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感染伯氏疟原虫的斯氏按蚊以~(60)钴(830rad/分)γ射线照射,剂量分别为8和15krad,并以同批蚊作对照。取出的涎腺置于10μm灭活的正常鼠血清内,以18号针头粉碎之,另取内含10%胎牛血清、青霉素(50U/ml)和链霉素(5μg/ml)的MEM(Eagle)培养基上培养的人肝瘤细胞(Hep G2-A16)于1cm~2的盖片上,与每份子孢子悬  相似文献   

2.
疟原虫裂殖子进入红细胞以及随后的裂体增殖过程,已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作过详细的研究。新近建立的人肝细胞癌细胞系(HepG2)其表面具有类似人肝实质细胞的特异性受体。由此,作者在建立疟原虫红外期培养的同时,应用免疫过氧化物酶抗体(IPA)试验,结合光学显微镜,观察了子孢子进入细胞(WI38和HepG2-A16)以及转化成滋养体的过程。子孢子悬液,系取感染伯氏疟原虫(ANKA)株18-21天的斯氏按蚊唾腺,置于灭活  相似文献   

3.
以有人胎肺细胞的盖玻片置于含10%小牛血清的NCTC-135培养基培养至细胞生长接近汇合成片时,加入按蚊唾腺的伯氏疟原虫子孢子,放5%CO_2培养箱中37℃孵育,于不同时间,取培养物用Hanks缓冲盐水(HBSS)洗涤,以冷甲醇固定,再以HBSS洗后即成培养的红外期抗原片,存4℃备用。经84拉德~(60)Co照射的伯氏疟原虫子孢子,按每次30,000个子孢子的剂量静脉免疫小鼠3次,获得与红细胞期无交叉反应的抗子孢子血清。用氯喹控制小鼠的感染,取得抗红细胞期的血清。单克隆抗体有二:其一是能与伯氏疟原虫子孢子保护性表面抗原(Pb44)反应的,腹水液纯化的IgG_1,在体内可中和子孢子感染;另一种是能与子孢子表面抗原相反应并  相似文献   

4.
用24~26天龄的大白鼠腹腔感染10~4~10~5个己感染伯氏鼠疟原虫的红细胞,每7天用幼鼠常规转种1次。培养用的疟原虫取自感染后4~5天的鼠血,即以无菌操作抽取心血置于加有肝素的磷酸盐缓冲液中(0.1M磷酸钠缓冲液,每毫升含肝素16个国际单位,pH 7.4)。另从1只未感染的幼鼠同样取血。分别将两鼠的血在30℃内以450g离心6分钟,并以9倍容量的培养液洗涤(培养液含199培养基1克,葡萄糖200毫克,次黄嘌呤核苷2毫克,三磷酸腺苷1毫克,青霉素500单位,庆大霉素0.4毫克,肝素200单位,除  相似文献   

5.
大白鼠对伯氏疟原虫的易感性随鼠龄的增长而明显降低。以不同年龄组(30、50、100天)的鼠定量感染伯氏疟原虫,这3个年龄组的鼠在感染后48~72小时内原虫增殖率都是一致的,在这以后原虫增殖被抑制才与鼠龄不同有直接的关系。这说明老年鼠的血清中不存在有抗疟原虫的因素。再取不同年龄(30、50、90、100、300天)正常鼠的血清转科给幼年鼠(30天)并给予原虫感染,结果亦未能证明不同年龄鼠的正常血清中有抗疟原虫的因素,包括非抗体血清因素或交叉体液免疫。  相似文献   

6.
人类疟原虫红外期的生活周期较长,其体外培养的主要障碍是如何延长单层肝细胞的保存时间。本文报导经丙种射线照射过的人肝细胞在体外生长至少能维持5周,对疟原虫子孢子的侵入与不经照射的肝细胞同样敏感,并产生相当数量具感染性的红外期裂殖子。体外培养使用HepG_2-A16人肝细胞,置于含10%小牛血清与加入双抗的RPMI1640培养基中的盖玻片上,在37℃含5%CO_2的空气中培养,2~3天后,肝细胞连合成单层,用钴60照射,照射剂量分别为1,000、3,000、6,000、9,000和12,000rad。照射后更换培养基再培养24小时,每份经照射的和非照射  相似文献   

