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正>特应性皮炎(atopic dermatitis,AD)又称异位性皮炎、特应性湿疹,是一种与遗传过敏素质有关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属于中医"奶癣"、"四弯风"等范畴。一般认为该病多由先天禀赋不足,胎儿素体偏热,后天喂养不当,饮食失调,脾虚湿从内生,复外感风湿热等邪,郁于皮肤腠理而发病,疾病反复发作,易伤津耗血,久致脾虚血燥,肌肤失养。由于该病多迁延至儿童和成人,且无行之有效的西医方法,给患  相似文献   

2.
中医认为特应性皮炎多由先天禀赋不耐,或后天调摄不当而致脾虚湿蕴,复感风、湿、热邪合而发病。近年来,随着中医药理论和临床研究的发展,中医药辨证内外治法治疗特应性皮炎疗效显著,且凭借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本文介绍宋艳丽教授从“治风先治血”角度辨治特应性皮炎经验。宋教授认为特应性皮炎的中医发病机制包括血虚、血燥、血瘀、血热生风等,临床采用益气生血、养阴润燥、活血化瘀、清热凉血治法,并应用经验方芪归润燥方治疗,效果明显。因此,本文简要阐述“治风先治血”的理论内涵,并基于此探讨特应性皮炎相关病因病机,归纳本病“血”的虚实变化,进而引出宋教授应用芪归润燥方治疗本病的临床见解,侧重探讨组方思路和用药特色,并举验案,以资临床。  相似文献   

4.
罗克聪主任医师治疗湿疹方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老认为湿疹系由多种内外因引起的皮肤免疫反应性疾病,常以皮疹形态多样,瘙痒剧烈,易复发为特征。可发于任何年龄,无性别之分,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届中医学中癣疮类疾病。按其症状及病变部位的不同而名称各异,如浸淫遍体者称“浸淫疮”、“血风疮”,发于肘窝、窝等处称“四弯风”等等。本病的发病机理多由禀性不耐、营卫虚疏迎风受邪,客于肌腠所致;或由温热内蕴,外感风邪,风湿热邪相搏,浸淫肌肤而发病;或情志所动及劳伤心神,引动心火,营血受火灼而热,血热动风,发于肌表而得病。本病的治疗原则是清热凉血,和营利湿,祛风止…  相似文献   

5.
湿疹一病,中医文献记载颇多。如浸淫遍体滋水淋漓的称“浸淫疮”;发于耳部叫“耳旋疮”;在腘窝等处的称“四弯风”;在肾囊部的称“肾囊风”;发于小腿部,由于下肢静脉曲张引起者称为“静脉曲张性湿疹”;患于乳晕部的称为“乳晕部湿疹”。以上临床统称为湿疹。 湿疹之病,在临床上往往缠绵难愈。其病因,外因多由风、湿、热客于肌肤引起;内因多由脏腑失调,肝胆郁火,脾湿不化,血虚风燥所致。  相似文献   

6.
急性肾小球肾炎多见于小儿及青年病人,其主要病因与风邪外袭及疮毒有关。中医类似的记载见于“水气”、“风水”、“血尿”等诸证中,现根据临床所见,略谈急性肾炎之中医治疗。 现代医学认为肾炎的发病与免疫机制有密切联系,发病前常有急性咽炎、扁桃体炎、皮肤疮疡及其它感染病灶。中医认为肾炎属“风、寒、湿、毒、热”范围。然而上述因素虽可使一些人患肾炎,而对另一些人并非如此;有些人患病后可能转为慢性肾炎,而另一些人,一发病即为肾病综合征,这种情况中医认为与命门三焦气化功能失常及脏腑、阴阳、气血失调有关。  相似文献   

7.
湿疹的中医药外治概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湿疹(eczema)是指由多种内外因素所引起的一种具有多形性皮损和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性疾病。临床上以多形性皮损、对称分布、易于渗出、自觉瘙痒剧烈、反复发作和慢性化为特征。中医根据其发病部位不同而有旋耳疮、肾囊风、四弯风、脐风等不同称谓,中医认为其病因病机总由禀赋不足,风、湿、热阻于肌肤所致。现代医学认为是由于个体的过敏体质受到外因刺激引起的迟发变态反应。  相似文献   

8.
王幼立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7):151-151
溃疡性结肠炎属中医之“泄泻”、“休息痢”、“肠风下血”等范畴。本病多南于素体脾虚,或饮食失节,或情志不畅等导致脾胃损伤,运化失职,酿湿生热、瘀毒内生,壅结肠腑,致肠中脂膜腐败溃烂,脓血相杂而下发为本病。其病位在大肠,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病初及发作期多为湿热内蕴,或寒热错杂之证,缓解期则多以脾肾两虚、气滞血瘀为主。然脾虚贯穿于疾病过程始终。  相似文献   

