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胃下垂为消化系统的常见病,然中西医教科书均未收载此病,对此病的论述散见于各种文献中。根据中医的传统理论,“脾主升清”是维持机体脏腑恒定于体内某一固定位置的先决条件。故历代医家众口一词,均认为此病系脾虚运化失常,“中气下陷”所致。多宗《内经》之旨,‘“下者举之”之训,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法治之。此方面报道亦屡有所见,然就笔者运用此法治疗此病,疗效并不满意。根据“效证相应,以效验证”的原则,对此证进行再认识。回对胃下垂病因病机的再认识临床上脾虚患者比比皆是,而有的患胃下垂,有的患脱肛,有的…  相似文献   

2.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杲,被誉为“补土派”,著《脾胃论》,论述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理论。其论述脾胃总与元气和阳气升发联系起来,治疗上并非仅着眼于补脾,而是从培补升发元气的角度立方用药。笔者根据《脾胃论》原著的内容和有关资科,提出补气升阳是补土派的主要治法,与同道商榷。1 补土派的由来  自东垣以降的医家,评论他的学术思想,多言其遵《内经》劳倦内伤之义,发明治内伤之法。“补脾”一词,首见于李中梓的《医宗必读》,该书《四大家论》中说:“东垣以扶脾补气为主,气为阳,主上升,虚者多下陷,故补气药中加升麻、柴胡,升而举之,以象…  相似文献   

3.
升陷汤出自张锡纯之《医学衷中参西录》,其组织成药物有:黄芪18克知母9克柴胡4.5克桔梗4.5克升麻3克。此方原为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息者,方中黄芪即善补气又善升气,柴胡升少阳之气,升麻升阳明之气,使下陷之气得以升提,并能轻轻疏散以达表,桔梗为药之舟揖,载药上行,知母寒润多液,以济诸药之温,且黄芪能大补肺气,知母滋肺中津液,二药配伍有阳升阴降云行雨施之妙,以益肾水之上源,使气旺自能生水。原方虽无治淋之说,但考其治验案,有治袁姓少妇,小便常如火炙,腹下坠疼痛,或似淋病之记载。  相似文献   

4.
补中益气汤出自金元医家李东垣的《脾胃论》 ,有补中益气 ,升阳举陷之功。主治因脾胃气虚、清阳下陷 ,以及气虚而致摄纳不足所形成的各种疾病 ,以少气懒言 ,四肢乏力 ,饮食无味 ,舌淡苔白 ,脉虚弱无力为辨证要点。1 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  王某 ,男 ,46岁 ,自述间断眩晕、无力、血压不稳数日 ,曾服中药、西药不效。查 :面色无华 ,脉细弱 ,西医各项有关检查排除心肺功能不全及颈椎病引起的脑供血不足 ,测坐位血压 13/10kPa ,躺下休息 2 0min后 ,测血压 16 /10kPa ,立起后再测血压12 /9kPa ,诊断为原发性直立性低血压 ,予补中益…  相似文献   

5.
三七,昧甘微苦,性温,归肝、血、去瘀损、止血衄、能通能补被称为“金不换”,与人参并称为胃经,以根、根状茎入药:功能补因其奇特的作用和优异的疗效,又“中药之最珍贵者”。  相似文献   

6.
上消化道出血是慢性胃炎并发症之一,临床表现为呕血和黑便,属于中医学“血证”之范畴。血证为急危证之一,急则治其标,故止血当为首务。然人之一身,气血不能相离,两者关系十分密切。明·孙一奎《赤水玄珠》曰:“血随气行,气和则血循经,气逆则血乱溢。”因而,慢性胃炎并发呕血或黑便者,见血不仅治血,宜从调气入手,使血归经而达到止血之目的。调气之法,因气有亏虚、下陷、郁滞、热迫之异,治有补气、升陷、行气、清泄之别,临床选用,获效颇捷。现分述如下。1 健脾补气以摄血气属阳,血属阴;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能摄血,使…  相似文献   

7.
中医认为,黄芪为补气要药,性味甘、微温,归脾肺二经,有健脾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的作用。中医临床多用于治疗气虚体弱,行走气急,四肢无力,体虚多汁,脾胃虚弱,气虚脱肛,精神萎靡不振以及心悸等症。  相似文献   

