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樊云  张晓明  左朝  丁玲  余玲玲  陈邦国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3,(11):2477-2479,I0006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电针“百会”、“水沟”、“足三里”穴对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脑内HIF-1α表达的影响,并探讨它们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为电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提供一定的实验依据。方法:本实验采用改良线栓大鼠大脑中动脉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运用免疫组化sP法和Zea—longa神经功能评分标准,观察脑缺At./再灌注后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脑内HIF-1α的表达。结果:经过早期电针治疗后,普通光镜下MCAO实验鼠脑大体结构发生良性改变,缺血脑区HIF-1α表达显著增多,神经行为学评分得到改善。实验结果证实脑缺血缺氧可诱导缺血脑区HIF-1α表达,其与神经行为学症状评分呈现负性相关。结论:电针可能通过提高HIF-1α表达来抗脑缺血缺氧,帮助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电针及天麻对缺血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造成脑局灶性缺血2 h,再灌注24 h.以HE染色,TUNEL标记和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使用电针及天麻后神经细胞凋亡及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针药结合组显示神经元形态病理改变明显减轻,残存细胞率增加更明显,显著降低残存细胞中TUNEL阳性细胞的百分率.Bcl-2/Bax的表达比例增加更显著.结论:电针、天麻及二者结合有抗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二者合用比单一作用强.  相似文献   

3.
眼针对急性脑缺血大鼠的脑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从神经缺损评分、脑梗塞程度、脑组织形态学变化、细胞凋亡及P5 3蛋白表达方面探讨眼针对急性脑缺血的治疗作用及作用机理。方法 :用线栓法制成SD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 ,各组动物分别于脑缺血 2小时、再灌注 2 4小时进行神经缺损评分 ;在阻塞 2小时 ,再灌注 2 4小时后 ,应用HE染色、TUNEL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对缺血对照组、缺血加眼针组、缺血加督脉电针组及假手术组大鼠脑梗塞程度 ,脑组织神经细胞死亡与凋亡的分布及P5 3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进行观察。结果 :眼针、督脉电针均可减少神经缺损评分、降低脑梗塞程度、减少缺血所致脑神经细胞的死亡及DNA双链断裂 (TUNEL阳性 ) ,减少梗塞周边区皮层P5 3数量。结论 :眼针、督脉电针对急性脑缺血有较好的治疗作用 ,其作用机理可能与可抑制细胞凋亡有关 ,从而保护脑神经细胞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电针对易卒中型肾血管性高血压大鼠脑(RHRSP)缺血后再灌注不同时间神经黏蛋白表达、脑组织含水量的干预作用。方法将180只SD大鼠先用环形银夹狭窄双侧肾动脉,制成RHRSP,再用线栓法制成一侧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假手术组、电针组和对照组,分别观察缺血2h后再灌注1d、7d、14d、30d大鼠神经黏蛋白、脑组织含水量的变化。结果脑缺血再灌注1d,对照组脑缺血区周围出现神经黏蛋白阳性表达细胞,7d明显增多,14d表达到高峰,30d下降。电针组神经黏蛋白阳性表达细胞在7d、14d、30d时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或P〈0.01),脑缺血1d、7d,电针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电针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水肿,促进缺血损伤区神经功能修复,可能与其下调神经抑制因子神经黏蛋白的表达机制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电针任脉经穴对MCAO大鼠脑内表皮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电针任脉经穴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蛋白及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72只实验动物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组(MCAO)、模型+电针任脉治疗组(R)。用免疫组化及原位杂交的方法检测脑内侧脑室下区、海马齿状回区EGF蛋白及EGFmRNA的阳性表达。结果:模型组与假手术组相比,EGF蛋白及EGFmRNA的阳性细胞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蛋白表达于再灌注14天恢复至基线水平,而mRNA表达于再灌注28天恢复至基线水平;电针任脉经穴至少能在再灌注7天后上调两区内源性EGF蛋白的表达,而于再灌注14天后上调EGF mRNA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任脉经穴能够上调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内EGF蛋白及EGFmRNA表达,这可能是电针任脉促进脑缺血损伤后神经修复的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电针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将SD雄性大鼠40只,SPF级,随机分为两组:造模组(30只)以及假手术组(10只)。采用线栓阻塞脑中动脉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造模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每组15只。实验采用改良神经评分法(m NSS)来评价大鼠的神经功能,使用电针干预七天后,分别采用Western Blot和Real-time PCR法检测Caspase-3、Bcl-2、Bax蛋白及mRNA表达的相对含量。结果:电针干预7 d后,与模型组相比,在第5、7天电针组可显著提高大鼠神经行为功能(P0.05,P0.01)。电针干预7 d后,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Bcl-2表达上调,Caspase-3、Bax表达下调。结论:电针可提高Bcl-2的表达、降低Caspase-3、Bax的表达,从而抑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初步探讨活血汤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理。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阻断法(middle cerebral antety occlusion,MCAO)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随机分组。观察药物对大鼠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脑梗死体积、单位神经元密度的影响;测定脑组织一氧化氮合酶(NOS)、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含量;免疫印迹分析 NMDA 受体亚单位蛋白(NR1)的表达。结果活血汤能改善脑缺血再灌注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减小梗死体积,减少神经元损伤;活血汤能显著降低脑组织内NOS 活性,NR1表达,减少 MDA 含量和增加 SOD 活性。结论活血汤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神经保护作用,为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实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太阳、风池穴对家兔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和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对神经细胞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将家兔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针刺组,每组又随机分为1 d、3 d和7 d 3个时间点。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MCAO)建立家兔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在脑缺血2 h后进行再灌注。针刺组家兔在脑缺血6 h后采用电针太阳、风池穴进行治疗,每日1次。在再灌注后1、3、7 d分别处死取材。HE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HSP70蛋白表达,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神经细胞凋亡。结果病理染色显示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各时间点家兔脑组织梗死面积明显减小,神经细胞数目增多,炎性浸润程度减轻。组化结果显示HSP70蛋白在假手术组表达较低,模型组呈现出高表达。与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各相应时间点均明显著增多(P0.01)。模型组的凋亡细胞数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多,在3 d时达高峰;针刺组各时间点凋亡细胞数均明显减少,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太阳、风池穴能够增加脑中HSP70蛋白的表达和减少神经细胞凋亡,从而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家兔起到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督脉穴位电针对暂时性脑缺血所致神经细胞死亡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 :观察电针对神经细胞死亡、DNA损伤及凋亡相关基因蛋白 (Bcl 2、Bax、P53 )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短暂脑缺血再灌注 (MCAo)模型 ,应用HE、TUNEL、免疫组织化学等实验技术进行观察。结果 :大脑中动脉阻塞 2hr后 ,随着再灌时间的增加梗塞灶面积进行性发展 ,在不同再灌时间点 ,电针均能减小梗塞面积 ,而且电针可明显减少短暂脑缺血再灌注后细胞坏死和DNA损伤 ,并上调Bcl 2 /Bax比值 ,和减少P53的表达。结论 :电针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其部分作用可能通过调节凋亡相关基因蛋白的表达而实现  相似文献   

