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探讨苯巴比妥诱导作用对鼠肝微粒体的体外葡醛酸结合反应立体选择性的影响。方法:用空白对照微粒体和垃苯巴比妥(PB)诱导的微粒体作酶源,用UDPGA启动葡醛酸结合反应,RP-HPLC法测定温育液中底物的浓度,观察苯巴比妥诱导作用对普摹洛尔对映体葡醛酸结合反应的立体选择性的彰响。结果:普萘洛尔R( )和S(-)两种对映体在两种鼠肝微粒体的体外孵育葡醛酸缀合代谢中,酶与底物亲和力、最大反应速度和内在清除率均表现出立体选择性。在酶与底物的亲和性和Clint参数方面,S(-)为优势对映体。诱导剂PB的处理使酶与S(-)对映体的亲和力和最大反应速度均显著增强,与R( )对映体的最大反应速度显著增强,但酶与R( )对映体的亲和力无显著变化,S(-)对映体的CUm值显著下降,而R( )对映体的Clint值则显著增大。酶源对普蓁洛尔对映体的葡萄糖醛酸化清除能力以S(-)型为优势对映体。结论:PB的诱导使鼠肝微粒体立体选择性差异缩小,但未改变其顺序,仍以S(-)型对映体占优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苯巴比妥对S(+)-和R(-)-普罗帕酮(PPF)体外Ⅰ相代谢有无立体选择性的影响.方法:将消旋普罗帕酮与对照或苯巴比妥诱导的大鼠肝微粒体孵育后,采用手性衍生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对映体的经时孵育曲线和酶动力学参数(最大反应速度、米氏常数、内在清除率).结果:在对照大鼠肝微粒体中,PPF的Ⅰ相代谢无立体选择性.经苯巴比妥诱导处理后,在5 mg/L底物浓度时R(-)-PPF的代谢快于S(+)-PPF,两对映体的米氏常数和内在清除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苯巴比妥选择性地诱导了大鼠肝微粒体对PPF的Ⅰ相代谢.  相似文献   

3.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建立R-(+)-普萘洛尔和S-(-)-普萘洛尔在肝微粒体孵育体系中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分别比较普萘洛尔不同对映体在大鼠、犬、猴以及人4种肝微粒体中的代谢特征。方法 分别将R-(+)-普萘洛尔和S-(-)-普萘洛尔溶解在由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启动孵育的不同种属的肝微粒体中,在孵育不同的时间后加入乙腈终止反应。使用电喷雾离子源(ESI),以卡维地洛为内标,在多反应监测模式(MRM)下进行正离子扫描,分别测定各孵育体系中R-(+)-普萘洛尔和S-(-)-普萘洛尔的浓度。以孵育0 min时不同构型的普萘洛尔的质量浓度为参照,分别计算R-(+)-普萘洛尔和S-(-)-普萘洛尔在不同肝微粒体样品中的药物剩余百分比和体外代谢半衰期和固有清除率。结果 普萘洛尔的线性范围为0.05~10.00μg/mL,定量下限为0.05μg/mL;日内、日间精密度的RSD%均小于13%。在4个种属的肝微粒体孵育体系中,R-(+)-普萘洛尔在大鼠肝微粒体中代谢快,在猴肝微粒体中次之,在犬和人肝微粒体中代谢慢,体外消除半衰期依次为大鼠<猴&l...  相似文献   

4.
苯巴比妥诱导对普罗帕酮体外I相代谢的立体选择性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苯巴比妥对S( )-和R(-)-普罗帕酮(PPF)体外I相代谢有无立体选择性的影响。方法:将消旋普罗帕酮与对照或苯巴比妥诱导的大鼠肝微粒体孵育后,采用手性衍生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对映体的经时孵育曲线和酶动力学参数(最大反应速度、米氏常数、内在消除率)。结果:在对照大鼠肝微粒体中,PPF的I相代谢无立体选择性。经苯巴比妥诱导处理后,在5mg/L底物浓度时R(-)-PPF的代谢快于S( )-PPF,两对映体的米氏常数和内在清除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苯巴比妥选择性地诱导了大鼠肝微粒体对PFF的I相代谢。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一种手性色谱法,用于普萘洛尔经人肝细胞色素P450特基因细胞S9代谢的立体选择性研究。方法:以S—( )—普罗帕酮为内标,用柱前GITC手性衍生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普萘洛尔对映体在S9孵育液中的浓度。结果:5—(-)—普萘洛尔、内标及R—( )—普萘洛尔获基线分离。在5—500μmol/L/L范围内线性良好。定量限5μmol/L/L(22=5,RSD<10%)。S—(-)—和R—( )—普萘洛尔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7%和98.1%。日内、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0%。经时孵育试验表明,普萘洛尔经CYP2Cl8有S—(-)—体优先代谢的立体选择性,而经CYP2C9有R—( )—体优先代谢的立体选择性。结论:该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专属性强,可以用于普萘洛尔体外代谢的立体选择性研究。  相似文献   

