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腧穴的配伍是针灸处方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针灸疗效的关键环节,其效应存在协同与拮抗两个方面.本文总结近年来腧穴拮抗作用研究的相关文献,分析认为近年来腧穴配伍的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腧穴配伍能够产生拮抗作用,但相关研究较少,尚未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在今后的研究中,应以经穴特异性为基础,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手段探讨腧穴配伍的拮抗作用,对提高针灸临床疗效、阐释针灸作用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是针灸领域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2.
腧穴配伍的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灸疗效受穴位选择、不同手法等多因素的影响,多个腧穴配伍后作用于机体,是否存在着协同与拮抗作用呢?文章从单个穴位及不同的治疗手法对同一“靶”器官作用、腧穴配伍后协同作用拮抗作用这几个方面将其有关内容及进展作一综述,试图探讨腧穴作用的协同与拮抗现象是客观存在的。  相似文献   

3.
腧穴拮抗作用偶拾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郑常惕 《中国针灸》2002,22(6):41-49
王琴玉等学者于2001年第9期《中国针灸》上撰文“关于腧穴的作用协同与拮抗的思考”,其中关于腧穴拮抗的讨论有“如果用方不当,刺激不当,患者一旦有不适感,则医生可立即停针,使恶性刺激终止,则副反应无法积累和发展,常可消弥于无形”之说。笔者于2000年9月以针灸治疗一肺  相似文献   

4.
在针灸处方中,腧穴的配伍既有协同作用,也可能对应存在拮抗效应.本文结合相关文献,从协同作用和拮抗效应两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以期对腧穴配伍效率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指导临床和科研实践.  相似文献   

5.
腧穴间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探讨腧穴间协同与拮抗作用。方法:回顾有关文献,从临床观察、理论探讨和实验研究几个方面,对腧穴间存在的协同作用与拮抗作用进行了分析。结果:腧穴作用的协同与拮抗现象是客观存在的,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6.
刘利霞 《河北中医》2010,32(10):1530-1530,1581
<正>穴位配伍的拮抗作用是指两穴或数穴配合应用后其疗效较单穴为差,或原有作用消失甚或反向 [1]。《针灸精义》中说: 不知穴之配合,犹如癫马乱跑,不独不能治病,且有使病机变生他种危险之症状。如果配穴没有规律,取穴不准,针刺手法不当,针刺的效果就差,而且有时还会产生副作用,参阅大量中外文献,笔者从腧穴作用机制、针刺  相似文献   

7.
腧穴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也是疾病的反应点和针灸等治法的刺激点。腧穴配伍是指按一定原则将两个及以上的腧穴有机地组合起来,成为一个穴位配方,用以治疗和预防疾病。现将腧穴配伍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腧穴配伍方式研究有学者考究《难经.七十五难》中的"泻南补北"法,在总结历代文献的基础上归纳其病机并按照脏、经、  相似文献   

8.
9.
黄慧 《时珍国医国药》2011,22(6):1536-1537
腧穴配伍是临床治疗疾病的有效措施,腧穴配伍可达到协同增效作用、拮抗作用,临证时如合理使用腧穴配伍方法可提高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及副反应,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配伍不当则可能影响疗效,因此穴位配伍在针灸临床治疗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配穴是否恰当,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5,(11):2254-2256
目的:了解腧穴配伍机制的现代研究进展。方法:收集近年来腧穴配伍机制的相关文献,从影像学、分子生物学、形态学研究角度进行分析和评论。结果:影像学研究表明针刺单穴可以激活或负激活相应脑区,腧穴配伍并不是多个单穴所激活脑区的单纯叠加,而是使特定区域脑功能区得到激活,调节特定脑区功能,以增强某种功效,减弱其他作用,从而实现对疾病的特殊治疗作用。在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中,反映出腧穴配伍后,相比于单穴应用,对其代谢产物以及调控生理功能的相关物质发生了特异性改变,但其具体机制尚未阐明。从形态学角度看,腧穴配伍中与各个单穴相关的神经元在脊髓节段和区域分布上表现出了一定的相似性和特异性。结论:目前腧穴配伍机制研究已从影像学、分子生物学、形态学等角度进行了初步探索,但其机制尚不明确,有待更全面、系统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腧穴配伍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忠仁 《中国针灸》2010,30(5):437-440
检索1992-2009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将符合循证医学随机、可比、对照原则的文献进行梳理及研究。25篇相关文献资料分析显示,临床针灸治疗的腧穴配伍规则与机体局部解剖、神经、血管、内分泌腺的结构与功能密切相关;多个腧穴配伍产生的协同、抑制或拮抗效应,对临床疗效有重要影响。根据实验研究所揭示的腧穴配伍技巧及规律,巧妙应用于临床是针灸疗效提高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古籍中有大量对腧穴配伍的记载,但多数记载为配伍规律形式的概括,而无法揭示腧穴配伍规律的本质。腧穴因其所在部位、所属经脉不同而有其不同的功效主治,而腧穴配伍,无论是按照腧穴部位配伍或者所属经脉配伍,均是以所选穴位的功效主治为前提的;辨证论治中,辨证取穴是在治疗本病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病因、证候或者体质施以穴位的加减,无法完全遵循腧穴配伍以腧穴特异性为前提这一规律,是腧穴配伍的延展部分。  相似文献   

