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新型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用于脊椎肿瘤切除重建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脊柱肿瘤切除重建治疗的5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的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接受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置换术的研究组和常规脊柱重建术(钛笼植骨)治疗的对照组,对比两组患...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制定个体化截骨角在拇外翻Chevron截骨矫形术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13年5月至2016年5月,采用Chevron截骨治疗轻中度拇外翻患者47例(66足),根据术前设计方案分为计算机截骨组(A组)和传统截骨组(B组)。其中A组25例(33足),男4例(5足),女21例(28足),平均年龄(47.88±6.08)岁,负重位跖骨间角(IMA)(13.58±1.15)°,术前AOFAS评分59.00±5.86,术前采用个性化3D打印技术设计操作方案,进行个体化截骨治疗;B组22例(33足),男3例(3足),女19例(30足),平均年龄(48.16±6.16)岁,负重位IMA(13.51±1.14)°,术前AOFAS评分60.67±5.85,术前仅参考负重位X线,根据手术经验截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周VAS疼痛评分、创口愈合情况及术后负重位IMA的改善情况,并采用足踝外科评分系统(AOFAS)对术后足踝部功能进行评估。结果:A组随访时间为(12.41±2.32)个月与B组为(11.73±2.76)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1例术后失访排除,所有病例术后创口Ⅰ期愈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及术后1周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IMA为(5.21±0.88)°,B组IMA为(6.42±0.8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68,P0.05)。A组AOFAS评分为88.15±5.19与B组为82.90±5.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优14足,良19足;B组优5足,良27足;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3D打印技术制定的个体化截骨方案治疗轻中度拇外翻,较传统经验制定手术方案能更好地纠正患者的IMA,改善术后足部功能,是一种个体化数字化的手术方案。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个体化设计定制3D打印椎弓根螺钉导向模板辅助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患者胸腰椎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与安全性。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9月收治的8例AS患者的胸腰椎三维CT检查数据,利用Mimics 17.0、ideaMaker等计算机软件设计AS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导向模板,并利用3D打印机打印制作全部病例的实体模型(T10-L2),每例2份,分为导板辅助螺钉置入组(实验组)和徒手置钉组(对照组)。两组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均由同一名脊柱外科医师负责置入。根据术后CT影像结果评估两组椎弓根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并对螺钉置入情况进行分级:0级和1级螺钉为可接受置钉,2级和3级为不可接受置钉。同时比较术前3D打印软件虚拟设计的椎弓根螺钉的直径、长度、进钉点与后正中线的距离等指标与术中实际使用情况。结果:导板辅助螺钉置入组设计并打印出AS胸腰椎3D打印椎弓根螺钉导向模板23块,辅助置入螺钉46枚,可接受螺钉为44枚;置入单枚螺钉平均时间为(4.20±1.15) min,X线机透视次数为(5.00±...