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清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变化及相互间关系。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50例UA患者、50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和50例对照者。对150例入选患者测定血清AngⅡ、hs-CRP和MMP-9水平。比较各组间血清AngⅡ、hs-CRP和MMP-9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UA组血清AngⅡ、hs-CRP和MMP-9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UA组血清AngⅡ、hs-CRP和MMP-9水平高于S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A组血清AngⅡ、hs-CRP和MMP-9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A组AngⅡ与hs-CRP相关性分析呈正相关:r=0.309,P=0.000。AngⅡ与MMP-9相关性分析呈正相关:r=0.510,P=0.000。MMP-9与hs-CRP相关性分析呈正相关:r=0.615,P=0.000。结论血清hs-CRP、MMP-9和AngⅡ水平的增高与UA有关,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一个参考指标。UA组血清AngⅡ、hs-CRP和MMP-9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ICAM - 1)和C -反应蛋白(CRP)的水平与正常人的差异 ,及其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法检测 6 4例UAP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ICAM - 1和CRP水平的变化 ,并与 2 2例正常对照组 (对照组 )对比分析。结果 :UAP患者血清sICAM -1和CR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均为P <0 .0 1) ,治疗后sICAM - 1及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均为P <0 .0 1)。结论 :CRP、sICAM - 1可能参与了冠心病 (CHD)的发病过程 ,血清sICAM - 1的检测有助于临床病情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与正常人的差异,及其在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通过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64例UAP患者治疗前后血清sICAM-1和CRP水平的变化,并与22例正常对照组(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UAP患者血清sICAM-1和CR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均为P<0.01),治疗后sICAM-1及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为P<0.01).结论:CRP、sICAM-1可能参与了冠心病(CHD)的发病过程,血清sICAM-1的检测有助于临床病情分析. 相似文献
4.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ET、CRP水平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ET、CRP的浓度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对5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治疗前后和4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中的ET、CRP水平进行检测和临床分析。结果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浆ET、CRP治疗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对照组与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5)。结论ET、CRP的水平变化说明其参与了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生、发展,观察这两项指标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诊断、病情观察、疗效判断具有较大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10mg/日和20mg/日)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疗效.方法:96例患者被随机分两组,常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日,睡前口服,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日,睡前口服,均在入院24~48小时内开始用药,治疗30天.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清hs-CRP、LDL-C浓度.结果:治疗30天后两组患者血清hs-CRP、LDL-C水平均有显著下降(P<0 01),治疗组患者血清hs-CRP(P<0 01)、LDL-C(P<0 05)水平下降更明显.结论:阿托伐他汀能够显著降低UA患者血清hs-CRP、LDL-C水平,疗效显著,且阿托伐他汀20mg/日比10mg/日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与正常人的差异,及其在丹参注射液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随机将64例UAP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及丹参注射液治疗组(丹参组),观察治疗前后血清sICAM-1和CRP水平的变化,并与22例正常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UAP患者血清sICAM-1和CR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均为P<0.01),常规治疗组及丹参组治疗后sICAM-1及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为P<0.01),且丹参组下降幅度较常规治疗组大(P<0.05).结论:CRP、sICAM-1可能参与了冠心病(CHD)的发病过程,血清sICAM-1的检测有助于临床病情分析,丹参注射液能显著降低UAP患者血清sICAM-1和CRP水平,从而降低冠脉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丹参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sICAM-1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 1(s ICAM- 1)和 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与正常人的差异 ,及其在丹参注射液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随机将 6 4例 UAP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及丹参注射液治疗组 (丹参组 ) ,观察治疗前后血清 s ICAM- 1和 CRP水平的变化 ,并与 2 2例正常对照组对比分析。结果 :UAP患者血清 s ICAM- 1和 CR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 (均为 P<0 .0 1) ,常规治疗组及丹参组治疗后s ICAM- 1及 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 (均为 P<0 .0 1) ,且丹参组下降幅度较常规治疗组大 (P<0 .0 5 )。结论 :CRP、s ICAM- 1可能参与了冠心病 (CHD)的发病过程 ,血清 s ICAM- 1的检测有助于临床病情分析 ,丹参注射液能显著降低 UAP患者血清 s ICAM- 1和 CRP水平 ,从而降低冠脉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9.
