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对脑梗死的诊断作用。方法 应用Toshiba Aquilion型多层螺旋CT扫描仪对26例脑梗死病人进行3D-CTA检查,分别对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和椎-基底动脉系统进行检测并评估。结果 发现大脑中动脉闭塞或狭窄17例,大脑后动脉闭塞或狭窄2例,椎动脉狭窄1例。6例未见血管异常,其中5例为多发性腔隙梗死。全部26例病人中,只见到1例动脉内壁不光滑,未见到斑块、钙化、溃疡及血栓形成。结论 脑梗死的病因可能以栓塞为多见;3D-CTA具有灵活的三维影像后处理功能,能提供脑血管病的多方面信息,是诊断脑梗死的重要工具之一。  相似文献   

2.
患者女,49岁,因“右侧肢体无力、言语不清7 d,加重1 d”于2012年12月1日入院。患者7 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上、下肢抬举无力,右手活动笨拙,说话不清楚,未在意。昨日无力症状加重,右手持物易掉落,右下肢行走拖曳。无头痛、面部麻木、饮水呛咳。既往无特殊病史。家族中无此类病史。入院查体:BP 130/80 mm Hg,不完全运动性失语,右侧中枢性面舌瘫,右侧肢体肌张力略低、肌力Ⅳ级,偏瘫步态,右侧病理征阳性, NIHSS评分4分,余查体未见异常。颅脑MRI示:左侧丘脑、双侧半卵圆中心腔隙性脑梗死,脑萎缩。经颅多普勒示:双侧MCA、ACA、TICA及LPCA、RSCA狭窄,BA、LVA、RPCA代偿性血流速度增快。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示:右侧大脑中动脉起始段90%重度狭窄,左侧大脑中动脉起始段闭塞,双侧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及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起始段均不同程度狭窄,其颅底见烟雾状异常血管网形成;左侧大脑中动脉的M1段远端位置可见一扩张的、脆弱的血流相关性动脉瘤(长约6 mm,宽约3.2 mm),造影剂明显滞留。诊断:烟雾病;左侧大脑中动脉血流相关性动脉瘤。本例患者拒绝行颅内外血管重建手术,予以低分子量肝素钠抗凝、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神经节苷脂营养神经、丹参活血化瘀及前列地尔改善微循环等药物治疗,并指导康复锻炼,3周后患者肌力、语言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3.
病例,女,57岁。主因阵发性头晕3年,加重20天入院。入院后行血管造影检查,示右椎动脉超源于右颈总动脉(图1)、右椎动脉超始处狭窄,右侧颈内动脉狭窄,左侧颈总动脉狭窄。行右椎动脉超始部狭窄支架置入术。术后彩超检查,右椎动脉超源异常(图2),右椎动脉支架膨胀良好,右侧颈内动脉、左侧颈总动脉狭窄。  相似文献   

4.
1病历摘要女,51岁。2006-12-31因头痛来我院就诊,急诊CT提示无明显异常,次日上午作TCD检查,提示右侧椎动脉轻度收缩,左侧大脑中动脉、前动脉及左侧大脑后动脉供血不足,两侧流速不对称,脑动脉弹性减退,患者无既往过敏史,给予5%葡萄糖250 ml加血栓通粉剂(国药准字Z20025652)500 mg,静脉滴注,静脉点滴不到3 min,患者出现全身发痒,渐感心慌,随即不省人事,急诊医生查体全身紫绀,呼吸、心跳均无,立即进行胸外按压,呼吸气囊辅佐呼吸、平卧、给氧、肌内注射苯海拉明20 mg、静脉推注地塞米松10 mg、肾上腺素1 mg、阿托品1 mg、多巴胺20 mg等抗休克…  相似文献   

5.
脑动脉狭窄支架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皮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angioplasty,PTA)已经广泛应用于冠状动脉和外周血管狭窄的治疗。现将我科2004年3月~2006年12月应用支架治疗7例脑动脉狭窄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7例中,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43~69岁,其中3例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例为脑梗死所致轻度偏瘫,5例为首次发病,2例为复发性脑梗死。所有病例均行颈部血管彩超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狭窄行脑血管造影,以确定狭窄部位、狭窄长度及程度,其中颈内动脉颅内段1例,大脑中动脉M1段3例,椎动脉颅内段3例。狭窄程度60%~95%。方法3…  相似文献   

