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脑CT血管造影仿真外视镜成像技术与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CT血管造影(CTA)仿真外视镜重建技术、方法与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仿真外视镜和最大强度投影(MIP)、表现遮盖显示(SSD)、仿真内镜(VE)等多种后处理技术,对8例脑CTA进行后处理重建成像,并与DSA作对照。结果 仿真外视镜、MIP、SSD重建均获得了脑动脉整体三维血管解剖,以仿真外视镜成像揭示脑血管及其病变效果最佳。仿真外视镜重建时间最少,其对颅底血管结构的展示以轴位效果最佳,能清晰、准确展示动脉瘤与载瘤动脉、脑动脉与邻近颅底骨尤其垂体窝等骨性解剖结构的毗邻关系,无须剪辑去除颅骨影像,且颅骨、血管影像相得益彰。VE仅揭示血管内腔解剖信息。结论 仿真外视镜成像是脑CTA颇为有效,无创性三维显示脑血管及其病变的重建技术,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在主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及其价值。方法:对25例主动脉病变患者进行兴趣区域的螺旋CT增强扫描,用表面覆盖法(SSD)、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多平面重组法(MPR)对获得的容积数据进行重建。分析所有3D和轴向影像表现。结果:SSD能较好地显示主动脉病变的全貌,显示病变的范围,大小及分支血管受累情况:MIP可清楚显示血管管壁钙化和动脉瘤内腔的形态;MPR可以对病变进行任意角度重建和观察,清楚地显示附壁血栓、真假腔、破口、钙化和内膜瓣。结论:应用SCTA的各种成像技术,能够较全面直观地显示主动脉病变,为主动脉病变提供一种安全可靠的诊断手段。在较大血管疾病的诊断上,有望取代X线血管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 评价椎基底动脉扩张纡曲症(VBD)影像学最佳检查方法及其影像学表现.方法 分析64例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VBD患者的各种影像学资料,均接受MR平扫,59例同时接受磁共振血管造影(MRA),45例接受螺旋CT扫描,其中31例接受CT血管造影(CTA)和三维重建(MIP、SSD、MPR),6例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各种影像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颅神经受扩张和纡曲的椎基底动脉推压,以Ⅷ、Ⅵ及Ⅴ对颅神经受累为主.39例CT检查可见椎基底动脉血管壁钙化斑,22例合并小脑和(或)脑干的梗死.结论 MR及MRA对VBD的检出明显优于CT,可作为基底动脉延长纡曲症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4.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脾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脾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多层螺旋CT腹部检查发现 5例脾动脉瘤 ,均经DSA证实。其中 4例为腹部常规扫描模式所发现 ,1例行血管成像检查 ,扫描参数与常规扫描模式参数相同。血管三维成像方法为SSD ,MIP及容积显示技术 (VRT)。结果 应用多层螺旋CT常规扫描模式进行血管结构三维重建即可明确显示脾动脉瘤 ,VRT成像较SSD、MIP能较好地显示脾动脉瘤的特征。结论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在诊断脾动脉瘤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VR技术成像优于SSD及MIP ,可取代常规血管造影检查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与三维重建在脑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15例经手术或血管造影(DSA)证实的脑动脉瘤患者术前行螺旋CT血管造影容积扫描,运用最大密度投影(M IP)、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T)、表面遮掩法(SSD)三维重建进行诊断。结果 215例病例成像清晰,DSA或手术(病例均行DSA检查、207例行手术)证实,215例共238个动脉瘤,其中CT血管成像(CTA)及三维重建正确诊断230个动脉瘤,漏诊8个动脉瘤,误诊1个动脉瘤,手术发现DSA漏诊3例共3个动脉瘤。其中M IP、MPR正确显示230个、VRT显示221个、SSD显示219个。本组CTA敏感性为96.6%,阳性预测值99.6%。