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CD105和Ⅷ因子相关抗原对大肠癌新生血管标记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D105和Ⅷ因子相关抗原(F-8RAg)在大肠癌的表达意义,并将二者对大肠癌新生血管的标记作用进行对比。方法:采用鼠抗人CD105单克隆抗体和鼠抗人F-8RAg原单克隆抗体,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40例大肠癌手术切除的新鲜标本及40例正常对照组的微血管进行定量检测,计数100倍视野下5个血管丰富视野的微血管密度(MVD),取其均值。结果:大肠癌组织与正常对照组的MVD间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以CD105和F-8RAg为新生血管标记物测得的大肠癌微血管密度间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以CD105标记的大肠癌微血管密度与大肠癌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有关(P〈0.01);而以F-8RAg为标记物测得的MVD与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临床分期无关(P〉0.05)。结论:大肠癌新生血管形成与肿瘤的生长、转移及预后有关,CD105和F-8RAg均在大肠癌有良好表达,但CD105在标染肿瘤新生血管上比F-8RAg更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2.
大肠癌组织中微血管定量检测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探讨肿瘤新生血管形成在大肠癌进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鼠抗人第八因子相关抗原单克隆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ABC法,对102例大肠癌手术切除标本中微血管进行定量检测。计数200倍视野下3个最高血管密度区的微血管数(MVC),取其均数,分析MVC与大肠癌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MVC与大肠癌Kukes分期、淋巴结转移及肝转移有关(P<0.01);高MVC组(MVC≥14个)大肠癌术后复发率(60.4%)显著高于低MVC组(MVC<14个)的复发率(26.5%),P<0.01,高MVC患者预后比低MVC患者差(P<0.01)。结论 大肠癌组织内的MVC是预测肿瘤恶性生物学行为的一个有用指标,可用于识别有高危复发和不良预后的病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血管密度(MVD)与结直肠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以Ⅷ因子相关抗原作为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测定其微血管密度。结果:59例结直肠癌中,淋巴结转移组MVD高表达,无淋巴结转移组MVD低表达(P<0.05)。MVD低表达组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MVD高表达组(P<0.05)。33例患术中施行门脉插管术后接受5-Fu治疗,5年生存率MVD低表达组与MVD高表达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未加辅助治疗26例,5年生存率MVD低表达组明显高于MVD高表达组(P<0.05)。结论:MVD表达与结直肠癌的生物学行为及预后密切相关,检测MVD在判断结直肠癌患的预后方面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大肠癌组织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表达与肿瘤血管生成及肿瘤细胞增殖的关系。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81例大肠癌VEGF-C、CD34和Ki-67的表达,并分析VEGF-C与微血管密度(MVD)、Ki-67增殖指数(Ki-67PI)的相关性。结果:81例大肠癌中,VEGF-C表达阳性45例(55.56%);VEGFC表达阳性的肿瘤其MVD和Ki-67PI高于VEGF-C者(P〈0.05)。VEGF-C表达与MVD、Ki-67PI呈正相关(P〈0.05)。有转移组(包括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VEGF-C表达明显高于无转移组,表达随肿瘤分期的升高而增强。结论:VEGF-C通过诱导新生血管形成,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生长,影响着大肠癌的浸润和转移。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骨巨细胞瘤中MMP-2的表达及与CD105标染的肿瘤内微血管密度(MVD)和肿瘤生物学行为的相关性。方法运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MMP-2在38例骨巨细胞瘤中的表达及CD105标染的新生血管的密度,分析MMP-2表达与MVD值、临床病理特征及复发的关系。结果MMP-2在复发组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未复发组(P〈0.05)。MMP-2阳性组的MVD值高于MMP-2阴性组(P〈0.01)。Spearman相关分析提示MMP-2表达与MVD值呈正相关。结论MMP-2过表达可作为预测骨巨细胞瘤复发的客观依据,MMP-2可能通过促进骨巨细胞瘤内新生血管的形成而影响肿瘤预后。  相似文献   

6.
