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头痛是临床常见自觉症状,中医药在防治头痛上具有独特的经验和疗效,而引经药的使用在头痛治疗中又独具特色.对头痛引经药的概念、历史源流及引经药治疗头痛的临床应用做一系统总结,以期对头痛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祖国医学在治疗疾病的长期探索中,发现某些中药对某些脏腑、经络的病症能选择性起到主导治疗作用,中医称这些药为引经药。在归经理论的基础上,引经药是经过临床长期实践并进行总结,发现一些药物能够对病所起到直接导向作用,最后得出的用药经验,因此又称为"引经报使"。本文针对引经药进行溯本追源,并就引经药的种类、功用、运用变通、引经学说的疑点以及引经药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引经理论的验证与创新进行了综述,为验证中医药引经理论、发展中医药新理论,揭示其与方剂等药物的相关性,从而合理利用引经药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3.
“针药无二致”,将“引经药”中“引经”的核心思想引入穴位,形成“引经穴”的概念。结合穴位的作用规律及配伍原则,总结出引经穴的作用以及分类。引经穴概念的提出将会完善临床穴位配伍的理论依据,更有利于针灸临床治疗疾病。  相似文献   

4.
田文  郝子鑫 《光明中医》2002,17(2):35-35
古代医家在实践中创造了“引经报使”即“十二经引经药”的学说 ,提出了某一药物对某一脏腑经络病变有明显的功效 ,同时在某方中又有“引导”的作用 ,以改变其它药物的归经性能 ,使全方的药力直达病所 ,而有直接的治疗作用。现代研究证明 ,引经药与现代药学中所论述的某些化学药中引入“载体基因” ,以引药直达靶细胞 ,使药物在病处直接发挥作用的说法有相同之处。由于引经药具有“先驱”或“报使”的作用 ,能够充分发挥作用 ,故古人重视“引经药”的运用 ,今做述要如下。1 按药的性能使用引经药各经的引经药按其药性有升浮药和沉降药 ,苦…  相似文献   

5.
论引经药在方剂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经药 ,亦称“引经报使药” ,俗称“药引子” ,在中医方剂组成中称为“使药” ,常与君、臣、佐药相配伍而组成方剂 ,协同发挥最佳疗效。引经药是说用某一药物在治疗上对某脏腑、经络的病证起着显要作用 ,同时可引导其它药物对某脏腑、经络的病证起主导治疗作用。引经是归经与配伍理论结合的发展 ,通过配伍引经药 ,有些药物可改变其它药物的作用方向或部位 ,或使其作用侧重或集中于特定的方向或部位 ,甚至可直接影响和引导正气以及病邪。易水学派张洁古依据《内经》理论 ,对药物的引经进行了深入探讨 ,创立了“引经报使”理论 ,他认为取各药…  相似文献   

6.
孟醒  王鹏宇 《新中医》2014,46(11):176-178
引经是在中医药学归经与配伍理论基础上,经过长期临床实践总结出的用药经验。以引经药桔梗防治肺癌为例,将引经理论与癌症用药治疗相结合,利用引经药引导相应中药以及靶向药物进入病所病灶、扶正祛邪,阐明引经理论在治疗癌症中的作用,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癌症提供另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7.
引经药 ,一般解释为“引诸药直达病所”,即可使不归该经的药物接引到该经病所的药物。正如沈石匏所称“剂中用为向导 ,则能接引众药 ,直入本经”。引经药早在《本经》中已有论述 ,但引经药的系统归纳 ,乃是归经理论与药物的君臣佐使理论相结合而形成的 ,而主要是复方中引使药物与经络理论的结合。历代医家论述的引经药物甚多 ,根据其引使的范围和性质可分为三类 :十二经引经药、病证引经药、局部穴位引经药。引经药随着在方中地位的不同而分别具有不同作用。一般引经药多作佐使药应用 ,可以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 ,以增强临床用药的针对性 ;…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引经药对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的高血压患者疗效及血压变异性的影响。方法:用动态血压监测口服苯磺酸氨氯地平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波动情况及血压变异性,与加用引经药治疗组进行对照。结果:引肝、脾两经的高血压病患者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及引肾、心、肺组。引肝、脾两经的高血压病患者血压变异性明显低于对照组及引肾、心、肺组。结论引肝经药、引脾经药具有明显改善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作用;在西药规范治疗的基础上,适当结合中药引经的方法对于加强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加强靶器官保护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药物归经是根据脏腑经络理论,结合中药的作用机理,把中药与经络、脏腑之间的关系加以梳理找到它们之间的联系,用来说明某药物特定选择性的治疗作用。引经药特指方剂中某些中药具有能使方剂中其余药的归经作用、定向地加强或发生变化,在临床方剂配伍用药时能发挥左右该方剂治疗的定向、定位等重要作用。引经药学说、方剂归经学说等都来源于药物归经理论体系,引经药及中药归经理论的产生极大地推动了方剂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查阅中药治疗脱发的文献,统计分析引经药的应用情况,探讨其中的规律。常用引经药物主要集中在风药类,且以疏散外风类药为主,其次为平息内风药。  相似文献   

