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观察老年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急性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者112例,随机分为两组。康复治疗组在心理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进行进食康复训练。观察患者体重、吸入性肺炎情况,对比两组住院日。结果康复组总有效率为83.9%。与对照组比较,康复组的患者并发症少、体重下降少,住院日明显缩短。结论对老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信息-动机-行为(IMB)护理模式联合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影响。方法:将100例接受康复治疗的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吞咽功能训练,实验组采取IMB护理模式联合吞咽功能训练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摄食吞咽评分、洼田饮水实验情况、肺部感染情况及数字化吞咽造影检查(VFSS)结果。结果:实验组治愈和显效人数均多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实验组摄食吞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1、2、3周后,实验组洼田饮水试验情况达到治愈效果的人数多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肺部感染率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数字化VFSS结果显示,实验组治愈人数多于对照组(P0.01)。结论:采取IMB护理模式联合吞咽功能训练方式对促进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更有效,值得在临床推广,从而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3.
老年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的早期康复治疗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观察老年脑卒中患吞咽困难的康复治疗效果。方法 急性脑卒中吞咽功能障碍患112例,随机分为两组。康复治疗组在心理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进行进食康复训练。观察患体重、吸入性肺炎情况,对比两组住院日。结果 康复组总有效率为83.9%。与对照组比较,康复组的患并发症少、体重下降少、住院日明显缩短。结论 对老年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患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早期吞咽功能训练对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效果.方法 将60例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分实验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实验组患者进行早期吞咽及摄食康复训练.两组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吞咽功能康复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患者早期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可使患者早期改善吞咽功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两种管饲方法对脑卒中后吞咽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 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 例。在康复训练的基础上,对照组给予留置鼻胃管法进行营养支持,观察组同时给予间歇性口胃管营养法进行营养支持。收集两组患者入院24 h 内及30 d 的洼田饮水试验及吞咽障碍的程度评分(VGF)。结果入院30 d,观察组洼田饮水试验、VGF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取间歇性口胃管营养法可以对脑卒中吞咽功能改善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以NRS-2002为主要筛查工具的营养筛查和营养支持对消化内科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将我院2013年3~9月消化内科30例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设为实验组,在患者入院24小时内应用营养风险筛查(NRS-2002)进行评价,依据评定结果予以营养支持,将我院2012年3~9月未开展营养筛查的30例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设为对照组,对两组住院患者营养情况、并发症及平均住院日进行比较。结果两组患者营养筛查前后营养风险率无显著差异(P0.05),营养支持率有显著差异(P0.05),总并发症发生率有显著降低(P0.05),两组患者总平均住院日、有营养风险、无营养风险患者平均住院日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对照组总平均住院日、有营养风险、无营养风险患者平均住院日比实验组分别多1.40天、1.47天和1.31天。结论对上消化道出血住院患者采取营养筛查和营养支持能降低住院患者感染性及非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降低存在营养风险患者的平均住院日,改善了住院患者的临床结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摄食训练结合改良康复护理吞咽操对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19年5月1日~2020年5月1日东莞市康复医院收治的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行摄食训练结合改良康复护理吞咽操干预;比较两组干预前及干预4周、8周及12周时改良洼田饮水试验评级、反复唾液吞咽试验次数及摄食-吞咽功能等级评定结果。结果:干预8周、12周时,实验组改良洼田饮水试验评级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反复唾液吞咽次数多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摄食-吞咽功能评级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摄食训练结合改良康复护理吞咽操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吞咽障碍康复患者的吞咽功能,提高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功能训练辅以营养干预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将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各40例,2组均进行吞咽功能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肠内营养支持,观察组辅以全营养型个体化营养干预治疗,治疗前、后均行洼田饮水试验评价吞咽功能改善情况,并检查总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Hb)、体重、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围、上臂肌围变化,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VF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VFS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对照组患者TP、ALB、Hb较治疗前及观察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体重指数、肱三头肌皮褶厚度、上臂肌围较治疗前及观察组治疗后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上述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功能训练辅以营养干预治疗脑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更系统化、科学化,是提高康复效果,改善患者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实施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患者的影响。方法将40例食管癌男性患者按人院先后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实验组术后第1日行肠内营养(EN);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PN)。观察两组术后体重、血浆白蛋白、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术后住院日、术后并发症有无差异。结果两组比较体重损失率(P〉0.05),血浆蛋白损失率(P〈0.05),肛门排气时间(P〈0.01),术后住院日(P〈0.05),术后并发症(P〈0.05)。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实施EN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重症胰腺炎患者早期空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重症胰腺炎患者30例作为实验组,早期给予空肠内营养,调查以往应用传统方法治疗的重症胰腺炎患者35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肛门排气时间、体重恢复情况、血浆蛋白、体温、住院日、住院费用等。结果:实验组患者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体重恢复快,血浆蛋白水平升高明显,住院日、住院费用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重症胰腺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可以提早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改善营养状况,缩短住院日,降低住院费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序贯式肠内营养在脑梗死伴吞咽障碍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取在某三级甲等医院卒中单元住院的脑梗死老年患者95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7例。观察组先采用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并逐步过渡到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剂;对照组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一直使用整蛋白型肠内营养剂。比较两组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情况,于入院第2、14天比较两组神经功能指标恢复情况[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及吞咽功能分级(采用洼田饮水试验)。