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介入治疗后心电图ST-T改变在评估左心功能和临床预后中的临床意义。方法观察87例ST段抬高并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0治疗的AMI患者,根据PCI治疗后ST-T段演变分为ST-T改变组(A组)和无ST-T改变组(B组)。根据发病后行PCI的时间分为≤6h组和≤12h组,观察心电图ST-T改变情况。结果PCI≤6h组和≤12h组患者ST段回落指数均〉50%,≤6h组回落程度显著优于≤12h组(P〈0.01)。A组患者PCI术后情况稳定,心功能情况较好;B组心功能情况较差,临床表现为多发性反复发作左心衰竭。A组患者随访第1个月和第6个月的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明显优于B组。A组再发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6.56%,明显低于B组的34.62%(P〈0.05)。结论通过监测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心电图ST-T变化情况,可以更好地评价血管再通后心肌再灌注的效果,对评估AMI患者PCI术后心脏功能和临床预后情况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Hu TH  Liu XL  Ren JH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16):1108-1111
目的 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不同时间窗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9月连续入院行直接PCI的AMI患者95例.按行直接PCI时间分为:AMI后A组(<6 h)45例,B组(6~12 h)15例和C组(12~24 h)35例.分别比较A、B、C 3组的术后心衰发生率、总死亡率.于PCI后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结果 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术后A组的心衰发生率(8.9%)、总死亡率(2.2%),均明显低于B组(13.3%与6.7%)、C组(34.3%与14.2%),B组明显低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在术后6个月行超声心动图检查,A组LVEF(57.51±6.9)%明显高于B组(52.25±4.27)%、C组(47.75±6.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45.9±4.2)mm明显低于B组(49.0±3.1)mm、C组(52.5±4.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行PCI术时间越早则患者心功能恢复越好,心衰发生率越低,左室重构越低,死亡率越低,改善左心功能和预后.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prognostic effects of different time windows on initiating PCI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in AMI(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patients.Methods Ninety-five AMI patients undergoing PCI were enrolled continuously from January 2007 to September 2008.According to the timing of direct PCI,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3 groups:after AMI,< 6 h(Group A,n=45),6-12 h(Group B,n=45)and 12-24 h(Group C,n=35).Comparisons were made among these 3 groups in terms of the post-PCI incidence of heart failure and mortality.The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and 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inside diameter(LVEDV)were measured by echocardiogram at Month 6.Results During the hospitalization and follow-up,Group A had a lower incidence of heart failure and mortality than Groups B and C.And Group B had a lower rate than Group C.The difference was significant (P<0.05).Compared with LVEF(%)(52.25 ± 4.27)in Group B and LVEF(%)(47.75 ± 6.86)in Group C,LVEF(%)(57.51 ±6.9)in Group A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on ECG at Month 6 months.LVEDV(mm)(45.89 ±4.23)in Group A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LVEDV(mm)(49.0 ±3.1)in Group B and LVEDV(mm)(52.46 ±4.9)in Group C.The differences were both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0.05).Conclusion An early time windows of initiating PCI in AMI patient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s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heart failure,l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 and the mortality rate.All these measures could improve left ventricular functions and prognosis.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不同时间窗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的疗效。方法 我院 2001年 7月~2003年 11月连续入院行直接PCI的AMI患者 188例。按行直接PCI时间分为:AMI后≤6h行直接PCI(甲组)和AMI后>6h行直接PCI(乙组),并将乙组进一步分为:AMI后>6~≤12h(亚 1组)和>12h(亚 2组)。分别比较甲、乙两组及两个亚组间的心功能和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 住院期间和随访期间,甲、乙两组各项心脏事件发生率的差异均无显著性;总死亡率 ( 4. 9%例∶12. 6%例 )的差异无显著性 (P>0. 05)。甲、乙两组总的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 (11. 88%∶25. 29% )的差异有显著性 (P<0. 05);亚1组与亚 2组总MACE发生率(27. 5%∶23. 4% )的差异无显著性 (P>0. 05 )。住院期间,甲、乙两组射血分数(EF)分别为(52. 71±9. 54)%和 ( 53. 53±7. 04 )%,左心室收缩期末直径 (ES)分别为 ( 35. 00±4. 40 )mm和(34. 00±5. 00)mm,左心室舒张期末直径(ED)分别为(53. 99±7. 07)mm和 (53. 53±4. 83)mm,差异均无显著性(P>0. 05)。随访期间,甲、乙两组EF值分别为 ( 58. 07±6. 66 )%和 ( 53. 6±9. 62 )%;ES值分别为 ( 32. 00±5. 80)mm和(53. 00±6. 50)mm;ED值分别为(52. 00±5. 40)mm和(64. 00±9. 50)mm,差异均有显著  相似文献   

4.
