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辉  赵冬梅  马霞 《护理研究》2009,(10):2544-2544
中心供氧及中心负压吸引在闲置备用时必须用防尘帽遮罩住氧气输出接口,各医院都有各自不同的方法。我科在临床工作中采用抗生素橡皮塞作为中心氧气及负压吸引输出接口防尘帽,方便易行,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
壁式中心负压吸引用于整形外科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心负压吸引在整形外科治疗中的应用方式和效果。方法:对2004年11月—2006年8月在整形外科治疗过程中使用中心负压吸引方式引流的62例患者进行观察。结果:15例严重颌面部创伤一期清创重建术后经中心负压引流创面均一期愈合。35例躯干部皮瓣转移术后除2例出现创面积液需手术处理外,其余病例均一期愈合。8例经封闭引流的难治性创面,大体创面明显减小,平均引流10.5d后,行游离植皮或皮瓣转移覆盖创面。4例头面部手术后血肿病例于中心负压吸引治疗后4~5d拔除引流,均无复发。结论:在整形外科的各类创面治疗中,合理地应用中心负压引流,可以有效地减少积液、感染等并发症,促进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3.
我院中心供氧及中心吸引分流装置已应用6年余,连接手术室,内外科,妇产五官科的急救室及重病房,经过临床试用,运转正常,性能良好,安全可靠,收到满意效果。一、装置的基本结构 (一)中心供氧部分由10个氧气瓶串联组成,分成两组,每组5个,轮换供氧,氧气输出后经减压器将筒内130公斤/cm~2的压力降至28公斤/cm~2分流于各临床科室管道。 (二)中心吸引部分有两组真空泵,均可启动,启动停止。平时交替工作,经常保持真空度400~760毫米汞柱之间。二、装置的使用 (一)供氧部分:氧气吸入器的氧气流量调节  相似文献   

4.
氧气流量表在闲置备用时必须用防尘帽遮罩住氧气输出接口处,各地医院都有各自不同的方法.我科在临床工作中采用一次性引流袋的导管盖帽作为氧气输出接口防尘帽,方便易行,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氧气流量表在闲置备用时必须用防尘帽遮罩住氧气输出接口处,各地医院都有各自不同的方法。我科在临床工作中采用一次性引流袋的导管盖帽作为氧气输出接口防尘帽,方便易行,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临床外科手术时为了使引流管通畅,常常要使用中心负压吸引瓶,以往,用旧式负压吸引瓶记录引流量时发现如果引流液量少测得量不准确,且清洗消毒十分麻烦,长期反复使用易引起交叉感染.我科于2004年1月采用了新式负压吸引瓶,经临床应用后对各种术后引流液的观察及监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赵娜 《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0):10-10
负压吸引终端输出安装于患者床头,有助于护理工作的进行,而我们利用负压吸痰,检查导管是否通畅及冲洗管道时会用到生理盐水。现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袋装生理盐水,而袋装生理盐水却无放置位置供其使用。现将我科设计出一种新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临床外科手术时为了使引流管通畅,常常要使用中心负压吸引瓶,以往,用旧式负压吸引瓶记录引流量时发现如果引流液量少测得量不准确,且清洗消毒十分麻烦,长期反复使用易引起交叉感染。我科于2004年1月采用了新式负压吸引瓶,经临床应用后对各种术后引流液的观察及监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
临床上经常遇到长期吸痰的患者,这些患者床头必备负压吸引器1套及一次性吸痰管数根.实际工作中,负压吸引管及吸痰管的放置位置是困扰护士的难题.在病房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次性吸痰管散放在患者床头小桌上.中心负压吸引管连接吸痰管一端的接口处包裹一次性手套,压于床垫下,或者放入用别针固定在床头的布兜里.  相似文献   

10.
临床上经常遇到长期吸痰的患者,这些患者床头必备负压吸引器1套及一次性吸痰管数根。实际工作中,负压吸引管及吸痰管的放置位置是困扰护士的难题。在病房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次性吸痰管散放在患者床头小桌上。中心负压吸引管连接吸痰管一端的接口处包裹一次性手套,压于床垫下,或者放入用别针固定在床头的布兜里。这些方法既不美观、放置不牢同,吸引管易脱出,又易造成工作人员或患者的针刺伤;更重要的是不能有效保证吸引管接口的清洁,有研究报道,确保吸引器管接口的清洁是保证治疗质量,  相似文献   