CTA检查与DSA检查敏感性和阳性预测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与三维重建技术能较准确显示动脉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合理利用不同三维重建技术能提高脑动脉瘤诊断准确率,对临床术前评估及术后复查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16排螺旋CT对肝动脉、门静脉血管三维成像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于肝动脉和肝门静脉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比较3种三维重建方法的特点。方法100例肝癌患者,行16排螺旋CT肝双期增强扫描后,分别用SSD、VRT及MIP3种方法作三维重建,比较3种三维图像对肝动脉和肝门静脉血管成像的应用价值。结果SSD、MIP及VRT均可清楚显示肝动脉及门静脉4级以上分支,对于5级以下分支,MIP和VRT明显优于SSD;对于血管立体结构的显示,SSD和VRT无显著差异,而两者优于MIP。结论3种肝双期血管三维成像技术(SSD、MIP及VRT)各具优势,是快捷、有效而无创伤的显示肝脏动、静脉及与周围组织关系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双层螺旋CT血管造影(DCTA)与MR血管造影(MRA)多模式三维重建诊断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临床疑AVM患者75例行DCTA和MRA检查,源像输入HP4.1工作站,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显示(SSD)和容积再现(VR)等技术重建。分析各种显示效果及诊断效能,与DSA结果对照。结果:MPR、MIP、SSD能准确显示AVM的大小、部位和范围。仿真血管内窥镜(VM)对AVM的空间解剖结构等显示具有良好效果。DCTA和MRA诊断AVM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各为93.3%、100%、96%及82.2%、93.3%、86.7%。结论:DCTA及MRA能在短时间内完成脑血管容积数据采集,二者的多模式三维重建对诊断AVM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在全身各部位血管及血管相关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3例CT血管成像(CTA)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颅脑血管CTA27例,颈部动脉CTA8例,肺动脉CTA10例,冠状动脉CTA6例,主动脉CTA11例,下肢动脉CTA11例。采集的原始数据经主机上的重叠层厚基础重建后装载到后处理工作站,使用三维软件的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重建(SSD)及容积漫游技术(VRT)等功能软件进行重建及评价。结果73例中有71例检查部位的血管显示良好符合诊断要求,共发现血管异常63例,其中脑动脉瘤7例,脑动静脉畸形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2例,脑血管闭塞2例,脑胶质瘤2例,脑膜瘤3例,颈动脉狭窄4例,椎动脉狭窄2例,锁骨下动脉支架放置术后1例,肺动脉栓塞3例,肺癌侵及肺动脉5例,冠状动脉狭窄3例,主动脉夹层4例,主动脉明显钙化狭窄5例,主动脉瘤2例,肝癌2例,肾动脉狭窄2例,Budd-Chiari综合症2例,髂外动脉闭塞2例,股动脉狭窄5例。结论结合CT轴位图像及各种重建成像,MSCTA能显示全身各部位血管及血管相关病变的范围及与周围组织的关系,是一种安全、简便、可靠、无创伤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CT和MRI对颈动脉及其周围间隙孤立性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价值。 方法 收集65例经病理证实的颈动脉及其周围间隙孤立性病变患者,对38例行CT检查,其中29例行3D VR血管重建;对27例行MR检查,其中16例行三维对比增强MRA(3D CE-MRA)检查。分析病变的大小、形态、边界、密度、信号、内部结构、强化特征及其与颈动静脉的关系。 结果 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颈动脉体瘤、颈内动脉瘤、淋巴结转移瘤、巨淋巴结增生症、腮裂囊肿及腮裂囊肿合并感染的CT或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血管瘤、淋巴瘤、淋巴结结核、结节病及支气管囊肿罕见,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使颈动静脉向外或前外侧移位。淋巴结病变使颈动静脉向内或前内侧移位。颈动脉体瘤和颈内动脉瘤使颈动脉分叉角度增大,但颈内动脉瘤使受累血管呈瘤样增粗,CTA或MRA可直接定性诊断。 