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维生素D结合蛋白水平与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丽水市人民医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20例早产儿,依据早产儿出生后28 d是否发生BPD分为BPD组和非BPD组,比较两组各项基本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早产儿发生BPD的影响因素。结果 120例早产儿中,28 d后BPD组45例,其中轻度16例,中度15例,重度14例;非BPD组75例,BPD发生率为37.50%;轻度组血清25(OH)D[(82.36±10.09)nmol/L]、DBP[(396.74±22.46)μg/ml]显著高于中度组[(73.29±11.46)nmol/L,(378.42±19.69)μg/ml]和重度组[(69.38±12.05)nmol/L,(368.53±20.08)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组血清25(OH)D、DBP显著高于重度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机械通气时间、CPAP时间、新生儿并发症、25(OH)D及DBP是...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出生时血清维生素A水平与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泰安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收治的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为研究对象,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出生后24 h以内血清维生素A水平。按照血清维生素A<0.7μmol/L为维生素A缺乏标准将其分为维生素A缺乏组及维生素A正常组,两组患儿给予相同的维生素A补充方案,对所有新生儿进行随访观察至出院,同时记录相关的临床资料,观察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早发败血症(EOS)、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及早产儿视网膜病(ROP)的发病情况,同时观察新生儿死亡率。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分析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以上疾病发生情况和预后与出生时血清维生素A水平的相关性。结果 共有94例符合条件的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纳入本研究,出生时血清维生素A平均值为(0.64±0.32)μmol/L,维生素A缺乏率为62.8%,按标准分组后维生素A缺乏组59例,维生素A正常组35例。维生素A缺乏组BPD的发生率为30.51%,NEC的发生率为22.0%,均显著高于维生素A...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时及母亲血液中25-羟基维生素D(25-OHD)的缺乏是否为导致早产儿后期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一个重要高危因素.方法 以郑州市儿童医院2014年3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并且体重≤1 500g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入院时留取静脉血(出生3天内)及从出生医院获取母亲分娩后静脉血标本,并进行25-OHD水平测定;按出生后28天后是否合并BPD分为BPD组及未BPD组.结果 80例早产儿有24例(30.00%)合并新生儿BPD,50例未合并BPD,死亡或自动出院6例.BPD组患儿机械通气时间、持续正压通气(CPAP)、总用氧时间、住院天数、PDA患儿数均明显高于非BP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047、6.275、11.395、15.398,χ2=4.010,均P<0.05).BPD组患儿及母亲血清25-OHD明显低于非BPD组(t值分别为7.003、9.082,均P<0.05);所有BPD组患儿血中25-OHD均<10ng/mL,提示严重缺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时25-OHD血清水平是BPD的高危因素,母亲和新生儿血清中25-OHD每增加1ng/mL可能分别使BPD发生率降低24%(OR:0.76,95%CI:68~86,P<0.001)和39%(OR:0.61,95%CI:48~76,P<0.001).结论 通过研究证实极低出生体重早产儿出生时及母亲血清中25-OHD水平较低,是后期发生BPD的一个高危因素.然而仍需进一步研究早期补充足量维生素D是否可以预防BPD及后期其他肺部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早产儿脐血血清中Clara细胞分泌蛋白(CCSP)水平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关系, 以期为BPD的早期预测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1-5月山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收治的早产儿105例, 出院后根据出院诊断将其分为3组: NRDS组22例, BPD组20例, 对照组63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检测脐血血清中CCSP水平。比较3组患儿脐血血清中CCSP水平, 分析CCSP在早产儿BPD的诊断效能及与胎龄、体重的相关性。采用方差分析及χ2检验、相关性分析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BPD组患儿脐血中CCSP水平(20.332±8.066)ng/ml, 与对照组(46.237±19.991)ng/ml和NRDS组(33.132±10.132)ng/m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926, P<0.001), LSD检验两两比较, 对照组与NRDS组的CCSP水平均高于BPD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龄、出生体重与早产儿脐血中CCSP水平成正相关(r=0.533、0.550, P<0.01)。截断值为31.560 ng/ml时诊断效能最大, 约登指数为0.582, 灵敏度90.0%, 特异度68.2%。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0.886(95%CI: 0.814~0.957, P<0.01)。结论 早产儿脐血CCSP低浓度可能反应早期肺损伤, 与BPD的发生有关, 可以作为预测BPD的潜在标志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质量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危险因素,分析出生后2年内的呼吸系统疾病特点和肺功能指标,为预防BPD发生、提高BPD早产儿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月入住早产儿病房的早产儿7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BPD组35例,非BPD组35例。