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3D打印人工椎体在胸腰椎肿瘤全脊椎整块切除术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2016年12月至2019年9月对33例胸腰椎体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后路全脊椎切除术治疗,男25例,女8例;年龄15~76岁,平均58.0岁。病变部位:胸椎29例,腰椎4例。累及节段:单节段30例,双节段2例,三节段1例。肿瘤类型:原发恶性肿瘤6例,转移性肿瘤27例。27例转移性肿瘤患者术前Tomita评分2~5分,平均3.9分;修正的Tokuhashi评分9~15分,平均11.1分。依据全脊椎切除术中重建方式不同,将33例胸腰椎体恶性肿瘤患者分为3D打印人工椎体重建组(21例,采用3D打印人工椎体进行前柱重建)和钛网重建组(12例,采用钛网植入同种异体骨进行重建)。主要观察指标为脊髓神经损害和疼痛恢复程度,肿瘤局部控制率及假体下沉发生率等。术后24 h、术后3个月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与术前比较采用配对设计t检验。结果全部病例随访3~31个月,平均10.9个月。3D打印人工椎体重建组术中出血量(3255.6±1981.9)ml(t=2.042,P>0.05)、手术时间(5.6±1.4)h(t=0.591,P>0.05)、术后引流量(655.6±223.6)ml(t=0.118,P>0.05)与钛网重建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4 h和3个月VAS评分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4 h和3个月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3例患者中31例(97.0%)末次随访时Frankel分级有至少1个等级的改善。随访期间钛网重建组12例患者中5例(41.7%)影像学显示不同程度的下沉,而3D打印人工椎体重建组21例患者未出现假体下沉表现,两组下沉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313,P=0.013)。结论3D打印技术制造的多孔钛人工椎体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机械稳定性,可以用于椎体切除后的重建。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在多节段脊柱肿瘤切除后脊柱稳定性重建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2019年12月在我院行多节段脊柱肿瘤全切并行3D打印人工椎体脊柱稳定性重建的患者9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6例;年龄25~64岁,平均41.7±10.5岁,随访18.3±11.4个月(6~36个月)。9例均为原发肿瘤:T5~T7骨母细胞瘤术后复发1例,T7~T8上皮样血管肉瘤1例,T10~T11未分化小圆细胞肉瘤1例,T11~L1软骨肉瘤1例,骨巨细胞瘤5例(T6~T8共2例,T2~T3、T4~T5、T11~L1各1例)。依据肿瘤位置及周围软组织侵袭程度,采取单纯后路手术方式8例,前后路联合手术方式1例行多节段全椎体切除,并通过激光选区融化技术构建个体化3D打印人工椎体进行脊柱稳定性重建。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通过术后X线片(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CT(6个月、12个月、24个月)定期复查,之后每6个月复查1次。应用BrantiganSteffee脊柱融合分级评估人工椎体稳定性、界面骨融合情况,手术前及术后1周进行Frankel神经功能评分及疼痛视觉模拟(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术后定期观察肿瘤是否复发生原位复发、远处转移以及患者生存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成功接受多节段脊柱肿瘤切除3D打印人工椎体脊柱稳定性重建术,其中2个节段椎体切除4例,3个节段椎体切除5例。患者手术时间433.3±174.6min(235~740min),术中出血量4816.7±3221.2ml(1000~14000ml)。术前的VAS评分4.1±1.1分,术后7d患者的VAS评分1.2±0.4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Frankel分级为D级的3例患者术后7d时有2例恢复到E级,1例无明显变化,6例E级患者无明显变化。随访期内3D打印人工椎体与邻近椎体匹配情况良好,无松动、下沉及移位,同时未出现断钉、断棒等内固定失败情况。术后6个月,人工椎体与邻近椎体接触紧密,开始出现界面骨长入,术后12个月,人工椎体与邻近椎体出现骨性连接,发生骨性融合。随访期内7例患者无肿瘤复发转移,1例软骨肉瘤患者术后16个月局部复发,安罗替尼治疗后肿瘤无恶化,1例上皮样血管肉瘤患者全身多发转移于术后18个月死亡,患者中位生存期18个月。