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急性脑卒中发病时间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分析急性脑卒中发病的时间.方法 统计2675例急性脑卒中患者(脑梗死组1925例,脑出血组750例)的发病时间,从0:00开始,按每2 h为1时段进行分组,对各时段病例数进行分析.结果 脑卒中患者发病时间分布与血压24 h昼夜节律相似呈双峰曲线,(1)脑梗死组发病时间分布第1峰在6:00~10:00,第2峰在18:00~22:00.且第1峰值明显高于第2峰值(P<0.01);(2)脑出血组发病时段分布与脑梗死组相似,但第2峰值明显高于第1峰值(P<0.05).结论 脑卒中发病时间与昼夜血压生理节律变化有一定关系,6:00~10:00和18:00~22:00为高峰时段.  相似文献   

2.
中风昼夜发病时间分析:附105例报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观察105例中风发病时间发现,脑梗塞在昼夜24h周期中存在分布差异,即清晨前后(4am至10am前)有一发病高峰段,相反,午夜前后(10pm至4am前)则很少发生,而脑出血发病则缺乏此种昼夜节律性(分别为P〈0.05,P〈0.01)。并对其发病机理进行讨论,指出应该重视对缺血性中风昼夜发病时间差异的认识,对发病高峰段提前进行干预性治疗,以期降低发病率 。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脑卒中起病前后血压的变化。我们收集了86例有高血压病史的脑卒中患者,对其起病时,病前及病后不同时间血压变化进行观察,并在不同类型的脑卒中病例中进行比较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有高血压病史的脑卒中住院病人86例,其中脑出血44例,脑梗死42例。脑出血组,男24例,女20例,平均年龄65.5岁。其中基底节出血34例,脑干或小脑出血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例。脑梗死组,男22例,女20例,平均年龄66.5岁;其中皮层及基底节区较大梗死22例,脑子及/或小脑梗死14例,胜隙性梗死6例。1.2高血压的诊断标准按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的血管病变同血脂异常情况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脑卒中(脑梗死、脑出血)发病24~48h患者,采空腹静脉血5mL,以全自动的生化分析仪选酶法、酶联免疫法和比浊法对患者血脂测定后分析,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血脂在脑梗死、脑出血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脑梗死、脑出血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或大血管病组血脂各项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腔隙性脑梗死或小血管病组除LDL-C、ApoA、ApoB、Lp(a)外余血脂各项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与腔隙性脑梗死组间比较仅Tc与L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脂异常为脑血管病变最重要的因素,通过有效控制血脂,能够预防患者脑卒中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脑卒中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脑卒中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择急性脑梗死组88例、脑出血组87例、静息性脑梗死87例与非脑卒中组87例分别测定、比较各组间hsCRP水平差异.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脑出血组的hsCRP水平,显著高于静息性脑梗死组和非脑卒中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IHSS评分1~9分组及≥10分组血清hsCRP水平比较也有极显著差异(P<0.01).结论 hsCRP与脑卒中的发生有密切关系,hsCRP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反应脑卒中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6.
