩子”这三个字是中国长辈对儿童的“最高奖赏”。可很少有人知道。“乖孩子”或多或少受了不恰当的家庭教育,有了心理暗伤却不为父母所知。这种孩子时常处在矛盾之中:一边是对权威.对父母的固有思想.对自己业以成型的行为模式的无可奈何;一边是成长在这个多元化.个性化的时代中,玩性未泯的童心渴望挣脱束缚……  相似文献   

10.
徐姗  张洁 《家庭医生》2014,(4):11-12
有些爸爸并非不想带孩子,而是被妈妈“驱赶”出了家教界。有的妈妈认为爸爸能力差,自己教孩子更放心。其实,妈妈无法身兼两职,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主动“放权”给爸爸。  相似文献   

11.
平时我们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经常会和孩子这样说“你是爸爸(妈妈)最爱的宝贝!”可是在一家人出门的时候爸爸妈妈亲密地牵手,把她丢在后面,这可能会造成孩子出现认为父母言行不一,不是真的爱自己的心理体验,孩子会有被遗弃感和被欺骗感。  相似文献   

12.
陈侠 《健康人生》2006,(4):19-19
嫉妒是一种心理活动,是早期的情绪分化而来。引起2~3岁孩子嫉妒的因素是多方面的,通常在父母的疼爱、老师的表扬、生活的享受、能力的强弱等方面,孩子会自然地流露出嫉妒的情绪。例如,有一个独生男孩是全家的宠儿,后来母亲去世了,继母生了个小妹妹,全家人的注意力都转移到了小妹妹身上。男孩便感到自己“失宠”了,于是经常欺负小妹妹。这是因为他感到自己失去了父母的爱而产生了嫉妒心。此外,因为羡慕别人的玩具,在食物、衣着方面不及别人时,孩子也会产生嫉妒。  相似文献   

13.
《食品与健康》2009,(3):7-7
瑞典研究人员在最新一期美国《儿科学杂志》上报告说。家庭压力大会增加孩子患肥胖症的风险。研究人员对比分析了7443个家庭的“压力水平”。以及造成家庭压力的各种因素。  相似文献   

14.
当我们不再以"别人家的孩子"来要求我们自己的孩子,抱着一个与孩子共同成长的个性化养育理念时,我们会有更开放的心态,去迎接育儿中的各种挑战。随着不断灵活地调整,我们会越来越了解我们自己的孩子,跟孩子也会建立越来越深的连接,育儿这件看似辛苦的事,也会因为我们的投入而变得妙趣横生。  相似文献   

15.
《家庭健康》2014,(11):34-34
N0.1总问“爸爸亲还是妈妈亲”。父母或出于竞争心理,或仅仅觉得好奇而提出这样的问题,对孩子来说却是艰难的选择。面对这种问题,有的孩子会在内心深处产生巨大的矛盾和斗争;有的孩子可能会见爸爸说爸爸亲、见妈妈说妈妈亲,学会耍滑头,长大了说话也言不由衷;还有的孩子会慢慢变得傲慢自负,产生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导致在人际交往中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甚至不断碰壁。  相似文献   

16.
“物权”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如何对待别人的东西,如何对待自己的东西,其实就是划清权利的界限。自己的东西可以和别人分享,但自己的意愿必须受到尊重。在这一点上,家长往往有一些糊涂意识。孩子不愿意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这是正常表现,也是好事。孩子正在形成自我意识,这个“自我”既包括“我本人”。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今竞争的社会里,父母们的期望往往都会过高,他们总是期望孩子有天赋、聪明、什么都比别人好,最好还能是位神童。许多父母都会认为人生就是要追求成功,没有成功谈不上快乐,为了成功,即使让孩子们先“痛苦”若干年也在所不惜。“梅花香自苦寒来”嘛!于是一旦为人父母,一个问题就摆在了面前:孩子的人生开始了,这一生我是该让孩子快乐,还是该让孩子成功?若选择成功,孩子无疑会被辛苦,而选择快乐,就怕孩子快乐了,却又会变得没“出息”。所以,绝大多数父母虽然知道快乐是孩子一生的财富,但仍然舍弃了成功的诱惑。  相似文献   

18.
程艳 《大众健康》2007,(2):58-58
小芳的儿子阳阳今年5岁。虽说至今没见过爸爸,但从家里的照片上他知道自己是有爸爸的。“爸爸在什么地方?”孩子的追问常常让小芳心如刀割。有一次,当小芳再次告诉儿子“你爸爸在很远很远的地方上班”时,阳阳用小手拽紧妈妈的衣裳,两眼直直地盯着她说:“我爸爸是不是死掉了?”听了这话,小芳的心都在颤抖。儿子在一天天长大,爸爸的概念也在他脑子里越来越清晰。小芳很矛盾,但就是不愿对他说出他们离婚的事,她不想给孩子带来任何伤害,也不忍打破孩子梦想中那个健康父亲的形象。他毕竟才5岁,根本无法理解大人之间的感情纠葛。阳阳的爸爸从未付过抚养费,小芳始终拒绝父亲与孩子有任何接触。她不知道自己到底该通过什么方式来告诉阳阳,才能把对孩子的伤害减到最小。[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现在父母们都退休了,生活比较清闲,遇到老同事、老邻居总是要聊上好一会儿,和亲朋好友讲述自己的生活。对于父母们来说,他们的共同话题就是孩子,谈谈孩子的成就会让他们感到幸福,但是也会让他们产生攀比的心理,’拿孩子作比较,别人生活幸福就会很羡慕,回家再对自己的孩子夸奖人家的孩子多么多么好,让孩子心里有很大压力。  相似文献   

20.
爱心男人 袋鼠爸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人们总认为.带孩子那是女人天经地文的“份内事”.可随着社会的变化,承担带孩子任务的”袋鼠爸爸“渐渐多了起来.他们成为现代家庭的一大风景.”袋鼠爸爸“有自己的怏乐也有自己的烦恼.特别是一些新手爸爸们侍候小婴儿往往手忙脚乱.挥汗如雨.不知如何应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