结论: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可以满足多节段脊柱肿瘤切除后脊柱稳定性重建的要求,精确恢复椎体连续性,精准匹配相邻椎体,自身孔隙结构利于骨的长入,是一种多节段脊柱肿瘤切除后理想的脊柱稳定性重建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比术中截取骨片的厚度、术中使用假体型号与术前三维规划的差异,以初步探讨新型改良3D打印个体化导向器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精准度。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3月至2019年4月采用新型改良3D打印个体化导向器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35例(38膝),其中男10例(11膝),女25例(27膝),年龄(67.7±6.9)岁(范围49~81岁)。对比术中截取骨片的厚度与术前三维规划的截骨厚度的差异;对比术中使用的假体型号与术前三维规划的假体型号的差异;以评价其手术截骨厚度、角度和对假体型号预测的精度。结果截骨后采用游标卡尺测量截取骨片厚度与三维术前规划的差异为:股骨远端内侧(-0.1±1.6)mm、股骨远端外侧(-0.5±1.6)mm,股骨后内髁(0.8±1.7)mm,股骨后外髁(0.0±1.7)mm,股骨前髁(0.0±1.4)mm,胫骨平台内侧(-0.3±1.4)mm,胫骨平台外侧(0.3±1.5)mm;截取骨片厚度与三维术前规划的差异<2 mm与<3 mm的比例分别为:股骨远端内侧78.3%、96.88%,股骨远端外侧87.8%、93.94%,股骨后内髁71.3%、85.71%,股骨后外髁77.14%、91.43%,股骨前髁88.46%、100%,胫骨平台内侧85.29%、97.06%,胫骨平台外侧83.78%、94.59%。手术中使用股骨型号与术前规划一致为34例(89.47%),与术前规划相差0.5号为4例(10.53%),无相差大于0.5号以上的病例;手术中使用胫骨型号与术前规划一致为14例(36.84%),与术前规划相差0.5号为23例(60.53%),与术前规划相差1号为1例(2.63%),无相差大于1号以上的病例。结论新型改良3D打印个体化导向器辅助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截骨量较为精确,假体型号规划准确,采用该技术简化手术步骤、提高手术精度。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系统分析3D打印人工椎体在脊柱肿瘤全脊椎切除术(total en bloc spondylectomy,TES)脊柱重建中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通过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系列数据库,收集各数据库建库至2022年8月有关脊柱肿瘤TES中应用3D打印人工椎体脊柱重建的文献,研究类型为非随机对照试验,包括双臂试验(依据置入物不同分为3D组与钛网组)和单臂试验,采用非随机研究方法学指数(methodological index for non-randomized studies,MINORS)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提取纳入研究的结局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早期并发症发生率、椎体融合率、内置物沉降率、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A~E级分别计分1~5分)。使用Stata 14.0软件对相关指标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有13篇相关文献被纳入,8项研究为临床单臂试验,文献评分为12~13分,均为中等质量研究,总样本量为140例;5项研究为临床双臂试验,文献评分为19~20分,均为高质量研究,3D组的总样本量为115例,钛网组总样本量为126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双臂试验示3D组的手术时间(MD=-287.14,95%CI -391.30~-182.99,P=0.00)、术中出血量(MD=-2.87,95%CI -5.11~-0.63,P=0.01)低于钛网组;单臂试验示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3%(95%CI 0.16~0.31),双臂试验示两组早期并发症发生率(RR=0.56,95%CI 0.32~1.00,P=0.05)无显著性差异;单臂试验示术后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较术前获得约1个等级的改善(MD=1.04,95%CI 0.32~1.76,P=0.03),双臂试验结果示两组术后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无显著性差异(MD=-0.13,95%CI -0.45~0.19,P=0.42);单臂试验示与相邻椎体的融合率为93%(95%CI 0.79~1.00),双臂试验仅1篇文献报告了融合率,故未进行Meta分析;单臂试验示置入物沉降率为4%(95%CI 0.01~0.07),双臂试验示3D组置入物沉降率低于钛网组(RR=0.15,95%CI 0.05~0.45,P=0.001)。