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张红梅 《职业与健康》2017,(14):1873-1876
目的了解立体车库构件企业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分布情况及对人群的危害程度。方法对该公司进行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检查及相关的统计学分析。结果职业病危害因素以电焊烟尘、砂轮磨尘、其他尘、苯、甲苯、二甲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锰及其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噪声、紫外线为主,接触电焊烟尘、二氧化锰、噪声、紫外辐射的合格率依次为85.7%、92.6%、77.8%、72.7%;其余危害因素检测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限值。职业健康检查350人受检率100.0%。粉尘作业人员异常率为9.09%(11/121);噪声检查结果异常率为4.96%(6/121);接触油漆作业者检出血常规异常率为3.57%(1/28);尿锰异常率17.5%(7/40),电焊工角膜、眼底改变异常率为22.5%(9/40)。结论该公司存在粉尘、噪声、毒物、紫外线的危害,其中电焊烟尘、噪声、苯及紫外辐射对工人健康产生了影响,应采取措施重点防控,加强个体防护,控制职业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对某汽车制造企业竣工验收前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资料的分析,评价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找出职业危害特点,提出职业卫生管理对策。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和职业卫生检测方法。结果电焊烟尘、锰尘、二甲苯、乙酸丁酯浓度以及噪声声级超标,是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50%(9/18)的焊接检测岗位电焊烟尘危害作业分级为Ⅰ级和Ⅱ级,56%(15/27)的焊接检测岗位锰尘危害作业分级为Ⅱ级和Ⅲ级;噪声测量岗位危害作业分级为Ⅰ~Ⅲ级;高温危害作业分级为Ⅰ。结论该汽车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严重,应改革生产工艺和引进先进设备,加大职业卫生经费投入,以减少职业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对某汽车座椅骨架焊接车间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调查,确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有电焊烟尘、一氧化碳、锰及其无机化合物、噪声、电焊弧光。电焊烟尘、噪声的合格率分别为87.0%、68.8%,提示企业应尽可能将手工焊接替换为机器人焊接,同时合理设置通风除尘设施,并将该车间产生高噪声的岗位进行单独布置,可大大降低职业危害。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某变压器厂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防护措施效果,分析职业病危害因素(苯、甲苯、二甲苯、噪声、粉尘)对作业人员的健康影响。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卫生检测及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对职业危害因素进行调查,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职工职业健康体检272人,结果异常213人,异常率为78.31%;其中,个体噪声合格率为33.33%,脂肪肝患病率为34.19%;接触噪声岗位听力下降率为14.69%,粉尘+噪声岗位体检异常率高于其他岗位;复查后发现职业禁忌证7人。结论该企业职业健康体检异常率较高,存在职业病危害。建议企业加强各项防护及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5.
张海  王建宇  李建林  凌伟洁  刘影玫  刘移民 《职业与健康》2012,28(16):1972-1973,1976
目的通过对某汽车零部件公司二氧化碳保护焊作业的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改造,使二氧化碳保护焊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低于国家职业接触限值。方法运用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卫生工程检测等方法进行识别、检测和分析。结果整改前共检测了20个二氧化碳保护焊岗位的电焊烟尘和锰及其化合物,其中电焊烟尘合格率为20%,锰及其化合物合格率为30%。整改后共检测了20个二氧化碳保护焊岗位的电焊烟尘和锰及其化合物,其中电焊烟尘合格率为95%,锰及其化合物合格率为95%。结论二氧化碳保护焊作业的职业病危害防护的改造措施是可行的,电焊烟尘和锰及其化合物的浓度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某重机建设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其结果进行分析。 方法 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等方法对该项目职业病危害进行评价。 结果 该项目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电焊烟尘、碳钢粉尘、二氧化氮、臭氧、锰及其无机化合物、乙酸乙酯、乙酸丁酯、丁酮、噪声、激光、工频电场。经检测,电焊烟尘合格率为80%,碳钢粉尘为98.5%,噪声仅为20%,其余均合格。 结论 该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较重的建设项目,电焊烟尘、噪声为重点控制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某管片厂在生产过程中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以保护从业人员的身体健康.方法 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方法,进行职业卫生现况调查分析.结果 化学毒物定点采样中有4个电焊岗位的锰及其化合物测定值不符合限值;粉尘定点采样中有4个电焊岗位的电焊烟尘测定值不符合限值;22个噪声测定点中有12个测点超标,超标率为54.55%;职业体检中发现6例噪声作业者高频听阈提高.结论 粉尘、噪声是该厂主要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应重点控制;该建设项目对职业病危害的控制措施基本可行和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明确深圳某五金制品厂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程度。方法采用查阅文献、现场调查,现场检测及实验室检测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化学性危害因素(包括异丙醇、正庚烷、甲苯、二甲苯、乙苯、乙酸乙酯、乙酸丁酯、正丁醇、甲醇、二氧化氮)、电焊烟尘和紫外辐射的合格率均为100%,其他粉尘的合格率为77.8%,噪声的合格率为15.6%。结论该五金制品厂化学性危害因素控制较好,但打磨岗位粉尘浓度和多个岗位的噪声强度超过职业卫生接触限值,需要采取更多措施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9.
