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血小板疾病是由于血小板数量减少或功能减退导致止血栓形成不良和出血而引起的。感染性血小板减少症本病是因病毒、细菌或其他感染所致的血小板减少性出血疾病。有效地鉴别导致血小板减少的机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 近年来,有关血小板生理功能及病理作用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抗血小板药已经作为一组有效药物开始在临床应用。一、血小板的功能1.粘附:即血小板粘贴于异物或血管内膜下组织表面。正常情况下,血小板在血管内沿着管壁缓缓流动,并不能粘附于管壁。内膜损伤时,血小板在该处增多,经过形态变化即粘附于暴露出来的胶原纤维和基底膜上。粘附的血小板随即被激活。这是止血或血栓形成的第一步。血小板粘附所伴发的改变是:(1)失  相似文献   

3.
多种蛇毒蛋白具有与血小板表面整多种蛇毒蛋白具有与血小板表面整合素、膜糖蛋白Ⅰb(GPⅠb)或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相互作用而影响血栓形成的功能。影响血小板血栓形成的蛇毒蛋白目前分为3类:去整合素、VWF调节蛇毒蛋白及GPⅠb结合蛋白。其中,去整合素具有高效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功能;VWF调节蛇毒蛋白具有体外介导VWF依赖型血小板聚集的功能;而GPⅠb结合蛇毒蛋白又分为2组:GPⅠb激动剂和GPⅠb拮抗剂,分别起诱导血小板聚集与抑制VWF介导的血小板聚集的功能。本文将对上述影响血小板血栓形成的蛇毒蛋白的结构、功能及其在临床上的研究与应用进行综述。的结构、功能及其在临床上的研究与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慢性骨髓增殖性疾病,其特点为外周血小板持续显著增多且功能异常,骨髓巨核细胞增生显著,临床表现常有出血倾向和/或血栓形成,大多数患者有脾肿大.  相似文献   

5.
人类伴粥样硬化而生,随血栓事件而亡。血小板是血栓形成的核心因素,在动脉粥样硬化成为流行病的今天,抗血小板治疗已经广泛应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中血栓的治疗及预防。但抗血小板药物的监测一直没有得到重视,不恰当抗栓治疗导致的缺血性或出血性事件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本文就抗血小板治疗过程中血小板功能监测的必要性以及方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对血小板在动脉血栓形成中启动作用的研究逐渐深入。不少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证实,血小板聚集物可经致聚剂诱导或自发地出现于动物或人的血循环中,而引起脑梗塞的发生。一些有关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小板功能研究相继报告,但由于所用方法和测量参数各异,各家研究结果不尽相同。本文就急性期脑血栓患者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7.
血小板功能及形态变化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密切。近年来的研究表明 ,血小板在动脉硬化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冠状动脉血栓多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或表面损伤的基础上发生 ,主要由血小板组成 ;冠脉缺血后血小板聚集和粘附功能增强 ,血小板活化功能亢进 ,导致血栓形成 ,对缺血后梗塞范围的扩展及预后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血栓形成是急性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因素。血小板活化状态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血小板n-颗粒膜蛋白(GMP-140)可作为人体内血小板活化特异性标志。本研究通过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内的GMP-140含量,旨在探讨血小板活化功能在急性脑梗死中的作用,为临床抗血小板治疗,合理改善血小板功能提供有益的资料。  相似文献   

9.
血小板是血栓形成的核心因素,而血栓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主要原因,这类疾病已经成为常见病,动脉粥样硬化后伴发的血栓性事件已经成为人口致残以及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抗血小板疗法在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中占主导地位。为了达到最理想的治疗效果,平衡血栓形成和出血这两者是关键。积极的抗血小板疗法能降低高危患者(如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发生复发性局部缺血的比率。但研究也强有力地揭示了血小板抑制作用将带来出血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血小板功能试验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就应运而生了。对临床中抗血小板药物的药效,不同的血小板功能试验在抗血小板疗法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0.
血小板与冠心病发病机理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血小板功能及形态变化与冠心病发病的关系密切,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血小板在动脉硬化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冠状动脉血栓多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或表面损伤的基础上发生,主要由血小板组成,冠脉缺血后血小板聚集和粘附功能增强,血小板活化功能亢进,导致血栓形成,对缺血后梗塞范围的扩展及预后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发现血小板在血栓形成及动脉粥样硬化发生上有重要作用。冠心病、脑血管病、糖尿病等常伴有血小板功能增强,应用抑制血小板功能药物常可使病情好转。本文观察上边疾病血小板第4因子(抗肝素因子,PF_4)活性,以评价其作为血小板功能增强指标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不仅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而且在血栓形成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血小板功能亢进是临床上许多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塞及脑血栓形成等发生的病理机制.鉴于心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中的突出位置,研制开发血小板功能抑制剂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过去,血小板功能抑制剂归属于抗凝疗法之内,目前已单独成为抗栓疗法之一,新的抗血小板药物亦不断问世.为了更好地发挥血小板功能抑制剂在临床中的应用,本文简要介绍血小板的病理生理,血小板功能抑制剂的分类及其药理.  相似文献   