结论:3D打印人工椎体在脊柱肿瘤TES脊柱重建中应用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与相邻椎体融合率高,置入物沉降率低等优势,术后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恢复好,疗效较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探讨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在胸腰椎骨巨细胞瘤整块切除后脊柱稳定性重建中的作用。方法:2017年1月~2019年12月我科共收治10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且行全脊椎整块切除并用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进行脊柱稳定性重建的胸腰椎骨巨细胞瘤患者。其中男性1例,女性9例;年龄38.3±13.7岁。9例为我院初治病例,1例为外院治疗后复发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顽固的局部疼痛,术前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为4.5±1.2分;2例有双下肢不完全性瘫痪伴受累节段以下平面感觉减退,余患者肌力、感觉均正常。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D级2例,E级8例。肿瘤部位:胸椎6例,腰椎4例;单节段5例,双节段2例,三节段3例。根据WBB(Weinstein-Boriani-Biagini)分期,肿瘤累及A~D区和B~D区各5例。7例采用单一后路肿瘤脊椎整块切除,3例采用前后路联合的方式行肿瘤全脊椎整块切除;肿瘤切除后均采用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和钉棒系统进行脊柱稳定性重建。观察患者的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神经功能、肿瘤控制和3D打印人工椎体的状态。结果:手术时间4.5~12.0h(6.5±2.0h);术中失血2300~11500ml(4600±2444ml)。所有患者术后疼痛均明显缓解,术后VAS评分为1.3±0.5分。术后6例出现脑脊液漏,3例出现胸腔积液,无切口感染和伤口裂开等并发症发生。随访时间为7~33个月(16.0±7.9个月)。2例术前脊髓功能Frankel分级D级在术后3个月均恢复至E级。所有患者均存活,无肿瘤局部复发及肺转移。未见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下沉或移位,无内固定松动或断裂。结论:对于胸腰椎骨巨细胞瘤,3D打印个体化人工椎体能够有效重建全脊椎整块切除后脊柱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0.
正脊柱螺钉置入技术广泛应用于脊柱外伤修复、脊柱融合、脊柱矫形等手术中。徒手置钉仍然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螺钉置入技术,但对于一些危险性较高的颈椎以及脊柱畸形手术~([1-5]),螺钉的误置以及误置所带来的相关并发症~([3,6])仍然困扰着术者~([7-9])。虽然以CT导航为代表的导航系统可以给置钉带来较大的帮助~([10]),但因其设备昂贵,在基层医院推广和应用有一定困难,且操作过程中产生的  相似文献   

11.
徐雷 《骨科》2015,6(5):225-225
目的 通过对3D打印钛孔结构与实体钛结构椎体植入猪腰椎后进行体外生物力学测试,评价其活动范围情况及即刻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 选取18具新鲜成年猪脊柱标本(L1~L6)随机分配到以下三组:对照组(未置换)、钛孔结构椎体置换组(取出L3椎体行钛孔结构椎体植入,简称钛孔结构组)、实体钛结构椎体置换组(取出L3椎体行实体钛结构椎体植入,简称实体钛组)。测试标本的前屈、后伸、侧屈、轴向旋转角位移运动变化。结果 实体钛组、钛孔结构组分别与对照组在各方位角位移运动范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钛孔结构组与实体钛组在各方位的角位移运动范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且两种固定状态下各方位的即刻稳定指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两种3D打印人工椎体方法均能获得良好的即刻稳定性,但3D打印的钛孔结构人工椎体在融合方面优于实体钛结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3D打印人工椎体应用于脊柱结核椎体重建的临床结果。