结论 CT和MRI分别结合3D VR血管成像和3D CE-MRA是定位诊断颈动脉及其周围间隙孤立性病变的有效手段,根据平扫和增强特征及其与颈动静脉的关系,可对大部分孤立性病变做出定性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螺旋CT及其三维重建技术在诊断气管、支气管疾病中的作用.方法 81例经临床证实的不同原因致气道狭窄患者行MPR (CPR)、MinIP、VR、SSD及CTVE成像,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五种三维重建图像及轴位图像对气管支气管肿瘤、内膜结核、肿瘤侵犯以及外伤等所致气道改变的显示各有优势.结论多层螺旋CT轴位图像结合其多种方式三维重建,互补长短,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并给诊断带来更多的信息,对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在颅内血管造影(CTA)的临床价值。方法 利用16排螺旋CT作脑血管增强扫描,获得原始横断面图像,采用VR、SSD和MIP技术重建三维脑血管图像。本组29例,包括正常15例,异常14例,其中Willis环发育异常8例,动脉狭窄6例,血管闭塞2例.动脉瘤3例,AVMl例。结果 16排螺旋CT颅内血管成像清楚显示颅内血管,能显示异常血管的类型、位置、形成、大小。结论 16排螺旋CT的CTA是一种显示内血管病变有价值的检查方法,它较普通螺旋CT更快捷、更安全,对临床治疗方案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近年胰腺影像学诊断技术有很大的进展。新兴的技术有:螺旋CT双期扫描、螺旋CT血管造影、螺旋CT三维重建、多层螺旋CT、MR快速动态扫描、脂肪抑制技术、三维动态增强MR血管成像、MR胰胆管造影。各种新技术在胰腺肿瘤诊断领域发挥了作用,有助于胰腺肿瘤的诊断和可切除性的判断。现概述胰腺各种影像学检查的应用价值,并予以评价。  相似文献   

13.
影像学检查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比较寰枢关节影像学检查的优缺点,评价影像检查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X线摄片52例、常规CT检查69例、MRI检查7例、CT三维成像检查89例患者寰枢关节的影像资料。观察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影像学表现,分析其临床价值及特点。结果:X线检查52例,肯定脱位诊断13例、可疑脱位诊断17例、无脱位诊断22例。常规CT检查69例,肯定脱位诊断32例、可疑脱位诊断23例、无脱位诊断14例。MRI检查7例,肯定脱位诊断1例、可疑脱位诊断3例、无脱位诊断4例。CT三维成像检查89例,肯定脱位诊断72例、可疑脱位诊断0例、无脱位诊断17例,其肯定脱位诊断率为80.9%,旋转性脱位诊断率为72.2%。结论:影像学检查是诊断寰枢关节不全脱位的主要方法,具有确定诊断的临床价值。其中CT三维成像显示脱位征象最清楚、直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胃肠道MRI和CT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 病理证实的8例结肠病变和1例胃癌患者(共11个病灶)行MRH和电子内窥镜检查,其中1例同时行螺旋CT气灌肠检查。在工作站作MIP、SSD和内窥镜成像等后处理。钡餐或钡灌肠检查各1例。结果 9例MRH均获得了有诊断价值的MIP、SSD和内镜样影像,其对病灶的检出率分别为72.7%、36.4%和81.8%,准确性分别为61.5%、36.4%和69.2%。CT气灌肠准确显示了结肠癌灶,但1个直径0.6cm的息肉漏检.结论 胃肠道MRI和CT新技术可获得类似X线胃肠道造影和内窥镜样重建图像,其临床价值尚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3D CE-MRA在主动脉病变中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磁共振对比增强血管三维成像(3D CE-MRA)在主动脉病变中的临床价值。材料和方法:使用1.5T高场强磁共振检查仪,对50例疑主动脉病变患者进行主动脉3D CE-MRA检查。将获得的3D CE-MRA原始数据进行减影、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及表面覆盖法(SSD)等后处理技术。结果:50例中正常11例,异常39例,分别为胸、腹主动脉瘤各4例,夹层动脉瘤15例,主动脉粥样硬化13例,大动脉炎1例,主动脉变异2例。其中34经手术和/或DSA检查证实。结论:3D CE-MRA是一种无创性检查主动脉病变的可靠方法,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主动脉病变中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如何利用螺旋CT三维成像软件进行磁共敌国管成像(MRA)后处理,材料与方法:以颅底动脉环3D-TDFMRA图像后处理为例,将图像数据经PACS工作站传输至CT机,利用其3D图像处理软件包实施图像后处理。