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古籍中有大量对腧穴配伍的记载,但多数记载为配伍规律形式的概括,而无法揭示腧穴配伍规律的本质。腧穴因其所在部位、所属经脉不同而有其不同的功效主治,而腧穴配伍,无论是按照腧穴部位配伍或者所属经脉配伍,均是以所选穴位的功效主治为前提的;辨证论治中,辨证取穴是在治疗本病的基础上针对不同的病因、证候或者体质施以穴位的加减,无法完全遵循腧穴配伍以腧穴特异性为前提这一规律,是腧穴配伍的延展部分。  相似文献   

2.
腧穴教学谈     
腧穴教学内容繁杂,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通行教材中腧穴的基本内容确非易事,但若能找到腧穴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其规律去组织教学,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将笔者多年来在教学中的部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腧穴在眼科应用中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
姜劲峰  余芝  徐斌  王玲玲 《中医杂志》2012,53(20):1714-1716
腧穴以敏化态反映机体的病理变化.腧穴敏化反映机体功能变化具有普遍性、特异性和动态性,腧穴敏化动态过程包涵病理的信息量变内容.探讨腧穴敏化态的科学内涵对于腧穴的临床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东贵荣教授在30余年的临床教学与实践中,对岐黄医术,造诣颇深,并将西医学知识与中医的辨证论治相结合,提出"针刺五脏俞穴调五脏神"针法治疗失眠症。重点阐述了东贵荣教授针刺治疗失眠症的机理。  相似文献   

6.
7.
简要探讨了针灸临床治疗中,部分腧穴针灸技巧、不同病种的施术原则及无痛针法等,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减轻进针疼痛及针后不适。  相似文献   

8.
关于腧穴功能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是振兴中华的一个法宝。为建设祖国四化,科学研究应当努力面向国民经济。致力于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保护劳动力的医学研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开展应用性研究,应是带有公益性质的针灸医学研究的主要任务,同时也不能忽视必要的基础研究。经络研  相似文献   

9.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腧穴归经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首创腧穴十四经分类法并沿用至今,其腧穴归经方法,四肢部分至穴遵循《甲乙经》归经模式,另外还有按《甲乙经》、《素问》王冰注言腧穴“脉气所发”进行归经,按《甲乙经》、《素问》王冰注言腧穴“经脉变会”进行归经,以及根据腧穴部位进行归经。探讨该书腧穴归经的方法厦其对后世的影响.可以为腧定归经、经穴增加等问题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
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种种原因,针法在临床应用广泛,而灸法却处于一种逐渐萎缩的状态。近年来,腧穴热敏灸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灸法的临床运用及学科发展,现就热敏化穴位探寻、热敏化现象及临床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腧穴配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腧穴的配合应用,以加强腧穴之间的协同作用,相辅相成,提高疗效。《席弘赋》载:“凡欲行针须审穴”,《百症赋》载:“百症俞穴,再三用心”。从针灸古籍的记载中发现,腧穴配穴原则与治疗处方很多都是从协同效应的角度出发。协同效应的研究一直是腧穴配伍的重点,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和科研。影响协同效应的因素也很多,如针刺的方式、强度、时间等。其中时间因素具有很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俞芳 《针刺研究》1998,23(3):235-236
腧穴学研究的是针灸推拿所作用的特定部位—腧穴。腧穴是人们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发现的,早在《黄帝内经》中就论述了腧穴的意义、分布、命名、主治等内容,从而为腧穴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清代的一些著作,如:《针灸逢源》、《采艾编》《刺灸心法要诀》等,对腧穴学的贡献,乃至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贡献主要体现在确定腧穴归经规范,对经穴命名含义阐释、腧穴位置考订及腧穴主治要该归纳等方面,现分述如下。确定腧穴归经规范纵观腧穴学的发展,从《内经》开始就对其归经有所记载,随着历史的发展,腧穴学也不断地发…  相似文献   