目的通过检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高敏C反应蛋白(h-CRP)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探讨在UAP中炎症反应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方法随机选择符合条件的冠心病(CHD)病人106例及健康正常查体人员4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病例均行血清h-CRF、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洲定IMT检查。结果血清h-CRP在UAP组、SAP组比对照组高,P〈0.01。UAP组IMT(1.16±0.05)mm明显比对照组(O.71±0.02)mm增厚,差异有显著性(t=57.29,P〈0.01)。UAP组IMT在降脂治疗6个月时无显著变化(P〉0.05),降脂治疗12个月时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UAP中存在炎症反应及内皮功能障碍,且两者呈正相关,IMT可作为UAP预后判断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TNF-α)以及可溶性细胞凋亡因子Fas(sFas)的影响。方法将381例UAP患者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C三组。所有患者均给予抑制血小板聚集、抗心绞痛等常规治疗。同时,B组患者加用黄芪注射液30~50ml,而C组患者加用黄芪注射液60~80ml入液静滴,1次/d,10d为1个疗程,应用1~2个疗程。观察三组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浆hs-CRP、TNF-α及sFas水平的变化。结果黄芪注射液可以明显提高UAP患者的临床疗效,降低血浆hs-CRP、TNF-α和sFas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且以大剂量者为优。结论黄芪注射液治疗UAP疗效满意,能够抑制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且以大剂量为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氯沙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可溶性CD105(sCD105)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将68例U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及治疗组(n=38).对照组给予硝酸酯类、B受体阻滞刺、钙离子拮抗剂、阿司匹林、他汀类药物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沙坦(100 mg,1次/d),均治疗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hs-CRP、sCD105、胆固醇等变化及心绞痛发作情况.结果 2组患者心绞痛症状均明显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86.8%vs 63.3%,P<0.05).2组治疗后hs-CRP、sCD105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P<0.01),且治疗后治疗组hs-CRP、sCD105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氯沙坦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治疗UA效果显著,可明显降低hs-CRP、sCD105,其机制可能与抗炎、稳定血管内皮及斑块等有关. 相似文献
12.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小板活化状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不稳定心绞痛(UAP)患者体内血小板活化状态,探讨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与血小板活化程度的关系。方法:UAP组55例,稳定心绞痛(SAP)组32例,均服用阿斯匹林75mg/d对照组4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活化血小板有膜蛋白CD63、CD62P、TSP的表达率,观察行冠脉造影术42例UAP患者,比较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和3支病变组血小板膜蛋白表达率的差异。结果:UAP组中3种膜蛋白的表达率均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男女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双支组和3支组显著高于单支组。结论:UAP患者存在高度的血小板活化状态,随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增加而增加,小剂量阿斯匹林治疗的UAP患者仍有较高的血小板活化状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发生后24h内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将120例U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给予阿托伐他汀20mg/d与40mg/d,用药4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血脂达标情况、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1)两组治疗l个月后的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hs-CRP水平均明显降低,且40mg/d组在各时间段血脂达标情况优于20mg/d组,住院及随访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也明显减少;(2)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ACS患者应用20mg/d及40mg/d的阿托伐他汀均能有效降脂,40mg/d辛伐他汀调脂及减少心血管事件更佳,且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hs-CRP、cTnI及CK-MB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宁 《南京军医学院学报》2003,25(4):239-240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血清hs—CRP、cTnI及CK-MB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分别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夹心ELISA法及免疫抑制法测定63例UA患者和40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血清hs-CRP,cTnI及CK-MB含量。结果:UA患者血清hs-CRP含量为(6.34±1.69)mg/L,与SA组(2.21±0.96)mg/L及健康组(1.10±0.64)mg/L相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UA患者血清cTnl含量为(8.60±8.34)μg/L,与SA组(2.47±1.79)μg/L及对照组(1.95±1.94)μg/L相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3组比较,各组患者血清CK-MB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UA患者存在微小心肌损伤,炎症反应是UA一个重要发病因素,cTnI是判断微小心肌损伤特异且敏感的指标,hs-CRP在UA发病机制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16.
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测定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前后C-反应蛋白(CRP)水平,探讨CRP在UAP发病中的意义。方法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分常规治疗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与40mg,一疗程后测定CRP浓度,应用统计学处理,比较P值。结果UAP患者在治疗前血清CRP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不同剂量的阿托伐他汀治疗后CRP浓度显著降低。结论阿托伐他汀有效抑制UAP患者斑块内炎症反应,并且存在量效关系,使用相对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可使UAP患者获得更多益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的黄芪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等因子的影响。方法将360例UAP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C三组。所有患者均给予硝酸酯类、受体阻滞剂、低分子肝素钙等常规治疗。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B组患者加用黄芪注射液40 ml,而C组患者加用黄芪注射液80 ml加入5%的葡萄糖溶液250 ml内静脉滴注,每天一次,10 d为一疗程,共应用1~2个疗程。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hs-CRP等因子水平的变化。结果黄芪注射液可明显提高UAP患者的临床症状的缓解率,改善缺血型心电图、血液流变学指标,降低hs-CRP、血浆细胞凋亡因子(sFas)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统计学比较具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且以大剂量者为优。结论黄芪注射液治疗UAP疗效满意,具有抗炎作用,且以大剂量为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作/缓解期血清超敏C -反应蛋白(hs- CRP)水平的动态变化。 方法 对2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作前后连续监测hs- CRP动态变化,hs- CRP测定方法为增效胶乳散射速率免疫比浊法,同时用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肌钙蛋白(cTnI)含量,并与30 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 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发作/缓解期血清hs- CRP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 .01),并于发作前2日内出现血清hs- CRP含量升高,发作当日hs- CRP水平达到高峰,与缓解期相比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别(P<0 .01),hs -CRP与cTnI变化成正相关。 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血清hs- CRP的连续监测对预测心绞痛发作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血脂、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100例UAP患者被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20mg,每日1次,疗程1个月。结果治疗组TC、TG、LDL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HDL较治疗前升高(P〈0.05)GRP、FIB也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组仅有个别病例出现食欲下降、ALT和CK升高等。结论辛伐他汀不仅能有效地降低血脂,还能有效地降低CRP、FIB。副作用少,UAP患者应早期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应用辛伐他汀治疗10天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含量变化.方法 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A组n=40)和常规治疗组(B组n=40),辛伐他汀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辛伐他汀(20mg/d),治疗10天,治疗前后10天分别测定血清CRP和血脂水平,另设健康对照组(C组n=30).结果 (1)治疗前UA患者与健康者血清CRP的含量差异有显著性(P<0.01);(2)治疗10天后2组患者血清CRP的含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血脂成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早期应用辛伐他汀治疗可显著降低UA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水平,使UA患者获益.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