通过收集资料、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卫生检测和健康监护,采用检查表法、定量分级和定性分析法对某船厂进行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结果显示,生产过程中存在粉尘(包括电焊烟尘)、毒物、噪声等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作业场所空气中锰、二甲苯浓度以及噪声强度超标,其余指标均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限值。职业健康检查主要为工人的电测听、胸片和肺功能异常。提示造船行业的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点为电焊、油漆、打磨、装配等作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锰、二甲苯和噪声。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识别武汉市某钢桶生产厂工作场所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进行职业病危害现状评价,提出相应的建议。方法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收集相关数据和资料,结合检查表法、定性和定量法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武汉市某钢桶生产厂工作场所缝焊、脱脂磷化、内表面处理、印字、喷涂等5个岗位接触的电焊烟尘、锰及其化合物、碳酸钠、磷酸、苯、甲苯、二甲苯、丁醇、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环己酮等化学有害因素的浓度为0.007~785.1 mg/m3,超限倍数为0.01~11.33,合格率为80.0%;测量的叉车搬运、窝圆上料、缝焊、内表面处理、气密检验等11个岗位接触的噪声强度为80.7~95.4 dB(A),合格率为27.3%。结论武汉市某钢桶生产厂存在电焊烟尘、锰及其化合物、碳酸钠、磷酸、苯、甲苯、二甲苯、丁醇、乙酸乙酯、乙酸丁酯、环己酮、噪声、高温等职业病危害因素,属于"职业病危害较重的项目",需在工程防护、组织管理、个体防护、应急救援等方面进行整改和完善。  相似文献   

11.
造船坞职业病危害及其关键控制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分析造船坞职业病危害及其关键控制点,探讨其适用的防护对策和管理措施,为造船坞职业病危害防控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职业卫生调查、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和检查表分析等方法综合评判关键控制点及其防护措施。结果造船坞存在化学毒物、粉尘、噪声、高温、电焊弧光、振动和X射线等职业病危害因素;焊工接触的电焊烟尘和二氧化锰浓度超标率为47.4%;补漆工接触的甲苯、二甲苯和乙苯浓度超标率分别为16.7%、41.7%和33.3%;工作场所噪声强度超标率为97.6%;其他危害因素均低于职业接触限值。结论造船坞职业病危害关键控制岗位为焊工、打磨工、补漆工和探伤工,应采取综合防控措施控制有害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识别、分析与评价四川某垃圾发电厂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危害程度,提出相应的防护对策和措施,预防和控制职业病发生。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方法。结果对该企业总粉尘浓度、硫化氢、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氨、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氟化物、盐酸、氢氧化钠、氢氧化钙、锰及其无机化合物、铅烟、铬及其化合物、镉及其化合物、汞蒸气、氯乙烯、二噁英、苯、甲苯、二甲苯、噪声、工频电场、高温24种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检测,电焊烟尘合格率92%,噪声检测合格率79%,其余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合格率均为100%。结论该企业应制定岗位职业卫生操作规程,加强职业健康监护,完善个人防护用品的配备,确保设备、管道完好无损,以更好地保护劳动者健康。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降噪设备及系统研制项目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 评价职业病防护措施, 提出合理可行的职业病防护建议。
方法 通过职业卫生现场调查, 对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开展检测与分析, 对该项目职业病危害进行综合评价。
结果 项目主要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有噪声、工频电场、高频电场、电焊弧光、电焊烟尘、砂轮磨尘、其他粉尘、一氧化碳、二氧化氮、锰及其无机化合物、金属镍与难溶性镍化合物、臭氧、三氧化铬、二甲苯。经检测, 作业场所噪声合格率为88.9%, 其余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的要求。
