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为研究手术和麻醉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 2 4例胃癌根治患者 ,随机均分 2组 ,Ⅰ组在全身麻醉和硬膜外膜阻滞下施术 ,Ⅱ组在全身麻醉下施术。用单克隆抗体分别检测 2组麻醉前、手术开始后 1h、2h外周血液中淋巴细胞变化。结果 :手术开始 ,Ⅰ组B细胞、T细胞及其亚群无明显变化。Ⅱ组B细胞、T细胞、诱导性T细胞 ,CD4 /CD8比率下降 ,抑制性T细胞上升。结论 :硬膜外阻滞能干预由手术和麻醉引起的胃癌根治术中外周淋巴细胞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全麻结合硬膜外阻滞并术后镇痛对围术期应激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讨论全麻结合硬膜外阻滞并术后镇痛对上腹部手术围术期应激反应和糖代谢的影响。方法:择期上腹部手术54例,随机分为三组,每组18例,Ⅰ组全麻结合硬膜外阻滞并术后镇痛,Ⅱ组硬膜外阻滞并施术后镇痛,Ⅲ组硬膜外阻滞不保留术后镇痛。观察围术期血糖(BS)和胰岛素(Ins)的浓度变化。结果:Ⅰ组术中和术后BS平稳,Ⅱ,Ⅲ组术中和手术结束时BS明显升高,但术后24hⅡ组降到下,Ⅲ组仍显著升高。术后三组Ins均有明显升高。结论:全麻结合硬膜外阻滞并施术后镇痛较单纯硬膜外麻醉能更有效地减轻有效地减轻围术期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3.
为了比较全麻和硬膜外阻滞两种麻醉方法在升桥侧卧位手术时对人体循环功能的影响,以选择合理的麻醉方法,提高麻醉和手术的安全性。采用无创性连续心排血量监测仪(BOMED-NCCOM—3),选择30例肾结石手术患者,分为全麻组和硬膜外阻滞组,分别在麻醉和手术前、后仰卧和升桥侧卧位下对血流动力学变化进行了监测。结果发现:①全麻下升桥侧卧位手术对人体循环影响轻微。②硬膜外阻滞下平面达T5~12时,仰卧位时循环系统各项参数无明显变化,改升桥侧卧位后发现心排血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每搏指数(SI)、体循环血管阻力(SVR)等6项循环参数均有明显变化。对其适应证及注意事项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女性盆腔手术硬膜外阻滞麻醉对垂体功能的影响,将96例子宫附件或附件切除患者按年龄分为A(17~45岁)、B(46~76岁)两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免测定法,对促卵泡生成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促甲状腺激素(TSH)、生长激素(GH)、泌乳素(PRL)进行测定。结果:B组FSH、LH平均值高于A组;A、B两组麻醉前、后自身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两组麻醉前后PRL、GH自身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B组TSH在麻醉后1~2h分泌减少,3h逐渐恢复正常。提示:女性盆腔手术硬膜外麻醉状态下PRL、GH不受麻醉影响,仍有变化,其它几种激素无变化。但绝经期妇女麻醉状态下TSH分泌则受抑制。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用于老年胸科手术的麻醉效果,以及在术中血压(Bp)、心率(HR)的变化、术后的恢复情况,验证其对术后通气功能的影响及麻醉的安全性。方法60例老年胸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Ⅰ组n=30)和对照组(Ⅱ组n=30),Ⅰ组采用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的方法,Ⅱ组仅用全麻。结果两组病例麻醉效果满意,令麻药用量Ⅰ组比Ⅱ组明显减少,术毕至拔气管导管时间Ⅱ组比Ⅰ组延长,拔管后烦躁、躁动、疼痛的发生率Ⅰ组明显少于Ⅱ组,术后30 minⅠ组的动脉血氧分压高于Ⅱ组。结论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能有效减轻围手术期的应激反应,循环稳定,麻醉平稳,术毕清醒快,并发症少,有利于老年病人剖胸手术后呼吸功能的恢复,其麻醉效果及安全性优于单纯全麻。  相似文献   