10.
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红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的表达以及电针预处理对NgB表达的影响,探索NgB在电针预处理诱导的脑保护效应中的作用。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电针组,每组16只。电针组给予电针刺激"百会",每天30min,持续5d。预处理后采用右侧大脑中动脉阻闭法,缺血120min后行再灌注,制备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脑缺血再灌后24h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然后检测脑梗死容积,免疫荧光双标法检测NgB表达水平。另一批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6、24、72h组,每组6只,分别通过免疫荧光双标法观察缺血半暗带NgB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电针预处理后电针组较模型组脑梗死容积百分比明显减低(P<0.01),神经行为学评分及NgB含量明显增加(P<0.01)。脑缺血再灌注后6hNgB表达开始上调,24h为表达高峰(P<0.01),并至少可以持续到72h。结论:电针预处理能显著提高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降低脑梗死容积,并可进一步上调缺血半暗带NgB表达,诱导脑缺血耐受,从而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相似文献   

11.
电针对MCAO大鼠脑内GAP-43和突触囊泡蛋白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方法:将实验大鼠分为假手术组、缺血再灌组和缺血再灌+电针组,大脑中动脉线栓(MCAO)造成局灶性缺血90min,电针组在缺血后立即给予电针1h,以后每天1次。在缺血再灌1,7和14天分别处死,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GAP-43和突触囊泡蛋白主要在缺血灶周围的皮质表达。在再灌后7和14天后电针组GAP-43和突触囊泡蛋白免疫阳性细胞数高于缺血再灌组(P<0.05)。结论:电针能够提高GAP-43和突触囊泡蛋白在缺血灶周围皮质的表达,从而促进缺血后轴突的出芽和突触的形成,提高了缺血后神经元可塑性。  相似文献   

12.
电针对大鼠脑缺血后脑内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55,自引:6,他引:49  
本研究运用TUNEL染色法观察电针对大鼠脑缺血后脑内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在假手术组和单纯电针组,大鼠脑内未见神经细胞凋亡,脑缺血后12小时,大脑皮层梗塞区内大量的神经细胞凋亡,在缺血十电针组,大脑皮层梗塞区内神经细胞凋亡数目显著减少。结果表明:电针抑制脑缺血后脑内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电针药氧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Bcl-2、Bax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Pulsinelli4血管阻断全脑缺血方法,建立短暂反复全脑缺血再灌注(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CI/R)大鼠模型。选择造模成功的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S组)、模型组(M组)、电针组(E组)、药氧组(O组)、电针药氧联合组(C组),每组6只大鼠。采用免疫组化与医学图像分析检测大鼠海马CA1区Bcl-2、Bax蛋白阳性细胞数目、平均灰度。结果:M组与S组比较,海马CA1区Bcl-2、Bax蛋白阳性细胞数目均增多,平均灰度均降低(P0.05;P0.01);E、O、C组与M组比较,Bcl-2蛋白阳性细胞数目增多,平均灰度降低,Bax蛋白阳性细胞数目减少,平均灰度升高(P0.05),以C组效果更明显。结论:全脑缺血后早期电针药氧可上调Bcl-2、下调Bax蛋白的表达,这可能是电针药氧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4.
电针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IL-1 Ra mRNA表达的调节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白细胞介素 1 β (Interleukin 1 β ,IL 1 β)是一种前炎性细胞因子 ,在缺血性病理损伤中起重要作用。IL 1受体拮抗剂 (IL 1Ra)对缺血性脑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本文通过观察电针对脑缺血后IL 1 βmRNA和IL 1RamRNA表达的调节 ,以探讨电针抗脑缺血的作用机制。本实验采用原位杂交、RT PCR技术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 (MCAo)模型上 ,观察到大脑皮层IL 1 βmRNA在再灌注 2hr,6hr,1 2hr后表达明显增加。而其受体拮抗剂IL 1RamRNA在再灌注 1 2hr和 2 4hr后表达也增加。在纹…  相似文献   