方法:2018年5月~2021年6月,我科连续住院手术治疗36例脊柱结核患者,其中10例采用病灶清除、3D打印人工椎体重建,包括3例定制假体,7例非定制假体;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26~73岁,中位年龄59岁。颈椎1例,胸椎4例,胸腰段2例,腰椎1例,腰骶段2例。累及3个相邻椎体2例,2个相邻椎体8例。所有患者术前接受2周正规抗结核药物化疗,根据椎体病灶大小规划手术切除范围,个体化设计假体与骨的接触面和固定模式。术后继续口服抗结核药物治疗12~18个月,每月复查血沉、血常规、肝肾功能,定期随访手术部位影像片、VAS疼痛评分、Frankel神经功能、假体融合情况、日常活动功能等。结果:平均随访20.1±9.1个月(12~45个月),手术节段角度术前为-24°~24°,末次随访时为-8°~32°,后凸改善0~32°。术前VAS评分6.4±2.6分,末次随访时为2.0±1.8分;末次随访Frankel脊髓功能分级:8例改善1级或以上,2例维持稳定;除1例耐药结核外,所有假体位置稳定,无假体松动、下沉和移位。假体融合情况Bridwe...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计算机模拟枢椎椎体肿瘤切除后以组配式3D打印假体进行枢椎前柱重建的稳定性及生物力学特点,为该假体的改进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将1例成年健康男性颅底至C5的CT数据导入有限元建模软件进行正常颈椎三维有限元建模(正常模型)。在正常模型的基础上模拟枢椎肿瘤切除,建立枢椎缺损模型。将前期研发的组配式3D打印假体数据导入枢椎缺损模型并进行模拟安装,建立组配式3D打印假体重建模型(重建模型)。对正常模型与重建模型在前屈后伸、左右侧曲和轴向旋转状态下的运动进行有限元分析,比较2个模型的活动度(ROM)及应力分布特点。结果 在相同转角情况下,重建模型在各工况下的扭矩均较正常模型有所增加,前屈时增加14.2%,后伸时增加61.6%,左旋时增加53.0%,右旋时增加58.3%,左侧曲时增加30.6%,右侧曲时增加28.3%。重建模型的稳定性较正常模型增强,刚度有所提升。钉道周围骨质应力集中,主要在与假体固定螺钉接触的头部和根部,全工况钉道骨质应力范围为1.13 ~ 6.65 MPa。结论 组配式3D打印假体用于枢椎肿瘤切除后前柱重建,其力学性能稳固,应力分布合理,为解决枢椎肿瘤切除后前柱重建难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D打印模板导航经皮椎弓根螺钉置钉在经椎间孔腰椎椎间融合术(TLIF)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中应用的可行性、准确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7年3月本院采用TILF治疗的单节段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选取10例应用3D打印模板导航置钉的患者作为试验组,选取一般情况相似的10例作为对照组。试验组下肢无临床表现侧在3D打印模板导航下置入螺钉(模板侧),下肢有临床表现侧切开后经Wiltse入路顺导针置入螺钉(穿刺侧);对照组采用传统徒手法置入椎弓根螺钉。记录患者手术时间、出血量、透视时间及次数、螺钉置入的准确性及脊髓、神经损伤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模板侧透视时间及次数少于穿刺侧及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穿刺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无2级螺钉,对照组2级螺钉有4枚。0级螺钉比例,试验组两侧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无脊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3D打印模板导航经皮椎弓根螺钉置钉应用于TLIF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是可行的。虽然应用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皮肤移动、体位变化对置钉准确性的影响,但仍是一种新的、可选择的微创置钉技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3D打印个体化导向板在经皮椎体成形(PVP)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自2016-02—2017-02行PVP手术的椎体压缩骨折42例,21例采用3D打印个体化导向板辅助穿刺(导向板组),21例徒手穿刺(徒手组)。比较2组术中穿刺定位时间、透视次数及术后2 d的VAS评分。结果本组术中穿刺操作均顺利完成,术中及术后X线片证实骨水泥注入后弥散效果满意,无穿刺意外发生,无神经根及脊髓损伤。