李静  任晖 《当代医学》2012,18(21):74-75
目的 探讨急性心梗PCI不同治疗时间术后对左心室重构以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例急性心梗患者随机分成A、B、C三组,A组患者在3~6h内施行PCI,B组在6~12h内施行PCI,C组在12~24h内实施PCI.术后15d和6个月分别测定三组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容积(LVESV)以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并随访10~12个月,观察患者术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15d内,A、B、C三组患者各心功能指标无太大差距.6个月后,A、B三组各心功能指标较15d内有所好转,尤以A组明显.C组各指标较前有所下降.三组均未出现死亡及再次心肌梗死,但C组发生并发症的机率明显高于A、B两组.结论 急性心梗后,应在起病3~6h内实施PCI,可有效地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减少左室重构,改善心功能,防止并发症发生,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盐酸替罗非班对AMI病人经PCI术前后血清hs-CRP、sCD40L的影响。方法:将89例接受急诊PCI的AMI病人PCI术前随机分为常规药物治疗组(A组,43例)和替罗非班组(B组,46例)。所有病人于术前1h及PCI术后0.5h、2h、6h、12h、24h抽取静脉血,测定血清hs-CRP及sCD40L水平。观察病人住院和随访期1个月内的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统计分析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PCI术前1h、术后0.5h两组sCD40L和hs-CRP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h、6h、12h、24h,两组相比血清sCD40L和hs-CRP水平A组明显较B组高,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2.PCI术后A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较B组明显较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罗非班可以减低PCI术后炎症因子hs-CRP、sCD40L水平,抗血小板聚集,减低PCI术后的急性支架内血栓的形成,可以减少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在未接受溶栓或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应用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将未接受溶栓或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阿托伐他汀组(B组)、替罗非班组(C组)和阿托伐他汀联合B组(D组)。观察各组患者出院时:(1)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2)冠状动脉造影示罪犯血管的再通率。(3)PCI术后1月内急性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率。(4)住院两周后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功能受损率。(5)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D组患者住院期间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C组和A组(P<0.005);D组患者罪犯血管的再通率明显高于B组、C组和A组(P<0.005);C组和D组PCI术后的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率明显低于A组(P<0.05)。B组、C组和D组住院两周后的左心功能受损率低于A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和D组与A组的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替罗非班在AMI患者的治疗中安全、有效,对未行溶栓或急诊PCI治疗的AMI患者有较大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接受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即刻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对心肌组织水平灌注状态和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3年1月至2005年6月因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行急诊PCI的患者404例,按急诊PCI前WBC水平分为3组:≤10×109/L为A组,>10×109/L~≤15×109/L为B组,>15×109/L为C组.以TIMI心肌灌注(TMP)分级评估心肌组织水平灌注,并观察住院期间发生的严重心脏不良事件的情况.结果 B、C组较A组年轻,B组吸烟率高于A组,C组CK-MB峰值高于A、B组,C组EF值低于A组,TMP灌注不良及住院死亡,MACE事件发生率高于A、B两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TMP和前壁心梗、年龄、胸痛、发作至PCI时间、术前CK-MB 峰值、WBC升高明显相关.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时WBC 水平的升高与介入治疗后TMP不良及院内病死率的升高明显相关,是预测院内生存率有价值的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行有创干预(PCI术)及护理干预的近期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08年3月收治CCU 177例AMI患者,其中保守治疗组94例,早期有创干预组(PCI术)83例,早期有创干预组在保守治疗基础上于发病6~12小时内急诊行PCI术,比较两组AMI患者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及住院日数.结果 AMI患者早期行PCI术及护理干预其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平均住院日与保守治疗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结论 对AMI患者,早期行PCI术及护理干预可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间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心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介入治疗时间不同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60例为发病6 h内直接介入治疗,对照组患者60例为发病6~12 h直接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左心功能及半年内不良心脏事件发生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3 