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囊性肾瘤1例     
患者男,66岁,因查体发现右肾积水8个月入院.B超检查示:左肾111 mm×57 mm,右肾97 mm×49 mm,右肾实质变薄为6 mm,集合系统可见分离为33 mm,右侧输尿管长35 cm,上段扩张内径12 mm,下段较细;左肾形态可,结构清晰,左肾集合系统未见分离,输尿管正常.ECT示:右肾积水伴功能重度受损;分肾功能总GFR:36.1 ml/min;左肾GFR:33.6 ml/min;右肾GFR:2.5 ml/min.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囊性肾瘤(cystic nephroma,C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CN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CN分别发生于1岁男童及44岁女性,大体均呈多房囊性;镜下见囊壁内衬单层扁平、立方、靴钉样上皮,囊壁间为纤维结缔组织。结论 CN是一种少见的以弥漫囊性改变为特征的肾脏良性肿瘤,属肾脏良性上皮和间质混合性肿瘤。  相似文献   

3.
4.
肾脏的肿瘤性囊性病变是指不伴有剩余肾实质囊性改变的肾脏的孤立性囊性肿块。目前肾脏有4种囊性病变:囊性肾瘤(CN)、混合性上皮间质肿瘤(MEST)、囊性部分分化型肾母细胞瘤(CPDN)和多囊性肾细胞癌。其中CN和MEST是少见的良性肾脏肿瘤,二者病变的临床和形态学特征有重叠,包括中年女性多发,大小不等的囊腔、嗜酸性细胞、被覆囊腔的雪钉样细胞和卵巢性间质。作者研究了20例CN和14例ME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6.
囊性肾瘤(CN)与混合性上皮和间质肿瘤(MEST)为少见的良性肾肿瘤,两者的临床和病理特征有重叠,包括好发于中年女性,多变的囊性结构,内衬嗜酸性细胞和鞋钉状细胞,以及卵巢样间质。本研究的目的是分析和比较这些肿瘤的组织学特点和免疫组化表型。作者研究了34例,资料来自5个大的学术机构,其中20例肿瘤诊断为CNs,女性18例,男性2例,年龄范围为24~63岁(平均48岁,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婴,1岁,因发现骶尾部肿物2个月于2014年9月29日入院。2个月前患儿父母无意中发现患儿骶尾部隆起,患儿平卧时疼痛,不伴有红肿、破溃、发热、腹痛、排便困难等不适,未予任何诊治,家长见肿物逐渐增大,为求进一步明确诊治前来我院,门诊以"骶尾部肿物"收入院;既往体健;体检:体温36.4℃、脉搏100次/min、呼吸24次/min、体重11 k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查体合作。全身皮肤及黏膜无黄染、瘀斑、出血点。周身淋巴结未触及肿大。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性 ,2 7岁。因反复左下腹疼痛 3月余 ,尤以左侧卧位时明显 ,伴解黑便 3天入院。查体 :左下腹可触及一较大的包块 ,质较硬、压痛 ,活动度差。B超示 :肿块呈多房性 ,大小 16cm× 15cm ,回声不均。在B超引导下行包块穿刺 ,抽出较多暗红色血性液体。手术中见肿物大部分位于腹膜后 ,与回肠紧密相连 ,累及膀胱。临床诊断 :腹膜后肿瘤 (恶性 )。病理检查 带有回肠的囊性肿物一个 ,17 0cm× 15 5cm× 8 0cm ,切面多囊性 ,囊壁厚薄不均 ,0 1cm~ 1 2cm ,囊内为暗红色出血坏死物 ;部分为实性 ,呈灰白灰褐色 ,质脆 ,肿块呈结…  相似文献   

9.
患者女 ,5 4岁。两年前无明显诱因突发肉眼血尿伴肾区绞痛 ,经抗炎、止血等对症治疗好转。此后 ,类似情况发生过 3次。多次彩超检查均提示左肾多囊肾。患者于 2 0 0 0年12月 5日在外院住院。CT示左肾内有一类圆形呈膨胀性生长且边界尚清之低密度灶 ,其密度不均 ,可见小点状钙化灶 ,CT值 3~ 98Hu不等。经增强扫描 ,病灶内可见增强之条索状影 ,条索交织成蜂窝状 ,有多个分隔的低密度灶 ,CT诊断考虑为多囊肾合并感染 ,但不除外其他占位性病变。专科检查 :双肾区无叩痛 ,不饱满 ,双输尿管行程无压痛 ,膀胱区无压痛 ,未扪及肿块。手术所…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性,59岁,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发现颈部肿大,不伴疼痛、发热、咳嗽、胸闷不适,无声嘶、呛咳,无怕热、多汗,无手足发麻,未进行任何治疗。1个月来肿块逐渐增大,以甲状腺肿块入院。患者发病以来,精神可,饮食及大小便正常,睡眠可,体重无下降。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性,45岁,1年前因“肝囊肿”行去顶术,术后恢复可,近来患者出现进食不佳,CT示肝囊性病灶(图1),血液谷草转氨酶(AST):43 U/L;总胆红素(TBIL):26.1μmol/L;间接胆红素(IDBIL):20.6μmol/L。行腹腔镜“肝囊肿”切除术,术后将囊壁组织送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12.
多囊性肾细胞癌(MCRCC),也叫多囊性透明细胞肾细胞癌(RCC)和多囊性透明细胞癌,是一种预后较佳的少见的肾脏囊性肿瘤。2004年WHO肾肿瘤分类中将MCRCC作为透明细胞肾细胞癌的一种罕见亚型,其预后较佳。虽然文献报道囊性肾细胞癌比实体型透明细胞RCC预后好,但对于诊断MCRCC真正的临床意义和其预后还不清楚。作者根据WHO2004年的诊断标准收集了45例MCRCC,年龄30~80岁,平均54.3岁。男性28例,年龄36~80岁,平均56.3岁;女性17例,年龄30~78岁,平均51.1岁。50%的患者年龄小于50岁。肿瘤直径1—14cm,平均4.9cm,  相似文献   