6.
正患者女,61岁,右侧肢体麻木无力伴言语不利1月。2019年8月26日外院头颅M R平扫示:左侧基底节区急性脑梗死。2019年9月3日外院头颈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示:考虑右侧颈内动脉蹼,请结合临床;双侧颈内动脉虹吸段少许钙化斑块,管腔未见狭窄;双侧大脑前、中、后动脉未见明确狭窄。患者于2019年9月25日收入我院,查体:右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右偏,右侧肢体肌张力1级,右下肢肌张力3级;左侧肢体肌力肌  相似文献   

7.
李海燕  于翠凤 《临床荟萃》2003,18(11):641-641
例 1,男 ,62岁 ,活动时突然出现抽搐 ,意识丧失 2小时入院。查体 :深昏迷 ,右侧肢体瘫痪 ,脑CT检查阴性 ,4小时后患者神志转清 ,双瞳孔散大 ,双眼球向上、下、内运动不能 ,右侧肢体肌力Ⅱ级 ,右巴彬斯基征 ( + )。行颅脑MRI示 :小脑、脑干、丘脑多发性梗死灶。临床诊断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例 2 ,男 ,5 8岁 ,右侧上眼睑不能抬举 ,左侧肢体活动障碍1天入院。查体 :神清 ,右眼睑下垂 ,双侧瞳孔不等大 ,左侧3mm ,右侧 6mm ,右侧直接、间接对光反射消失 ,右眼内收 ,上下活动不能 ,左侧鼻唇沟变浅 ,伸舌偏左 ,左侧上、下肢肌力Ⅱ级 ,左侧巴彬斯…  相似文献   

8.
对癫痫误诊为TIA 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男,59岁。主因发作性右面部及右侧肢体麻木5个月于2008-02-13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收入院。患者于2007-10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面部及右侧肢体麻木,几分钟后缓解,于天坛医院查头颅MRI:脑内多发斑块状缺血梗死脱髓鞘灶,双侧颈内动脉虹吸段管壁不光滑,左侧为著;右侧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右侧椎动脉纤细;基底动脉尖狭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脂,营养神经等治疗,病情平稳后出院。1周前患者因情绪波动再次出现发作性右侧肢体及右面部麻木,并于一天当中多次发作,发作时无明显诱因和先兆症状,每次持续约10 min。既往高血压病史30 a,2007-07患脑梗死,未遗留后遗症状,无烟酒嗜好。查体:T 36.5℃,P 80次/min,R 20次/min,BP 140/80mm Hg,神清,言语流利,颅神经检查正常,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腱反射(++),病理征未引出,心肺检查无异常。TCD:脑动脉硬化血流频谱改变,左侧大脑后动脉重度狭窄,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右侧大脑后动脉流速减低。颈动脉超声:双侧颈动脉内膜不均增厚伴斑块形成,右侧椎动脉全程管径细。诊断:(1)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椎基...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存在对同侧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内径可能的影响,为影像学分析提供参考信息.方法 对50例来院接受3.0 T 3D-TOF-MRA检查者的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于最大密度投影法三维重建结果上测量后交通动脉、大脑后动脉P1段、大脑前动脉A1段、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的内径,以统计学分析探索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出现是否对各目标血管的内径产生影响.结果 本研究中20%的样本具备胚胎型大脑后动脉(10/50).根据本研究结果,尚不能认为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存在伴随着大脑前动脉A1段正常率的变化.与不具备右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样本相比,具备右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者的同侧颈内动脉内径较大(t=-2.108,P=0.040),而基底动脉内径较小(t=2.935,P =0.005).左侧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组和无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组间左侧颈内动脉内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侧有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组和无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组间基底动脉内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胚胎型大脑后动脉并非少见.根据本研究结果,右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的存在伴有右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内径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临床怀疑脑梗死患者行头颈部64排CTA检查,将层厚0.625mm图像进行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曲面重组(CPR)和最大密度投影(MIP)等处理,重点观察脑梗死面积大小、分布、程度和病变血管的部位、范围及程度以及有无侧支循环形成。结果30例怀疑脑梗死患者中,较大片梗死10例、多发腔隙性梗死14例、大小混合性梗死6例;左侧颈内动脉闭塞3例、右侧颈内动脉闭塞1例、左右大脑中动脉闭塞各1例,两侧颈内动脉狭窄2例、左侧颈内动脉狭窄3例,右侧颈内动脉狭窄2例,大脑中动脉狭窄、大脑前动脉及椎动脉狭窄共17例,狭窄程度为42%-75%,5例未见明显闭塞或狭窄征象。结论CTA能清楚地显示头颈部血管走行、结构,是临床诊断脑梗死较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经椎动脉入路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18岁.2008年5月因骑摩托车发生车祸,头部受伤导致右眼球隆起,右眼结膜充血、水肿、肿胀,视物模糊、视力明显下降.于2008年11月11日在湖南省人民医院行脑血管DSA造影:诊断为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于12日予以经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球囊闭塞.术后症状缓解出院,2个月后冉次出现右眼球外突,眼结膜充血,眼周可闻及杂音,考虑海绵窦内有其它分支动脉供血,海绵窦瘘再发.于2009年2月24日再次来我院行脑血管DSA造影:造影提示右侧颈内动脉闭塞不显影;左侧颈内动脉造影示前交通动脉增粗,有侧大脑前及右侧大脑中动脉经前交通动脉显影,双侧大脑前、大脑中动脉显影无异常,同时见右侧颈内动脉远段显影盗血致右侧海绵窦显影,右眼静脉明显增粗.左右椎动脉造影示大脑后及小脑动脉无异常,右侧后交通动脉明显增粗,并见向前部盗血致右侧颈内-海绵窦显影.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磁共振MRA(3D TOF MRA)对椎基底动脉系统及脑动脉主要分支检查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01-2009-08 47例患者MRA资料。结果左侧椎动脉狭窄4例,右侧椎动脉狭窄7例,双侧椎动脉狭窄1例,左侧椎动脉走行异常1例,大脑中动脉动脉瘤2例。结论磁共振MRA技术无创伤、准确率高,在椎动脉及脑动脉主要分支血管检查中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应用MRA评价后交通动脉开放与后循环形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应用3.0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探讨后交通动脉开放情况与双侧大脑后动脉及基底动脉形态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08名受试者行MRA及常规MRI.观察双侧大脑后动脉P1段粗细及后交通动脉开放情况,测量基底动脉直线长度及内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大脑后动脉P1段粗细与其同侧后交通动脉粗细相关(Kendall等级相关,右侧:相关系数rk=0.44,P<0.01;左侧:相关系数rk=0.50,P<0.01).双侧后交通动脉均未开放者基底动脉长度比单侧或双侧后交通动脉开放者长(P<0.05).双侧后交通动脉均未开放者基底动脉管腔平均直径比单侧或双侧后交通动脉开放者宽(P<0.01).结论 大脑后动脉P1段粗细及基底动脉长度、直径与后交通动脉是否开放有关.  相似文献   

