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及手术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07年7月因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及腰椎滑脱症接受腰椎融合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患者.观察手术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并分析术前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与否、融合位置、融合范围、性别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同时分析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的临床效果.结果 符合标准的病例共147例,随访时间30±10个月(18~84个月),其中20例(13.6%)患者发生了邻近节段退变,而且都发生在头侧邻近节段.如果邻近节段椎间盘术前存在退变,则术后出现ASD的机率将会显著增加(χ2=6.272,P=0.012).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表明术前邻近节段椎间盘存在退变是术后出现ASD的危险因素(P=0.046),而性别、年龄、融合位置及融合范围不是ASD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如果邻近节段椎间盘术前存在退变,则术后邻近节段发生ASD的机率将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
刘传芳 《黑龙江医学》2021,45(17):1827-1829
目的:比较分析椎间盘突出症采用单边和双边内固定椎间融合治疗的脊柱稳定性及邻近节段退变情况,探讨单边与双边内固定椎间融合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2020年7月梅州市中医医院3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不同的手术方式分为研究组16例和对照组14例,研究组采用单边内固定椎间融合治疗,对照组采用双边内固定椎间融合治疗,观察并记录两组脊柱功能、脊柱融合时间和融合率、邻近节段退变情况以及脊柱稳定性.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后3个月和2年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脊柱融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脊柱融合率均为100%;术后2年,两组患者的胸椎后凸角均明显低于术前(P<0.05),两组患者术后2年胸椎后、腰椎前凸角和颌眉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2年矢状垂直偏距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2年腰椎前凸角均显著高于术前,矢状垂直偏距和颌眉角显著低于术前(P<0.05);研究组邻近节段无退变7例、1级退变6例、2级退变3例,退变率为56.25%,对照组无退变3例、1级退变7例、2级退变4例,退变率为78.57%,研究组邻近节段退变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采用单边内固定椎间融合术,与双边内固定椎间融合术比较,其在改善脊柱稳定性、减轻邻近节段退变方面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老年患者后路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退变(adjacent segment degeneration,ASD)的影响因素与长期随访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3月至2006年6月因腰椎退变性疾病行腰椎后路融合椎弓根钉内固定术的老年患者(年龄〉60岁)83例,观察ASD的发生率并分析术前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与否、融合位置、融合范围及是否"悬浮固定"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结果所有患者随访84~127个月,平均104.7个月。共有24例(28.9%)患者出现ASD的影像学表现,其中18例发生于融合节段近端,6例发生于远端。术前存在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以及高位腰椎(固定的最近端椎体为L1~L3)融合均为术后ASD出现的危险因素(P〈0.05),而性别、融合范围以及是否行"悬浮固定"对ASD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未出现ASD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的Oswestry伤残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腰椎JOA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的改善率均优于出现ASD的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邻近节段椎间盘状态、融合部位与术后ASD发生率存在一定相关性,ASD对腰椎融合术的远期预后具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颈椎前路融合术致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的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前后颈椎X线和MRI表现,探讨节段融合术有否加重邻近节段的退变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对25例行单节段(C5~6)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治疗的颈椎病患者术前一月内和术后一年的正侧位片及MRI图像进行评价,以颈椎矢状正中位T2加权MRI分析融合节段之邻近节段(C4~5)及间隔节段(C3~4)椎间盘,计算颈椎的前凸角和椎间盘的退变指数。结果: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变小,颈椎前凸角变小,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邻近节段C4~5椎间盘退变指数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间隔节段C3~4椎间盘退变指数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加剧了融合邻近节段的退变速度,术后颈椎曲度的改变和应力集中以及活动度的代偿性增加可能是加剧退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体骨折内固定对尾端邻近椎间盘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对86例胸腰段椎体骨折患者的骨折内固定术前、取出内固定术后MR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观察尾端邻近节段与非邻近节段腰椎间盘退变程度、退变率、椎间隙高度变化、椎体终板凹陷角度变化。