8.
调补肝脾肾治迁延性乙型肝炎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以调补肝、脾、肾加清解病毒的方法治疗迁延性乙型肝炎经百余例临床观察,有较理想的疗效,能降低转氨酶,降低免疫标志物,降低γ球蛋白,增强患者体质。现介绍如下: 一、补脾法:常用的补脾药为党参、黄芪、白术、制黄精。别直参、红参、甘草,兼有胃病者必须兼治胃病。只有胃病基本治愈了,脾胃运化才能正常,此时用药不可太腻滞,不可太香燥,以免损脾伤胃或加重湿热症状。 二、补肝法:乙肝病毒侵入肝脏损耗阴血、引起炎症,使γ球蛋白升高、肝质变硬、肝内瘀血阻滞,故补肝血养肝阴的同时要辅以活血、利胆、行气的药物。常用的补肝阴药为:生地、杞子、甜蓉、女贞子、麦冬、杜仲、白芍;活血药为穿山甲,丹参、赤芍、虎杖、大黄、地鳖虫等;利胆药为郁金、过路黄、茵  相似文献   

9.
缓慢性心律失常为临床常见疾病,中医药治疗本病有一定的优势。王振涛教授认为本病以本虚为主,兼有标实,提纲挈领归纳出"虚""滞"是缓慢性心律失常的核心病机。临床辨治应牢牢把握以上两点,以补宗升陷,温补脾肾,辛温通滞为主,兼顾清热养阴,安神定悸之法治之。王振涛教授临床证遣方思路严谨,处方精妙,临床多有良效。  相似文献   

10.
脾有主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液的功能,为后天之本。脾健运则水谷精微得以输布,脾失健运则百病由生。《内经》有“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的论点。对后世医家有很大启发,许多医学文献都记载了脾胃在人体的重要性,在治疗上多从脾论治,脾宜健,脾的运化功能正常百病不起。医学流派中易水派和温补派对脾胃的论治阐述颇多。临床常用的健脾法有:健脾补气,健脾祛湿,补中升阳,补脾摄血,温脾散寒,滋补脾阴等。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因脾失健运而引起的,腹满作胀或疼痛,食少便溏,黄疸,肢倦乏力,或见脱肛,阴挺(子宫脱垂)等内脏下垂,便血,崩…  相似文献   

11.
慢性心力衰竭是大多数心血管疾病的最终结局和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吉中强教授认为慢性心力衰竭为本虚标实之证,病机多为气陷血瘀水停、肾虚血瘀水停,治疗遵循升阳举陷、温肾健脾、活血利水的原则,创立三参汤,补肾活血汤,提高了心衰病人的生存期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升阳除湿为金元名医李东垣治疗湿邪为患之疾的主要法则。而且,东垣在其具体运用时,更是灵活多变,渗透多法,不拘一法,使其在临证治疗中更加广泛。本文略述其升阳除湿的六种方法。 一、升阳化湿法 此法是以升阳与健脾益气合用治疗脾虚湿邪下注的一种治法。脾主运化水湿,饮食入胃后,关键在于脾胃阳气的上升,湿浊才不会下溜为患。反之,“脾胃虚则湿土之气溜于脐下”而生病变。如东垣治疗泄泻,症见大便一日三四次,溏而不多,腹中鸣,小便黄等,此为“受脾胃下流之湿气”所致,用升阳汤治之。方  相似文献   

13.
<正>中医治疗肝硬化,多以疏肝健脾、养血活血和软坚散结为法[1,2]。黄元御以“中气为枢纽的金木升降理论”为指导,创化坚丸治疗积聚[3]。笔者认为其理论独特新颖,且应用于临床治疗肝硬化,获效颇佳,拟予以推广应用。1理论探讨《内经》言:“百病皆生于气”,一气周流,脏腑气机舒畅,人即安和。无形之气与有形之津血互生、互用,凡病之所生,多以气分传及血分,溯析肝硬化之发生发展,亦不离此道。肝硬化在中医古籍中多以积聚称之,聚者乃气聚之象,积者乃血积之征,正如《四圣心源·积聚根源》中记载:“积聚者,气血之凝瘀也。血积为癥,气积为瘕。”肝藏血,主疏泄,为气血周流之枢机,气机失疏,津血不得正化,生痰成瘀,损伤肝络,壅瘀肝脏即成肝硬化。黄元御以中气为枢纽的金木升降理论辨治积聚,脾升胃降为中焦之核心循环,肝居右,从左升,肺居左,从右降,构成肝肺升降之大循环,其本质是木温金凉,肝升肺降,金木旋转,龙虎回环。《难经》中记载:“癥瘕之病,多见寒热,以气血积聚,阳不外达,故内郁而发热,阴不内敛,故外束而恶寒。”中医认为,气统于肺,肺主一身之气,宗宣降之机,司皮...  相似文献   