采集与BPD有关的危险因素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统计两组早产儿2岁内的肺炎、喘息发作次数及住院次数,并比较两组早产儿2岁时的肺功能参数。结果有创机械通气≥7 d、出生体质量是发生BPD的独立危险因素;BPD组早产儿2岁内肺炎次数、喘息发作次数和住院次数均高于非BP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PD组和非BPD组早产儿2岁时的肺功能参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极低出生体质量儿应尽可能使用无创通气预防BPD,存活BPD早产儿呼吸系统患病率高,肺功能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临床影响因素。方法选取在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接受治疗的被诊断为BPD的85例早产儿作为观察组,在未发生BPD的早产儿中选取患儿母亲一般情况及患儿出生情况相匹配的85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早产儿的一般情况、原发疾病/并发症、治疗情况、新生儿危重病例评分(NCIS)、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 D]及母亲血清25-(OH) D水平进行对比,分析BPD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呼吸机相关肺炎(VAP)、电解质紊乱、重度脑室周—脑室内出血(PVH-IVH)、动脉导管未闭(PDA)、胃肠道外营养相关胆汁淤积(PNAC)、有创通气、输血≥3次、手术治疗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开始肠内喂养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P0. 05)。观察组早产儿血清25-(OH) D、母亲血清25-(OH) D水平及NCIS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 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PDA、电解质紊乱、有创通气、手术治疗均是BPD发生的独立高危因素,早产儿血清25-(OH) D、母亲血清25-(OH)D、NCIS评分均是BPD发生的保护性因素(均P0. 05)。结论 PDA、电解质紊乱、有创通气、早产儿及母亲维生素D缺乏、NCIS评分低下均是影响早产儿发生BPD的临床高危因素,孕妇尽早补充维生素D对于预防早产儿BPD的发生具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肺部感染中白介素-6(IL-6)、降钙素原(PCT)及瘦素(LP)的变化,以期为冠心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提供临床治疗指导。方法选取医院2013年1月-2015年1月冠心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85例为观察组,另选同期住院冠心病患者85例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入院时血气指标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及炎性因子IL-6、LP、PCT;治疗1疗程血气指标与治疗1周后临床效果与炎性因子的关系。结果入院时观察组PaCO2(60.24±12.24)mmHg高于对照组(40.12±7.03)mmHg,PaO2(61.53±8.64)mmHg、SaO2(5.51±3.08)%低于对照组(75.62±6.84)mmHg、(95.64±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PaCO2低于入院时,PaO2及SaO2高于入院时(P0.05);炎性因子IL-6(10.48±1.72)pg/ml、LP(11.56±3.42)ng/ml、PCT(11.52±2.03)μg/ml高于对照组(9.68±1.76)pg/ml、(8.73±3.61)ng/ml、(1.54±0.37)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各项炎性因子指标均低于入院时(P0.05),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肺部感染治疗过程中,应严格检测IL-6、LP、PCT水平,判断抗感染治疗效果,且可预测疾病转归。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维生素D水平与早产感染患儿炎性因子水平的关系,分析维生素D水平在预测早产儿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8年12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86例感染性疾病早产患儿为感染组,选取同期未发生感染的86例早产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早产儿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炎性因子降钙素原(PCT)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Spearman相关分析感染组患儿25(OH)D水平与血清炎性因子的相关性,探讨25(OH)D水平对预测早产儿感染的临床价值。结果两组早产儿及其母亲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感染组25(OH)D水平显著降低[(17.45±4.92)vs(9.92±2.52)n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633,P0.001);与对照组比较,感染组PCT水平[(0.08±0.02)vs(1.44±0.21)mg/L]、CRP[(3.22±0.54)vs(14.98±3.37)mg/L]水平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9.787,31.954;P0.001)。感染组25(OH)D水平与PCT、CRP水平均呈负相关(r=-0.517,-0.228;P0.001,0.024)。ROC曲线结果显示,25(OH)D水平预测早产儿感染曲线下面积为0.848 [95%CI(0.784,0.912),P0.001],临界值为10.53 ng/ml。结论早产感染患儿25(OH)D水平有所降低,并与炎性因子水平呈负相关,且25(OH)D水平对预测早产儿感染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早产儿脑白质损伤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6 (IL-6)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变化对疾病的诊断价值,为其进行有效诊断、积极治疗及评价治疗效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0月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为脑蛋白质病变并接受住院治疗的早产儿45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本院新生儿科收治进行住院观察的未发现脑蛋白质损伤的早产儿45例作为对照组,分别于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3、7、14 d检测并比较其血清IL-6、NSE水平变化情况。