结果:18例中,利用最大密度投影(MIP)结合仿真内窥镜(MRVE)与表面遮盖法(SSD)等后处理,共发现病变12个,其中动脉瘤5例,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3例,脑血管畸形3例。烟雾病1例。结论:我们用螺旋CT的三维成像软件成功的进行了MRA的图像后处理(SSD和MRVE),丰富了图像处理手段,提高了病变检出率,且无需增加投入,方法简捷,经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电子束CT(EBCT)及其后处理技术在主动脉疾患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采用单层序列增强扫描(SSM)或连续容积增强扫描(CVS)方式行CT血管造影。三维重建方法分别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MIP)、多层面或曲面重组法(MPR?CPR)、容积显示法(VRT)。CT仿真内窥镜技术(CTVE)用于显示血管内腔。结果:24例主动脉病变中,主动脉夹层16例,真性动脉瘤5例,假性动脉瘤3例。断层图像清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内膜片、破口、分支动脉起源以及动脉瘤的形态、破口位置和瘤内血栓;三维重建技术可立体显示内膜片走行,主动脉全貌,动脉瘤大小、位置及其与周围组织关系;仿真内窥镜技术可动态观察血管内腔情况如破口、内膜片走行等。结论:EBCT诊断主动脉疾患尤其胸主动脉病变有重要价值,三维重建及仿真内窥镜图像对临床手术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8.
64排螺旋CT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因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7例自发性SAH患者进行64排螺旋CTA检查,层厚0.625mm,后处理技术包括多层面重建(MPR)、表面遮盖重建(SSD)、容积显示重建(VR)、最大密度投影重建(MIP),并对照手术及介入栓塞治疗结果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64排螺旋CTA共发现46例48个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AVM)14例,海绵状血管瘤2例,静脉窦栓塞1例,阴性4例。64排螺旋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瘤顶指向、载瘤动脉及动脉瘤与邻近血管和骨性组织的空间关系;能清晰显示AVM供血动脉、异常血管团及引流静脉。结论64排螺旋CTA微创、快捷、可靠性高,可作为自发性SAH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CT三维血管减影技术(3D-SCTA)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23例CT平扫诊断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者,采用GE Light Speed16螺旋CT机进行头颅螺旋扫描,先进行平扫,后增强,利用减影软件得到减影后的图像,再利用相关软件进行VR、MIP重建,得到颅内血管的3D、2D图像,然后进行诊断。结果颅底伪影干扰明显减少,显示颅内动脉血管及分支满意。23例21个动脉瘤,3D-SCTA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常规CTA敏感性95.6%,特异性100%。结论3D-SCTA是一种相对无创的血管检查,对颅内动脉及颅内动脉瘤的三维空间形态显示更直观,能满足诊断及临床治疗的需要,有较强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背景:虚拟内窥镜能够充分显示结肠的解剖形态以及病变部位,并从狭窄、梗阻处两端观察肠腔的解剖和病变。结合三维图像还可了解肠壁以及腔外的情况,更有利于肿瘤的定性以及分期诊断。目的:探讨64层CT造影断层图像虚拟技术和64层螺旋CT三维成像与仿真内镜在结肠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Philips/Brilliance 64 CT对10例术后病理标本证实的结肠癌(8例)和结肠息肉(2例)进行容积扫描。Mimics软件用Marching Cubes算法对肠管进行面绘制及用虚拟内镜法重建三维图像及基于CT造影二维图像对大肠及周围结构等各种组织进行三维重建,并与Brilliance workspace工作站三维成像和仿真内镜结果相比较。结果与结论:10例三维成像效果良好,虚拟内镜与CT仿真内镜显示基本一致。虚拟结肠镜结合多结构数字模型重建可以提供更多信息,有助于病变的准确定位,能准确反映其复杂的解剖结构及空间毗邻关系。说明64层CT造影断层图像虚拟技术能达到与CT仿真内镜结合三维成像同样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加上各种组织三维重建技术可以提供较仿真内镜更丰富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