肾细胞癌VEGF表达和MVD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 探讨肾细胞癌(RCC)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肿瘤间质微血管密度(MVD)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65例肾细胞癌(RCC)及10例正常肾组织进行VEGF单克隆抗体及CD34单克隆抗体染色,观察RCC的VEGF表达与MV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VEGF的表达与肿瘤间质微血管密度之间存在正相关性,二者均与RCC的病理分级、临床分期及远处转移显著相关(P〈0.05,P〈O.001)。结论 VEGF与MVD可客观准确反映RCC的生物学行为,上述二项指标可作为评估RCC恶性程度、转移及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大肠癌组织中促红细胞生成素受体(erythropoietin receptors,Epo-R)表达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60例大肠癌组织、20例正常大肠组织中Epo-R和MVD进行检测。结果:60例大肠癌组织均检测到Epo-R的表达。大肠癌组织MVD值为30.8±9.5,显著高于正常大肠组织的4.1±2.5(P〈0.01)。MVD水平与大肠癌患者年龄、肿瘤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临床分期有显著相关性(P〈0.05)。Epo-R表达与大肠癌组织MVD成正相关。结论:Epo-R在大肠癌组织中有异常高表达,且与MVD和临床病理特征成正相关,可能在肿瘤新生血管形成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血管生成与胆囊癌发展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肿瘤微血管密度(MVD)与胆囊癌的侵袭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法,用抗人因子Ⅷ相关抗原(FⅧRAg)的单克隆抗体测定42例人胆囊癌组织中的MVD,并分析其与胆囊癌各种病理因素及预后之间的关系。结果 MVD与胆囊癌浸润深度(P<0.05)、淋巴结转移(P<0.01)和远处转移(P<0.05)密切相关,而与病理类型、分化程度无关(P>0.05);MVD>54.82的胆囊癌患者5年生存率较低。结论 肿瘤微血管密度与胆囊癌浸润深度、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密切相关,对判断胆囊癌的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CD105和VEGF在大肠癌新生血管中的表达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目的 探讨CD 10 5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 )在大肠癌新生血管中的表达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鼠抗人CD10 5和免疫人VEGF单克隆抗体 ,通过免疫组化技术对 48例大肠癌手术切除标本及 48例远癌大肠组织的微血管密度 (MVD)及VEGF进行检测。结果 以CD10 5标记的大肠癌组织MVD及VEGF的表达与远癌组织间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 (P <0 .0 1) ;大肠癌组织中MVD与VEGF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 (P <0 .0 1) ;大肠癌组织MVD及VEGF的表达均与大肠癌的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及Dukes分期有关 (P <0 .0 1)。结论 CD10 5和VEGF在大肠癌组织新生血管中均有良好表达 ,可作为大肠癌新生血管有价值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0.
核因子kB在胆管癌中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形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胆管癌中核因子kB(NF-κB)表达及其与微血管形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1997-2003年50例胆管癌组织、27例癌旁组织及9例正常胆管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CF)和NF-κB的表达。结果NF-κB在胆管癌和癌旁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6.0%(48/50)和100.0%(27/27),高于正常组织44.4%(4/9)(P〈0.01);NF-κB强阳性表达组MVD高于弱阳性组和阴性组(F=12.662,P〈0.01);NF-κB表达与MVD、VECF的表达均呈正相关(rs=0、542、0.660,P〈0.01)。结论NF-κB在胆管癌中高表迭,与微血管形成呈正相关,NF-κB可能通过调节VECF等血管形成相关因子促进微血管形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大肠癌活检标本微血管密度(MVD)能否反映整个肿瘤的微血管密度状态。方法 大肠癌患者24例,镜下活检组织和手术切除组织切片均以抗CD34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于微血管高密度区或“热区”内计数5个高倍镜视野(400倍)的微血管密度,比较活检组织和手术切除标的标本的平均微血管密度和最高微血管密度值。结果 活检标本和手术切除标本平均微血管密度值无明显差别(P>0.10);而两组最高微血管密度差别有显著性(P<0.10)。结论 大肠癌镜下活检标本与手术切除标本平均微血管密度密切相近似,大肠部镜下活检标本的平均微血管密度可以反映大肠癌的血管新生状态。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4例病人直肠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分析VEGF和MVD及其与直肠癌组织学分型、Dukes分期,癌肿浸润转移的关系。结果:VEGF表达强度和MVD与直肠癌的Dukes分期(P<0.05)、淋巴结转移(P<0.05)及远处转移(P<0.01)密切相关,而与组织学分型无关(P>0.05),MVD与VEGF表达两者呈达相关(r=0.89)。结论:VEGF与直肠癌的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对直肠癌的生长和浸润转移有促进作用,VEGF和MVD可作为反映直肠癌生长学行为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3.