结果出生后1、3、7 d观察组患儿血清IL-6水平分别为(30. 01±3. 02) pg/ml、(28. 41±2. 17) pg/ml、(25. 30±1. 35) p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1. 14±2. 28) pg/ml、(20. 18±1. 32) pg/ml、(20. 03±2. 21) 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出生后14 d观察组患儿血清IL-6水平为(23. 03±2. 31) pg/ml,与对照组的(22. 31±1. 38) p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出生后1、3、7 d观察组患儿血清NSE水平分别为(82. 60±15. 20) ng/ml、(60. 10±18. 40) ng/ml、(36. 10±14. 60) n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5. 30±2. 01) ng/ml、(20. 18±1. 32) ng/ml、(30. 20±15. 40) n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出生后14 d观察组患儿血清NSE水平为(20. 30±14. 30) ng/ml,与对照组的(21. 20±13. 50) n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监测早期早产儿血清IL-6及NSE水平变化情况可对早期早产儿脑白质损伤进行有效诊断,利于临床医师及时开展积极治疗,且各血清指标的变化可用于评价患儿治疗效果,有着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邵予  祝万君  李有国 《现代预防医学》2011,38(5):869-870,875
[目的]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罹患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近6年期间,出生体重≤1500g,胎龄≤36周并且存活时间≥28d的VLBWI69例病史资料。比较27例BPD(BPD组)和42例非BPD(对照组)VLBWI胎龄、出生体重、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NRDS)、机械通气时间、生后24~48h液体摄取量、反复肺部感染情况。[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胎龄小、极低出生体重、NRDS、机械通气时间≥10d、反复肺部感染是VLBWI罹患BPD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胎龄是VLBWI罹患BPD的高危因素(OR=0.656,P=0.031)。[结论]避免极低体重早产儿长时间机械通气和有效控制肺部感染是防治BPD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补充维生素D对早产儿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儿科新生儿病房105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分为大胎龄组(54例)和小胎龄组(51例),每组又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给予配方奶喂养,研究组给予配方奶+维生素D,从早产儿出生的第3日开始给予维生素D,400 U/d,连续1周。实验前后分别测定早产儿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25-(OH)D和Ig G、Ig A、Ig M水平,观察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早产儿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给予维生素D治疗后,小胎龄组和大胎龄组血清25-(OH)D均值分别从(22.436±6.492)nmol/L和(26.654±7.864)nmol/L提高到(26.411±7.342)nmol/L和(31.768±7.88)n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25-(OH)D水平的提高,IL-2水平明显提高,研究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Ig G、Ig A、Ig M水平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对于早产儿来说,早期补充维生素D可以提高其免疫力,但是早期补充维生素D对体液免疫的影响尚需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小板与早产儿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对2013年1月-2017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出生胎龄≤32周并存活28 d以上的早产儿临床资料和血小板四项进行统计和分析。病例组为根据BPD诊断标准诊断BPD的早产儿,对照组为非BPD的早产儿。分别对住院期间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的平均值及住院≤7 d、7<~14 d和14<~ 21 d血小板四项平均值进行统计。结果 本研究中≤32周并存活28 d以上的早产儿共有87例,最终纳入研究的患儿79例,30例BPD患儿为病例组,49例非BPD患儿为对照组。病例组胎龄及出生体重均较对照组患儿显著减低。病例组与对照组住院期间血小板四项平均值进行比较,病例组血小板计数(PLT)及血小板压积(PCT)的平均值较对照组显著减低(P=0.008、0.003)。病例组与对照组生后7 d内血小板四项平均值进行比较,病例组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较对照组显著减小(P<0.001)。结论 早产儿肺部微血管的形成及发育在BPD的发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而血小板可能在此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13.
《临床医学工程》2017,(12):1695-1696
目的探讨枸橼酸咖啡因防治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收治的极低出生体重儿70例,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在常规及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患儿采用氨茶碱治疗,观察组患儿采用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早产儿呼吸暂停(AOP)发生率,以及脑室内出血(IVH)、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早产儿视网膜病(ROP)、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1.4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AOP、IVH、ROP和BPD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NEC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枸橼酸咖啡因应用于极低出生体重儿能有效预防呼吸暂停的发生,疗效显著,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早产儿脐血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 水平与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关系,为RDS的临床预防提供新思路。