6.
酮洛芬前体药物皮肤渗透代谢的立体选择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酮洛芬前体药物(酮洛芬甲酯、乙酯和异丙酯)经离体SD大鼠皮肤渗透代谢的立体选择性,为利用前体药物方法促进透皮吸收提供依据.方法:Valia-Chien水平扩散池上进行大鼠皮肤渗透代谢研究.应用α-酸性糖蛋白手性柱(AGP)拆分、测定透皮接受液中酮洛芬对映体的含量.结果:消旋酮洛芬经离体SD大鼠皮肤渗透没有选择性,但其稳态渗透速率显著小于S-酮洛芬的稳态渗透速率(P<0.05).酮洛芬前体药物经离体SD大鼠皮肤渗透被完全代谢成酮洛芬,其稳态形成速率大于酮洛芬本身经皮渗透的速率(P<0.05),且所形成的酮洛芬具有立体选择性.结论:酮洛芬前体药物能够促进酮洛芬的透皮吸收,其经皮渗透代谢具有立体选择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适用于体外细胞模型的OATP1B1手性底物非索非那定柱前手性衍生化分析方法,为测定细胞中非索非那定对映体提供分析手段。方法:选择R-(+)-苯乙基异氰酸酯作为手性衍生化试剂,与非索非那定生成氨基甲酸酯衍生物,应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确定对映体衍生物色谱峰,通过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实现对映体的分离分析。结果:在建立的手性分离条件下,成功实现非索非那定对映体分离分析,非索非那定两个对映体衍生物在25 ~100 n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R2=0.9992, 0.9989),日内、日间精密度均小于10%。结论:本实验建立的非索非那定对映体柱前手性衍生化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灵敏、准确,可用于体外细胞模型中盐酸非索非那定立体选择性分析。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延胡索乙素(tetrahydropalmatine,THP)对映体对小鼠肝脏主要CYP450酶的体外抑制及体内诱导作用,从而预测其在临床上可能发生的代谢性药物相互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探针底物法,考察左旋延胡索乙素[(-)-tetrahydropalmatine,(-)-THP]和右旋延胡索乙素[(+)-tetrahydropalmatine,(+)-THP]体外对小鼠肝微粒体主要Ⅰ相代谢酶CYP1A2、CYP2C、CYP2D22、CYP2E1、CYP3A11活性的影响;采用微粒体体外孵育鸡尾酒法(cocktail法),考察小鼠经高、低剂量(-)-THP和(+)-THP(240 mg/kg和60 mg/kg)连续灌胃7 d后,其肝微粒体中主要I相代谢酶活性的变化,以评价(-)-THP和(+)-THP对小鼠肝微粒体主要CYP450酶是否具诱导作用。结果:(-)-THP和(+)-THP体外对小鼠肝微粒体主要的CYP 450 I相代谢酶的抑制作用均不强,(+)-THP对CYP2C抑制的IC50为43.89μmol/L,两者对本研究考察的其它CYP亚型的IC50均大于100μmol/L;...  相似文献   