结果:尾端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及退变率与非邻近节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并未增加尾端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程度和退变率;在椎间隙高度变化及椎体终板凹陷角度变化方面,邻近节段与非邻近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也没有使尾端邻近节段椎间隙高度降低及终板凹陷角度变大。结论:胸腰段椎体骨折内固定术后尾端邻近节段退变与内固定无明显关联。胸腰段椎体骨折内固定术后椎间盘退变在尾端邻近节段与非邻近节段无明显差异,内固定可能并未加速正常尾端邻近节段的退变,对已退变椎间盘可能有促进退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融合节段的长短与相邻节段退变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6月-2008年5月采用后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并椎间植骨融合术治疗的69例腰椎退行性变患者,将其按融合节段数分为A、B、C三组:单节段融合24例为A组;双节段融合26例为B组;多节段融合19例(3个节段及以上)为C组。分别在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测量X线片上固定节段上位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椎体滑移距离、腰椎前凸角、腰骶关节角,并通过影像学评价标准评定相邻节段退变的发生率,分析融合节段数与邻近节段退变的关系。结果:随访时间为18~72个月,平均为31.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均无神经损害加重症状。末次随访时,A组有2例(8.3%)出现上位相邻节段影像学退变,B组为4例(15.4%),C组为4例(21.1%)。A、B两组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后路融合内固定术会增加相邻节段退变,融合固定节段越多,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7.
目的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建立L2-L5多节段腰椎有限元模型,模拟L3-L4后路单节段经椎弓根钉棒固定手术,观察融合后邻近节段L2-L3和M—L5椎间盘的应力变化。方法建立A、B、C3组L2-L5的有限元模型。A组:L0-L4末手术尉定,无椎间盘退变;B组:L3—14手术固定,术前邻近节段无退变;C组:L3-14手术固定组,术前邻近节段已有退变;在0.3、0.5、1.0、2.0MPa4种轴向压力作下,比较各组作为邻近节段的L2-L3椎间盘和L4-L5椎间盘的应力变化。结果得出A组、B组、C组的L2-L3椎间盘和L4-L5椎间盘最大主应力平均值,经统计学处理结果,L2-L3椎间盘的A组和B组之间在4种受力情况下,应力都无显著性差异,L2-L3椎间盘的A组和C组间及L4-L5椎间盘各组间在4种受力情况下,应力都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单节段后路腰椎固定融合不足引起邻近节段退变的重要原因;但邻近节段的椎间盘如果已经发生退变,则可能是影响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观察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术前后颈椎X线和MRI表现,探讨节段融合手术是否加重邻近节段的退变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5例颈椎病患者,行前路C5~6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手术,术前1月内和术后1年时拍正侧位片及MRI,计算融合邻近节段的前凸角和椎间盘的退变指数。结果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变小,前凸角变小,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指数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间隔节段椎间盘退变指数术前术后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O.05)。结论颈前路椎间融合术加剧了融合邻近节段的退变速度,术后应力集中以及活动度的代偿性增加可能是加剧退变的主要原因,前凸角变小是次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联合人工颈椎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ACDR)在治疗多节段颈椎病上的临床疗效及对其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按入院先后将本院收治的57例多节段颈椎病患者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ACDF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颈椎Hybrid手术方式(ACDF联合ACDR)进行治疗。就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邻近节段退变情况进行对比性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两组患者的腰椎功能改善上,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0.63%,与对照组(92.00%)比较并未见明显差异(P<0.05)。在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在JOA评分以及NDI评分均未见显著差异(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患者的颈椎整体活动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其上、下位邻近节段活动度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治疗多节段颈椎病上,ACDF联合ACDR疗效显著,能够减少邻近节段运动的负荷,降低了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此外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9):164-168
目前越来越多的腰椎滑脱症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其术后发生的邻近节段退变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而影响邻近节段退变的主要因素有患者自身因素及手术因素,患者自身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绝经和术前已有相邻节段退变因素;手术因素包括手术融合方式及手术融合节段等。根据患者自身情况选择适当的融合方式及融合节段可降低邻近椎体节段发生退变的概率。本文就腰椎滑脱症目前的治疗进展及术后发生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等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