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常,癣菌仅侵犯角质层,很少侵犯深部组织。然而毛癣菌性肉芽肿患者的菌丝可侵犯深部组织。本文作者从浅表癣及毛癣菌性肉芽肿患者分离出13株红色毛癣菌,接种入ddy雄性小鼠腹腔。其中第一组从甲癣及角化过度型足癣患者分离出2株,在小鼠腹腔中第六周破坏。第二组从股癣、体癣及足癣(水疱型,分离出8株转化为圆形细胞生存达16周)。第三组从肉芽肿癣患者分离出3株,经小鼠腹  相似文献   

2.
目的报告紫色毛癣菌致婴儿黑点癣1例。方法取病损处皮屑、病发数根镜检,并置沙堡培养基(SDA)、改良KANE/FISCHER系统25℃,4~10天;马铃薯葡萄琼脂(PDA)小培养观察该菌株菌落生长、生理变化情况及观察形态学改变情况。结果镜检可见发内、外成串孢子菌丝,SDA培养10天时可见湿润、紫红色菌落,表面皱褶不规则;皮肤癣菌培养基培养7天时琼脂变红;溴甲酚紫乳固体葡萄糖琼脂培养10天菌落边缘可见约3mm水解晕;脲素酶4天时培养基未变色;PDA培养10天时小培养镜下可见菌丝分支畸形、粗短和不规则突起及大量厚壁孢子。结论临床分离株为紫色毛癣菌,是此例婴儿黑点癣主要病原菌。  相似文献   

3.
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的PCR指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的传统鉴别主要依据培养形态、生理生化等方法,但红色毛癣菌的菌落产红现象受培养基类型、 pH、培养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1],我们应用 PCR方法,以微小卫星 DNA引物,对这 2种癣菌的基因组 DNA进行扩增,可以在很短时间内把它们区分开来。 泳道 1为 Markerλ DNA/EcoRⅠ+ HindⅢ,泳道 2、 7、 8、 9为红色毛癣菌,泳道 3~ 6为须癣毛癣菌 图 1 (GACA)4作引物的 PCR扩增结果 一、材料与方法 (一 )实验菌株:本研究采用红色毛癣菌临床分离株 23株 ,须癣毛癣菌临床分离株 11株。红色毛癣菌中 11株来自上海…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红色毛癣菌表型的稳定性,所有菌株采用沙堡琼脂试管培养基(SDA)培养。菌株鉴定及分型依据菌落的特征及色素,大小分生孢子的形态,尿素酶试验和毛发穿孔试验。对近期临床分离的10株红色毛癣菌和1株标准株,间隔4周传代1次,共传4次。207株红色毛癣菌共分离出4个表型,其中绒毛型占首位(45.4%),沟纹型(24.1%),羊毛型(20.8%),粉末型(9.7%),未见颗粒型。保存1年后207株有54株发生形态变异,变异率为26.1%,沟纹型变异最小,相对稳定。11株红色毛癣菌传代后菌落形态或色素发生变异。红色毛癣菌表型不稳定,保存和传代后的菌落形态或产色均易发生变异;沟纹型变异率最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传统方法对须癣毛癣菌进行表型的分型。方法:采用沙氏琼脂试管培养基(SDA)培养。菌株鉴定及分型依据菌落的形态,菌丝及大小分生孢子的特征,尿素酶试验,葡萄糖米粉试验和体外毛发穿孔试验。结果:36株须癣毛癣菌共分为5个表型,羊毛状、紧密状和绒毛状居多,三型占72.22%,颗粒状最少。螺旋菌丝主要见于绒毛状和粉末状;羊毛和紧密状的镜下结构相似,见大量细长菌丝及少量圆形小分生孢子;颗粒状的大分生孢子最多。结论:须癣毛癣菌分为5个表型,各型镜下结构不同。  相似文献   