13.
《辽宁中医杂志》2015,(11):2254-2256
目的:了解腧穴配伍机制的现代研究进展。方法:收集近年来腧穴配伍机制的相关文献,从影像学、分子生物学、形态学研究角度进行分析和评论。结果:影像学研究表明针刺单穴可以激活或负激活相应脑区,腧穴配伍并不是多个单穴所激活脑区的单纯叠加,而是使特定区域脑功能区得到激活,调节特定脑区功能,以增强某种功效,减弱其他作用,从而实现对疾病的特殊治疗作用。在分子生物学机制的研究中,反映出腧穴配伍后,相比于单穴应用,对其代谢产物以及调控生理功能的相关物质发生了特异性改变,但其具体机制尚未阐明。从形态学角度看,腧穴配伍中与各个单穴相关的神经元在脊髓节段和区域分布上表现出了一定的相似性和特异性。结论:目前腧穴配伍机制研究已从影像学、分子生物学、形态学等角度进行了初步探索,但其机制尚不明确,有待更全面、系统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4.
我对腧穴及经络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 50年来 ,我国学者为探明经络的实质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他们只能从一个侧面去“窥探”经络的实质 ,还没有一种理论或假说能够较满意地解释经络的所有现象。经过几年的思考和对其有关研究的分析 ,笔者认为经络和腧穴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 ,它们具有一系列特殊的生物物理学特性。概括起来主要有 5个方面 :其一 ,腧穴是在生物进化和胚胎发育成成体的过程中特殊分化的细胞群体 ,其呈现 (具有 )“混沌”的动力学质特性 ,在针刺、艾灸、电脉冲刺激后 ,会产生生物体电磁波并向远处传播 ,且主要沿其所在经络传播。其二 ,“…  相似文献   

15.
孔昭遐教授、主任医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名老中医,安徽省首届名中医,安徽医科大学中医学教研室兼附属医院中医科奠基人之一,从事医疗、教学、科研50余载,学验俱丰。先后师从承淡安先生和邱茂良老师,勤奋学习,博览群书,工作精益求精,为中医事业殚心竭虑。善于接受新思想,应用新技术,主张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对疑难病证治疗常针药并用、内治与外治结合。师古而不泥于古,继承中更求发展和创新。曾编导《针灸》电视教学片3集,编写过多种中医学教材,主编或参编学术专著7部(针灸专著3部),发表论文60余篇。  相似文献   

16.
现今对腧穴概念的理解并不全面。《内经》中提出腧穴乃“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之处,此处的“神”可用“正气”来解释,腧穴处的皮肉筋骨仅是其形,故其本质则既是一个反映正气盛衰的反应点,又是一个具有有效激发正气、调控愈病作用的调节点。  相似文献   

17.
从文献数据挖掘技术探索腧穴配伍规律,通过文献数据库检索,系统总结分析近5年腧穴配伍规律的最新研究进展,发现目前研究腧穴配伍规律的常见的数据挖掘技术有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关联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借鉴计算科学数据挖掘技术研究中医传统腧穴配伍规律,多学科交叉是当前中医现代化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运用计算机对93种古医籍中有关小肠经及其腧穴(本文简称为“小肠经穴”)的主治内容进行检索,剔除其中明显抄录前人者,共得文献768条,涉及症名213个,总计2013症次。再对其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结果显示,小肠经穴的常用功效共17项,其名称及症次分别为:安神195,疏理上肢174,疏颈理项140,明目108,消肿100,清头健脑89,清热83,聪耳78,疏肩理腋76,散寒58,利咽57,宣肺57,祛风56,健脾和胃55,健口强齿50,截疟46,疏胁消疸44。  相似文献   

19.
王居易 《北京中医药》2011,30(12):883-887
奇经八脉是经络系统的组成部分,除具有经络的一般性质外,又与十二正经不同,是十二经的补充、备用通路和综合、调节、维系、平衡系统.在考证奇经八脉循行、病候、功能、腧穴的基础上,重新认识并结合临床应用经验,探讨奇经八脉腧穴中络穴、郄穴、八脉交会穴的应用及其配伍,对指导奇经八脉的临床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系统总结、整理《腧穴主治·国家标准GB/T30233-2013》中主治妇科病的腧穴,分析腧穴所属经脉和腧穴所属部位,为腧穴研究提供依据。方法:人工检索《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主治妇科病的腧穴,对其进行腧穴归经和部位的分析。结果:《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主治妇科病的腧穴共计71个;从腧穴所属经脉上看,主治妇科病的经脉以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足阳明胃经、任脉和足太阴脾经为主,其中,足太阳膀胱经的腧穴数最多,为14个,占腧穴总数的19.72%;从腧穴分布部位上看,以下肢部、胸腹部和腰骶部为主,其中腧穴分布主要是在下肢部,共28个,占腧穴总数的39.44%。结论:系统总结《腧穴主治·国家标准》中主治妇科病的腧穴,能够指导腧穴配伍和针灸处方选穴,也能为妇科病的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