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笑法治呃逆     
呃逆是指膈神经受到刺激而引起的膈神经不自主的痉挛性的收缩.常见于受寒(突然摄入冷饮、冷食、吸入冷空气等)后,或继发于消化系疾病,或手术后.中医认为,脾胃虚寒或胃火上冲、食滞停饮、气郁不畅及年老气衰等原因,皆可造成气机逆乱而成呃逆.其症状表现为呃逆连声,短促频繁,可持续数分钟乃至数小时、数天、数十天,严重者昼夜发作,胃腹胀满,十分痛苦.  相似文献   

2.
呃逆是以气逆上冲 ,喉间呃呃连声 ,令人不能自主为特征的一种病证。古称“哕” ,俗称打呃 ,现代医学称为“膈肌痉挛”。呃逆常偶然发作 ,大多轻微 ,不治自愈。若持续不断 ,则需治疗。笔者采用以下方法治疗呃逆多例 ,获效显著 ,特介绍如下 :1 穴位封闭取穴 :内关、足三里。治疗方法 :取两侧内关、足三里 ,用 5ml针管抽取阿托品 2ml,进针 1寸 ,轻微行针 ,当病人有酸麻感时 ,快速注射阿托品各 0 5ml,取针以干棉球压之。注 :内关 ,足三里可交替使用 ,每日 1次 (双侧 ) ,7天为 1疗程。2 耳穴压豆法取穴 :膈区 (敏感点或压痛明显点 ) ,胃…  相似文献   

3.
张××,男,60岁。1988年9月21日诊。呃逆一月半,时轻时重,严重时频作不断,夜不能寐,随着呃声,全身牵动并连及躺卧之床一起摇晃,患者痛苦异常。患者于发病之初即以西药、中药、针灸等方法连续治疗无效,惟以氯丙嗪50毫克肌注后可暂时减轻1~2小时,事后发作如故。诊见:患者精神极差,懒动懒言,语音低微,畏寒,四肢发凉,口中流  相似文献   

4.
理肺治呃之法,肇始于《内经》“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后叶天士指出,呃逆属“肺气郁痹”,治“当开上焦之痹”,“先议治肺经”(《临证指南医案》)。王孟英亦主张从肺治,习用枇杷叶、川贝母、郁金、射干、通草、香豉、杏仁、枳壳等药。笔者师之,予理肺利膈以治呃逆,但临证上理肺之法非止一端,而有宣、降、清、温、润、补六法之别。一、宣肺止呃例1,黄××,男,24岁。1983年4月9日初诊:恶寒,微感身热,头痛鼻塞,胸闷  相似文献   

5.
候气理论有3种表现:候气应人、候气辨证、候气疗疾。人与天地互参互应,可通过候天地自然之气感应到人的生命规律从而指导人们的生活与运动劳作,即候气应人;又通过晓知人身受邪的不同,辨别病位、病性、病机等帮助辨证,此为候气辨证;在中医针灸文献中则提到,针下之气有进针前、进针后及出针前的不同,通过感知、辨别针下之气的不同,采用不同的针刺手法,以达到驱邪扶正的目的,此为候气疗疾。通过对候气理论的深入分析,对提高中医辨证和针刺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笔者曾遇1例顽固性呃逆,经服用单方黑芝麻而愈。患者黄××,男,48岁,教师。1982年1月2日初诊,见呃逆频频,呃声洪亮。患者素体壮健,自诉除呃逆之外,无其它不适。曾以旋覆代赭汤、丁香柿蒂汤两方加减投之,并给予阿托品、安定片等西药治疗,药后呃逆依然。又用针灸治疗,仍不能控制。1月5日半夜12时许,患者偶服黑芝麻数匙(黑芝麻炒熟,杵碎,拌入白砂糖),食后呃逆即止,便安静入睡。次  相似文献   

7.
通利二便法治呃逆2例河北省人民医院苏珍(050051)例1刘某,男,71岁,住院号:168389。于1995年8月9日因频繁呃逆伴尿频、尿急、尿痛5天入院。患者于5天前,因与家人发生矛盾,恼怒郁闷,而出现频繁呃逆,食水不下,腹胀满,小便点滴而下,淋沥...  相似文献   

8.
1候气针灸法简介笔者于佛山中医院实习时,有缘跟从黄建业老师,得以学习候气针灸法,进入传统针灸的大门,至今深以为幸。黄建业主任师从已故的岭南针灸名家韩绍康先生,乃广东省名中医,原广东省封开县中医院的副院长,现佛山中医院的外聘针灸专家。黄老师嗜读《内经》,对传统针灸深有体会,用于临床治疗确有奇效。候气针灸法来源于《黄帝内经》,是传统针灸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候气,是针刺手法的前提和基础。当毫针刺入机体后,医者应严格按《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的“神在秋毫,属意病者”,集中精神,专注针下感觉,耐心恭候“气”的到来。气至之时,…  相似文献   

9.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得气”与否,是针灸疗法能否奏效的重要关键。而“行针候气”的目的,是为了寻求“得气”(即医者觉得针下沉紧,同时病者感到痠、麻、重、胀等针感),以调整经气,使气至病所,从而取得较好的疗效。所谓行针,是进针后,为了使患者产生针感而行使的一种手法,也是针刺补泻手法的总称;候气,即  相似文献   