6.
皮肤癣菌在一般情况下主要侵袭人体表皮的角质层,引起常见的体股癣、手足癣及甲癣,但在特殊条件下可导致深在感染,且近年有增多的趋势,现将我们诊治的须癣毛癣菌引起的肉芽肿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红色毛癣菌基因型与表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 探讨红色毛癣菌基因型与表型、侵犯部位及其来源地区的相关性.方法 基因分型采用ITS区域探针与DNA印迹杂交法,表型分型采用传统方法.结果 所试49株红色毛癣菌(南京21株、大连26株、北京2株)分为20型(A-T型),其中A型9株均为大连株;B型9株中7株为南京株;C型6株均为南京株.5种表型除颗粒型外其他4型均有A型,17株绒毛型和7株沟纹型B型占居首位,6株羊毛型和17株粉末型A型占居首位.分离自甲癣的21株以C型为主;股癣10株和体癣6株以A型为主;足癣8株,B型占居首位;头癣4株G型占居首位.结论 红色毛癣菌基因型与表型、侵犯部位及其来源地区可能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头癣主要见于儿童,成人患者少见,近年来随着宠物饲养增多而呈上升趋势,黑点癣是由皮肤癣菌感染所致,亦称毛癣菌头癣.我科门诊发现1例紫色毛癣菌感染的黑点癣,现报告如下.患者女,40岁.因头皮屑增多、脱发伴瘙痒3个月于2010年11月8日就诊.患者自述3个月前头皮屑增多、痒,搔抓致渗血、结痂,有较多鳞屑附着,伴脱发,病损缓慢发展累及头皮前半部.外院诊断为脂溢性皮炎,给予醋酸曲安奈德溶液及糠酸莫米松软膏(艾洛松)外用治疗,效果不佳,头皮瘙痒加剧,皮损渐扩大,脱发增多.遂就诊于我科.患者既往体检,无足癣、甲癣、体癣病史,其亲属无类似病史.家中未喂养宠物.患者经常到美容院洗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狐狸饲养者母女先后出现同形皮疹的病因及病原菌的实验研究。方法刮取两名患者皮屑直接镜检;皮屑与其饲养的狐狸被毛同时做真菌培养,并对病原菌行PCR扩增测序。结果三株菌在沙堡氏葡萄糖琼脂培养基﹙SDA﹚上生长为白色颗粒状菌落;尿素酶试验均阳性;扫描电镜可见分隔菌丝及大分生孢子;菌落PCR扩增测序结果与须癣毛癣菌100%同源。结论两患者体癣病原菌与狐狸被毛所携带的须癣毛癣菌为同一来源。  相似文献   

10.
脓癣(Kerion)是一种较为少见的特殊的皮肤癣菌感染,国内报道不多.其分离所得的致病菌种绝大多数为发外型的石膏样毛癣菌和羊毛状小孢子菌,少数由红色毛癣菌引起,由堇色毛癣菌和断发毛癣菌所致的脓癣较少见到,现将我所收治的各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红色毛癣菌对动物毛发的降解作用.方法:采用体外液体培养红色毛癣菌,加入数根小鼠或豚鼠毛发,以低浓度的酵母浸膏提供菌株生存所必需的营养,菌株生长所需的碳源和氮源由菌株分解动物毛发获得,培养2周后观察菌落的生长情况及动物毛发结构的改变,须癣毛癣菌作为阳性对照.结果:2周后,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在豚鼠和小鼠毛发上均能生长,菌落生长后,光镜下可见动物毛发正常结构破坏,横纹变模糊消失.结论:红色毛癣菌能在体外分解豚鼠或小鼠的毛发作为营养,维持菌落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地塞米松干预下分离自不同部位的红色毛癣菌对特比萘芬的敏感性。方法:收集不同部位红色毛癣菌共20株,其中体癣、股癣、手足癣和甲癣各5株,采用(NCCLS)M38-A方案微量稀释法,测定不含地塞米松与含不同浓度地塞米松影响下特比萘芬对红色毛癣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当地塞米松的浓度为0.05%、0.1%、0.2%时,红色毛癣菌的MIC几何均值分别为0.081μg/mL、0.092μg/mL和0.109μg/mL,与空白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当其浓度为0.4%、0.8%时,红色毛癣菌的MIC几何均值分别为0.196μg/mL、0.319μg/mL,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分离自四个不同部位的红色毛癣菌MIC几何均值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当地塞米松浓度为0.4%、0.8%时可显著降低红色毛癣菌对特比萘芬的敏感性;不同部位红色毛癣菌对特比萘芬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巢式PCR诊断甲真菌病中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方法:液氮冷冻甲标本,微量法提取DNA,应用特异性引物,巢式PCR方法扩增DNA。结果:36例直接镜检和培养均为阳性的甲标本,培养显示24例为红色毛癣菌,12例为须癣毛癣菌。巢式PCR中FirstPCR34例阳性,34例标本均产生了650bp目的片段;NestPCR32例阳性,32例中有22例标本产生了137bp的片段,为红色毛癣菌;10例标本产生了102bp的片段,为须癣毛癣菌。PCR敏感性为88.9%,特异性为100%。结论:巢式PCR是一种快速、特异和敏感的诊断甲真菌病中红色毛癣菌和须癣毛癣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克隆须癣毛癣菌烯醇化酶(Enolase)基因全长c DNA,制备具有高免疫原性的须癣毛癣菌烯醇化酶重组蛋白。方法选用须癣毛癣菌肉芽肿株(774),提取总RNA,采用c DNA快速末端扩增法(RACE)克隆Enolase基因的全长序列,并对该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同时对该片段进行了克隆、原核表达及纯化。结果获得须癣毛癣菌Enolase基因全长序列1 491bp,拥有一个1 317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438个氨基酸,5'非编码区为106bp,3'非编码区为68bp;同源比对与断发毛癣菌Enolase同源性达100%,与红色毛癣菌同源性达98%。构建了p ET-16b-Enolase表达质粒,重组质粒都经过测序鉴定正确,p ET-16b-Enolase诱导表达后能抑制宿主菌生长,但经过条件优化后表达质粒能在BL21(DE3)菌中经异丙基-β-D-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大量表达和纯化,Western blot证实了表达的结果。结论克隆出须癣毛癣菌Enolase基因c DNA全长序列,原核表达和纯化成功,为进一步研究重组须癣毛癣菌Enolase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患儿男,1岁,额顶部大片鳞屑性斑片伴脱发1个月余。皮屑镜检可见发内成串孢子。28℃葡萄糖蛋白胨琼脂培养基(SDA)培养出圆形,光滑发亮,有典型紫色色素绒毛状菌落。镜下可见菌丝较粗有多数分隔,有大量关节孢子和后壁孢子不规则畸形分支,无大小分生孢子。诊断:紫色毛癣菌所致头癣(黑癣)。  相似文献   