9.
特应性皮炎(AD)是由遗传过敏引起的一种慢性、复发性、瘙痒性、变态反应性皮肤病,常合并有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疾病,病因不明,现代医学多认为与环境因素、免疫功能失调等有关。中医对该病认识较早,汉《金匮要略》命名为“浸淫疮”,清《医宗金鉴》称之为“四弯风”。西医治疗一般为抗组胺药、局部使用润肤剂、皮质类固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  相似文献   

10.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瘙痒性、复发性的多基因遗传的炎症性皮肤顽疾,其发病率以逐年增长的形式严重影响着婴幼儿及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中医药治疗作为一种治疗特应性皮炎的有效手段,在预防、治疗和避免病症复发方面具有显著的疗效。特应性皮炎的中医病因病机为脾肺气虚、心火亢盛,外感风湿之邪蕴藉体内化热所致。目前中医治疗特应性皮炎的方法主要包括中医药内治和中医药外治疗法,其中内治疗法分为辨证论治及专病专方,外治法包括软膏涂抹、针灸疗法、熏洗药浴和刺络拔罐。该文综述了特应性皮炎的病因病机以及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特应性皮炎的临床研究进展情况,以期为今后特应性皮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苦参治疗湿疹的药理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湿疹是由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皮肤炎症,皮损以红斑及丘疱疹为主的多形性损害,有渗出倾向,常反复发作,多年不愈,瘙痒剧烈。病因复杂,多与过敏等机体免疫反应异常有关。中医则根据发病部位及形态的不同,分别称为“浸淫疮”“湿疮”“四季风”“旋耳风”“绣球风”等。病因多为湿热并盛、脾虚湿盛、血虚风燥等。目前常用的皮质类固醇激素、组胺拮抗类、钙剂、维生素等药物控制症状效果良好,但停药后易复发,且不良反应较多。苦参治疗湿疹,疗效显著,现就其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2.
遗传过敏性皮炎 (atopicdermatitis ,AD)亦称为遗传过敏性湿疹、异位性皮炎、变应性皮炎、内源性湿疹等 ,是一种与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生理药理等诸多方面有关 ,具有产生高IgE倾向 ,易伴发哮喘、过敏性鼻炎的慢性复发性、瘙痒性、炎症性皮肤病 ,有年龄阶段性及一定的好发部位。近年来认为 ,本病与过敏源过敏有关 ,属变态反应性疾病。中医学无此病名 ,根据其发病部位及形态 ,与中医文献中的“湿疮”、“浸淫疮”、“四弯风”等相类似。如《诸病源候论·浸淫疮候》云 :“浸淫疮 ,是心家有风热 ,发于肌肤。初生甚小 ,先…  相似文献   

13.
生殖器疱疹 (GH)是一种主要由Ⅱ型单纯疱疹病毒所致的常见性传播疾病 (STD) ,在西方国家 ,GH是仅次于非淋菌性尿道炎和淋病而居第 3位的STD。中医称之为“阴部热疮”、“阴疳”。现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GH的进展作一综述。1 病因病机中医认为GH的病因病机主要为不洁性交 ,外感淫邪湿毒 ,下注阴部而发疱疹。谭新华等[1] 认为本病为不洁性交 ,感受湿热秽毒 ,蕴结于阴部所致 ,日久热盛伤阴 ,正气不足 ,邪气缠绵 ,经久难愈 ,而致阴部热疮反复发作。欧阳恒等[2 ] 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不洁性交 ,感受湿热邪毒 ,下注阴部所致 ,反复发作者…  相似文献   

14.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瘙痒剧烈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白彦萍教授认为湿疹虽然是体表的疾病,但与体内各个脏腑的病理变化都有着一定的关系,其中最常见的是脾虚运化无力,可致水湿代谢异常,加重体内湿邪的郁积,同时脾虚,卫表不固容易受外界风、湿、热邪侵袭而发病。因此白彦萍教授认为“以脾治皮”应贯穿湿疹治疗的始终,并总结了一套有效的针药结合的中医治疗方法。其中中药以健脾除湿汤加减为主,以健脾利湿为主,兼以清热。针灸以揿针为主,穴位以曲池、合谷、血海等穴位为基本主穴位。白彦萍教授治疗湿疹思路的最核心的理念在于整个诊治过程中都应紧紧围绕脾虚湿蕴这一基本病机,从而明确治疗的基本原则,确立核心的治疗方向,同时依据患者症状的标本主次、轻重缓急病进行辨证论治,并在选方用药和取穴上有所侧重,从而使得湿疹治疗的疗效实现最优化。  相似文献   