急性脑卒中与便秘57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与便秘的关系。方法 57例脑卒中患者分成动脉粥样硬化血栓性脑梗死(ATI)组23例;腔隙性梗死(LI)组23例;脑出血(ICH)组11例,观察各组便秘发生率并进行比较。结果 脑卒中者第1周便秘发生率50.88%,显著高于正常老年人对照组(P〈0.05)。基底节区脑卒中者便秘发生率57.1%,明显高于非基底节卒中者(P〈0.05)。结论 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常发生便秘,基底节区脑卒中者便秘发生率较非基底节区脑卒中者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常德市人群脑卒中发病类型的分布特征,为脑卒中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选择常德市多中心卒中登记研究项目自2011年1月至12月登记的符合标准的脑卒中患者5338例中首次发病的3594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入组患者按年龄段分为7组(18~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69岁、70~79岁、80岁以上),对各年龄段组性别比例、发病率,各年龄段脑梗死TOAST分型分布特征、缺血性脑卒中责任血管分布特征和出血性脑卒中类型分布特征等进行研究分析. 结果 3594例患者中出血性脑卒中864例(24.0%),缺血性脑卒中2730例(76.0%).(1)各年龄段组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性别比例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组出血性脑卒中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率基本一致,发病高峰皆为60岁及以上.(2)大血管源性和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病率较其他分型明显高.40~80岁为大血管源性和腔隙性脑梗死发病的高峰年龄段,心源性、其他病因、不明病因脑梗死的发病年龄有年轻化的趋势.(3)各年龄段缺血性脑卒中责任血管基本上以颈动脉系统为主.(4)各年龄段基本上都是以基底核区出血为主要的出血类型.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集中于30~60岁年龄段,而脑出血则集中在40~80岁年龄段. 结论 常德市区域人群的缺血性脑卒中与出血性脑卒中类型分布上与国内外已有研究基本一致,但单一脑卒中危险因素可能不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在脑卒中的诊断、观察病情变化和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RIA)动态检测77例脑卒中患者(脑出血36例、脑梗死41例)的血清NSE。结果 脑梗死和脑出血组血清NSE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发病后48小时内即有升高,第3~4天达到高峰,随后逐渐降低,至28天左右接近正常;发病后各时点脑梗死和脑出血组血清NSE无显著差异(P>0.05);急性期(发病1周内)血清NSE浓度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出血量、梗死灶体积呈正相关(分别P<0.001,P<0.01,P<0.005),与出院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无相关性(P>0.05)。结论 NSE可作为脑卒中早期诊断、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但对鉴别诊断及预后的判断无意义。  相似文献   

9.
急性脑卒中患者周围血白细胞数变化及其对近期预后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白细胞在急性脑卒中发病中的作用及其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98例脑梗死,60例脑出血,3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及60名健康对照组周围血白细胞数进行检测,同时将患者分成高白细胞组和正常白细胞组,以患者在起病后1月内生存或死亡作为判断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10.
一氧化氮与急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定发病3天内入院的急性脑血管病人的血浆NO值,其中脑出血30例,脑梗死04例,分别在入院未治疗前,入院后一周,二周,三周连续测4次NO值,结果发现两组病例均比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脑出血组又比脑梗死组高,且比脑梗死组持续时间长,即入院治疗三周后脑梗死组已基本恢复正常,但脑出血组下降仍不明显,和对照组比较仍有显著差异(P〈0.01)。  相似文献   

11.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11-02—2012-10收治的54例脑卒中患者均符合1995年第4届脑血管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1],经颅脑CT确诊脑出血或脑梗死。分为治疗组34例,对照组20例。治疗组男27例,女7例,平均年龄57.4岁;脑出血10例,脑梗死24例,发病至接受治疗平均时间27.4d。对照组男15例,女5例,平均年龄58.7岁;脑出血6例,脑梗死14例,发病至接受治疗平均时间25.6d。2组入院时在性别、年龄、病情、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2.
了解脑卒中的发病时间规律 ,对深入阐明脑卒中的发病机制 ,找出其影响因素 ,从而积极预防及治疗、降低发病率有重要意义。现对我院 1992~ 1999年收治的 3 80例住院患者的发病时间进行回顾性分析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与方法3 80例均选自发病时间、年龄、始发症状等有详细记录的住院脑卒中患者 ,诊断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 ,均经头颅CT检查确诊。其中脑出血组 10 2例 ,男 77例 ,女 2 5例 ,年龄 5 0~ 78岁 ,平均 5 8 1岁 ;脑梗死组 2 78例 ,男 192例 ,女 86例 ,年龄 48~ 82岁 ,平均 5 9 5岁。2 结果  见表 1。表 …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卒中后就医时间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发病后至就医时间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对109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按病因分成四类型,每类型按就医时间分为≤24h或>24h二组。并分析就医时间与临床疗效的关系。结果:动脉血栓性脑梗死,脑栓塞和脑出血>24h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24h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脑栓塞和脑出血无变化者出明显增多,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动脉血栓性脑梗死无变化者两组差异不显著(P>0.05);血栓性脑梗死>24h组病死率明显高于≤24h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脑栓塞和脑出血两组病死率虽有差异,但不显著(P>0.05),蛛网膜下腔出血两组对比后,其总有效率和无变化者虽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24h组病死率明显低于>24h组,并有显著性差异(P<05),结论:及早发现和及早治疗急性脑卒中是提高疗效和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急性脑卒中发病时间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报道135例急性中风患者发病时间的临床分析,结果显示脑梗塞发病存在明显的24小时节律性变化,即4Am~10Am为高发时间段,约占总例数的48%,而10Pm~4Am很少发病,占8%。脑出血发病未观察到有昼夜节律性改变。  相似文献   

15.