11.
赵娜 《齐鲁护理杂志》2008,14(19):10-10
负压吸引终端输出安装于患者床头,有助于护理工作的进行,而我们利用负压吸痰,检查导管是否通畅及冲洗管道时会用到生理盐水.现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袋装生理盐水,而袋装生理盐水却无放置位置供其使用.现将我科设计出一种新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留置胃管是临床常用的一项护理操作,它可以补充营养、水分,进行药物治疗和负压引流。保持胃管通畅是留置胃管护理的重点。在临床护理工作中,往往由于病人胃内食物残渣过多,误吞入胃内的痰液、口腔分泌物黏稠,导致胃管严重堵塞。传统的方法是用50mL注射器进行反复抽吸、冲洗,费时费力,且难以彻底清除胃管壁黏附物。为此,我科采用中心负压吸引方法解决35例严重胃管粘堵,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曾梦利  李春棠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24):2241-2241
吸痰技术是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保持气道通畅的重要措施,整个过程要求严格无菌操作,中心负压吸引管末端的固定放置既要保持管道清洁,又要方便操作,而目前在未使用吊塔的ICU病房和普通病区对吸引管末端的固定放置均达不到清洁、方便的要求,若中心负压吸引管未得到妥善放置,易造成吸引管接头脱落污染,  相似文献   

14.
李丽艳  贺媛安 《全科护理》2011,9(32):2924-2924
随着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壁式中心负压吸引因具有应用方便,且不占用地面空间的特点,而被临床广泛应用。在使用过程中会对吸引装置进行清洗,因传统的手工刷洗操作繁琐,且有清洗不彻底的现象。我科2010年10月对清洗方法进行了改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中心负压吸引器是临床护理使用较为广泛的一种装置。护士要对患者进行吸痰等操作时,首先需打开中心负压吸引器,将负压表调至适当的压力后接上吸痰管进行吸痰,操作完毕后再关闭负压表。在遇到短时间内需要对同一个患者反复吸痰时,重复进行上述操作不仅会增加护士的工作量,紧急情况时也可能会延误抢救时机。为此,我们设计了中心负压吸引器接头塞,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沈庆华 《护理研究》2006,20(26):2417-2417
外科手术根据病情需要有时需做切口减张缝合,我科通常用14号或16号5cm~6cm长的橡胶导尿管和10号丝线做减张缝合,但由于橡胶导尿管管径小,丝线不易穿过,我们常用细钢丝穿引缝线,这种方法延长了手术时间,切口感染机会增加。为了避免这种弊端,我科将负压吸引器巧用于切口减张缝合,有效缩短了缝合切口时间,且效果良好。现将方法介绍如下。手术医生用10号丝线将切口缝合完毕,缝线不打结,依次将丝线的一端放于橡胶导尿管的管口,用负压吸引器头对准橡胶导尿管的另一端管口,利用吸力轻轻将丝线引出,然后依次吸引,再打结。此方法既省时省力,又减少了…  相似文献   

17.
墙式中心吸引器连接口污染情况调查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墙式中心吸引器是医院集中吸引的基本装置。目前对墙式中心吸引器的分体式吸引瓶、吸痰导管及透明塑料管的消毒已列为常规。但因此装置中带真空表的调节阀体快速插头和墙壁插座接口是固定装置难以拆卸清洗消毒及不宜用含氯酸性消毒液消毒 ,为此 ,我们研究了消毒方法 ,效果良好 ,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999年 12月对本院呼吸科、神经外科、神经内科 6 0只墙式中心吸引器的快速插头插口和墙壁插座接口进行了采样 ,即用无菌生理盐水棉签螺旋式擦拭快速插头接口内口和墙壁插座接口内径路 ,将棉拭子放入盛有 5ml生理盐水的试管内摇动 80次 ,…  相似文献   

18.
沈庆华 《护理研究》2006,20(9):2417-2417
外科手术根据病情需要有时需做切口成张缝合,我科通常用14号或16号5cm~6cm长的橡胶导尿管和10号丝线做成张缝合,但由于橡胶导尿管管径小,丝线不易穿过,我们常用细钢丝穿引缝线,这种方法延长了手术时间,切口感染机会增加。为了避免这种弊端,我科将负压吸引器巧用于切口减张缝合,有效缩短了缝合切口时间,且效果良好。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利用中心负压持续吸引制作真空瓶,应用于胸膜腔穿刺抽液(气)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14例患者在知情同意基础上随机分成2组,行改良胸膜腔穿刺术者161例,行传统胸膜腔穿刺术者153例,对2种方法的穿刺成功率和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改良胸膜腔穿刺技术便于操作,与传统方法相比,明显提高了穿刺的成功率,减少了穿刺并发症(均p〈0.05)。结论利用中心负压持续吸引制作真空瓶,应用于胸膜腔穿刺术,临床疗效明显优于传统胸膜腔穿刺术,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中心负压吸引无声调节压力装置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科应用负压封闭引流病人100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观察组采用自行设计无声调节压力装置,对照组采用常规调节压力装置。比较两组装置产生噪音强弱以及病人7d内堵管情况。[结果]两组装置噪声测量数据及7d内堵管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心负压吸引无声调节压力装置更利于中心负压吸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