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摘要】 目的 评价下腔静脉DSA造影检查在肾癌伴发下腔静脉癌栓切除术前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至2019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接受下腔静脉造影检查的连续97例患者,最终纳入共37例肾癌伴发下腔静脉癌栓手术治疗患者。2名具有5年以上临床经验的主治医师分别对下腔静脉造影图像及术前影像进行评价,根据评价标准,下腔静脉完全阻塞且主要侧支循环通路完善、主要侧支循环直径≥10 mm为侧支循环完善组,否则为侧支循环不完善组。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方案选择。两组临床资料作差异性分析,计量指标根据正态分布与否用t检验或Mann-Whitney秩和检验,计数指标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采用Kappa系数分析2名观察者间评价一致性。 结果 CT、MR显示肾癌伴发下腔静脉瘤栓阻塞程度、侧支循环均有一定限度,下腔静脉造影能清晰显示下腔静脉瘤栓阻塞程度和侧支循环开放情况。37例患者中侧支循环完善组26例,其中14例(53.8%)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根治性切除+下腔静脉瘤栓离断术,12例(46.2%)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根治性切除+下腔静脉取栓术;侧支循环不完善组11例,全部(100%)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根治性切除+下腔静脉取栓术。2名观察者间评价具高度一致性(Kappa=0.871)。两组间患者性别、Mayo分级、术中出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余变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下腔静脉造影能准确判定肾癌伴发下腔静脉癌栓患者下腔静脉癌栓阻塞程度和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对下腔静脉离断术或取栓术术式选择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汪维阳  梁社富  林国成   《放射学实践》2011,26(6):690-690
肾癌容易发生肾静脉和下腔静脉内癌栓。近年来认为如未发现局部或远处扩散,行肾癌根治切除术同时取出下腔静脉内癌栓,预后仍然良好。我科最近通过球囊阻断法辅助泌尿外科切除右侧肾癌并取出下腔静脉瘤栓1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T引导经皮穿刺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原发性肝细胞肝癌(HCC)并肝静脉、下腔静脉癌栓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分析本科10例行CT引导经皮穿刺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HCC合并肝右静脉、下腔静脉癌栓临床资料,术后2月行CT增强、肝功能、AFP检查.以后每2月复查.结果 所有患者均手术成功,无相关手术并发症出现.每位患者平均植入125I粒子10.2粒.术后2月,5例患者肝右静脉、下腔静脉内癌栓较前不同程度缩小,3例患者癌栓较前无明显变化,2例患者癌栓较前增大.结论 放射性125I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HCC合并肝静脉、下腔静脉癌栓是一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洪恺  娄瑶  彭艳萍  李开艳  崔贤  管维   《放射学实践》2012,27(4):463-465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造影及术中超声在肾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诊断及临床分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例肾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患者进行常规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其中3例行超声造影检查,3例行术中超声检查。所有病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结果:所有下腔静脉栓子均为癌栓,癌栓分型为Ⅱ型4例,Ⅲ型2例,Ⅳ型1例。结论:超声技术对肾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并且能够脉对癌栓进行准确分型,对临床手术治疗及预后判断具有指导性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下腔静脉及右心房癌栓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16例原发性肝癌合并下腔静脉及右心房癌栓的患者.在行氟尿嘧啶、丝裂霉素、吡柔比星动脉灌注化疗后用与吡柔比星、碘油和PVA颗粒(直径300 μm)混合物进行肿瘤供血动脉栓塞治疗.