方法 将2018年3月—2020年5月收治入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NICU的179例早产儿纳入分析,于出生时采集脐血,使用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分析测定脐血血清25(OH)D水平。根据是否诊断RDS分为RDS组和对照组,将血清25(OH)D水平是否低于20 ng/ml分为维生素D减少组和充足组,并分别分析和比较两组各影响因素的差异。结果 25.1%早产儿脐血25(OH)D水平缺乏(<10 ng/ml)、42.5%不足(10~<20 ng/ml),32.4%正常(≥20 ng/ml)。RDS组脐血血清25(OH)D水平[(11.3±7.2) ng/ml]显著低于对照组[(15.88±8.4)nmol/L], t=3.469,P<0.01);RDS组脐血血清25(OH)D减少发生率为89.0%(121/136),显著高于对照组 [46.5%(20/43), χ2=35.221, P<0.01)]。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新生儿胎龄≤32周和脐血血清25(OH)D<20 ng/ml是早产儿发生RDS的独立危险因素(OR=39.694, 5.696, P<0.05)。结论 早产儿维生素D缺乏发生率高,低维生素D水平可能增加RDS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王苇  周汝宁 《中国校医》2020,34(4):302-303,320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血液灌流在急诊有机磷中毒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9年4月本院收治的有机磷中毒患者5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血液灌流及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乌司他丁治疗,比较2组血清因子(IL-6、TNF-α)水平、胆碱酯酶(CHE)活性、血气指标(PaO2、PaCO2)及临床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IL-6(51.08±7.35)ng/L、TNF-α(60.37±21.63)ng/L、抵抗素(26.48±6.21)ng/L、内脂素(21.11±3.17)ng/L,分别低于对照组的(62.17±8.57)ng/L、(88.39±21.04)ng/L、(32.45±5.09)ng/L、(25.44±3.51)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HE(3965.17±90.48)U/L、PaO2(86.27±5.14)mmHg,分别高于对照组的(2865.47±102.47)U/L、(80.24±5.74)mmHg,PaCO2(38.24±2.68)mmHg,低于对照组的(40.58±3.51)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阿托品用量(131.25±35.16)mg,低于对照组的(158.71±40.35)mg,昏迷时间(8.57±2.65)h、住院时间(11.52±2.43)d,分别短于对照组的(10.52±3.08)h、(15.05±3.21)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乌司他丁联合血液灌流可有效治疗急诊有机磷中毒患者,降低炎性因子水平,阻断全身炎症联级反应,增强胆碱酯酶活性,同时有效加快患者苏醒,改善病情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口服不同剂量维生素D对感染性疾病早产儿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海口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感染性疾病早产儿2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60例感染性疾病早产儿随机分为高剂量组(80例)、低剂量组(90例)和对照组(90例)三组。对照组早产儿进行常规抗感染治疗,同时采用早产儿配方奶粉进行喂养,低剂量组早产儿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口服400 IU/d的维生素D,高剂量组口服800 IU/d的维生素D。比较三组早产儿血清25-羟基维生素D3[25-hydroxyvitamin D3,25-(OH)D3]、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ɑ(Tumor necrosis factor-ɑ,TNF-α)、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免疫球蛋白M(Immunoglobulin M,IgM)、免疫球蛋白A(Immunoglobulin A,IgA)、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T淋巴细胞亚群(CD_3~+、CD_4~+、CD_8~+)的水平,记录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高剂量组的血清25-(OH)D3水平为(51.52±9.15)nmol/L,高于低剂量组的(44.21±9.08)nmol/L和对照组的(24.15±6.42)nmol/L,低剂量组的血清25-(OH)D3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高剂量组IL-6、TNF-α、CRP水平分别为(22.16±4.28)ng/L、(2.42±1.54)μg/L、(6.35±1.26)mg/L,低剂量组血清IL-6、TNF-α、CRP水平分别为(26.47±3.93)ng/L、(3.25±1.03)μg/L、(8.42±1.34)mg/L,均低于对照组的(30.15±4.24)ng/L、(4.12±1.27)μg/L、(12.03±1.25)mg/L,且高剂量组低于低剂量组(P<0.05);高剂量组CD_3~+、CD_4~+水平分别为(72.36±4.11)%、(41.02±2.64)%,低剂量组CD_3~+、CD_4~+水平分别为(68.52±3.93)%、(38.45±2.51)%,均高于对照组的(63.01±3.76)%、(36.87±2.23)%,且高剂量组高于低剂量组(P<0.05)。结论早期口服800 IU/d的维生素D可有效提升感染性疾病早产儿血清25-(OH)D3水平,改善早产儿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及细胞免疫功能,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肺透明膜病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高危因素及相关预防干预措施,为降低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加强妊娠期干预指导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4-2017年于青岛市立医院分娩的100例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肺透明膜病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50例为观察组,未发生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50例为对照组。