14.
杨威  刘刚  陈彧  解基严  胡大一 《临床荟萃》2009,24(5):443-444
患者,女,40岁,主因“突发意识障碍伴右侧肢体偏瘫1个月”入院。患者1个月前于运动中突发晕厥,伴意识不清,烦躁不安,小便失禁,急诊于当地医院,查体发现右侧肢体无自主运动。头颅CT见延髓、左基底节及放射冠区可疑低密度灶。双下肢动脉超声提示双下肢动脉栓塞。超声心动检查发现左心房内稍强回声团,考虑左心房黏液瘤。当地医院给予保守治疗,3天后患者意识逐渐恢复,表现为运动性失语,左眼失明,右侧肢体仍无自主运动。患者出院后逐渐出现右足坏疽。入院前2天于外院复查超声提示左心房黏液瘤,右股总动脉内充满低回声团块。头颅MRI提示左侧室体旁出血(亚急性期);左侧顶叶、左侧基底节区(尾状核头、豆状核)脑梗死(亚急性期);左侧半卵圆中心、左侧脑室后角旁及脑干左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灶。为进一步治疗经门诊收入院。  相似文献   

15.
静滴曲克芦丁致脑梗死病情加重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蒙冠云 《新医学》1998,29(12):649
男,68岁。因右侧肢体乏力3天入院。高血压病史5年,无糖尿病史。体检:神清,右侧鼻唇沟变浅,右上、下肢肌力级,未引出病理反射,头颅CT示左侧基底节脑梗死。入院当日给予5%葡萄糖注射液250mL加曲克芦丁(维脑路通)注射液400mg每日1次静滴,同时给予甘露醇、极化液治疗,第3天右上、下肢肌力降为0级,复查头颅CT未发现新梗死灶,原梗死灶面积无扩大,第5天停用曲克芦丁,继续给予甘露醇、极化液治疗,第6天右侧上、下肢肌力恢复到级。本例于发病3天后使用曲克芦丁静滴治疗,用药3天后患侧肢体肌力降为0级,复查头颅CT未发现新梗死灶,原梗死灶面积无扩大…  相似文献   