结果 癌栓治疗有效患者11例(占68.7%,11/16),其中位生存期为13.5个月(7.5~26个月).整组的中位生存期为12个月(范围2.6 ~ 26个月).5例癌栓无反应组(癌栓对治疗无反应)的中生存期为3.3个月(2.6~ 12.5个月)(P<0.01).所有患者无严重栓塞后并发症发生.结论 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下腔静脉及右心房癌栓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探讨一种对肾和肾上腺肿瘤切除术中处理下腔静脉损伤的手术方法。此方法操作简便 ,能较好阻断出血 ,便于更换心耳钳修复破裂的下腔静脉 ,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前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 (PTA)已成为治疗下腔静脉膜性阻塞症 (membranousobstructionofinferiorvenacava ,MOVC)的首选方法。有关疗效随访的文章尚少 ,笔者总结随访最长超过 10年的 1组病例 ,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1 材料与方法1988年 6月~ 2 0 0 0年 12月采用介入治疗方法对 6 8例MOVC患者进行了治疗。男 46例 ,女 2 2例 ,年龄 16~ 6 0岁 ,平均 36岁。病程 3个月~ 12年。完全性膜阻塞 19例 ,不完全性膜阻塞 (膜上存有孔隙 ) 49例 ,膜厚 1~ 5mm ,其中 2例同时合并右肝静脉狭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肾癌尤其是伴有腔静脉癌栓的肾癌患经肾动脉栓塞及经下腔静脉溶栓化疗的意义。方法16例肾癌患全部行肾动脉造影,16例中4例为术前栓塞,12例为治疗性栓塞,其中5例伴下腔静脉癌栓的患除肾动脉栓塞外同时行腔静脉内溶栓化疗。结果下腔静脉造影清晰显示腔静脉内癌栓形成,7例单纯肾动脉姑息性化疗栓塞患术后主要症状均得以改善,生存1年以上占71.4%。5例患行经肾动脉化疗栓塞术及经下腔静脉溶栓化疗。术后1月复查症状无复发。5例中生存6个月以内2例(40.0%),7~13个月3例(60.0%)。结论下腔静脉造影对肾癌腔静脉内癌栓患诊断敏感,肾动脉化疗栓塞并腔静脉溶栓化疗是此类患重要的姑息治疗手段。其长期临床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肝损伤累及肝静脉主干或肝后段下腔静脉的救治。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4月~2011年11月收治的10例手术治疗外伤性肝破裂(Ⅴ级)临床资料,其中,男性8例,女性2例;年龄19~46岁,平均32岁。致伤原因:道路交通伤6例,重物砸伤1例,马踏伤1例,刀刺伤2例。均属Ⅴ级的严重肝破裂。血管损伤:下腔静脉破裂9例,肝右静脉主干破裂4例,肝左静脉破裂1例,门静脉主干破裂1例;10例均合并有右侧或(和)双侧肋骨骨折;9例有肺挫伤;入院时均呈休克表现。10例均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急诊行手术治疗。结果治愈8例,死亡2例。全肝血流阻断下行下腔静脉破裂+肝破裂修补术2例,肝上下腔静脉局部血流阻断(用血管阻断钳)下腔静脉修补术1例,肝右静脉破裂修补术3例,肝后下腔静脉破裂修补术5例,不规则右肝切除术6例(其中Ⅵ、Ⅶ、Ⅷ段肝切除1例)。结论在严重的外伤性肝破裂(Ⅴ级)救治过程中,需要多科积极配合,缩短术前准备时间,充分游离肝脏,合理阻断肝脏血流,正确的处理肝断面和大血管的损伤,可提高严重肝破裂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下肢深静脉血栓 (deepveinthrombus ,DVT)在临床上并非少见 ,其主要危害是血栓脱落 ,造成致死性肺动脉栓塞 ( pul monaryembolus ,PE) [1,2 ] 。经皮下腔静脉滤器的置入 ,能有效防止下肢深静脉脱落的血栓进入肺动脉内 ,预防猝死性PE的发生[3 ] 。本院自 2 0 0 1年 7月以来 ,对临床确诊的 6例DVT患者置放了下腔静脉滤器 ,均取得预期的临床效果。材料与方法1.一般资料本组 6例患者 ,男 4例 ,女 2例 ,年龄 46~ 73岁 ,平均 5 6.3岁。 5例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1例为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 5…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动脉造影及栓塞对肝癌合并下腔静脉癌栓的诊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肝癌并下腔静脉癌栓的重复肝动脉造影和栓塞的影像学表现及介入治疗意义。结果:10例均在肝动脉造影及栓塞前后显示下腔静脉癌栓血管,8例在栓塞后1~3个月内造影显示下腔静脉癌栓的供应血管增多,癌栓增大,其中2例累及心房。2例下腔静脉癌栓血管不显影。栓塞后癌栓内均见碘油沉积,部分癌栓缩小。结论:原发性肝癌之下腔静脉癌栓由肝动脉主要供血,造影有较好的诊断价值。栓塞对癌栓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不排除有促进癌栓生长的可能。治疗上宜采用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2.