CD105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CD105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作为肿瘤新生血管标记物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鼠抗人CD105单克隆抗体(MAb),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48例结直肠癌手术切除标本及48例对照组织的微血管密度(MVD),并以Ⅷ因子相关抗原(F-8RAg)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作为对照研究。结果(1)MVD及VEGF在结直肠癌组织与对照组织间表达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P<0.01);(2)以CD105和F-8RAg测得的MVD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3)VEGF在结直肠癌的表达与CD105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F-8RAg的表达无关(P>0.05)。结论CD105在结直肠癌组织新生血管有良好表达,可以作为结直肠癌新生血管有价值的标志物。以CD105测得的MVD可以被认为是与肿瘤生长、转移及预后有关的一种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血小板内波衍生因子(PDGF)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与肿瘤血管生成,转移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60例乳腺癌组织中DGF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分布。结果:乳腺癌中PDGF表达阳性率为65.0%,PDGF表达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早期死亡密切相关(P<0.05),与MVD有显著性相关(P<0.05)。与肿瘤大小,ER、PR无关(P>0.05)。结论:PDGF在乳腺癌血管生成中具有重要作用,PDGF阳性的乳腺癌易发生转移,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TFPI-2)对胰腺癌血管生成的影响,探讨其抑制胰腺癌生长及侵袭、转移的机制。方法建立裸鼠角膜微囊移植模型,将3组细胞Pane-1TFPI-2、Pane-1-P和Pane-1-V分别接种裸鼠角膜微囊,观察角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再将上述3组细胞接种于裸鼠皮下,观察裸鼠皮下肿瘤生长及转移情况,并采用抗CD34抗体进行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皮下肿瘤的微血管密度(MVD)。Pane-1-TFPI-2组为实验组,Panc-1-P和Pane-1-V组作为对照组。结果实验组角膜新生血管积分比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裸鼠皮下均成瘤,实验组肿瘤体积(438.0±69.8)mm^3,对照组分别为(852.0±102.9)mm^3和(831.0±78.1)mm^3(P〈0.05);同对照组比较,实验组未见明显远处转移,其肿瘤微血管密度(9.68±1.12),对照组分别为(18.69±2.51)和(20.32±2.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2能抑制肿瘤血管的形成,抑制胰腺癌生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微淋巴管密度(MLD)和微血管密度(MVD)在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它们与直肠癌发展、转移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手术切除并经病理证实的中低位直肠癌标本80例、直肠息肉标本40例和正常直肠组织80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其VEGF—D的表达和MLD、MVD水平。结果(1)VEGF—D在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55%(44/80),直肠息肉和正常直肠组织则均为0(P〈0.05);MLD在直肠癌组织中为2.80±1.31,直肠息肉中为0.50±0.72,正常直肠组织中MLD为0.25±0.44,直肠癌组织中的MLD明显高于直肠息肉和正常直肠组织(P〈0.05);MVD在直肠癌组织中为80.10±23.18,直肠息肉中为27.00±11.01,正常直肠组织中为10.45±5.34,直肠癌组织中的MVD明显高于直肠息肉和正常直肠组织(P〈0.05)。(2)直肠癌组织中的VEGF-D表达和MLD、MVD水平与淋巴结转移、术前远处转移有明显相关性(P〈0.01,P〈0.05)。(3)直肠癌组织中的MLD与VEGF—D呈正相关,随着VEGF—D表达的增高MLD明显增高(P〈0.01)。结论VEGF-D和MLD是反映直肠癌淋巴管生成的理想指标,同时也是反映直肠癌进展程度的重要指标,直肠癌淋巴管生成及血管生成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10(MMP-10)在食管癌中的表达及与食管癌浸润转移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化法(S-P法)检测54例食管癌组织中MMP-10的表达和平均血管密度(MVD)。结果食管癌组织中MMP-10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组织,且与食管癌肿瘤外侵、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密切相关(P〈0.01)。MMP-10的表达与食管癌组织微血管密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MMP-10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在食管癌的侵袭转移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胃癌组织中神经迁移因子Slit2与受体Robo1的表达,探讨两者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和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4例胃癌组织及28例癌旁组织中Slit2蛋白和Robo1蛋白的表达水平,观察不同临床病理学行为下Slit2蛋白和Robo1蛋白的表达变化;检测.CD34标记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研究在胃癌组织中MVD与Slit2蛋白和Robo1蛋白的关系。结果:Slit2蛋白和Robo1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3.0%和77.8%,在癌旁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6%和10.7%,两种组织中Slit2蛋白和Robol蛋白的表达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6.586,P〈0.01;X^2=33.491,P〈0.01)。胃癌组织中MVD显著增高(t=19.562,P〈0.01)。Slit2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相关;Robo1蛋白表达水平与肿瘤大小、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相关。Slit2与Robo1 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4202,P〈O.01)。Slit2和Robo1表达阳性者MVD显著增高(f=2.256,P〈0.05;t=2.631,P〈0.05)。结论:Slit2及其受体Robo1在胃癌组织中表达增加,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密切相关,其机制可能是Slit2/Robo1信号途径能促进肿瘤血管生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及其受体fms-样酪氨酸激酶(Flt-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浸润转移和生存期的关系。方法应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18例胃癌组织中VEGF和Flt-1 mRNA及CD34蛋白的表达。结果胃癌组织中VEGF和Flt-1 mRNA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4.24%和55.9%:浸润性生长的肿瘤组织中VEGF和Flt-1的阳性表达率和MVD值明显高于膨胀性生长者(P〈0.01),VEGF和Flt-1表达及MVD值与浸润深度、脉管侵犯、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显著相关(P〈0.05);MVD值与VEGF和Flt-1 mRNA的表达水平有关(均P〈0.01);VEGF和Flt-1 mRNA阳性表达及MVD值超过或等于54.9个/mm^2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和5年生存率均显著低于VEGF和Flt-1 mRNA阴性表达及MVD值少于54.9个/mm^2者。结论VEGF和Flt-1 mRNA可促进胃癌血管生成。并参与肿瘤浸润转移的过程,可作为反映胃癌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结肠癌血管嵌合体密度(mosaic vessel density,MVD)的临床意义。方法通过免疫组化法将60例结肠癌标本组织切片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其组织学形态,并计数结肠癌血管嵌合体密度。结果MVD与年龄、远处转移、TNM分期相关(P〈0.05),与性别及肿瘤发生部位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结肠癌血管嵌合体密度与结肠癌预后相关,结肠癌镶嵌血管密度的增高提示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