QT离散度的增加是引起冠心病致死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危险因素已有许多文献证实,脑卒中急性期合并心电图异常改变也有许多文献报道,但脑卒中急性期QT离散度的变化尚无太多的报道。本文观察了7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心电图,测定其QT离散度的变化,现分析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 70例患者为 1998- 1999年我院收治的急性脑卒中病人,有完整的临床资料和CT资料,其中男39例,女人31例,年龄 45-80岁;脑出血33例,脑梗死37例;死亡11例。1.2检测时间均在发病第2日测QTd和JTd,在治疗一月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P-选择素(Ps)在脑梗死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测定54例脑梗死患者、15例脑出血患者、20例正常对照血清Ps含量。结果脑梗死组发病3d内血清Ps水平明显高于脑出血组及对照组,后两组无显著差异;脑梗死组发病3d内血清Ps水平与发病后1周无显著差异,但均明显高于发病后2周,发病后2周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脑梗死组发病3d内血清Ps水平与梗死灶体积呈正相关。结论Ps参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作为脑梗死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依据,干预其产生和作用途径可改善脑梗死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拉萨地区住院脑卒中患者的类型及其危险因素的特征.方法 回顾性研究2006年4月至2008年8月在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的302例脑卒中患者(男179例,女123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拉萨地区住院脑卒中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为(53.5±10.4)岁;其中脑出血患者223例(73.8%),脑梗死43例(14.2%),蛛网膜下腔出血36例(12.0%),发病的性别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991,P=0.018).患者从发病到就诊的平均时间为90.0 h,脑梗死患者平均时间最长(181.0 h).脑出血和脑梗死常见的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饮酒、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糖尿病、吸烟、心房纤颤.结论 脑出血是拉萨地区住院脑卒中患者中主要的临床类型,患者从发病到就诊的时间较其他地区长,高血压、饮酒是当地常见的危险因素.普及脑卒中疾病常识和及时就诊的观念,提高当地群众对脑卒中的三级预防意识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脑卒中急性期情感障碍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32例脑梗死病人,31例脑出血病人,31例高血压病人及31例政法这人进行SAS和CES-D问卷调查。结果 高血压组,脑梗死组,脑出血组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抑郁和焦虑症状,脑血管病组与高血压组症状表现不同。结论 脑卒中后急性期可出现抑郁和焦虑症状,焦虑的发病率并不低,应引起重视。脑血管病情障碍的发病与病灶的性质和左右半球部位无关,是生物和社会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P-选择素(Ps)在脑梗死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ELISA测定54例脑梗死患者、15例脑出血患者、20例正常对照血清Ps含量.结果 脑梗死组发病3d内血清Ps水平明显高于脑出血组及对照组,后两组无显著差异;脑梗死组发病3d内血清Ps水平与发病后1周无显著差异,但均明显高于发病后2周,发病后2周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脑梗死组发病3d内血清Ps水平与梗死灶体积呈正相关.结论 Ps参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作为脑梗死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依据,干预其产生和作用途径可改善脑梗死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现将我院2000年1月~2000年10月收治发病后3天内急性脑卒中患者,经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康复组)的疗效与不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对照组)患者的疗效予以比较分析,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脑卒中治疗的临床意义。1 临床资料 所选病例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患者无明显精神障碍和意识障碍。康复组脑出血19例,脑梗死31例,发病年龄45.3±15.1岁;对照组脑出血17例,脑梗死33例,发病年龄61.2±14.1岁。根据1995年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病情严重程度评定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