结果:观察组肠道感染、肺部感染、尿道感染、胃出血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入院第14天,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吞咽功能分级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序贯式肠内营养支持能够降低脑梗死老年患者肠内营养并发症发生率,促进神经功能和吞咽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头针、体针、推拿及功能锻炼配合西医早期康复治疗中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16例住院的中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1例和对照组55例。对照组中风患者单纯用药物治疗,而治疗组中风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还采用头针、体针、推拿及功能锻炼等方法配合西医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2%)与对照组总有效率(64%)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值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治疗组比对照组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术后早期肠内营养对食管癌患者的应用价值。方法105例食管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肠内营养组(EN组)和对照组。EN组术中置十二指肠营养管,术后常规静脉补液支持治疗外,早期予以肠内营养;对照组术后常规静脉补液支持治疗。分别于术前、术后第3、7天测两组患者的体质量、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比例、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同时观察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和出现并发症等。结果术前、术后第3天,两组患者的体质量下降、白细胞总数、血浆总蛋白,白蛋白无明显差异,第7天差异明显;EN组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明显早于对照组,肺部感染亦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能明显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促进患者肠道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手辅式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在不同体重人群中的近期临床治疗效果是否优于传统的开腹右半结肠癌根治术。方法选取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行手辅式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48例患者为病例组(A组),配对选取开腹右半结肠癌根治术的48例患者为对照组(B组),考虑体重因素对手术疗效的影响,对病例组和对照组按成人体重分级标准分成正常组(1组)和肥胖组(2组),交叉组成4组,分别为正常体重病例组(A1组)、肥胖病例组(A2组)、正常体重对照组(B1组)和肥胖对照组(B2组),各为24例;观察指标包括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体温恢复时间、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切除标本长度、清扫淋巴结数目、术后住院时间、术后近期恢复情况、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住院费用和手术相关费用。结果A1组比B1组手术时间长(P〈0.05),但术中出血量、手术切除标本长度、清扫淋巴结总数及手术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2组与B2组手术时间、手术切除标本长度、清扫淋巴结总数及手术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2组出血量较B2组少(P〈0.05)。A1组与B1组体温恢复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1组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较B1组缩短(P〈0.05);A2组体温恢复时间、进食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比B2组缩短(P〈0.05)。A1组手术相关费用和住院总费用均比B1组高(P〈0.05),A2组手术相关费用比B2组高(P〈0.05),但住院总费用两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辅式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在正常体重人群的应用没有体现出优势,但在肥胖人群中有显著的优势,手辅式腹腔镜右半结肠癌根治术对肥胖患者是一种安全、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术后4 h后)在上腹部术后应用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上腹部手术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术后4 h后予肠内营养,对照组以肠外营养为主.观察术后病人肝肾功能、并发症、肠蠕动恢复时间、营养状况、电解质、切口愈合、胃管留置时间、早期下床活动时间等.[结果]实验组病人在观察期间均无死亡、严重并发症及明显肝肾功能改变;与对照组比较,体重下降减缓,肠蠕动恢复及下床活动时间缩短(P<0.05),术前白蛋白、总蛋白与术后1周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上腹部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法,能刺激肠蠕动恢复,减少术后输液量,改善机体营养状态,促进病人早期下床活动和切口愈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胃肠减压及胃肠内营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08例同期入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4例,施行早期胃肠减压及母乳胃肠内营养;对照组54例,出生后先行静脉营养.结果观察组腹胀缓解时间、吸吮吞咽功能建立时间、足量喂养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均<0.01).观察组体重增长、神经行为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均<0.01),并发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05),观察组存活率及存活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早期胃肠减压及母乳胃肠内营养,减少了常见并发症,提高了极低出生体重儿存活率及存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营养管内滴注扶正理气汤加穴位按摩对加速食管癌术后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0例同期住院食管癌手术病人,按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按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于术后第1天开始营养管内滴注扶正理气汤30ml/d,同时给予双侧足三里穴位按摩2次/d,至肠功能恢复。观察两组效果。结果观察组病人首次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体质量下降均优于对照组,术后腹胀、呕吐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营养管内滴注扶正理气汤加穴位按摩,可促进肠功能恢复,加快病人早日康复,方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探讨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病人康复护理措施.方法:选择2009年6月~2010年12月在我院骨科住院治疗的128例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人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64例,两组病人均给予骨科术后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系统功能锻炼指导,比较两组病人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术后并发症及Harris评分.结果:两组病人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及术后并发症、Harris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系统康复锻炼、疼痛管理,有利于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吞咽功能训练对喉癌术后功能恢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08例择期喉癌手术患者,随机将其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实施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吞咽功能训练。比较两组咽喉功能恢复情况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洼田饮水试验I级占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呛咳、吸入性肺炎、窒息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喉癌术后患者实施基于跨理论模型的吞咽功能训练,可有效促进吞咽功能恢复,减少由于吞咽功能障碍导致并发症发生,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调查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的发生情况与营养不良发生的相关性,并制订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对10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在人院24 h内未进食之前由康复护士进行床旁吞水测试,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吞咽困难,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吞咽功能的康复训练,同时对患者的营养情况进行测评,随后追踪观察2周再测评1次,并判断患者营养不良发生情况.结果 10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中,23.0%(23/100)在入院时存在吞咽困难,护理干预后有19例占82.5%出院前可以正常吞咽,13.0%需留置胃管.有吞咽困难的患者中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占34.8%明显高于无存咽困难患者占1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第4周时的日常生活能力较无吞咽困难者低,病残程度高,平均住院日延长.结论 及时评估急性脑卒中患者吞咽困难的情况,尽早给予重视并制订科学的营养供给和康复训练计划,可以降低脑卒中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减少其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其病残程度,促进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