结论 降噪设备制造属于职业病危害较重的建设项目, 其关键控制点为电焊、喷漆、玻璃棉包装及打磨岗位。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某卫浴洁具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为预防职业病危害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职业卫生检测和职业健康检查等方法对舟山市某卫浴洁具制造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该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主要为粉尘、苯乙烯、丁酮、苯、甲苯、二甲苯、一氧化氮、二氧化氮、锰及其化合物、噪声、高频电磁场和紫外辐射。检测结果显示噪声强度超标率为13.33%,电焊工接触的电焊烟尘和锰及其化合物的浓度超标,超限倍数为7.80和10.00,其他检测结果均未超过职业接触限值。噪声强度超过85 d B(A)的岗位有4个,超标率为13.33%。职业健康检查发现粉尘职业禁忌证1人,装配工高频听力下降2人,职业健康检查率仅为5.70%。该企业的主要职业病危害防护措施为防尘防毒、降噪减振、防暑降温和重视个体防护。结论电焊烟尘、噪声、锰及其化合物为该企业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且职业健康检查率较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深圳某污水处理厂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控制程度。方法采用查阅文献、现场调查,现场检测及实验室检测等方法,将检测结果与职业接触限值比较,计算合格率。结果各检测点的氨、乙酸、丙酸、三氯甲烷、三氯乙烯、四氯乙烯、苯、甲苯、二甲苯、乙苯、甲硫醇、硫化氢、硫酸、氢氧化钠、甲烷、其他粉尘、二氧化氮、一氧化碳、噪声、紫外辐射的合格率均为100%,盐酸、锰及其无机化合物、电焊烟尘和砂轮磨尘的合格率分别为95.8%、66.7%、66.7%、66.7%。结论该污水处理厂存在多种职业病危害因素,其中大部分控制较好,但个别非常规作业岗位和辅助岗位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超过职业接触限值,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识别、分析深圳市某电子厂电线生产项目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并进行控制效果评价。方法依据《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评价规范》等法律法规,采用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职业健康检查、检查表分析法等方法进行评价。结果该建设项目的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为铅烟、异丙醇、甲醇、丁酮、环己酮、乙酸乙酯、甲苯、二甲苯、噪声、电焊烟尘、电焊弧光、激光辐射等。其中电线生产评价单元的电线押出岗位和连接线生产评价单元的超声波岗位噪声强度较大,为较突出的职业健康危害;其余化学有害因素浓度较低或低于检出限。结论该项目属于职业病危害一般建设项目,职业病危害控制效果较好,在噪声的相关防护措施方面上还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识别与评价某熟料水泥企业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保护劳动者健康。方法 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法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检验法相结合的方法对该项目进行评价。结果 水泥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生产性粉尘(石灰石粉尘、煤尘、水泥粉尘、其他粉尘、电焊烟尘)、化学毒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锰及其化合物)和物理因素(噪声、高温等),其中生产性粉尘合格率为78.6%,化学毒物合格率为100.0%,噪声合格率为62.5%。结论 该熟料水泥企业存在的主要职业病危害为粉尘和噪声,应改善作业环境,加强防护。  相似文献   

18.
2017—2019年某专用汽车配件公司职业危害现状调查及重点工序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显示,该公司职业病危害因素总合格率为69.59%(135/194),超标危害因素主要为粉尘和噪声,电焊烟尘和锰及其无机化合物检测合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噪声检测合格率呈降低趋势(P<0.05)。提示该公司针对烟尘的专项整治工作有效,噪声危害尚需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19.
通过采用现况调查方法对2016年某区重点职业病职业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该区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以噪声、苯、二甲苯为主;且主要分布在制造业、私有企业、小型企业中。该区职业病危害风险严重的企业较少,占6.7%;工作场所重点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合格率较高;职业健康检查异常检出率较低;职业病病例较少(2例)且散发;重点职业病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等级较低。应将噪声、苯、二甲苯作为重点监测的职业病危害因素,将制造业、私有企业、小型企业作为重点管控对象。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河南省某SF_6封闭式组合电器(GIS)制造企业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种类和浓强度水平,为企业开展职业卫生防护和管理提供技术依据。方法采用职业卫生调查法、工程分析法、检测检验法等综合评价方法,对作业场所存在的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与分析。结果企业主要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矽尘、铝合金粉尘、砂轮磨尘、电焊烟尘、NO、NO_2、甲苯、二甲苯、噪声、电焊弧光等。大罐间电焊工接触电焊烟尘时间加权平均浓度(CTWA)最大浓度为4.62 mg/m~3,喷砂工接触矽尘CTWA最大浓度为3.15 mg/m~3,打磨间打磨工、喷砂工接触噪声8 h等效声级超标,其他职业病危害因素浓强度均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结论企业作业场所存在职业病危害因素共计17种,电焊工、喷粉工等部分岗位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超标,需加强上述岗位的职业卫生防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