张炜  马军 《兵团医学》2013,35(1):46-48
目的改良肝切除方法以提高累及下腔静脉肝癌手术切除的安全性与可靠性。方法 1999年10月至2011年6月共行位于Ⅰ、Ⅳa、Ⅴ、Ⅷ段深部肝癌切除51例。23例按常规方法切肝(甲组)阻断入肝或全肝血流,余28例(乙组)选择性阻断入肝血流,沿缺血范围,肝表面缝扎,闭合切除、修补受累下腔静脉壁,无损伤血管钳控制肝上下腔静脉血流,取出肝静脉或腔静脉癌栓的方法控制术中出血。结果术中失血量:甲组为200~1600ml,乙组为150~1500ml(P<0.05)。手术时间:甲组为190~350分钟,平均250分钟,乙组:150~310分钟,平均215分钟,(P<0.05)。术后并发症:甲乙两组分别为19和6例(P<0.05)。结论本文报道的方法适合于累及下腔静脉肝癌的切除,而且比常规切肝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下腔静脉恶性梗阻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 评价采用国产金属Z形自膨胀式支架治疗下腔静脉恶性梗阻的疗效。方法78例晚期肝癌伴有下腔静脉梗阻的患者入选本研究 ,其中原发性肝癌 6 6例、转移性肝癌 12例 ,患者中男 6 6例、女 12例 ,平均年龄 (5 0 45± 11 81)岁 (年龄范围 2 0~ 78岁 )。术前所有患者均行CT、MRI或彩色超声 (以下简称彩超 )检查 ,提示下腔静脉梗阻存在 ,同时对患者的梗阻症状进行记分。经下腔静脉造影证实狭窄及其程度 ,并在狭窄段放置国产金属Z形自膨胀式支架。术前、术后分别对患者下腔静脉狭窄段内径、患者的梗阻症状积分进行比较 ,统计学处理采用配对秩和检验。术后每 2个月采用CT、彩超或下腔静脉造影对患者下腔静脉的通畅情况进行随访。结果  78例患者下腔静脉狭窄段长度为 1 5~ 18 5cm(中位值为 7 2cm) ,共 94个支架放置于患者下腔静脉狭窄段内 ,体内支架长度为7 5~ 2 0 0cm(中位值为 10 0cm)。支架释放成功率为 98%。除 1例患者于术后第 2天出现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外 ,其余患者术后无严重的并发症发生。下腔静脉狭窄段内径由术前 0~ 0 5cm(中位值为 0 2cm)扩张至术后 0 3~ 1 6cm(中位值为 1 0cm) (Z =- 5 4 36 5 ,P <0 0 0 0 1) ,两者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患者梗阻症状积分由术前的 4~ 5分 (中位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下腔静脉畸形导致的相关临床并发症及其介入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下腔静脉畸形并发症及介入诊断和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双下腔静脉畸形2例,1例并发右下腔静脉、右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未予介入治疗;1例因下腔静脉肝内段癌栓继发双下腔静脉血栓形成,亦未予介入治疗。左下腔静脉畸形2例,1例表现为镜下血尿、腰背酸痛,未予介入治疗;1例左下腔静脉畸形伴腹痛,左下腔静脉跨越段支架植入成形术后症状无明显改善。结论下腔静脉畸形临床并发症少见,应根据影像学表现、相关临床症状及血流动力学、静脉压力差等指标综合判断,以免误诊误治。  相似文献   

15.