6.
观察阈下剂量氯胺酮复合硬膜外麻醉对失血性休克代偿期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硬膜外麻醉下36例无失血性休克表的外伤性脾破裂,异丙嗪0.5mg.kg-1,哌替啶1mg.kg^-1静脉滴进行对照。连续监测麻醉前后SBP、DBP、MAP、HR、SPO2、ECG。结果LⅡ组SBP、DBP、MAP下降显著(P〈0.01),HR代偿性增加。Ⅰ组BP、HR变化不大。组间对照,术中BP两组差异性极显著(P〈0.01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对胆囊切除术患者血清中Cor等应激激素及TNF-α等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胆囊切除术患者45例,随机分为三组:单纯硬膜外阻滞麻醉组(Ⅰ组),单纯全身麻醉组(Ⅱ组),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组(Ⅲ组),每组15例,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手术切皮前(T1)、手术45min(T2)、术毕(T3)、术后1d(T4)时测定患者Cor、ACTH、ET、CRP、IL-6和TNF-α、GLU水平。结果Ⅰ组和Ⅱ组患者的Cor、GLU、ACTH和ET在术毕及术后1d均显著高于诱导前(P〈0.05);Ⅲ组变化不明显。三组患者的血浆TNF-α水平无显著性变化,IL-6在手术45min、术毕时较诱导前显著升高(P〈0.05),Ⅰ组、Ⅲ组升高较早,在手术开始时即已升高;而Ⅰ、Ⅱ组持续时间长至术后1d。三组患者的CRP术后1d值均较诱导前显著升高(P〈0.01)。结论单纯硬膜外阻滞或单纯全身麻醉不足以减轻胆囊手术患者手术过程中的应激反应,硬膜外阻滞复合全身麻醉下行胆囊切除术更能抑制患者的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对心率变异性的功率谱分析,观察不同麻醉方法对手术中病人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35例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3给:单纯硬膜外麻醉组(E组)、单纯全身麻醉组(A组)、全身麻醉复合硬膜外麻醉组(AE组)。分别在麻醉前(T0)、麻醉完成后(T1)、腹腔探查(T2)、手术开始后1h(T3)、关闭腹膜(T4)和术毕(T5)测取心率功率谱、心率、平均动脉压。结果:E组病人硬膜外麻醉后LF、HF、LF  相似文献   

9.
王江  杨秀斌 《农垦医学》2000,22(5):323-325
我们采用单纯硬膜外阻滞(A组)、硬膜外阻滞复合气管内全麻(B组)和单纯气管内全麻(C组)三种方法进行上腹部手术,进行观察比较。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选择ASAⅡ~Ⅲ级上腹部手术272例,分为三组:A组92例,B组128例,C组52例。三组病人基本情况相似,性别、年龄、体重均无显著性差异。手术种类包括: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肝血管瘤、肝囊肿、肝包虫、胃癌根治、胃大部切除、脾切除、肾及肾上腺手术等。1.2 观察指标 选用美国产MEC-509 多参数监护仪监测麻醉前、手术开始时、牵拉探查内脏时、关腹时的HR、SBP、DBP、SP…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阈下剂量氯胺酮复合硬膜外麻醉对失血性休克代偿期的血流动力学影响。方法:硬膜外麻醉下36例无失血性休克表现的外伤性脾破裂,异丙嗪0.5mgkg-1,哌替啶1mgkg-1静脉滴注后随机分成2组,Ⅰ组(n=17),切皮前氨胺酮0.5mgkg-1静脉滴注;Ⅱ组(n=19),不加氯胺酮进行对照。连续监测麻醉前后SBP、DBP、MAP、HR、SPO2、ECG。结果:Ⅱ组SBP、DBP、MAP下降显著(P<0.01),HR代偿性增加(P<0.05)。Ⅰ组BP、HR变化不大。组间对照,术中BP两组差异性极显著(P<0.01),HR无差异性(P>0.05)。结论:提示阈下氯胺酮复合硬膜外麻醉能产生较稳定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可用于休克代偿期的病人。  相似文献   

11.
对20例上腹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全麻组(n=10)和硬膜外麻醉组(n=10),动态观察了围麻醉手术期红细胞(RBC)膜ATP酶活性的变化。结果显示,硬膜外麻醉组,RBC膜上三种ATP酶活性自麻醉至切皮后60~90min无明显变化,随后进行性下降。至术后24h,Na+-K+ATP酶、Mg2+ATP酶和Ca2+-Mg2+ATP酶活性分别由麻醉前的3.47±0.86、8.76±2.23和27.14±8.73降至1.67±0.87、6.33±0.59和12.52±8.30nmolPi/(mgPro.min)(P均<0.01)。全麻组,RBC膜上三种ATP酶的变化与硬膜外麻醉组相似。提示在普鲁卡因静脉复合麻醉和硬膜外麻醉下,上腹部手术创伤可引起RBC膜上三种ATP酶活性的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12.
何开华  陈萍 《四川医学》1999,20(6):593-594
腰麻和硬膜外联合麻醉(CSEA)是近年来得到进一步研究发展的麻醉技术〔1,2〕。CSEA起效快,阻滞完善,又具有较好的可控性和延时性,保留的硬膜外导管还可施行术后镇痛。作者观察CSEA应用于下肢及下腹部手术的麻醉效果,对循环呼吸的影响及术后并发症,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ASAⅠ~Ⅱ的下肢、下腹部手术70例,年龄18~65岁,男14例,女56例。根据手术部位及种类分成3组。A组为全子宫及附件手术,B组为剖宫产,C组为下肢及会阴手术。1-2 3组病人均行CSEA,穿刺包由美国B-D公司生产。…  相似文献   