15.
许连霈教授辨证分型治疗皮肤瘙痒症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身性皮肤瘙痒症是皮肤科常见多发病之一 ,是指只有全身皮肤瘙痒 ,而无原发性皮损 ,但可出现抓痕、表皮剥脱、血痂和皮肤肥厚等继发性损害。中医称为“风瘙痒”(《巢氏病源》)、“痒风”(《外科证治全书》) ,并云“遍身瘙痒 ,并无疮疥 ,搔之不止”。本病有的开始发病即为全身性 ,或开始为局限性 ,逐渐扩展至全身 ,瘙痒常为游走性而无固定部位 ,多为阵发性 ,夜间更重。全身性皮肤瘙痒症常与糖尿病、慢性肝肾疾病、恶性内脏肿瘤、血液病、内分泌异常、神经精神因素和感染因素等有关。中医病因多责之于风邪 ,其次与湿、热、血虚亦有关 ,许教授…  相似文献   

16.
湿疹系多种(厂元)因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疒,多发生于体质过敏者。其主要特征是:患卩阵发性奇痒,并呈弥漫性潮红、水肿、丘疹、水泡糜烂、渗液结痂、脱屑,表皮为苔(疒先)样多形性损害。此疒常反复发作。因湿疹发生的卩位不同,据祖国医学记载,有“血风疮”,“浸淫疮”,“旋耳疮”,“肾(亠中)风”,“湿毒疹”,“四弯风”等名称。本疒由于湿热内蕴,外(干心)风邪风湿,热邪聚结于皮肤所致。如湿偏盛,则渗液糜烂;热偏盛,则弥漫潮红;风偏盛,则瘙痒难忍。疒久不愈,损耗营  相似文献   

17.
皮肤瘙痒病,相当于中医的风瘙痒,是一种常见的仅表现为皮肤瘙痒,而无原发皮肤损害的皮肤病。根据其发病特点,祖国医学文献中又有风瘙痒、血风疮、爪风、痒风等名。如清代《外科证治全书·痒风》记载:“痒风,遍身瘙痒,并无疮疥,搔之不止。”某些局限性瘙痒病,仅限于肛门、阴囊、女阴等处,可统称阴痒。本病以阵发性皮肤瘙痒为特征,短者数分钟即过,长者可达数小时,多于夜间发作而难以遏止。患者常瘙痒无度而夜寐不安,以致昼不精,夜不瞑。若本病好发于夏季,多见于青壮年人,常因心绪烦躁或食入辛辣鱼腥而发。皮肤欣红作痒,遇热尤甚,伴心烦口干,小…  相似文献   

18.
探讨中医药诊治重症难治性特应性皮炎的思路.儿童及成人的重症难治性特应性皮炎在基本病机上存在差异,儿童多为脾虚为本,心火为标,两者交互主导;成人病机复杂,以脾肾两虚为本,湿邪为标,二者互为因果,且多见兼夹证.因患者年龄、病期及病程的不同,临床可见心火脾虚证、脾虚湿蕴证、脾肾阳虚证、脾虚湿瘀证等基本证型.辨治时需抓住脾虚和湿邪两大辨治要点,即主张治病求本从脾论治,兼顾他脏;湿邪为患需治湿邪,同调兼夹证.具体用药时,需注意培土祛湿药的运用,采用炒制的中药灵活调整药物性味,小儿用药当清和.中医药的介入在重症难治性特应性皮炎的诊治中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辨证论治可有效控制病情,减少或者延缓疾病复发,改变过敏进程,达到改善患者长远生活质量的治疗目标.  相似文献   

19.
特应性皮炎不同证型外周血Th1和Th2细胞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特应性皮炎不同中医证型外周血Th1/Th2细胞表达。方硅: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特应性皮炎湿热型及脾虚血燥型患者外周血Th1、Th2细胞水平,并以20例健康人作对照。结景:湿热型外周血Th1细胞水平和Th1/Th2比值低于健康人(P〈0.01),而Th2细胞水平高于健康人(P〈0.01);脾虚血燥型Th1、Th2细胞水平均高于健康人(P〈O.01,P〈0.05);湿热型与脾虚血燥型比较,Th1和Th1/Th2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Th1和Th2细胞表达可反应特应性皮炎中医证型的某些特点,可作为其辨证论治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脾主升清运化,胃主受纳降浊,肌肤营养离不开脾胃功能的正常。脾虚易生湿,湿易与风、热、毒相兼为患,风、湿、热、毒之邪侵淫肌肤,则皮肤或痒、或红、或肿、或痛、或流滋。张杰认为,皮肤病的治疗应重视健运脾胃,调整脾胃气机升降,则湿浊可化,风无所依,热无所附,寒无所生,皮损可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