13.
作者对照研究了20例CMPD患者和20例正常人的血小板功能,并观察了其中 13例患者和 8例正常人的血小板超微结构。发现CMPD患者血小板粘附功能与ADP、肾上腺素、胶原、瑞斯脱霉素所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功能均降低,血小板内致密颗粒数减少。由此表明CMPD 患者具有血小板粘附与聚集功能障碍。作者认为这种功能障碍可能是导致患者出血和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但从本研究结果还看不出血小板功能变化与患者出血和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之间有何平行关系。  相似文献   

14.
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的重要环节,是血小板的主要功能.对于机体生理性及病理性的改变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评价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对疾病诊断、鉴别、预防都有重要意义,阐述我们开展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意义及实验室相关检查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5.
血小板聚集是血小板参与止血和血栓形成的重要环节,是血小板的主要功能.对于机体生理性及病理性的改变有一定的临床意义.评价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对疾病诊断、鉴别、预防都有重要意义,阐述我们开展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意义及实验室相关检查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6.
血小板与血栓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在止血与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血小板表面含有丰富的膜糖蛋白,它们介导血小板的粘附、活化和聚集,最终形成血栓,成为血栓性疾病的发病基础。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和功能受其基因多态性的影响,后者可能是决定血栓性疾病发生的遗传背景之一,许多多态性位点已成为特定人群血栓性疾病发病的危险因子。通过检测血小板的活化程度有助于诊断血栓性疾病,评价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转归。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尤其是近年来研制的各种针对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显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血小板在止血与血栓形成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人群的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的长期影响以及一些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脂质血症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都直接或间接与血小板的止血功能有关,提示血小板与血栓性疾病之间的密切关系。正常人20岁开始血管壁就逐渐发生改变,吸烟、高血压和遗传因素会加快血管损害的进程,从而产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血小板在“巡游”中与血管壁表面的内皮细胞“和平相处”。当血管损伤性病变发生时,内皮细胞缺损,暴露内皮下胶原等组织,即使血管不破,血小板亦会粘附、聚集、活化并在血管内形成止血栓,造成血管栓塞,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血管病以及肺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出血性血液病,常见者为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与脾摘除后血小板增多症。解释血小板增多的原因是脾功能低下或巨核细胞功能障碍。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经过主要是出血倾向,即是极微小的外伤就能引起广泛的皮肤和肌肉的出血与不同黏膜的出血,有时因大量出血造成继发性贫血而引起死亡;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和脾摘除后血小板增多症则易致血液凝固性增高,往往产生血栓形成,常见并发症而死亡。治疗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的办法是止血、输血。而后两种血小板增多症则是溶血疗法。但效果均不理想,近期报导有以针…  相似文献   

18.
血小板在正常止血过程中十分重要,当血小板数量或功能发生变化时,机体易于发生出血或血栓。目前检测血小板功能的方法日益增多,包括测定血小板黏附、聚集和活化的能力等。近来随着血小板激活机制的深入研究以及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检测血小板的方法也不断改进,尤其当只有血小板活化后才能参与血栓形成的概念出现后,人们对血小板的检测及临床应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血小板增多症是一种出血性血液病,常见者为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与脾摘除后血小板增多症.解释血小板增多的原因是脾功能低下或巨核细胞功能障碍.出血性血小板增多症的临床经过主要是出血倾向,即是极微小的外伤就能引起广泛的皮肤和肌肉的出血与不同黏膜的出血,有时因大量出血造成继发性贫血而引起死亡;反应性血小板增多症和脾摘除后血小板增多症则易致血液凝固性增高,往往产生血栓形成,常见并发症而死亡.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血小板聚集功能的研究。探讨血小板的激活与血栓性疾病的关系已有报道,血小板的激活促进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诱发或加重AMI的现象已受到高度重视.血小板释放反应,是观察血小板功能的重要指标;而5-羟色胺(5-HT)是血小板激活时释放的重要血管活性胺。本文观察经硝酸甘油治疗的AMI患者,血浆5-HT及相应血小板膜脂区流动性的动态变化,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