d两组LVEDVI、LVESVI和LVEF等左心功能指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6个月时观察组的LVEDVI、LVESVI均低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脏不良事件总发生率(1.67%)明显低于对照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开始的时间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心室重构具有重要意义,介入时间越早,左心功能改善效果越佳,不良心脏事件的发生率越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入院即刻血糖水平对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急诊冠状动脉内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术后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179例行急诊PCI的ST段抬高的AMI患者,按行急诊PCI前即刻血糖(blood glucose,BG)水平分为3组:BG≤7.0 mmol/L为A组68例、7.0 mmol/L<BG≤11.0 mmol/L为B组74例和BG>11.0 mmol/L为C组37例.3组患者入院24 h内均行相关的临床检查(总胆固醇、甘油三脂等),并观察了住院期间病死率及住院期间总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 在年龄、性别构成、吸烟、既往高血压、高脂血症、陈旧性心肌梗死的比例、梗死前心绞痛及胸痛发作至PCI时间方面三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而在既往糖尿病史方面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C组入院即刻BG明显高于A、B组(P<0.05);C组入院即刻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A、B组(P<0.05);B组CK-MB峰值高于A组(P<0.05);C组病变血管支数高于A、B组(P<0.05);而住院期间总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住院期间病死率分别为C组37.8%和20.7%,B组27.0%和4.1%,A组16.2%和2.9%,三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实施急诊PCI的ST段抬高的AMI患者入院即刻血糖升高预示院内病死率及总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高,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肌肌钙蛋白I(CTnI)、C反应蛋白(CRP)和B型脑钠肽(BNP)联合检测在早期静脉溶栓(IVCT)(发病≤3 h)与急诊冠脉介入(PCI)治疗后(发病≤12 h)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远期预后对比研究中的价值。方法采用超声心动图、血清CTnI、CRP和血浆BNP分别对上述两种冠脉再灌注疗法各33例AMI患者进行12~36个月的随访对比。结果 (1)早期静脉溶栓成功+择期PCI与急诊PCI患者(发病≤3 h)比较心功能变化、CTnI、CRP、BNP水平,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2)早期静脉溶栓成功(发病≤3h)未行择期PCI的患者与急诊PCI(发病6~12 h)患者比较,远期心功能的各项指标优于PCI组,BNP水平低于PCI组(P<0.05),而CTnI、CRP均值高于PCI组(P<0.05)。结论(1)早期静脉溶栓(发病≤3 h)成功+择期PCI对改善AMI患者远期生存率疗效显著,与急诊PCI(发病≤3 h)疗效相当,CTnI、CRP和BNP检测可以对上述两种冠脉再灌注疗法的远期预后做出预测。(2)单纯静脉溶栓(发病≤3 h)成功与急诊PCI(发病6~12 h)患者对改善AMI患者远期生存率方面对比则各有利弊,需结合CTnI、CRP和BNP等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介入治疗不同的再通时间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 观察2000年7月至2005年4月间确诊急性心肌梗死且行急诊介入治疗患者164例,根据起病时间和第一次球囊扩张时间的间隔以及配对原则分为两组:6 h内(A组)和6~12 h(B组)两组,比较两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心脏主要不良事件方面的差异.结果 A组患者术后30 d内左室功能较B组明显改善(P<0.05),两组患者心脏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脉介入治疗时应尽早开通血管.  相似文献   

13.
王魁风  李春海 《中外医疗》2016,(11):112-113
目的 探索及分析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糖尿病患者采用早期介入治疗对其心功能和心脏事件的影响.方法 随机收集该院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年接诊的AMI合并糖尿病的80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随机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0例.研究组于患者发病6 h内施行PCI治疗,对照组患者则于患者发病6~12 h内施行PCI治疗.观察及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变化与心脏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IVST、LVEF、LVDD、LVSD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其中又以研究组的改善更为显著(P<0.05).结论 对AMI合并糖尿病患者采用早期PCI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减少患者的心脏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后不同时间溶栓治疗及延迟冠脉介入治疗(延迟PCI)在住院期间的临床效果。方法分析90例AMI患者按发病时间分三组:A组≤2小时,B组2-6小时,C组6-12小时;D组延迟治疗组。观察冠脉再通率、30天并发症出血率及心绞痛发生率。结果四组血管再通分为86.89%,75.10%,50.30%,96.60%。出血率分别为0,0.50%,10.80%,0.60%。30天反复心绞痛发生率分别为0.39%,22.81%,1.00%。A,B,D组间比较均P&gt;0.05无显著差异,A,B,D分别与C组比较均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AMI静脉溶栓冠脉再通率与时间呈负相差,溶栓时间越早,冠脉再通率越高;失去溶栓时机或溶栓失败的AMI患者积极行延迟PTCA及时支架植入治疗,对改善近期及远期预后是有益的,能减少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长期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后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单纯静脉溶栓、静脉溶栓+延迟PCI以及未再灌注治疗患者,了解其心功能变化及严重心脏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对AMI治疗的几种方法作出评价,更好地指导基层医院治疗.