11.
白长川在临证组方时,每方皆用引经药,尤其在部位引经方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引经体系,成为其辨证施治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形成一套对于消化管全程的立体的引经结构,奠定了中医靶向治疗的基础。  相似文献   

12.
引经药能"引诸药直达病所",作为中医组方中的常用方法,"引经报使"一直被历代医家所习用。中医骨伤科古籍中对内服方剂中引经药的描述寥寥无几,且一些医家以归经、四气五味等药性来归纳引经药在方剂中的作用存在很大误区。本文以常见引经药的应用和骨伤科用药特点为线索,分析引经药在骨伤科不同部位的应用,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引药管窥     
引药是引领、协助诸药快捷、有效达到治疗目的的药物,本文拟从引经药、引气药、引血药、引阴(入)药、引阳(出)药、引热(火)药、引痰(饮)药七个方面进行阐释,对进一步深化引药的认识与研究,优化中药配伍,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引经药可引导其他药物趋向某经或直达病所,从而提高临床疗效。磁石,归肝、心、肾经,且具备天然的吸引力,与引经药的特征有诸多类似,其中可能存在一些关联。分析古籍中磁石一般作为内引经药服用,少有作为外引经药使用。然而,磁石可隔物作用,且与骨有亲附作用,所以更适合作为外引经药应用于骨伤科。因此,磁石是引经药,而且既可为内引经药,又可为外引经药。由此可拓展磁石的临床应用,并提高临床疗效,尤其是骨伤科。  相似文献   

15.
<正> 现今组方,仍沿用引经药一说,认为引经药如向导,能引它药归某经,直达病所。此论颇似有理,实则矛盾百出,很悖常理,令人难以苟同。 引经药多能归数经,组方者又欲使其引它药专归一经。然而药无灵性,怎解人意,难保其不引它药归于它经或同归数经。再者,引经药只是方中诸药之一种,并无特殊,又怎知其只引它药而不为它药所引?又遇两经同病,法宜两经同治,方中药有数种,引经药是只引某药归某经?还是引诸药同归某经?若为前者虽好,但怎能有此选择?若为后者,则事与愿违,又如何使得。  相似文献   

16.
凡引导某药直达病所,起到引经报使作用的药物称为引经药,或称“引子”、“引药”,引经药的提出源于归经理论,而归经理论滥觞于《内经》,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日“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这是归经理论最早的萌动,至金时张洁古发明了药物“引经报使之说,才奠定了引药之基础。继传其学的李东垣、王好古亦大倡药物之引经报使。李时珍亦是引经药之积极倡导者。引经药不但在所入经中发挥了治疗作用,并越出该经范围,在经与经之间,起桥梁和引导的作用。引经药的共同特点 1、在同一经中,因引药作用形式有升降浮沉之异,故用药有上下之分。如少阴经病,在上用细  相似文献   

17.
易水学派创始人张元素,在遣药治方学上独创了“引经报使”理论,并确立了十二经引经报使药。后世医家多推崇这一理论,并延用至今。但张氏对引经药的认识仍有不够完美或不够合理的一面,如忽视引经药的副作用及引经药不够全面,另外对引经药不用补益品、有些方剂不需引经药等没有明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何俊余 《世界中医药》2011,6(6):521-521
引经药,亦称"引经报使药",它有引经报使的作用,相关论述,首见《神农本草经》菌桂条:"菌桂主百病,养精神,和颜色,为诸药先聘通使"。引经药在方剂中常常发挥重要作用,如何柏齐《医学管见》亦谓:"引经即引治病之使,致谓病之所在,各须有引导之药,使药与病遇始得有功"。  相似文献   

19.
中药引经理论与靶向给药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赵瑞芝  刘少军 《中医杂志》2005,46(9):643-645
目的:通过探讨中药引经理论与现代靶向给药思想之间的关系,为中医引经理论的现代应用提供展望和设想,以期更好的发扬中医理论精华.方法:调研中医引经理论、中药归经思想以及中药药代动力学及生理、生物药剂等研究结果,归纳比较,提出论点及验证方法.结果:中药引经理论与现代靶向给药思想具有相通之处,目前生理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研究成果可为揭示其内在联系提供方法.结论:引经理论有可能应用于靶向给药系统的设计,克服目前靶向制剂存在的缺点.引经理论与靶向给药关系的研究有助于中医理论的发扬光大,同时可推动引经药作用机理以及物质作用基础等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介绍郑纯教授运用风药治疗妇科疾病的临床经验。郑教授认为妇人多郁,风药可宣以去郁;风药升阳,可治疗血证;风药胜湿,可治疗水湿病;风药入络,可治疗妇科痛证;风药可作为引经药引经报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