15.
电针调节脑缺血再灌注大鼠大脑皮层Bcl-2和Bax mRNA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电针是否通过干预Bax/Bcl-2 mRNA的表达,来调控缺血再灌注大鼠大脑皮层细胞凋亡,发挥电针对脑神经元保护作用。方法:将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19只,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成假手术组(n=5)和用于造模动物14只,采用改良Longa线栓大脑中动脉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在成功制作出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并作神经缺损综合评分为2分以上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每组各7只。取电针组大鼠"百会"及"大椎"穴,采用疏密波刺激30min,电流强度1~3mA,频率20Hz/80Hz,疏、密波交替时间各为1.5s。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分别检测大鼠大脑皮层组织Bcl-2和Bax mRNA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Bcl-2、Bax mRNA表达均显著升高,而Bcl-2/Bax比值显著下降;与模型组相比,电针组Bax mRNA表达降低,Bcl-2 mRNA表达虽无统计学差异,但Bcl-2/Bax比值显著上升,形成以Bcl-2占优势的Bcl-2/Bax二聚体。结论:电针可以通过调控内源性凋亡途径,抑制Bax的促凋亡作用,降低缺血再灌注区的细胞凋亡,促进细胞的存活,这可能是电针拮抗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的神经细胞凋亡,保护脑神经元的分子生物学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蛋白激酶C(PKC)γ、PKCδ表达在缺血性脑损害中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针刺的干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针刺组、模型组和正常组。前两组再分为缺血再灌注4h、12h、24h、72h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电针针刺大鼠右侧顶中线和顶旁线,频率2Hz/15Hz,强度1mA。运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缺血侧大脑皮层PKCγ、PKCδ吸光度值。结果:PKCγ、PKCδ在正常组呈基础水平表达,模型组与正常组相比PKCγ、PKCδ表达明显升高(P<0.01)。针刺组与模型组相比,相应时间点PKCγ、PKCδ吸光度值减弱(P<0.01,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PKCγ、PKCδ的异常表达与神经元坏死、凋亡有密切的联系。针刺能明显减少PKCγ、PKCδ蛋白表达及神经元凋亡,对脑缺血神经元起着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线栓法闭塞 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运用免疫组化法观测电针双侧“合谷”穴(LI4)区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时大脑皮质促凋亡基因bax蛋白的表达。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大脑皮质bax蛋白弱表达,局灶性脑缺血3小时大脑皮质bax蛋白表达增加,但未达显著水平( P> 0. 05),再灌注 3小时、 6小时大脑皮质 bax蛋白表达明显增加( P<0. 01),而电针可以明显减少再灌注 3小时、6小时大脑皮质 bax蛋白表达( P< 0. 01)。结果提示,电针“合谷”穴( LI4)区可下调大脑皮质促凋亡基因 bax蛋白的表达,这可能与电针抗局灶性脑缺血及再灌注时脑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电针对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元保护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及电针组,以双侧颈总动脉夹闭方法建立脑缺血模型,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和Bcl-2及Bax蛋白表达的变化,并用荧光分光法检测皮层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含量的变化。电针穴位选择“水沟”“承浆”穴。结果:①大鼠脑缺血再灌注48 h后,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Bcl-2蛋白表达在皮层明显降低,Bax/Bcl-2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电针治疗后,Bax的表达减少,Bcl-2的表达增加,Bax/Bcl-2比值明显下降(P<0.05),细胞凋亡率受到抑制(P<0.05)。②大鼠脑缺血再灌注3 min后NE含量在皮层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脑缺血再灌注48 h后,皮层NE含量明显回落,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电针治疗后,脑缺血再灌注早期(即缺血再灌3 min后)脑组织内NE升高的现象出现逆转,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早期大鼠脑NE出现变化,此变化可能与神经元的凋亡发生有关。电针能逆转脑缺血再灌导致的NE的异常变化,并调节Bax/Bcl-2的表达水平,抑制神经元凋亡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