方法 选择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137例,分为再灌注治疗组108例(包括急诊PCI组29例,静脉溶栓组43例,静脉溶栓+延迟PCI组36例)和未再灌注治疗组29例,连续观察3个月至3年,对其心功能变化及严重心脏事件发生情况进行统计比较和分析.结果 再灌注治疗组远期严重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接受再灌注治疗组(P<0.05);LVEF≥50%者高于未再灌注组(P<0.05);动态心电图心律失常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其中以急诊PCI组与3 h内溶栓远期效果最佳.结论 AMI后行再灌注治疗与未行再灌注治疗远期疗效有显著差别.其中3 h内溶栓与急诊PCI组,溶栓失败后行补救性PCI与3 h内溶栓及急诊PCI均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川北医学院学报》2020,(3):413-416
目的:研究血清可溶性基质溶素-2(sST2)联合胱抑素C(CysC)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风险分级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123例行PCI治疗的AMI患者纳为研究对象,随访1年。统计患者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CCE)发生情况,将发生MACCE事件者纳为预后不良组,未发生MACCE事件者纳为预后良好组,比较两组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指标。行COX多因素分析,统计影响AMI患者PCI治疗后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随访1年,AMI患者MACCE事件发生率为21.95%;COX单因素分析提示,预后不良组与预后良好组的年龄、Killip心功能分级、血管病变支数、最终TIMI血流分级、血清sST2及CysC水平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COX多因素分析提示,年龄≥60岁、最终TIMI血流分级0~2级、sST2>78.16ng/mL及CysC>1 218.12 ng/mL将增大AMI患者PCI治疗后MACCE事件发生风险;AMI患者PCI治疗1年后MACCE事件累积发曲线显示:入院时血清sST2>78.16 ng/mL者MACCE累积发生率为91.16%,显著高于≤78.16ng/mL者的78.16%(P<0.05);血清CysC浓度>1 218.12 ng/mL者的MACCE累积发生率为90.13%,显著高于≤1 218.12 ng/mL者的70.26%;sST2≤78.16 ng/mL联合CysC≤1218.12 ng/mL MACCE累积发生率低于其余组合(P<0.05)。结论:AMI患者入院时血清sST2联合CysC水平能预测其行PCI治疗1年后MACCE事件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经皮腔内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心电图ST段回落(ST segment resolution,STR,STR)不良与患者临床近、远期预后关系。方法:选取发病12 h内于我院导管室行急诊PCI治疗的11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 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1 h常规12导联心电图STR程度分为对照组(STR≥50%,n=59)和STR不良组(STR<50%,n=51),比较两组患者PCI术后住院期间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以及术后1、6及12个月时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径、左心脏室射血分数、左心室短轴缩短率、E峰/A峰等心脏超声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结果:STR不良组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和住院时间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STR不良组术后1、6、12个月心脏功能明显低于对照组,心室重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ST段抬高型AMI患者经PCI术后,STR程度与临床近、远期预后密切相关,ST充分回落可作为预测病人近期、远期临床预后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STEMI)行联合药物和延迟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接受介入治疗分为联合药物和延迟PCI组56例,常规药物治疗组(非PCI组)52例,PCI组于发病后12h~14d行冠脉造影并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及支架置入术。比较两组患者心脏事件的发生率。结果:PCI组与非PCI组相比,患者住院天数明显缩短(P<0.01),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心功能、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改善(P<0.01),住院期间病死率未见明显差异。结论:AMI后药物治疗基础上进一步行延迟PTCA及支架置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在无条件作急诊PCI的医院,联合药物延迟PCI是一种较好选择。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行延迟冠脉介入治疗(延迟 PCI)的近中期疗效.方法 300例确诊的AMI患者分为两组,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及随访6个月时的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超声心动图变化.结果 在稳定型心绞痛、心力衰竭、死亡和复合终点事件等方面延迟 PCI 组较药物治疗组明显下降.延迟PCI组左室射血分数增加; 左室舒张末内径明显减小.结论 延迟 PCI 治疗可以减少 AMI 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改善患者心功能及预后.  相似文献   

20.
叶卓联 《海南医学》2011,22(5):55-5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术后心电图(ECG)ST-T演变与左心功能及临床预后的关系。方法观察63例ST抬高型AMI患者PCI治疗后24h内ST-T演变情况,把早期ST回落、早期T波倒置、早期ST回落+早期T波倒置列为A组,把无ST回落或T波倒置组列为B组,并与术后1个月、6个月心脏彩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及患者心血管事件做对照。结果 A组心功能恢复明显好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梗急诊PCI术后lh内ST段早期回落和24h内T波早期倒置是反映左心功能恢复良好的指标,提示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