7.
本文报告在国内首次建成了胚肺细胞-伯氏疟原虫红外期体外培养系统.用胰酶消化法自人工流产胎儿分离出胚肺细胞后,建立Elu 8801细胞株。斯氏按蚊叮咬伯氏疟原虫ANKA株感染的昆明小鼠18~21d后,在无菌条件下解剖出唾腺,制备子孢子悬液,接种于单层培养的胚肺细胞。培养48h后,可见红外期裂殖体。72h后,部分裂殖体内已形成成熟的裂殖子,将培养上清经腹腔接种健康小鼠,可使之感染疟疾并可经血传感染其它小鼠。用第2代感染小鼠血饲喂按蚊,蚊体内可产生子孢子。表明本室建立的人胚肺细胞林对P.b.ANKA株易感染,并能支持其红外期发育成熟,产生有感染力的红外期裂殖子。  相似文献   

8.
本文报道用血清学方法,鉴别获自现场蚊虫中的子孢子种类。抗原制备:按Pacheco等(1979)方法,将新杀死或冰冻保存的蚊子,经不连续的梯度高速离心,分离子孢子,并以子孢子50~150/μl的浓度悬于199培养液中,取上述悬液20μl置于玻片上,室温(24℃)干燥(1~5天内使用)或冰冻(-80℃)保存供以后使用。制备伯氏疟原虫、约氏疟原虫、间日疟原虫及鸡疟原虫子孢子等4种抗原。抗血清的制备:新分离的或钴~(60)照射的伯氏疟原虫、约氏疟原虫子孢子静脉接种小白鼠,或用感染蚊叮咬兔;用伯氏疟原虫的红内期,经静脉注射大白鼠,约氏疟原虫红内期免疫小白鼠,制备抗血清。接种子孢子的动  相似文献   

9.
伯氏疟原虫整个红外期循环的体外培养已获成功。作者用间接荧光抗体试验(IFAT)观察了整个红外期的发育过程。作者将感染有伯氏疟原虫的阳性斯氏按蚊,在无菌条件下解剖涎腺置于WI38的人胚胎肺的融合细胞培养物培养,每一培养基中放入4对无菌的涎腺。接种后0.5、1、3、6、8、10、12、24和48小时用吉氏液染色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使用对子孢子有反应而对红细胞期原虫无反应的鼠抗  相似文献   

10.
约氏疟原虫红外期体外培养及影响因素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Wistar大鼠原代肝细胞 -约氏疟原虫红外期体外培养及若干因素的初步探讨。方法 :体外培养。结果 :用 15%小牛血清培养基培养原代肝细胞 ,培养密度为 2万 /孔 , 孔径为 16mm, 接种约氏疟原虫子孢子后培养 48h,获得红外期疟原虫 ( EEF) , 其肝细胞感染率达 0 .0 35%±0 .0 13% ; 接近成熟的 EEF直径达 4 0 .3× 31.6μm, 有 10 0多个核,其 EEF可达 4 - 10个 / cm2 。经0 .0 1%乙二胺四乙酸 ( EDTA)洗脱肝细胞 ,离心 ,腹腔 接种小鼠 ,第 7d血检原虫阳性。肝细胞密度为 0 .4万 /孔、 4万 /孔组及 10 %小牛血清组均未见 EEF。结论 :用含 15%小牛血清培养基、培养密度为 2万 /孔的 Wistar大鼠原代肝细胞较适合约氏疟原虫红外期的发育。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小鼠感染伯氏疟原虫后Toll样受体(TLRs)的免疫作用。方法用伯氏疟原虫感染小鼠,采用RT-PCR、ELISA等方法测定TLRs的mRNA和下游炎症因子血清水平。结果小鼠感染伯氏疟原虫后TLR2、9、11的mRNA分别升高3、3.5和6倍;在感染后96h,IL-6、TNF-α及IL-12均达到峰值,分别为10 023U/ml、485pg/ml和186pg/ml;IL-18持续升高,在144h为4 225pg/ml。结论小鼠感染伯氏疟原虫后TLRs mRNA表达上调,并增强下游炎症因子的表达。  相似文献   

12.
本文作者在1981年用人胚胎肺细胞和NCTC-135培养液成功地培养了伯氏疟原虫红外期,72小时原虫发育到成熟裂殖体,并释放出裂殖子。为了进一步观察除人胚胎肺细胞外其他型的细胞对于子孢子敏感性的情况,除NC-TC-135外其他培养液对红外期发育的影响及分离子孢子时所用各种血清对子孢子感染性的作用,本文作者应用7种动物的16种细胞,7种培养液及三种血清对伯氏疟原虫红外期进行了一系列体外培养试验。  相似文献   

13.
本文用5株抗柏氏疟原虫红内期单克隆抗体,对红外期和红内期抗原的表达时间和位点进行了比较研究。作者将Hep G_2细胞接种在13mm直径的玻璃片上,基础培养基中加入10%胎牛血清,1mM谷氨酰胺,非必需氨基酸和青霉素,链霉素、新霉素,置37℃,5%CO_2孵育箱中培养。Hep G_2细胞增殖时,用γ射线3000  相似文献   