14.
脾统血是脾脏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长期以来,该理论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补脾摄血法成为中医治疗慢性失血证的一个最基本方法。然而对牌统血的理论研究和实验探讨尚不够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该理论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加强对牌统血理论的整理研究,对充实中医理论,提高临床疗效,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脾统血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难经》。四十二难云:“脾……主裹血”,这对后世脾统血理论的形成有极大的启发作用。东汉.张仲景治疗吐血的柏叶汤、下血的黄土汤,已寓有温脾摄血之义,这是温脾摄血法最早的临床记载。唐.孙思迪…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数据挖掘探讨中医药治疗脑小血管病的用药规律。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文献数据库筛查中医药治疗脑小血管病的临床文献,建立数据库,将纳入的有效处方中药进行分析,应用频数统计、关联规则和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总结其用药规律。结果:最终获得文献59篇,处方56首,涉及中药128味,其中,川芎、地龙、黄芪等药物使用频次较高,药性以温、平居多,药味以甘、辛居多,归经以肝、脾、心、肾为主,功效分类以补虚、活血化瘀为主。通过关联规则分析得到核心药物是“川芎→黄芪”,核心组合为“黄芪+地龙→川芎”。聚类分析得到7组药物组合。结论:中医药治疗脑小血管病的核心药物是川芎、黄芪,总治疗原则为补虚、活血化瘀。  相似文献   

16.
<正>养心颗粒系参照明代王肯堂所著《证治准绳·杂病证治类方》中"养心汤"制备成的养心颗粒粉末,"养心汤"以重用补气活血药辅以养心安神药为其组方鲜明特点,主治心虚血少之惊惕不宁,原方组成有黄芪、茯神、白茯苓、半夏曲、当归、川芎各一钱半,远志、酸枣仁、辣桂、柏子仁、五味子、人参各一钱,炙甘草半钱。方中人参性甘温,乃大补元气之要药。《本经》曰:"人参,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黄芪性甘温,大补脾肺之气,以裕生血之源。《别录》曰:"补  相似文献   

17.
我科于1995年9月~1997年9月共收治老年肝病患者27例,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进行饮食调护,收到较好效果。饮食调护的要点如下。 1 宜进高营养、富含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食物 老年肝病患者肝、脾、肾功能受损,精、气、血俱虚,故此类患者宜选择能补充精、气、血,对肝、脾、肾功能有促进和补益的食物。虚者补之,供给营养,减轻损害。据现代医学研究:瘦肉、鱼、奶、蛋、豆类制品富含蛋白质;水果、蔬菜富含维生素C;小  相似文献   

18.
<正>1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肝癌学术思想的形成中医传统医学并无"肝癌"这一病名,对于其病因病机的认识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形成。对于肝脏的中医病理生理阐述,比较有代表性的当属清代叶天士,他在《临证指南医案》中首次提出"故肝为风木之脏,因有相火内寄,体阴用阳,其性刚,主动主升,全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肝体阴而用阳,可以说是中医对肝脏生理机制的高度概括[1]。唐容川在《血证论》中提出"木郁为火,则血不和;血分不和,尤多寒热并见",说明肝  相似文献   

19.
导师劳绍贤教授,潜心临床研究35载,尤善辨治脾胃疾病,提倡辨症与辨病相结合论治。现将其治疗胃癌癌前病变经验介绍如下,以飨同道。1胃痞之症,通降为顺胃癌癌前病变是指胃粘膜上皮中、重度不典型增生和(或)不完全性结肠上皮化生而言,多由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胃癌癌前状态发展而来。老师认为,其属中医“胃痞”之范畴,病程绵长,以胃院痞塞满闷、疼痛、嘈杂食少、大便或干或稀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病位在胃,与肝脾相关联。生理上,胃主通降,以降为顺;脾主升清,以升为健,共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肝主疏泄,调达气机;若脾失健运,胃失和…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估巨脾型晚期血吸虫肝脏超声显像检查与手术直视所见的病理价值。方法41例晚血脾切除术前采用超声显像检查肝﹑脾脏及门﹑脾血管径线,并对肝脏表面﹑形态﹑质地﹑实质以及胆囊﹑腹腔等进行检查;脾切除术中对上述脏器形态作直视观察;取肝组织送病理诊断,将三者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超声显像检查显示肝﹑脾脏及血管径线值均增大,肝表面不光滑,形态不规则,质地硬,肝实质呈肝纤维化Ⅰ—Ⅲ级改变,胆囊前壁增厚(82.9%),伴有少量腹水7例。脾切除术中见肝脏形态及血管改变与声像图进行比较,结果相符,且与病理诊断一致。结论超声显像检查晚血巨脾型肝脏声像图的诊断价值与脾切除术中肝脏外观所见以及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具有同样重要的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