13.
妇科手术一般多选用连续硬膜外阻滞 ,近年来联合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阻滞 (CombinedSpinalandEpidural,CSE)技术的发展受到人们的关注[1] 。我们比较两种麻醉方法在全子宫切除时的镇痛效果、诱导至手术开始所用时间及局麻药总剂量和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 ,结果如下。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择期全子宫切除术患者 4 0例 ,年龄 35~ 6 5岁 ,无手术麻醉禁忌症 ,ASAⅠ~Ⅱ级 ,随机分为两组 ,即连续硬膜外阻滞组 (E组 ) ,脊麻硬膜外阻滞复合阻滞组 (CSE组 ) ,每组 2 0例。1 2 操作方法 患者取侧卧位 ,L…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用于胸科手术的麻醉效果,以及在术中血压(BP)、心率(HR)的变化,术后的恢复情况,验证其麻醉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60例胸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Ⅰ组n=30)和对照组(Ⅱ组n=30),Ⅰ组采用全身麻醉联合硬膜外阻滞的方法,Ⅱ组仅用全麻。结果两组病例麻醉效果满意,全麻药用量Ⅰ组明显少于Ⅱ组,术毕至拔气管时间Ⅱ组比Ⅰ组延长,拔管后烦躁、躁动、疼痛的发生率Ⅰ组比Ⅱ组明显减少。结论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能有效减轻围手术期的应激反应,循环稳定,麻醉平稳,术毕清醒快、并发症少。术后镇痛有利于胸科术后病人咳嗽咯痰。  相似文献   

15.
60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全麻组,硬膜外组,观察了CO2气腹时心血管反应,结果表明,全麻下腹腔CO2充气时血压,心率,SpO2变化不明显或均上升,硬膜外阻滞(T4-L1)麻醉下CO2充气时诱发胆心反射。为此必须加强气腹时间的监测和管理,合理选择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脂蛋白原接种阻断As的免疫病理机理,将42只新生乳兔随机分为对照组(Ⅰ)和2个实验组(Ⅱ、Ⅲ)。Ⅱ、Ⅲ组于生后12h内及第7、15天分别向腹腔注射分离纯化的VLDL0.5mg/只、1.0mg/只。18周开始喂高胆固醇饲科。第17、30、40周检测总补体(TC),血清免疫复合物(CIC),体外吞菌百分数(SP)和杀菌率(KBR)。结果表明,17周时Ⅱ、Ⅲ组TC明显高于Ⅰ组,30周时TC仍明显高于Ⅰ组;CIC显著低于Ⅰ组。40周时Ⅱ、Ⅲ组SP,KBR显著低于Ⅰ组。提示生命早期接种脂蛋白原能够阻断As的免疫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7.
作者报道腔镜胆囊切除术31,26例采用硬膜外麻醉和全身麻醉,其余采用单纯全身麻醉。术中对全部病例连续监测SBP、DBP、ECG、HR、SpO2、PetCO2。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喉罩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阻滞麻醉在阑尾切除术中的效果。方法:将40例阑尾切除术患者随机分成喉罩全身麻醉组(Ⅰ组)和硬膜外阻滞麻醉组(Ⅱ组)。比较两组患者术中和牵拉反应时的生命体征变化,观察患者术中的表现。结果:Ⅰ组患者牵拉反应时生命体征平稳,麻醉效果确切;Ⅱ组患者牵拉反应循环波动明显,阿托品使用率高,患者不舒适程度增加,加用静脉辅助药病例多。结论:喉罩全身麻醉用于阑尾切除术麻醉效果确切,并发症少,手术的安全性和舒适性较连续硬膜外麻醉更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硬膜外麻醉与全麻条件下行子宫腹腔镜手术患者血浆内皮素(ET)的变化。方法16例不孕症病人,随机分为Ⅰ组(硬膜外麻组,n=8)和Ⅱ组(全麻组,n=8)。观察两组病人麻醉前、麻醉后切皮前及切皮后60min血浆内皮素的变化,同时观察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结果两组病人血ET在切皮前及切皮后60min与麻醉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平均动脉压与心率无显著变化。结论子宫腹腔镜术在完善的硬膜外与全身麻醉下患者均不出现血浆ET水平升高,麻醉可能具有抑制手术创伤刺激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二点法硬膜外阻滞麻醉在肾移植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婷  陈培敏 《苏州医学院学报》2000,20(12):1145-1146
在37例肾移植手术中应用1.3%利多卡因和0.3%地卡因混合液二点法硬膜外阻滞麻醉,并记录麻醉前、手术开始、动静脉吻合流开放前及开放后1h等时段的SBP、DBP和HR。结果:麻醉后血压均有维持在术前的90%以内,保证了移植肾的灌注压和滤过压;麻醉后心率稍有下降;有较宽的阻滞平面,镇痛和肌松好。说明二点法硬膜外阻滞麻醉能很好满足肾移植手术的要求和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