导向板组术中穿刺定位时间(4.57±1.17)min,透视次数(6.05±1.32)次;徒手组穿刺定位时间(15.24±1.70)min,透视次数(17.29±1.74)次;导向板组术中穿刺定位时间及透视次数明显少于徒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导向板组术后2 d的VAS评分为(2.19±1.03)分,徒手组术后2 d的VAS评分为(2.14±1.28)分,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D打印个体化导向板辅助PVP治疗椎体压缩骨折的初步临床效果满意,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透视次数、增加手术安全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胸腰椎肿瘤整块切除后应用3D打印人工椎体重建脊柱稳定性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5月~2020年1月胸腰椎肿瘤整块切除术后应用3D打印人工椎体重建脊柱稳定性的42例患者。原发性骨肿瘤37例;转移性肿瘤5例。肿瘤均累及胸腰椎。手术实施整块切除,均使用3D打印人工椎体作为前方支撑结构。根据随访超过6个月患者的X线片、CT片评估3D打印假体与相邻椎体融合情况、有无内固定失败。结果:全脊椎切除者39例,矢状切除者3例。使用标准化3D打印人工椎体19例,其中1节段者15例,2节段者3例,3节段者1例;从后路放置15例,从前方放置4例。使用定制化假体23例,其中单节段者7例,2节段者3例,3节段者10例,4节段者2例,5节段者1例;通过椎弓根螺钉拧入假体内置钉孔与后方钉棒系统连接达到自稳19例,从前路放置并通过内置钉孔用螺钉固定于相邻椎体者4例。40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47个月,中位随访时间22个月。影像学随访超过6个月的患者36例,包含确定融合者9例,可能融合者19例,可能不融合者8例;均无螺钉断裂或拔出、连接棒断裂和假体断裂移位情况;总体融合率为77.8...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硫酸钙人工骨填充良性骨肿瘤刮除后骨缺损的愈合情况,探讨人工骨在骨肿瘤切除重建中的作用。方法自2005年12月至2008年3月,应用Osteo Set硫酸钙人工骨移植治疗72例原发良性骨肿瘤,其中随访资料完整的47例。根据术后随访期X线片所见评估人工骨降解、吸收和骨愈合生长情况,评估38例含脱钙骨基质(demineralized bone matrix,DBM)和9例未含DBM硫酸钙人工骨的愈合情况,研究植骨量对愈合情况的影响,同时采用肌肉骨骼肿瘤协会(Musculoskeletal Tumor Society,MSTS)功能评分评价关节功能。结果 47例患者获3~55个月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6.3个月。均有人工骨颗粒与宿主骨间隙变模糊以及颗粒间变模糊,平均用时3.1(1~6)个月;42例完全吸收,用时4.2(1~12)个月;27例重新塑形,用时7.3(3~17)个月。人工骨愈合良好39例(83.0%),未出现不愈合病例。含DBM硫酸钙与不含DBM硫酸钙人工骨植入患者的愈合率分别为89.5%和77.8%。植骨量≤5mL组愈合率95.6%,用时6.8(3~12)个月;植骨量〉5mL组愈合率79.2%,用时5.5(3~17)个月。对两组愈合率、愈合时间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00,P=0.920;Z=-0.650,P=0.516)。MSTS功能评分平均28.8分。术后2例出现伤口不愈合。结论对于良性骨肿瘤切除后骨缺损的重建,硫酸钙人工骨愈合效果满意,是一种安全、有效的移植材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适用于计算机三维重建的手标本灌注材料与方法.方法 取新鲜健康成人手标本3只(保留腕关节),进行CT预扫描,标本应无器质性损害,其主要解剖学参数具有代表性.将标本近端尺、桡动脉游离后,予5%枸橼酸钠生理盐水冲洗血管,在常温下将自凝牙托水、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中国银朱混合,再加入自凝牙托粉,充分搅拌混合均匀后即刻灌注,以连续缓慢的方式注入标本尺、桡动脉中.完成灌注4~24 h(给予冷藏)后再进行CT扫描,共获取220层数据集,将其以.dicom格式保存.结果 手标本CT薄层扫描图像中血管显像清晰、边缘光滑锐利,尺、桡动脉及指固有动脉等管腔呈中空显示,相邻平面血管连续性、完整性较好,各级血管的CT值大小分布均匀,可显示末梢血管分布情况,显示精度可达0.45~0.55mm.骨与血管等重要解剖结构及其毗邻关系都得到良好的显示.结论 良好的灌注材料及科学的灌注方法对CT薄层二维图像的采集至关重要,应用自凝牙托材料进行标本灌注是一种适用于计算机三维重建标本灌注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