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百病从口入,百病从不良习惯中诞生",因此,充分地做好预防,就会减少很多疾病,身体就有了健康,有了健康,才会有一切,健康是不可估量的,用再多金钱都无法买到的.只有平时多注意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工作习惯,才能得到健康.  相似文献   

2.
范娟  梁茜  袁素娥 《当代护士》2014,(8):113-114
目的通过对肝硬化患者进行“治未病”理论宣教干预,观察证实“治未病”理论在肝硬化患者治疗中的必要性,并总结出肝硬化患者行之有效的理论宣教方法以运用于临床。方法以本院80例肝硬化患者为观察对象。将8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采取传统宣教方案,试验组采取传统宣教方案加“治未病”理论干预宣教方案,观察2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患者满意度及健康宣教合格率及患者住院平均总天数的差异。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健康宣教合格率、满意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对肝硬化患者进行“治未病”理论宣教干预,可明显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健康宣教合格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实际上“治未病”的思想来自《黄帝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兵,不亦晚乎?”说明了我们中国古代人已认识到“治未病”的重要性了。  相似文献   

4.
<正>中医学历来就十分重视预防保健,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医籍《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预防保健思想,强调养生保健以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通过提高正气抗邪能力,防止病邪侵袭,来确保身  相似文献   

5.
针灸“治未病”的思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健康医学时代的来临,传统中医“治未病”理论将日益凸显其睿智的光芒.而认真系统地总结分析“未病”“治未病”“逆针灸”等学术理论与实践意义深远,文章从针灸“治未病”的起源、发展、应用特点、与现代医学应激理论的关系、研究设想、发展方向等角度探讨了应用针灸方法治未病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预测:伴随着现代科学新技术的发展,针灸“治未病”的研究将更具实质性的进展。“逆针灸”将以其独特防治疾病的特色在预防保健医学领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正>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首次明确提出"治未病"这一概念并奠定了"治未病"的理论基础以来,历代医家从不同的角度发展并实践了"治未病的理论,使得"治未病"理论的内涵更为丰富、外延不断扩大,其研究范畴涉及健康人群、亚健康状态人群及疾病人群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和既病防传、病瘥防复等,成为中医养生医学特色及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7.
杨建华 《全科护理》2008,6(36):3353-3354
“治未病”这一中医学传统理念的重新提出,进一步凸现了当代医学发展的方向和对疾病防患于未然的重要价值。世界卫生组织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当今时代,医学模式和医学发展的趋势已由治病为目的。转向为预防疾病,维持和提高健康为目标。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又称急性脑血管病,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各个年龄组均有发病,但中年以后急剧增多,尤其是高血压患者。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老龄化,高血压、抽烟、糖尿病等脑卒中重要危险因素的急剧增长,脑卒中的危害将愈益突出[1]2665。近年来,随着对脑卒中治疗研究的深入开展,对高血压、高黏血症的防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 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肺脾并重原则,探讨自拟新冠肺炎预防方1、2、3、4号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预防效果。方法无症状儿童32例及有症状儿童78例,分别予以服用新冠肺炎预防方1、2号6剂。无症状成人106例(无症状患者61例、医院发热门诊、全科医学门诊及援鄂医疗队等一线医护人员45例)及有症状成人47例,分别服用新冠肺炎预防方3、4号6剂,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四组均未发现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其中有症状组临床症状改善明显。结论 自拟新冠肺炎预防方1、2、3、4号早期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作用明显,中医“治未病”理论肺脾并重值得普及,可以提高普通人群的机体抵抗力,缓解其不良情绪。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9,(18):3145-3148
"治未病"理论是祖国医学的瑰宝,具体体现在"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传、病瘥防复"四个方面,而脾胃调理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通过查阅古籍和相关文献,本文从"治未病"含义、脾胃调理与脏腑健康的关系、"治未病"理论的实践措施等方面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1.
亚健康是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需求的提高而提出的新概念。现代医学认为,亚健康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如不及时加以干预,可能进一步发展为疾病,采取积极的治疗可使机体恢复到健康状态。在亚健康的研究中引入中医“治未病”思想,将进一步促进亚健康研究的深入。  相似文献   

12.
"治未病"是中医基础理论主要的组成部分,是<内经>中以预防为主的重要学术观点之一.应用针灸"治未病"古来有之,即在无病或疾病发生之前,预先应用针灸方法激发经络之气,扶助正气,提高机体抵御各种致病因子的能力,从而达到防止疾病的发生、减轻疾病的损害和保健延年的目的.中风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及并发症多的"四高一多"特点.它是威胁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因此,预防中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开展中风预防不仅能降低中风的发病、致残和致死人数,而且能降低与中风有关的医疗费用,减轻社会与家庭的经济负担.笔者仅从针灸"治未病"在预防中风中的作用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13.
祖国医学特别重视"治未病"的健康理念.在中医学的奠基之作<黄帝内经>中,关于这方面的论述有许多.<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相似文献   

14.
1 治未病含义 “治未病”首见于《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素问·刺热篇》云:“肝热病者左颊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其含义主要是指未病先防的预防保健思想。《内经》在总结前人养生防病经验的同时,注意吸收古代哲学中未雨绸缪、防微杜渐的先进思想,初步莫定了“治未病”学说的理论基础。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提出了既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如张仲景《金匮要略》:“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又如叶天士“先安未受邪之地,恐其陷入易耳。”将“治未病”思想提……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及老龄化进程的加速发展,老年人养生调护问题不容忽视。"治未病"作为中医养生思想的核心理念,提倡防治疾病于未形之先,从而达到增强体质、延年益寿的作用,在指导养生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本文基于"治未病"理念,从起居、情志、饮食等方面浅谈衰老及老年养生,旨在为老年人群增强养生调护意识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6.
马洪玲  王世贵 《全科护理》2013,11(13):1238-1239
中医"治未病"始见于《黄帝内经》提出的"上工治未病",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中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医对亚健康状态的防治。方法通过对治未病思想的阐述,揭示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于亚健康状态防治的干预。结果中医治未病思想通过调节心理、改善生活方式、运动、气功、按摩及药物等能够防治亚健康。结论对亚健康的防治,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培养一种健康的生活、行为和工作方式,从而远离亚健康。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中医"治未病"理念在老年高血压健康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6月在我院门诊接受治疗的110例老年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5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观察组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上行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比较两组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和服药依从性。结果:管理后,观察组的血压控制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服药依从性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老年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中应用中医"治未病"理念,可提高患者的血压控制效果和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19.
石桦  徐承金 《中国疗养医学》2009,18(9):I0001-I0001
本刊青岛编委工作站讯(石桦 徐承金报道)2009年7月8日,在全军健康工程深入开展之际,总后卫生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济南军区青岛第一疗养院隆重举办了首届军队“治未病”论坛。  相似文献   

20.
陈永灿 《中医药临床杂志》2010,22(12):1098-1099
近年来,学术界对中医治未病话题的讨论颇多,主要有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变.该文认为,治未病本是预防疾病,而治疗中的防变之法,是中医治未病的引伸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