16.
于婷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8):1924-1924
1 病历摘要 女,51岁。因右眼突然视物不见1h急诊我院。眼部检查;VOD:光感,瞳孔中度散大,直接对光反射消失。眼底:视乳头边界不清,颞上、鼻上分支动脉呈节段状,余动脉分支内无血柱,视网膜水肿,黄斑区呈樱桃红色,其下方视网膜可见点、片状出血。诊断:右眼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给予急症处理:球后注射妥拉苏林25mg,硝酸甘油0.6mg,舌下含服,口服乙酰唑胺500mg,低流量吸氧,静脉滴注丹参注射液250ml。2h后,视力恢复眼前手动。次日,继续扩张血管,降眼内压,改善微循环治疗,并配合高压氧及右侧颞浅动脉旁注射复方樟柳碱治疗。3d后VOD:0.12。10d后视力恢复为0.25。1个月后VOD:0.3,眼底视乳头边界清,色稍淡,视网膜颜色正常,动、静脉稍细,黄斑区反光强,中心凹反射欠清。追问既往史,患者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病史20a余,未曾系统药物治疗。半个月前曾因右耳耳鸣,听力下降就诊耳科,诊断为右耳神经性耳聋,拖延未进行治疗。此次入院后实验室检查:血甲状腺球蛋白抗体2434IU/ml(/E常值0.00~115),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670IU/ml(/E常值0.00~34)。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128层CT血管成像(CTA)对脑梗死与颈脑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对危险因素进行相关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颈脑血管疾病患者606例的临床资料。采用128层cTA发现颈脑动脉狭窄患者,按有无脑梗死分脑梗死组及无脑梗死组;用多种后处理技术进行血管后处理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颈内动脉狭窄所占比例最高(24.00%),其次为颈外动脉起始部狭窄(12.79%),椎基底动脉狭窄最少(5.57%)。左侧颈脑动脉狭窄明显高于右侧。颈动脉狭窄最好发部位为颈内外动脉起始部。双侧大脑中、后动脉狭窄发生率高于大脑前动脉。脑梗死组颈脑动脉狭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脑梗死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脑梗死组非钙化斑块检出率高于无脑梗死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与颈脑动脉狭窄密切相关,颈脑动脉狭窄处斑块部位、范围、数量、性质、狭窄程度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对颅内多发动脉瘤1例诊治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男,47岁。主因突发头痛2 h入院。查体:神清语利,双侧瞳孔正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颈强直,四肢肌力正常。生命体征正常。Hun t-H ess分级为Ⅰ级。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后第1天即行脑血管造影,造影时行双侧颈内动脉及左侧椎动脉造影,未行右侧椎动脉造影。造影结果示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图1,2)。当时考虑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不易破裂,即使破裂很少有蛛网膜下腔出血,本例蛛网膜下腔出血不宜用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破裂来解释。为了进一步明确诊断,行CT脑血管造影。结果显示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同时显示右小脑后下动脉起始部动脉瘤,其形状不规则,呈分叶状(图3,4)。考虑右侧小脑后下动脉瘤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责任动脉瘤。于入院后第3天在全麻下行右侧枕下远外侧入路动脉瘤夹闭术。术后患者恢复良好,住院半个月后出院。而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随访观察。图1左侧颈内动脉正位造影图2左侧颈内动脉侧位造影图3 CTA示右小脑后下动脉瘤图4 CTA示左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2讨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常见的原因是颅内动脉瘤破裂。诊断动脉瘤的金标准是DSA,行DS...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537例经行DSA检查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资料,分析脑动脉狭窄的发病率、分布特点、狭窄程度及影响因素。结果:(1)537例脑梗死患者中,脑动脉狭窄371例(69.1%),其中单纯颅内动脉狭窄165例(30.7%),单纯颅外动脉狭窄110例(20.5%),颅内外均狭窄96例(17.9%);(2)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提示年龄(OR=1.018)、长期饮酒(OR=2.566)、Hcy(OR=1.039)、HDL(OR=0.165)是脑动脉狭窄的独立影响因素;(3)不同的动脉狭窄程度,其危险因素也不同。长期饮酒、糖尿病、Hcy是脑动脉中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长期饮酒为脑动脉重度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长期饮酒、Hcy、LDL则为脑动脉闭塞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动脉狭窄是急性脑梗死发病的重要原因,且颅内动脉狭窄率高于颅外动脉;血管狭窄程度不同,危险因素也有差别,因此根据狭窄程度,有针对性地干预其危险因素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和二级预防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75岁.主因"胸闷、气促2天"入院.房颤病史10余年,合并心功能不全.入院后立即行冠状动脉造影排除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第4天出现右上肢麻木,第5天右上肢血压测不到,皮色苍白,皮温明显低于左侧,右侧肱动脉及桡动脉搏动减弱,指尖青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