13.
多囊性肾细胞癌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阐明多囊性肾细胞癌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报道1例多囊性肾细胞癌,结合文献对本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探讨。结果:肿瘤由厚的假纤维被膜环绕,瘤体全部由大小不等的囊腔及无膨胀性实性结节的薄的间隔构成,囊腔被覆透明细胞,异形性小,间隔内含聚集的透明细胞上皮巢,结论:多囊性肾细胞癌是一种罕见的有低度恶性倾向的肿瘤,术前影像学,细胞学检查及术后的肉眼特征均与囊性肾瘤,囊性部分分化性肾母细胞瘤相似,最重要的是本瘤缺乏肉眼所见的膨胀性实性结节,显微镜下的关键特征是间隔内可见聚集的透明细胞巢。  相似文献   

14.
<正>患者女性,75岁,体检发现左侧乳腺肿块4年,因偶有疼痛不适就诊。体格检查未见乳房皮肤明显红肿、破溃、乳头溢血和溢液。超声检查:左侧乳腺内上象限实质性团块,大小28 mm×19 mm, USBI-RADS:4A类。穿刺活检病理考虑为硬化性腺病,建议肿块完整切除后再次评估。患者入院后行左侧乳腺肿块切除术。病理检查 眼观:灰白色结节1枚,最大径约2.5 cm, 切面质硬,界不清。  相似文献   

15.
肾管状囊性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患者,男,46岁,因左侧腰背部不适1月,CT发现左肾占位1周入院,无血尿。先行肿块切除.后行左肾根治术。[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患者女性,54岁。于6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双侧额颞部钝痛,伴记忆力减退,头晕、头痛间歇发作,经休息可缓解,无恶心、呕吐、口角歪斜及面部麻木。于入院前3 h头痛明显加重伴意识丧失。当地医院查头部CT示:右侧额叶占位,考虑脑膜瘤可能性大。转院治疗,头部CT平扫示:右侧额部不规则囊实性肿物,与额骨界限不清,额窦、筛窦壁骨质破坏,提示脑膜瘤可能,双侧侧脑室前脚受压,中线结构局部左偏。  相似文献   

17.
18.
肾管状囊性癌:肾肿瘤新的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管状囊性癌(tubulocystiec arcinoma of the kidney,TCC)是最近描述的一种病变,尚未列入WHO(2004)肾肿瘤分类,这种罕见肿瘤近几十年一直作为集合管癌的变异型。Massson(1956)描述了1例肾中央区囊性肿瘤,囊肿衬覆钉突状细胞(hobnail cell),命名“肾直小管上皮瘤(epithelioma bellinien)”,自此文献中便将这类与肾直小管(Bellini duct)相关的肿瘤作为集合管(或Belliniduct)癌阐释。AFIP(1994)第三版系列肿瘤病理图谱中,肾集合管癌的典型图例或为多囊性肿瘤、或为高级别实体性肿瘤,此后这一肿瘤先后被多位作者以“低级别集合管癌”报道。  相似文献   

19.
患者男性,44岁,体检时发现右下腹包块1个月余,自觉大便变细,无腹胀、腹痛、尿频、尿急等不适感,无黄疸、肉眼血尿、脓血便等。血液实验室检查:AFP 8.70 ng/ml、CEA2.50 ng/ml、SF 88.10 ng/ml、CA199 14.89 U/ml。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管状囊性肾细胞癌(tubulocystic renal cell carcinoma, TC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和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TCRCC的临床资料、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随访和预后情况,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TCRCC中,2例男性,1例女性,平均发病年龄58.3岁。肿瘤均位于左肾,无明显临床症状。2例肿瘤分期为pT1,1例为pT3。CT或MRI均表现为多房囊性病变。镜下肿瘤完全由大小不等的小管或囊腔组成,囊壁菲薄,仅少量纤维间质分隔。肿瘤细胞呈单层排列,可扁平、立方状、柱状或鞋钉样,胞质丰富嗜酸性,细胞核大,核仁明显(WHO/ISUP核分级:3级),核分裂象少见。肿瘤细胞FH(3/3)均无表达缺失,PAX8(3/3)和P504s(3/3)强阳性,CD10(2/3)、CK7(2/3)、CK19(1/2)和EMA(1/3)部分阳性。2例患者行左肾根治性切除术,1例行肾部分切除术,患者术后随访均未出现复发及转移。结论 TCRCC罕见,大部分预后良好,其诊断标准严格,需与其他具有管状囊性结构的肾肿瘤鉴别,确诊需组织学结合免疫组化,必要时可行分子遗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