9.
布洛芬对映体在健康人体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健康自愿者单次和多次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后布洛芬对映体[S-(+)-布洛芬(S-IBP)和R-(-)-布洛芬(R-IBP)]的药动学.方法 8名健康志愿者单次和多次口服300 mg布洛芬缓释胶囊后,测定布洛芬对映体的血药浓度.绘制药-时曲线并用DAS 2.0药动学程序进行室模型的拟合,求出药动学参数,比较单次给药和多次给药后布洛芬消旋体、S-IBP和R-IBP间各药动学参数的差异.结果 8名健康志愿者单次和多次口服300 mg布洛芬缓释胶囊后,布洛芬消旋体及其对映体的体内过程均符合一室开放模型,权重系数为1/C~2.健康人单次口服布洛芬消旋体后,体内S-IBP的药时曲线下面积(AUC_(0-t))和C_(max)均较R-IBP大,消除率(CL/F)较R-IBP低,其他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布洛芬对映体体内代谢过程存在立体选择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筛选适用于不对称氧氮杂环丙烷化反应的有机催化剂体系.方法 将6种脯氨醇衍生物催化剂用于芳香醛亚胺为底物,间氯过氧苯甲酸(m-CPBA)为氧化剂的不对称氧氮杂环丙烷化反应,考察溶剂、催化剂用量、温度及浓度等因素对反应立体选择性的影响.结果 最佳催化条件为20 mmoL%催化剂1a,甲苯为溶剂,-40℃反应.用于10种不同取代芳香醛亚胺为底物的反应,得到了88%~95%的产率和最高达50%ee的立体选择性.结论 脯氨醇衍生物催化剂催化不对称氧氮杂环丙烷化反应,得到了高效的产率和中等的对映选择性.  相似文献   

11.
氧氟沙星I相代谢的立体选择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测定S-(- )-和R-(+ )-氧氟沙星(OFLX)体外I相代谢的立体选择性。方法:分别将S-(- )-和R-(+ )-OFLX与大鼠肝微粒体孵育后,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测定代谢物随反应时间的生成曲线和酶动力学参数(最大反应速度、米氏常数,清除率)。结果:S-(- )-OFLX代谢物的生成量和生成速度均大于R-(+ )-OFLX,两对映体的酶动力学参数也有显著差异。结论:S-(- )-OFLX和R-(+ )-OFLX在大鼠肝微粒体中的I相代谢具有立体选择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地非三唑与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山奈酚、异鼠李素和四方蒿提取物的代谢相互作用。方法:选取山奈酚、异鼠李素和四方蒿提取物作为二相代谢葡醛酸结合反应的底物,分别在空白、β-萘黄酮和地非三唑诱导的微粒体中进行体外二相代谢,采用HPLC法测定各底物的剩余量。选取槲皮素、山奈酚对地非三唑体外一相代谢进行抑制试验,采用HPLC法测定地非三唑的剩余量。结果:地非三唑诱导的鼠肝微粒体对山奈酚、异鼠李素和四方蒿提取物的二相代谢均强于BNF诱导的鼠肝微粒体(P〈0.01)。槲皮素或山奈酚对地非三唑的一相代谢有较强抑制作用,抑制常数分别为(12.41&#177;0.26)μg&#183;ml^-1和(7.97&#177;0.08)μg&#183;ml^-1。结论:地非三唑与上述黄酮类化合物在体外会发生代谢性药物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3.
银杏黄酮的体外葡醛酸反应及其药物相互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获得银杏黄酮体外代谢情况,预测银杏叶制剂与常用心血管类药物之间的代谢性相互作用的可能性.方法:银杏黄酮与普罗帕酮、硝苯地平、地非三唑和依普黄酮在经β-萘黄酮诱导的鼠肝微粒体中共孵育,以HPLC法测定孵育液中剩余银杏黄酮的浓度,观察共孵育药物对银杏黄酮葡醛酸结合反应的影响,并计算银杏黄酮3个苷元的酶动力学参数.结果:测得银杏黄酮槲皮素、异鼠李素和山奈酚的Vmax值分别为(60±0.21)、(48±0.02)、(34±0.02)μmol·g-1·min-1,Km值分别为(24±0.05)、(148±0.09)、(110±0.03)μmol/L;当银杏黄酮浓度一定时,共孵育药物硝苯地平、普罗帕酮、依普黄酮和地非三唑对银杏黄酮的IC50分别为54~70、69~122、85~98和210~362 μmol.测得地非三唑对银杏黄酮3种苷元的抑制常数Ki值分别为57.6、50.5和33.1 mg/L;普罗帕酮的Ki值分别为33.6、59.5和45.2 mg/L;依普黄酮的Ki值分别为13.7、24.0和15.7 mg/L.普罗帕酮的[I]/[Ki]比值为0.002~0.003.结论:在银杏黄酮的3种苷元中槲皮素的代谢能力最强;硝苯地平、依普黄酮和普罗帕酮等对槲皮素、异鼠李素和山奈酚的葡醛酸反应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根据硝苯地平的IC50值和普罗帕酮的[I]/[Ki]值,表明普罗帕酮与银杏黄酮之间的代谢性相互作用很弱,而硝苯地平与银杏黄酮合用需慎重.  相似文献   