探讨一种对肾和肾上腺肿瘤切除术中处理下腔静脉损伤的手术方法。此方法操作简便,能较好阻断出血,便于更换心耳钳修复破裂的下腔静脉,有较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下腔静脉病变的螺旋CT诊断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下腔静脉病变的螺旋CT及下腔静脉CT血管造影(CTP)的影像特点。资料与方法 40例肿瘤侵犯下腔静脉及下腔静脉病变,采用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及下腔静脉CTP检查,分析不同扫描模式及后处理图像所示病变的部位、范围、密度变化特点及侧支循环形成。结果 19例肝癌沿肝静脉侵犯下腔静脉,癌栓位于下腔静脉肝段及肝上段;邻近下腔静脉肝段的肝癌直接侵犯下腔静脉;6例轻度强化,未见明显侧支循环形成。9例肾癌沿肾静脉侵犯下腔静脉,癌栓位于肾上段,无强化,见肾包膜静脉侧支形成及性腺静脉增粗。5例下腔静脉血栓管腔狭窄或闭塞,呈节段性,壁不光整,可见条状或斑点状钙化,CTP后延迟扫描,病变段无明显强化,见明显的侧支循环。3例下腔静脉内血管平滑肌瘤病,起自子宫,沿卵巢静脉及髂静脉上行,经下腔静脉侵入右心房,病变密度较均匀,无钙化及坏死囊变,强化较明显,病变段附近见大量侧支循环形成。发育异常所致布一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3例,表现为肝上段节段性狭窄,周围见大量的侧支循环形成。下腔静脉内平滑肌肉瘤1例,病变位于肝下段下腔静脉,呈节段性增粗,边缘不光整,密度不均,延迟CT扫描后不均匀强化,邻近见大量侧支循环形成。结论 下腔静脉病变的CT表现以充盈缺损、无或轻-中度强化、管腔狭窄及侧支血管形成为特征,下腔静脉CTP的三维重建能立体显示管腔狭窄和侧支血管,合理的CT扫描模式有利于病变的诊断和确定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17.
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一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腔静脉平滑肌肉瘤罕见 ,至今文献报道仅 2 2 0余例 ,若对本病认识不足诊断非常困难。作者遇到 1例 ,有非常完整的影像学和病理学资料 ,结合复习文献 ,兹总结报道如下。一、病例报告患者 女 ,3 9岁。胸闷、全身水肿 5个月余。血压 :10 5 /82mmHg( 1mmHg=0 .13 3kPa) ,双下肢及颜面部凹陷性水肿 ,持续性。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 13 6× 10 6 /L ,丙氨酸转氨酶 :3 0 17mmol·s-1/L、天冬氨酸转氨酶 2 2 84mmol·s-1/L、甲胎蛋白 :2 0 μg/L ,乙肝六项 ( - ) ,尿常规 ( - )。超声检查 :右心房和下腔静脉上段内显示…  相似文献   

18.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是一种常见的良性间叶源性肿瘤,但合并下腔静脉或肺动脉瘤栓罕见。本文报道了1例肾AML伴肾静脉、下腔静脉和肺动脉栓塞的患者。男,77岁,2020年5月因腹痛发现右肾AML,2020年7月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胸痛,CT、MRI、PET-CT影像学提示右肾占位,右肾静脉、下腔静脉和左肺动脉内多发脂肪密度为主的栓子。患者先后行肺动脉病损切除术和右肾切除术,病理证实右肾病变及肺动脉栓子分别为AML和瘤栓。  相似文献   

19.
肝静脉造影、下腔静脉造影以及静脉压力的测定是临床常用的诊断手段。作者在为疑诊布 加综合征的患者行上述检查后有 2例发生血栓形成 ,现报道如下。病例 1 女 4 4岁。上腹部胀闷不适 1年余。下腔静脉造影 :下腔静脉近心端闭塞 ,肝右静脉显示良好 ,且与下腔静脉通畅 ,腰静脉、腰升静脉、肝包膜静脉明显迂曲、扩张。下腔静脉压为 2 9cmH2 O。 2d后予行介入治疗 ,行双向下腔静脉造影 ,示下腔静脉及肝右静脉内广泛新鲜血栓形成。经导管缓慢注入 30万U尿激酶 ,2 0min后造影示腔内仍有大量血栓 ,以防止肺栓塞发生 ,结束手术。病例 2 女 5 5…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侵及下腔静脉型肾肿瘤的手术术式、要点及其相关因素的分析。方法根据癌栓侵及部位及粘连情况选择不同术式。结果13例患者平均存活时间为3年。结论三种术式优于姑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