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侯丽婷  王宏欣 《吉林医学》2013,34(22):4456-4457
目的:评价股动脉穿刺所致假性动脉瘤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12例假性动脉瘤患者,其中男5例,女7例,年龄63~75岁,平均70岁;其中10例经超声引导下局部压迫,1例经瘤体内局部注射凝血酶,1例经外科施行血肿清除及血管修补术。结果:在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后均达到临床治愈。结论:股动脉穿刺所致假性动脉瘤经超声引导下局部压迫、瘤体内注射凝血酶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治疗经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应用超声引导下局部压迫疗法以及手术疗法治疗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经验。方法 1995年1月至2003年5月本院治疗由动脉穿刺引起的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67例。治疗前后均有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压迫治疗39例,压迫48—96小时后,30例患者瘤腔完全闭合,其中9例因压迫治疗后假性动脉瘤腔未能完全闭合而手术。手术治疗37例,除前述9例外,28例由于假性动脉瘤体较大而直接采用手术治疗。结果 本组病例均取得满意疗效,无死亡及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切口均I/甲愈合,彩色多普勒超声复查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消失,肢体动脉血流信号良好,术后随访3—97个月,均无局部假性动脉瘤复发或肢体出现明显缺血症状。结论 两种治疗方法均安全、有效,但需根据病情选择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注射吸毒致假性股动脉瘤的特点及外科治疗的疗效。方法:2000年1月-2008年6月间收治30例假性股动脉瘤破裂患者。手术治疗26例,4例拒绝。瘤体切除、瘤腔清创后,其中,行股动脉直接修补3例,人工血管片修补8例,应用四氟乙烯(ePTFE)人工血管移植10例,股动脉结扎5例。结果:拒绝手术4例患者全部死亡。25例肢体均存活,足背动脉搏动恢复。术后伤口出血再次手术3例,其中截肢1例。随访3个月~4年,股动脉结扎中1例肢体间歇性跛行。结论:彻底清创、血管修补或移植、控制感染是治疗注射吸毒致假性股动脉瘤的有效方法;直接行股动脉结扎在条件困难情况下是可选择的术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注射吸毒致假性股动脉瘤的特点及外科治疗的疗效.方法:2000年1月-2008年6月间收治30例假性股动脉瘤破裂患者.手术治疗26例,4例拒绝.瘤体切除、瘤腔清创后,其中,行股动脉直接修补3例,人工血管片修补8例,应用四氟乙烯(ePTFE) 人工血管移植10例,股动脉结扎5例.结果:拒绝手术4例患者全部死亡.25例肢体均存活,足背动脉搏动恢复.术后伤口出血再次手术3例,其中截肢1例.随访3个月~4年,股动脉结扎中1例肢体间歇性跛行.结论:彻底清创、血管修补或移植、控制感染是治疗注射吸毒致假性股动脉瘤的有效方法;直接行股动脉结扎在条件困难情况下是可选择的术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讨论经股动脉穿刺行介入手术后并发假性动脉瘤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经股动脉穿刺行介入手术的204例患者进行围手术期的观察及护理,探讨发生假性动脉瘤的相关因素和护理措施.结果:204例患者中有2例在术后72 h出现假性动脉瘤.在超声定位下,徒手压迫交通口处1h后,动脉压迫器加压包扎穿刺点24~72 h后复查超声,交通口闭合,假性动脉瘤痊愈.结论:经股动脉穿刺行介入手术后并发假性动脉瘤主要与术后制动不佳、肥胖和疾病因素等有关,对介入患者围手术期实施有效的护理,预防假性动脉瘤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6.
脑血管造影及介入治疗后假性动脉瘤形成的原因及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脑血管造影术及动脉支架王入术后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发生率、发生原因和治疗效果.方法 分析192例脑血管造影术及支架置入术后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和治疗情况.结果 共有15例患者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发生率7.8%,其中14例为动脉支架王入术患者;8例患者过早剧烈活动;发生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平均年龄显著高于无假性动脉瘤形成者;9例患者伴原发性高血压.12例患者经手指局部压迫治愈,3例在超声引导下瘤腔凝血酶注射治愈.结论 术后抗凝、过早活动、高龄、高血压是股动脉假性动脉瘤产生的危险因素,局部压迫疗法和超声引导下瘤腔凝血酶注射是治疗假性动脉瘤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赵诚 《中原医刊》2007,34(21):49-49
目的 分析股动脉穿刺后假性动脉瘤的早期诊断及合理治疗。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近3年来所发生的8例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6例于床旁加压包扎后闭合,2例于超声引导下应用超声探头压迫闭合。结论 股动脉穿刺后产生假性动脉瘤的诊断主要依赖于患者的自觉症状,细心的查体及彩色多普勒检查,治疗可行局部压迫包扎治疗。  相似文献   

8.