14.
本文测定了一组对位取代苯胺与未经处理或经苯巴比妥诱导的大鼠肝微粒体形成细胞色素P-450代谢中间体络合物的活性,并用Fisher线性判别分析研究了它们的构效关系。结果表明,除4,4'-二氨基二苯醚与经苯巴比妥诱导的大鼠肝微粒体形成细胞色素P-450代谢中间体络合物的活性被错分外,其余的对位取代苯胺均被正确分类;脂溶性较大和拉电子能力较强的对位取代基对形成代谢中间体络合物有利;经苯巴比妥诱导的大鼠肝微粒体与对位取代苯胺形成代谢中间体络合物的活性较大。  相似文献   

15.
依普黄酮体外代谢性药物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依普黄酮与常用心血管类药物、激素类药物等在细胞色素P450酶介导的代谢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方法:以β-萘黄酮诱导的大鼠肝微粒体为酶源,将依普黄酮与普罗帕酮或雌二醇等共孵育,用HPLC法测定孵育液中剩余底物浓度,观察依普黄酮与这些药物在体外代谢中的相互影响.结果:①与未加入依普黄酮相比较,10 μg/ml普罗帕酮与50 μg/ml依普黄酮共孵育后,普罗帕酮的代谢受到抑制,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而10 μg/ml雌二醇与10 μg/ml或100 μg/ml依普黄酮共孵育后,雌二醇的代谢几无影响(P>0.05).②与未加入其它药物相比较,20 μg/ml的依普黄酮分别与0.5 μg/ml的普奈洛尔或0.5 μg/ml的普罗帕酮或5.0 μg/ml的雌二醇共孵育后,依普黄酮的代谢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P<0.05,P<0.02).结论:依普黄酮与普罗帕酮之间代谢互受影响,而与雌二醇之间的相互作用程度较低.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中药福参 (AngelicamorriHayata)的活性成分。方法 :95 %乙醇提取、石油醚萃取、硅胶柱层析、重结晶等手段提取分离 ,波谱学方法及理化常数对照进行结构鉴定 ;采用K+ 、Ca2 + 诱导的大鼠主动脉环收缩模型对 3′S ( ) Ο 乙酰基亥茅酚和 (± ) 亥茅酚进行了活性测试。结果 :从石油醚部分依次分离到 4个色原酮类化合物 ,分别为 3′R (+) 亥茅酚 [3′R (+) hamaudol],3′S ( ) Ο 乙酰基亥茅酚 [3′S ( ) Ο acetylhamaudol],(± ) 亥茅酚 [(± ) hamaudol]和 3′S ( ) 亥茅酚 [3′S ( ) hamaudol]。 3′S ( ) Ο 乙酰基亥茅酚和 (± ) 亥茅酚对K+ 诱导的高钾模型呈剂量依赖型抑制效应。结论 :上述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 ) 亥茅酚 [(± ) hamaudol]为一新天然产物 ;3′S ( ) Ο 乙酰基亥茅酚和 (± ) 亥茅酚通过抑制血管平滑肌细胞外钙内流而起到扩张血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S-3-1 is a simplified synthetic analogue of the active principle of Salvia nailtiorrhioza.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spectrometry using 5,5‘-dimethyl-1-pyrroline-N-oxide as a scawnger of free radicals indicated that 200μg/ml of S-3-1 scavenged 1, 1-diphenyl-2-picrylhydrazyl radicals completely. 25μg/ml of this compound quenched 100% of supemxide anion and a concentration of 250μg/ml of S-3-1 quenched 63% of hydroxyl radicals. It was also shown that 3. 56 mg/ml of S-3-1 could inhibit lipid peroxidation in microsome fraction from rat liver induced by FeSO4 and cysteine. These results show that S-3-1 is an effective antioxidant by scavenging free radica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