13.
浅论腧穴敏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静霞  刘阳阳  赵雪  李中正  郭义 《河北中医》2011,33(7):1039-1041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并散布于体表的部位,是与脏腑经络之气相通并随之活动、变化的感受点、反应点和传导点。人体腧穴存在"静息"与"敏化"2种状态,静息态即生理状态下的腧穴状态[1]。病理状态下,脏腑相关腧穴可发生敏化,腧穴敏化的形式主要有功能改变和形态改变。功能改变如腧穴痛敏化、热敏化、电敏化、  相似文献   

14.
梁爽  孟智宏 《中医杂志》2015,(6):536-538
在运用针灸、中药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所配伍的腧穴与腧穴之间、药物与药物之间以及针灸刺激与药物之间可能存在拮抗作用。临床应用时,一方面要避免拮抗作用所造成的治疗效果减弱或引起不良反应,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巧妙的方法,使拮抗作用在治疗中发挥特有的正面效应。针灸与中药虽然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治疗手段,但有些思想可以互相借鉴,融会贯通。  相似文献   

15.
分析总结古代针灸典籍中针灸处方配伍的演化发展及其规律,在此基础上将选穴配伍的关键归纳为辨证、循经和远近三条指导原则,提出建立在经脉脏腑辨证基础上的病变局部取穴配合循经远取特定穴的循经远近配穴规律以指导临证应用。  相似文献   

16.
腧穴配伍与配穴的概念含糊不清,使用上有混淆之嫌。鉴于此,通过查阅古今文献并结合临床研究,笔者认为腧穴配伍的概念是基于中医理论,在针灸选穴原则的指导下,结合临床和腧穴主治特性,选择2个或2个以上作用相同的腧穴进行配伍,发挥腧穴的协同增效作用,以达到特定治疗效果,提高临床疗效;而配穴的概念是相对主穴而言,是针对辨证或兼症选取的腧穴,与主穴共同构成针灸处方。  相似文献   

17.
通过针灸穴位的选择、腧穴配伍、针灸时间因素、刺激量、针灸手法、刺激方法等对腧穴配伍的临床应用和现代研究的影响,总结各种因素对腧穴配伍效应影响的规律,阐明腧穴配伍的机理,更好地将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合理有效的运用腧穴配伍指导针灸临床。  相似文献   

18.
腧穴配伍拮抗效应的实验观察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观察“内关”、“脾俞”、“足三里”及其两穴、三穴配伍的电针效应。方法 在小白鼠阿托品模型上以胃肠推进率为观察指标。结果 内关组、足三里组、内关配足三里组及脾俞配足三里组对小鼠胃肠推进功能有极显著的促进作用,内关配脾俞组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内关、脾俞、足三里三穴配伍呈拮抗效应。结论 腧穴拮抗效应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不同腧穴配伍电针对心肌缺血大鼠针效的差异,为临床防治心肌缺血的选穴配伍提供依据。方法: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标本配穴组(双"内关"配伍双"足三里""关元")、常规配穴组(双"内关"配伍双"神门""膻中"),每组各10只。盐酸异丙肾上腺素(5mL/kg)皮下注射法复制心肌缺血模型。标本配穴组和常规配穴组在每日造模前电针处理10min,造模7d结束后仍每日电针,连续21d。检测各组大鼠心电图,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检测血清肌钙蛋白T(cTnT)水平,酶联免疫法检测心肌组织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透射电镜观察心肌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心电图S-T段振幅、心率(HR),血清cTnT和心肌组织MDA含量均显著升高(P0.01),心肌组织SOD和GSH-Px活性显著下降(P0.01),心肌超微结构破坏明显,线粒体肿胀变形,甚至空泡化;电针干预后,两电针组心电图S-T段振幅、HR,血清cTnT和心肌组织MDA含量显著下降(P0.05),心肌组织SOD和GSH-Px活性显著升高(P0.05),心肌超微结构损伤减轻;两电针组组间比较,标本配穴组血清cTnT和心肌组织MDA含量明显低于常规配穴组(P0.05),心肌组织SOD和GSH-Px活性明显高于常规配穴组(P0.05),标本配穴组心肌超微结构损伤程度较常规配穴组轻。结论:电针能有效防治心肌缺血,标本配穴法电针的防治作用优于常规配穴。  相似文献   

20.
王华  梁凤霞 《中国针灸》2012,32(4):359-362
分析2000—2011年国内外期刊的相关文献,对腧穴配伍研究的思路进行探讨和展望。结果表明腧穴配伍既有协同作用也有拮抗作用,机制研究有一定进展,但在理论创新、研究设计和技术方法上有待进一步提高。今后腧穴配伍研究应该以提高针灸临床疗效为宗旨,需要进行新理论的凝练,严格进行研究设计,并积极应用现代科技方法,以期为针灸临床提供可资借鉴的理论依据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