14.
疟原虫保种技术——含伯氏疟原虫肝组织低温保存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液氮低温保存红内期疟原虫的基础上,我们于1980年成功地建立“疟原虫子抱子全蚊低温保存法”。其后又利用鼠疟研究含红内期疟原虫肝组织低温保存法,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材料与方法 1 疟原虫 系本所培养并经长期血传保种的伯氏疟原虫(Plasmodium berghei)抗氯喹株和正常株。 2 实验动物 昆明(KM)远交小鼠,由本所实  相似文献   

15.
我们应用超低温(-196℃)保存的方法进行了疟原虫动物整体保存的实验研究。在液氮内保存两种鼠疟原虫(即伯氏鼠疟原虫和约氏鼠疟原虫)经4~298天反复冷冻保存,转种多代,用13只冷冻鼠共感染健康鼠63只,虫现期2~8天,感染成功率100%,其原虫的形态及生殖力均无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16.
作者等报导了旋光纯的二磷酸氯喹左、右旋对映体及消旋体对动物体内伯氏疟原虫的作用。实验用雄性18~20克 spf CF_1/winke-lmann 小鼠共669只,其中315鼠作疗效观察,354鼠作毒性研究。治疗组每鼠分别于腹腔内接种寄生有伯氏疟原虫 K_(173)株及 K_(173)株中的抗药株;VMR_C(抗 cycloguanylembon-ate+氯喹)、VMR_G(抗氯喹)、VMR_L(抗 cgcl-oguanylembonate+奎宁+氯喹+sulfameth-oxydiazine)疟原虫的红细胞约3×10~6个。感染后2小时,按1.25;2.5;10;25;50;100;250  相似文献   

17.
1966年珠鸡疟原虫(P.fallax)红外期的组织培养获得成功后,至1979年Strome才将伯氏疟原虫(P.berghei)子孢子成功地感染培养的肝细胞,此后4种人疟原虫的红外期培养也相继获得成功,目前培养技术已逐渐标准化,对疟原虫红外期的研究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在人疟原虫的某些研究方面可代替昂贵的动物模型。本文综述近年来疟原虫红外期体外培养技术及有关因素,重点介绍疟原虫红外期培养技术,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其红外期疟原虫的生物学特性、超微结构、免疫学和药物、理化因素对其影响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作者等鉴于猴疟保种上的困难,提出改用鼠疟原虫作抗原。动物感染后第三天,一般到第四天才明显出现抗体,因此在第二天、最迟第三天采血,可以避免抗体的干扰。血液制成薄涂片,在防尘条件下吹干,用丙酮固定10分钟即可应用。试验了75份经寄生虫检查证明为疟疾(大多数为恶性疟)患者的血清,同时用同种抗原(恶性疟原虫)及三个异种抗原(猴疟P.cynomolgi bastianellii及ceylonensis两个变种、鸡疟原虫及伯氏鼠疟原虫)作比较。从血清平均滴度来看,鼠疟原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对氯苯甲酸(PABA)对疟原虫在蚊虫体内的发育及其传播的影响。实验用约氏疟原虫17x株和伯氏疟原虫NK65株,以雄性小鼠为宿主。小鼠在室温为22±2℃、相对湿度为50%的环境中饲养。媒介为斯氏按蚊,饲养于温度为24±2℃、相对湿度为75±10%的恒温室内。实验时使用6天龄的雌蚊,在吸血感染前24小时断食。供血鼠用60mg/kg的戊巴比妥进行麻醉。用血传后第4天的感染鼠给蚊虫吸吮1小时。为了观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Entecavir,ETV)与干扰素(IFNα-2b)序贯作用对Hep G2.2.15细胞HBV DNA复制的影响。方法将培养Hep G2.2.15细胞分组,单独组中分别加入不同浓度ETV的配制液(1.5μg/ml、5μg/ml、10μg/ml)或IFNα-2b配制液(5 000 IU/ml、10 000 IU/ml、15 000 IU/ml);联合组中联合加入ETV和IFNα-2b配制液;序贯组中先后加入ETV和IFNα-2b序贯配制液。在不同时点,采用MTT法检测Hep G2.2.15细胞增殖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法检测各组细胞培养上清液中HBV DNA水平,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上清液中HBs Ag与HBe Ag水平。结果随着时间延长,序贯组对Hep G2.2.15的HBV DNA复制抑制作用明显大于其他两组(P0.05);对HBs Ag与HBe Ag的抑制作用随时间的延长而加强(P0.05)。结论 ETV与IFNα-2b序贯作用于Hep G2.2.15细胞,对Hep G2.2.15细胞HBV DNA复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作用强于单独或联合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