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比较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阵发性房颤)者及正常人心房内及房室结的电生理特性差异,通过调搏刺激研究两者的房颤诱发成功率。【方法】用食道心房调搏技术对182例阵发性房颤者及30例健康成年人进行程序刺激并作电生理测定。【结果】①食道心房调搏术对阵发性房颤者的诱发成功率高达95.6%;②窦律及基础起搏情况下两组的房内传导及房室传导无统计学差别;③早搏刺激下阵发性房颤者以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相对不应期延长、及房间传导时间延长为主要特点,与正常人比较有高度显著性差异。【结论】①房颤患者这些电生理异常有利于房颤时微小折返的形成;②对于临床高度怀疑房颤但又缺乏心电图证据的患者食道心房调搏术有助于诊断的确立。  相似文献   

2.
阵发性心房颤动者心房内及房室结电生理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 比较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阵发性房颤)及正常人心房室结的电生理特性差异,通过调搏刺激研究两的房颤诱发成功率。方法 用食道心房调搏技术对182例阵发性房颤及30例健康成年人进行程序刺激并作电生理测定。结果 (1)食道心房调搏术对阵发性房颤的诱发成功率高达95.6%;(2)窦律及基础起搏情况下两组的房内传导及房室传导无统计学差别;(3)早期刺激下发性房颤以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相对不庆期延长、及房间传导时间延长为主要特点,与正常人比较有高度显性差异。结论 (1)房颤患这些电生理异常有利于房颤时微小折返的形成;(2)对于临床高度怀疑房颤但又缺乏心电图证据的患食道心房调搏术有助于诊断的确立。  相似文献   

3.
王玲  白原  何涛  任志亮  刘晓云 《医学综述》2005,11(4):377-379
目的 采用食管起搏技术揭示心房电生理特性,探讨食管心房调搏对阵发性房颤检查的临床价值。方法 应用食管心房调搏技术对32例阵发性房颤者及2 8例健康成年人进行程序刺激并做心脏电生理测定,包括:P波时限、心房有效不应期、房室结有效不应期及房间传导时间等。结果 阵发性房颤者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及房间传导时间延长与正常人比较在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房颤组中有8例患者程序期前收缩刺激诱发房颤发作,诱发房颤率为2 5 %。结论 ①房颤患者这些电生理异常有利于房颤时微小折返的形成,可能是房颤发作的重要电生理基础。②食管心房调搏对确定临床症状与房颤关系以及房颤的预测具有一定价值。③食管电生理检查可部分替代心内电生理检查  相似文献   

4.
食道心房调搏作为心脏电生理检查广泛用于临床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院自1989年~1994年开展经食道心房调搏检查,用于窦房结功能测定、阵发性室上速(PSVT)的诱发及中止、诊断隐匿性预激、预激综合征(WPW)旁路不应期的测定,以及心脏负荷试验诱发心绞痛或缺血性ST-T改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经食道心房调搏(TEAP)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抽取29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TEAP进行诊断,对诊断的结果与心腔内电生理检查(IEPS)结果进行对比。结果:与IEPS结果相比,TEAP诊断的诱发窗口、诱发频率、房室结不应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各项指标呈现正相关的关系,确诊率达到100.00%,高于IEPS的82.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9例患者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终止成功率达到93.10%。结论:在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的诊断中,经食道心房调搏诊断确诊率高,对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治疗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开展经食管心房调搏术的可能性。针对常见心律失常寻找安全。实用,经济的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90例心律失常患进行经食管心房调搏检查和治疗。将食道电极一端插入预定食道位置,另一端与PES-4型电生理检测仪相联,根据检查和治疗目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调搏刺激方法,与刺激同步记录三个导联心电图以供观察。分析使用。结果 经食管心房调搏的90例心律失常患中,明确诊断22例。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63例,测出房室不应期26例,测旁道不应期9例。结论 食管心房调搏安全,实用,经济,能较广泛地应用于心律失常的诊断,治疗,适于在基层医院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阵发性房颤发生机制及胺碘酮对阵发性房颤作用机理。方法:利用食道心房调搏测定心房参数,观察阵发性房颤患者服用胺碘酮,心房有效不应期(ERPA)及心房相对不应期(RRPA)用药前后变化。结果:阵发房颤36例,服用胺碘酮后显效23例,有效7例,显效6例,显效组与有效组ERPA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与无效组ERPA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RRPA变化三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ERPA缩短是发生阵发性房颤的基础,胺碘酮有效控制阵发性房颤作用机理之一是延长ERPA,胺碘酮无明显缩短RRPA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食道心房调搏检查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117例进行经食道心房调搏电生理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在行窦房结功能检查中81.5%患者(22例)为迷走神经张力过高导致的窦性心动过缓,18.5%(5例)患者为窦房结功能低下。14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患者经食道调搏超速抑制法治疗均终止发作。结论:经食道心房调搏检查具有无创、安全、简便、有效的特点,适合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党静玲 《黑龙江医学》2001,25(4):254-254
目的 证明食道心房调搏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 18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患者进行食道心房调搏与 2 0例施普罗帕酮药物治疗。结果 食道心房调搏组与普罗帕酮组治疗有效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复发率食道心房调搏组高于普罗帕酮组。结论 食道心房调搏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0.