刘庆春  翟健坤  杨帆  肖建民 《中外医疗》2012,31(32):165-166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股动脉穿刺并发症监测治疗中的应用。方法首先对术后存在皮下淤血、软组织肿胀的350例患者进行彩超检测,确定是否存在并发症、并发症的种类及性质,如果确定为假性动脉瘤即用彩超引导压迫治疗并评价其疗效。结果共有150例患者发生皮下血肿,30例发生假性动脉瘤,5例发生动静脉瘘,5例发生静脉血栓,2例股动脉出现管腔节段性狭窄(由于周围血肿较大压迫所致)。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股动脉穿刺的各种并发症能够作出准确诊断,并可指导压迫治疗假性动脉瘤。  相似文献   

9.
目的 提高冠心病介入治疗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诊治水平.报告 5例股动脉穿刺并发假性动脉瘤诊治经验.男性1例,女性4 例.年龄53~72岁,平均63.6岁.病程30分钟~22小时,平均 13小时.4例徒手压迫治疗,1例超声引导压迫修复治疗. 结果 4例徒手压迫治疗者,2例痊愈,2例失败改行手术治疗.1例超声引导压迫修复者痊愈. 结论 股动脉反复穿刺损伤是形成假性动脉瘤的主要原因.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为首选诊断方法 .假性动脉瘤治疗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压迫和凝血酶注射治疗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接受股动脉穿刺介入治疗并发股动脉假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局部治疗情况。8例患者行超声引导下单纯压迫治疗,其中2例单纯压迫后行超声引导下瘤腔内凝血酶注射治疗;15例则行超声引导下瘤腔内凝血酶注射治疗,使瘤腔闭塞。结果 23例均成功闭塞,无破裂出血、动脉栓塞、血栓形成等,术后24 h、1个月随访,未见复发。结论超声引导下压迫和凝血酶注射治疗医源性股动脉假性动脉瘤简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经桡动脉(Transradia approach coronary intervention,TRA)与经股动脉(Transfemoral approach coronary intervention,TFA)两种途径行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差异。方法选择2010—2014年曾在该院接受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 0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数量相等的两组即观察组与对照组进,对照组中患者以经股动脉(TFA)冠状动脉介入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中患者以经桡动脉(TRA)冠状动脉介入方法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所得到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结束后,观察组中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为96.0%,对照组中患者的治疗成功率为92.0%,两组患者之间差异显著;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以及造影剂量:观察组中患者的穿刺时间及手术之间均短于对照组,观察组中患者的造影剂量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之间差异较明显;观察组中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对照组中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6.0%,两组患者直接差异较明显。结论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桡动脉途径与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冠心病均能够得到较好的效果,经桡动脉途径冠状动脉介入方法的穿刺时间、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少于经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方法,有利于患者尽快康复,临床上可优先选择经桡动脉途径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应用顺行穿刺腔内治疗技术对患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方法:抽取94例患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下肢动脉硬化手术方式实施治疗;治疗组采用顺行穿刺腔内治疗技术实施治疗,穿刺成功后将6F血管鞘置入,并外接压力袋,加入肝素的平衡液灌注线持续高压滴注,通过造影进一步明确动脉狭窄的实际程度和具体部位,外周静脉给予5000IU肝素,用超滑微导丝配合微导管插入病变血管狭窄段的远端,对狭窄段进行扩张处理,扩张时间应该持续60s左右,尽量进行一次性扩张处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下肢功能复常时间和接受治疗总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治疗前后下肢功能评分改善幅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围手术期不良反应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顺行穿刺腔内治疗技术对患有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血液透析后穿刺点迟发性出血的原因,减少和预防迟发性出血。方法:对1998年5月-2010年6月的15例直接动静脉穿刺透析者在治疗后出现穿刺点迟发性出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5例患者均为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1例透析后6小时测血压时出现穿刺点疼痛、肿胀,血压190mmHg/120mmHg;12例均于透析后第二天用力排便时穿刺点出现疼痛肿胀;2例为透析后第六天晨起用力排便时出现穿刺点疼痛肿胀。采取积极的止血等措施后,最长6天血肿消散吸收。结论:长期透析者,最好选择作动静脉内瘘术。对直接动静脉穿刺行透析者,要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对血管的损伤;治疗结束加压包扎穿刺点,一旦发生出血立即采取积极的止血措施。  相似文献   

14.