16.
目的:确定红色毛癣菌菌落表型和基因型的相关性以及与感染部位的关系。方法:收集红色毛癣菌临床分离株138株,采用传统培养方法对红色毛癣菌进行表型分型,利用红色毛癣菌特异性引物扩增TRS-1区重复序列进行种内基因分型,并分析检测结果与感染部位的相关性。结果:138株红色毛癣菌共分离出3种菌落表型:绒毛型、沟纹型和粉末型;分离出5型基因型,其中Type1 64株,Type2 18株,Type3 19株,Type4 12株,Type5 25株。红色毛癣菌的表型和基因型与感染部位均无相关性(均P0.05),红色毛癣菌的菌落表型与基因型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结论:红色毛癣菌基因型与菌株来源有关而与感染部位无关,可为判断复发和再感染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探讨红色毛癣菌体外分泌角蛋白酶的活性与诱导底物及其基因型的关系,从而了解红色毛癣菌的侵袭力与感染部位及其基因型的关系。方法:分别以指甲、趾甲、皮屑和头发为底物,对不同基因型红色毛癣菌T1a和T1b进行体外培养,利用keratin-azure和酶标仪检测其产生的角蛋白酶活性。结果:不同底物诱导红色毛癣菌T1a和T1b产生角蛋白酶活性的高低比较,指(趾)甲高于皮屑(P0.05),皮屑高于头发(P0.05),指甲和趾甲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底物诱导菌株T1a和T1b产生的角蛋白酶活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底物诱导的角蛋白酶活性不同;红色毛癣菌的侵袭力可能与其感染部位所含的诱导底物有关,而与基因型无关。  相似文献   

18.
作者报告一例紫色毛癣菌引起的足癣.患者:女,17岁,7个月前右足第五趾出现一个红点,逐渐扩散至第一趾间及右足底和足背的前半部,具明显的苔藓样变和活动的边缘.自觉剧痒.直接镜检显示长的分隔菌丝,培养及营养试验证实为紫色毛癣菌.给予口服微粒灰黄霉素8周,效果不著,继  相似文献   

19.
石膏样毛癣菌(石毛)和红色毛癣菌(红毛)是最常见的皮肤癣菌[1],因菌落形态及显微结构相近,常不易鉴别。我们用尿素-吲哚培养液对医学真菌中心保藏的3个属17种皮肤癣菌标准株和临床分离的3个属7种138株皮肤癣菌进行实验观察,现总结报告如下。一、菌种标准株为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医学真菌中心保藏的菌种,分别是:毛癣菌属:红毛(ID00001),石毛(ID00012),许兰氏毛癣菌(许兰:ID00002),紫色毛癣菌(紫毛:ID00004),断发毛癣菌(断毛:ID00018),猴类毛癣菌(猴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ITS区域的探针与DNA印迹杂交法对须癣毛癣菌的基因分型,并分析基因型与来源地区的相关性。方法用溴化十六烷基三甲铵(CTAB)法提取DNA,以皮肤癣菌的特异性引物NS5[5-′AACTTAAAGGAATT-GACGGAAG-3′]与ITS4[5-′TCCTCCGCTTATTGATATGC-3′]为引物,以须癣毛癣菌的标准菌株为模板,用PCR法扩增rD-NA部分18S区、ITSⅠ区、5.8 s区和ITSⅡ区为探针,随机引物法将探针标记,EcoR1酶切基因组DNA,按ECL试剂盒标准流程将酶切的基因组DNA与探针杂交;根据杂交的不同带型而分型。结果所试35株须癣毛癣菌分为14型(A~N型),A,B,C,D四型占62.86%。南方株以A和C型为主,北方株以B和D型为主。结论用ITS区域探针与DNA印迹杂交法对须癣毛癣菌基因组分型敏感性强、分辨力较高;南北方须癣毛癣菌DNA分型存在一定差异;DNA分型对须癣毛癣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和菌学的生物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