凌佩莹  李广珠 《右江医学》2002,30(2):101-101
近年来食道心房调搏术 (TEAP)已广泛应用于窦房结功能检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治疗。普遍认为是一种比较安全的非创伤性诊断治疗方法 ,但也可诱发较严重的心律失常 ,现将我院遇到的相关病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自 1986年以来 ,我院采用经食道调搏术为 4 83例患者进行检测治疗 ,有 7例诱发房颤 (Af) ,其中男性 6例 ,女性 1例 ,年龄 2 3~ 69岁(4 5 .3± 6.9) ;冠心病 2例 ,可疑病窦综合征 2例 ,晕厥、预激综合征、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各 1例。调搏前常规心电图检查 ,为正常心电图者 1例 ,窦性心动过缓 3例 ,Ⅱ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心房起搏对心房电生理学特性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房颤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39例不伴器质性心脏病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人,于射频消融成功后给予心房起搏(RAA起搏,DCS起搏和双心房起搏),分别测定不同起搏状况下RAA处的心房有效不应期(ERP)和心房传导时间(RAA-His,RAA-DCS)。结果:DCS和双心房起搏后,RAA起搏相比较,RAA处的心房传导时间明显缩短,ERP显延长(P<0.01);且DCS起搏与双心房起搏相比,前对心房传导时间和ER的影响更为显。14例阵发性房颤病人(包括既往有阵发性房颤病史和起搏过程中诱发房颤的思)与25例非阵发性房颤病人相比,前RAA起搏时的心房传导时间较长,ERP较短(P<0.05)。结论:DCS起搏和双心房起搏可改变心房的电生理学特性,缩短心房传导时间,延长ERP,其中尤以DCS起搏的改变最为显。心房起搏对心房电生理学特性的改变可能是其治疗和预防房颤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应用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和血流向量成像(VFM)技术研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左心耳流场向量、涡流及能量损耗(EL)的特点。方法 选取接受TEE检查的非瓣膜性房颤患者35例,包括阵发性房颤组20例和持续性房颤组15例,对照组为同期接受TEE检查的窦性心律者12例,采用VFM技术分析不同心律状态下左心耳的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 ①房颤组与窦性心律组相比,心率、左房内径、左心耳内径及血流速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窦性心律组及阵发性房颤组收缩早期和舒张晚期左心耳向量分布规则均匀,收缩晚期和舒张早期向量稀疏、紊乱;持续性房颤组多数于整个心动周期出现规则均匀的向量,但向量方向持续变化。③窦性心律组及阵发性房颤组舒张晚期观察到左心耳开口处的小涡流。④窦性心律组和阵发性房颤组左心耳流场EL于收缩早期及舒张晚期出现峰值,持续性房颤组左心耳流场EL多数在各时相均维持较高值。结论 VFM技术可以清晰显示不同心律状态下左心耳的流场特点,为评估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流动力学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经食道心房调搏法,对6例有PSVT病史患者进行诱发和终止PSVT的研究。其中,4例经食道心房调搏成功地诱发和终止PSVT;另2例经静脉注射阿托品2mg后再超速起搏而诱发PSVT,但此法未能终止PSVT,改用药物治疗而终止。发现2例有DAVNP,表明其PSVT的机理是由于房室结内折返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者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AT1)阻断剂(angiotensinⅡtype 1 receptorblockade,ARB)联合醛固酮受体阻断剂(aldosterone receptor antagonist,ARA)治疗前后心房内及房室结的电生理特性的差异,通过调搏刺激研究治疗前后心房颤动的诱发率.[方法]联合ARB、ARA治疗98例阵发性心房颤动连续病例6个月,用食道-心房调搏技术对其治疗前后进行程序刺激并测定心传导系统的电生理差异.