法洛四联症伴冠状动脉畸形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对19例法洛四联症伴冠状动脉畸形的外科治疗的结果和经验。方法:对2000年7月至2010年7月施行19例法洛四联症伴冠状动脉畸形的外科治疗进行总结。年龄8个月-25岁,体重8.5-52.0 kg。其中右冠状动脉起源于左冠状动脉或前降支6例,左前降支起源于右冠状动脉9例,有异常粗大的圆锥动脉4例,均横跨右室流出道(近肺动脉瓣环处),其中一期手术16例,在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下手术。采用绦纶片或者牛心包补片修补室间隔缺损。采用心包片补片或心包片加绦纶片加宽右心室流出道、肺动脉。姑息手术3例。结果:手术死亡3例,手术死亡率为15.8%,手术死亡率较高,手术死亡原因主要为低心排综合征。结论:法洛四联症合并冠状动脉畸形的手术死亡率较高,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和右室流出道重建方法可提高手术效果。但横跨右室流出道的冠状动脉畸形是法洛四联症治疗手术中的风险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许尔夫 《当代医学》2009,15(17):322-324
目的探讨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eldinger’s技术作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15例子宫肌瘤患者。经股动脉穿刺,将导管选择性进入双侧子宫动脉,经导管注入真丝线段和明胶海绵,阻断肌瘤血供。结果经血管造影发现,子宫肌瘤血供丰富.均由双侧子宫动脉供血,栓塞双侧子宫动脉后.子宫肌瘤血供可完全阻断,治疗后6个月的随访结果表明:月经量及月经周期恢复正常,疼痛明显改善,肌瘤和子宫体积明显缩小。临床有效率86.67%。结论选择性子宫动脉栓塞治疗子宫肌瘤是一种创伤小,临床效果好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经桡动脉和股动脉途径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24 h患者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方法: 将100例行PCI的冠心病患者分为经桡动脉途径PCI治疗组(A组,43例)和经股动脉途径PCI治疗组(B组,57例),比较2组患者PCI术后24 h的并发症、不良反应的情况。结果: A组患者局部血肿、切口出血、尿潴留、失眠、肢体及腰背疼痛的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而动脉痉挛或闭塞的发生率高于B组(P < 0.05~P < 0.01)。结论: 经桡动脉途径行PCI治疗较股动脉途径的术后并发症减少,患者的舒适度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创经皮肾手术护理有效方法以及要点。方法:选取2012年本院收治的236例接受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治疗的患者,分析236例患者治疗全程中护理具体方法,总结有效护理经验。结果:通过有效护理,经过一期取石术或者二期取石术,236例患者取石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结石取净率达到92.3%;术后出现胸闷者4例,经过胸腔穿刺治疗后病症去除。术后出现继发性出血58例,对58例患者进行止血治疗,2例患者止血选择开放手术,2例治疗方法为肾动脉栓塞治疗,输血治疗6例。出现术后发热症状54例,经过患者管道畅通以及提高患者感染能力治疗后病症全部消失。结论:护理中健康知识教育、围术期护理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对于微创经皮肾镜取石术顺利进行、良好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病发率的降低以及患者的康复效果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经股动脉和桡动脉两种途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3月~2011年2月收治的230例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并同意接受冠状动脉介入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桡动脉介入组(TRA组)和股动脉介入组(TFA组),每组各115例。对比两组患者治疗的穿刺点压迫时间、手术治疗时间、手术成功率和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TRA组穿刺点压迫时间为(3.8±1.9)min,完成PCI的手术时间为(62.0±9.5)min,手术成功率为95.65%;TFA组穿刺点压迫时间为(14.8±5.9)min,完成PCI的手术时间为(63.0±8.9)min,手术成功率为97.39%,两组患者的穿刺点压迫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手术时间、手术成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R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5.22%)明显低TFA组(15.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动脉和桡动脉两种途径行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都有很好的临床效果,但经桡动脉介入术后并发症少,在临床介入治疗急性心梗时可优先考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