针对患儿母亲情况、合并症、胎龄、娩出后身体及治疗情况等进行综合分析,对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肺透明膜病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观察组中胎龄30周、宫内感染、呼吸暂停、机械通气时间6 d、持续正压通气时间12 d、娩出1 min的Apgar评分≤5分等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胎龄30周、宫内感染、呼吸暂停、机械通气时间6 d、持续正压通气时间12 d、娩出1 min的Apgar评分≤5分等均是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肺透明膜病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高危因素。结论应依据极低出生体质量早产儿肺透明膜病并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高危因素需加强妊娠期干预指导,同时尽可能减少通气治疗时间,从而真正有效预防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出生时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水平对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结局的影响,为早产儿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方法选取2019年9月-2020年9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NICU住院治疗的10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出生24 h内血清25-(OH)D水平,将患儿分为维生素D严重缺乏组(A组)、维生素D缺乏组(B组)及维生素D正常组(对照组),对三组母婴一般资料、住院期间的治疗情况、合并症及临床转归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儿出生时血清25-(OH)D平均值为(14.33±3.60)ng/ml,维生素D缺乏的发生率为79.1%。夏秋季节出生的患儿血清25-(OH)D明显高于冬春季节(t=2.71,P=0.01)。A组、B组患儿的出生体重、出生体重Z评分及1 min Apgar评分均较对照组低(F=0.86、 5.43、9.05,P<0.01)。母亲年龄越大,维生素D水平越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40,P<0.01)。A组、B组患儿住院时间、用氧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无创通气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9.65、7.45、15.97、4...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初乳口腔免疫治疗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预后的影响,以期为早产儿的救治提供依据。方法 前瞻性纳入2015年1月-2016年12月入住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妇幼保健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极低出生体重儿89例,分为口腔免疫治疗组(n=59)和对照组(n=30),分别予初乳或生理盐水进行鼻咽部滴注3 d。收集临床资料及转归并分析。结果 口腔免疫治疗组临床败血症的发生率为8.5%,低于对照组(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确诊败血症、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住院天数、出院体重及临床转归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初乳口腔免疫治疗可降低临床败血症的发生率,并不降低确诊败血症、NEC、ROP、PIVH、BPD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挤压脐带(UCM)输血法对早期早产儿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在丽水市人民医院产科分娩的胎龄28~31+6周早产儿160例为研究对象,按出生日单双号采取不同脐带结扎方式分组,单号日采取UCM列为观察组,双号日采取立即结扎脐带(ICC)列为对照组。观察两组出生后1 min及5 minApgar评分、平均动脉压(MBP)、窒息发生率,出生后1 h内血气分析、血糖、心肌酶(CK-MB)数值、出生后1 d、3 d及7 d血红蛋白(Hb)及胆红素数值、红细胞增多症、晚发型败血症、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脑室周围-脑室内出血(PIVH)、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输血次数、有创机械通气比例、纠正胎龄至预产期时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结果 观察组1 min及5 min Apgar评分分别为(8.06±1.09)分、(9.20±0.82)分,均高于对照组的(7.41±1.58)分、(8.68±0.7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01,P<0.05;t=3.71,P<0.05)。观察组MBP水平为(35.68±2.28)mm Hg,高于对照组的(32.53±2.47)mm Hg,窒息发生率(27.50%)低于对照组(43.75%),pH值及碱剩余均高于对照组,血糖高于对照组,CK-MB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生后1 h、出生3 d及7 d Hb均高于对照组,出生后1 h总胆红素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3 d及7 d血总胆红素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期间PIVH、BPD、NEC、有创机械通气发生率及输血次数分别为6.25%、23.75%、7.50%、31.25%及(1.40±1.18)次,均低于对照组的16.25%、41.25%、18.75%、47.50%及(2.17±0.81)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0,P<0.05;χ^(2)=5.58,P<0.05;χ^(2)=4.44,P<0.05;χ^(2)=4.42,P<0.05;t=4.15,P<0.05)。观察组红细胞增多症,晚发型败血症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产期日观察组NBNA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CM输血法可有效降低早期早产儿窒息发生率,提高Hb,减少常见并发症的发生,显著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