[结果]窦律及基础起搏情况下治疗前后的房内传导及房室传导无统计学差别;早搏刺激下治疗前以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相对不应期延长、及房间传导时间延长为主要特点,与治疗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阻断剂(ARB)联合醛固酮受体阻断剂(ARA)治疗后,心房有效不应期延长(P<0.05)、相对不应期缩短(P<0.05)及房间传导时间缩短(P<0.05).同一组病例治疗后心房颤动的诱发率由原来的90%降至63%(P<0.05).[结论]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相对不应期延长、及房间传导时间延长为本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治疗前的主要异常,联合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阻断剂(ARB)、醛固酮受体阻断剂(ARA)治疗后,可能通过改善心脏电重构而纠正心房颤动患者的这些电生理异常,从而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食道心房调搏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经食道心房调搏(TEAP)终止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33例,其中21例经超速抑制法终止,有效率为636%,其余12例用短阵猝发脉冲法全部终止,有效率为100%。有31例直接转为窦性,另2例先转为房颤,后恢复为窦性。文中还对TEAP终止PSVT的方法及并发症的防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陈吉丽  王玮 《医学综述》2009,15(22):3461-3463
近年来,国内外对阵发性心房颤动诱发因素的研究提示,房性期前收缩是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也是一个独立危险因素。在无心房颤动病史人群中房性期前收缩的发生率较高,且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频发房性期前收缩并不总能诱发心房颤动,有必要分析房性期前收缩与心房颤动发作之间的相关性。对其相关心电图特征进行总结,对预防与控制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食管法心脏电生理检查诊断阵发性折返性心动过速及确定其机制。方法:患者40例,根据需要给予分级递增刺激(S1 S1),程序早搏刺激(S1 S2),猝发刺激(Burst)法诱发和终止室上速发作。结果:28例诱发出PSVT,其中10例为房室结双径路(AVNDP),4例显性预激综合征,12例非显性预激综合征,2例为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均以Burst法终止发作。结论:食管调博术对筛选房阵发性折返性心动过速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左房增大同时合并房性早搏与阵发性房颤的关系.方法 根据心脏彩超及12导联动态心电图将120例房性早搏患者分为左房增大合房性早搏组(A组n=80例),无左房增大合并房性早搏组(B组n=40例).对比两组阵发性房颤的发生率、及发生阵发性房颤患者中触发情况的比较.结果 左房增大合并房性早搏组阵发性房颤发生显著高于无左房增大组,P<0.01(x2=20.44);左房增大患者中由房性早搏触发阵发性房颤显著高于无左房增大组,P<0.05(x2=4.083);由“P' on T”现象的房性早搏触发阵发性房颤发生显著高于非房性早搏触发的阵发性房颤.结论 左房增大同时存在“P' on T”现象的房性早搏患者更易发生阵发性房颤,应早期药物干预降低阵发性房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石红梅 《中外医疗》2013,(30):42+44-42,44
目的探讨左房增大对阵发性房颤的影响及P波离散度变化的意义。方法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将108例患者分成左房增大及心房内径正常组。用24h动态心电图记录所有患者阵发性房颤发生情况,同时记录窦性心律时12导心电图P波离散度(PD),并探讨他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左房扩大的患者,其PD和Pmax均较心房内径正常者显著增大,阵发性房颤的发生率也明显增加。‘结论左房增大是引起心房电生理紊乱、产生房颤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