10.
候气来复之义出自《素问·五常政大论》篇。原文为:“帝曰:其久病者,有气从不康,病去而瘠,奈何?岐伯曰:昭乎哉圣人之问也!化不可代,时不可违。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与从齐同,养之和之,静以待时,谨守其气,无使倾移,其形乃彰,生气以长,命曰圣王。故《大要》曰:无代化,无违时,必养必和,待其来复。”文中明确指出,天地对万物的化生,人力是不可替代的,不要以人力来代替天地的气化。久病不复者,要善于调养,静心等待,等待正气的恢复。  相似文献   

11.
<正> 余临证每遇呃逆之症,多以降逆止呃和胃为治,方用旋覆代赭汤、丁香柿蒂汤、温胆汤等,时而有效,时而无效,若遇顽呃不止之症,更是治之罔效。后余阅清·王清任之《医林改错》见有呃逆不止,治用活血,方以血府逐瘀汤,不论轻重,一付即效。余思呃逆之证虽为中上二焦气机失调所致,治以降逆为主,  相似文献   

12.
廖羽明 《中国针灸》2005,25(6):446-446
笔者有幸于2000年5月底参加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封开县中医院举办的"传统毫针刺法讲习班",向黄建业主任医师、韩兼善主任医师学到了候气针法的入门基础知识,后应用到临床实践中,疗效显著,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针刺得气与否是疗效成败的关键,候气对得气至关重要,本文主要对候气这一术语的源流进行回溯,总结针刺候气的具体操作方法及运用,以期为临床针刺候气法的使用提供参考,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华青 《江西中医药》2004,35(3):44-44
呃逆俗称打嗝,是指气逆上冲,出于喉问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一种病症。宋以前多称哕,明末以后多称呃逆,又名吃逆,俗称打呃。现代医学认为打嗝是由于膈肌痉挛所致,每以胃复安、吗丁啉或654-2等治之,疗效不确切,而谈及呃逆,针灸界的同仁也许有人会嫣然笑曰:区区小恙何足挂齿?  相似文献   

15.
呃逆是指胃气上逆动膈、冲逆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立为主要表现的病证.其病机关键在于胃气失和,膈间气机不利动膈。临床既可单独出现而为病.亦可伴随于其他病证中。传统上。中医对“气逆”为病的治疗原则为“逆则降之”。对胃气上逆所引起的呃逆病证,更主张和胃降逆平呃。以顺应“胃气以下行为顺”的特点。故常常选用旋覆花、代赭石、柿蒂等降逆之品。但临床上“呃逆”一证并非仅由本腑病变所造成,而与肺、肝、脾等脏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王建春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6):101-102
目的:探讨现代文献治疗中风后呃逆的针灸治疗处方用穴规律.方法:检索近30年国内公开发表的关于针灸治疗中风后呃逆的期刊文献,统计分析常用腧穴、归经、部位.结果:检索出治疗中风后呃逆处方57个,涉及穴位47个,其中足三里、内关、中脘、膈俞、太冲为常用腧穴,膀胱经、胃经穴位所占个数及使用频率均高于其他经络,头面部穴位使用频次较多.结论:治疗中风后呃逆常用足三里、内关、中脘、膈俞、太冲等穴,膀胱经、胃经腧穴及头面部腧穴可参考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并丁香柿蒂散合旋覆代赭汤治疗呃逆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7月开始对收诊的呃逆患者采用针刺并丁香柿蒂散合旋覆代赭汤综合治疗,对比以往单纯采用针刺或方药治疗。结果:综合治疗总有效率为96%,且呃逆缓解时间长,不易复发。结论:针刺并丁香柿蒂散合旋覆代赫汤治疗呃逆效果良好,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8.
用和法治慢性喉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喉炎,又称慢性非特异性喉炎,是常见的喉部疾病,属中医慢喉喑范畴,迄今其病尚未完全明确,多认为系受用声过度,急性喉炎迁延不全或反复发作,口、鼻、咽或下呼吸道感染、恣意吸烟、饮酒以及内分泌紊乱等有关因素持续刺激喉部所致。近年来本病在我地区之发病率有上升趋势,中西医之治疗方法较多,笔者基于中医理论,从广义采用和法,综合几张名方,随证化裁治之,收到一定疗效。现简介于下。  相似文献   

19.
呃逆     
<正> 李某,女,38岁。1989年10月13日就诊。患者被他人误伤左胸后2小时出现呃逆连声,且每次呃逆时全身剧烈抖动,难以自抑,来院急诊。素有呃逆病史,且于3年前曾因呃逆先后在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住院治疗。诊见患者呃逆连声,声音高亢有力,每呃逆一声,全身剧烈抖动1次。尤以左上肢抖动为甚,神志清,急性痛苦面容,周身大汗淋漓,头发湿如水洗。听诊心肺无异常,按诊左胸第6、7肋骨处有压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数。当即针刺双足涌泉穴以平冲降逆。常规消毒,先用毫针刺右足涌泉穴。进针1寸,提插捻转强刺激。1分半钟后,呃  相似文献   

20.
呃逆     
呃逆是喉间呃呃連声的症候,又为哕俗称。如景岳說:“哕者,呃逆也”。本症主要关乎胃,但肺气不降及腎气不納也能影响胃气上逆,前者如灵枢謂“肺主为哕”,后者如景岳說“脾肾元气大有虧竭而然”,盖肺主气,腎为生气之源。然气因何而逆?綜合古人对本症的认识,約有下列几点: (1)因寒:如灵枢说:“谷入于胃,胃气上注于肺,今有故,寒气与新谷气……相乱,真邪相攻,气并相逆,复出于胃而为哕”。 (2)因热:如巢源时气候说:“伏热在胃,令人胸滿,滿則气逆,气逆则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