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郤门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仰掌取之,在掌后第一横纹正中(大陵穴)直上5寸,掌长肌腱,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是穴。针刺得气后,施以强而持久的捻转手法(两侧相同),留针  相似文献   

2.
内关(Nei guan) 归经 穴属手厥阴心包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阳维脉。 定位 腕横纹正中直上2寸,当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取法 伸臂仰掌,于掌后第一横纹直上2寸,两筋之间取穴。  相似文献   

3.
内关。系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因其穴治胸膈痞塞不通之内格诸症,犹内藏之关隘,故名。其定位:在前臂掌侧。当曲泽与大陵的连线上。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  相似文献   

4.
自古至今,针灸医家一直认为内关是临床常用要穴之一。它往往与足三里、委中、列缺、合谷四穴相提并论,因而近代常将《四总穴歌》中加云“胸胁若有病,速与内关谋。”变成五总穴了。鲁之俊氏在《新编针灸学》中将它列为全身十三重要刺激点之一。笔者阅读一些与本穴有关的书刊,摘要综述,再结合个人临床体会,一并笔述如次:一、部位、取穴及针灸法1、部位《灵枢·经脉篇》:“手心主之别,名曰内关,去腕二寸。出于二筋之间。”《甲乙经》:“掌后去腕二寸。”“掌后去腕二寸,两筋间,与外关相抵”。按此穴在掌后二寸,尺、桡骨之间,其深部有正中神经通过;有  相似文献   

5.
<正> 间使(手阴厥心包经) 文献依据:在掌后三寸,两筋间陷者中(《甲乙经》)。体表定位:在前臂掌侧,腕横纹正中(大陵)直上三寸,当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针法:直刺八分。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前臂内、外侧皮神经双重分布。 (1) 前臂内侧皮神经是臂丛内侧索分  相似文献   

6.
正取穴:牙风痛穴,奇穴名,位于腕横纹上2. 5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操作方法:取1. 5寸毫针垂直刺入牙风痛穴,深1. 0寸左右,如无明显针感,行捻转、提插手法,直到有强烈的酸胀得气感为止。下牙痛加刺颊车,上牙痛加刺下关。留针40min,每隔10min行针1次。体会:《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载:"牙风痛,奇穴。以中指尖至掌后腕横纹之长度,折做四等份,以一等份自腕横纹直对尺泽穴引量,尽处两  相似文献   

7.
支沟穴临床应用医案5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国华  赵兰风 《新中医》2010,(10):99-100
<正>支沟穴属手少阳三焦经穴,其穴名最早见于《灵枢·本输》,曰:"支沟,上腕三寸,两骨之间陷者中也,为经"。因其穴在腕上三寸,两骨之间凹陷处,古时穿地为沟,因其枝脉直透手厥阴之间使穴,谓其脉之所行,犹如水之注入沟中  相似文献   

8.
<正> 内关穴(XB_6)出自《灵枢·经脉》,系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属八脉交会穴之一。近年来,各有关单位曾就内关穴开展多方面实验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本文拟就这方面的资料,作一综述。穴位的结构与针感一、大体解剖:该穴与郤门、间使、大陵同位于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穴区的深浅两层分别有前臂掌侧骨动、静脉和前臂正中动、静脉通过。支配神经均起自脊髓颈6至胸1节段,浅层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与外侧皮神经分支以及正中神经掌皮支,深层横贯着正中神经本干,最深层为正中神经分支与前臂掌侧神经,后者并藉其分支与自手少阳三焦经外关穴区别出的同名背侧神经吻合,从而为该两经的表里关系提供了形态学依据。二、针感与针感感受器:据人体实验表明,以美兰标记的针感点可分布于该穴自皮下至骨膜间的各层组织中,但以深层组织为主;有人测其深度,具体为20.5±4.61mm。形态学观察发现,针感点处可分别见有肌肉、神经干、神经分支、神经束、游离末稍、肌梭、包囊感受器、血管及其壁上神经装置,提示这些结构都可能参与针感  相似文献   

9.
<正> 支沟穴归属手少阳三焦经,别名飞虎(出自《针灸大成》),为手少阳经的经穴。 1 定位及功能 本穴最早见于《灵枢·本输》篇,定位在腕后三寸两骨之间(出自《针灸甲乙经》)。临床取穴时以腕背横纹上三寸、尺、桡骨之间是穴。本穴为手少阳三焦经的经穴,三焦属于相火,支沟为其经脉中之火穴,有清利三焦,通气降逆,舒筋活血之功效。  相似文献   

10.
内关为临床常用穴,位于腕横纹上两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仰掌取之。其特性为:手厥阴之络穴,别走少阳: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癫痫、失眠、热病、胸胁诸疾。下面就其主治功能和配伍应用谈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正中脘穴位于"上脘下一寸,脐上四寸,居心蔽骨与脐之中"(明·杨继洲《针灸大成·卷七》)。中即正中,脘即脘腹,任脉沿人体前正中线循行,此穴在脘腹正中,故曰中脘,为八会穴之腑会,又为胃之募穴。明·杨继洲《针灸大成·卷七》载:"手太阳、少阳、足阳明、任脉之会。"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卷八》载:"胃胀者,中脘主之,亦取章门。"宋·王执中《针灸资生经》载:"凡饮食不思,心腹膨胀,面色萎黄,世谓之脾胃病者,宜灸中脘。……中脘疗心闷。"元·  相似文献   

12.
内关穴的临床应用赵宜群(江苏省铜山县马坡乡卫生院铜山221144)关键词内关穴临床应用针灸手法内关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位于前臂屈侧之腕横纹上2寸处,桡侧腕屈肌腱与掌长肌腱之间,别走手少阳经,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其主要作用为宁心镇痛、疏肝...  相似文献   

13.
内关穴治疗呃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关穴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心包经起于胸中,下过横膈,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与三焦经互为表里。"经络所过,主治所及",内关穴可以宣通上下,主治心悸、胸痛、胃痛、呃逆、呕吐、失眠等胸腹部疾病,故《拦江赋》谓:"胸中之病内关提。"  相似文献   

14.
大陵(Da ling) 归经 穴属手厥阴心包经,为心包经原穴。 定位 在前臂掌侧腕横纹中点。 取法 伸臂仰掌,在掌后第一横纹上,两筋之间取穴。 刺法 直刺O.3~O.5寸。 主治 大陵穴和内关一样可治疗心、心包和神志病。虽无治疗胸胁胃腹疾患之功,但其清心安神、舒通心络之效,却是内关所不及的。  相似文献   

15.
“间使”灾区传入神经元的节段性分布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正> 间使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穴位,位于前臂掌面的下段。针灸学简编中认为在腕上三寸,掌长肌健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主治突然心痛,心悬如饥”,此外对中风、癫狂及小儿惊厥、精神病等亦可治疗。王雪苔著的针灸学手册认为除治心区痛等病证外尚可治疗急性心包炎、小儿夜啼、神经性呕吐及慢性低热等症。由于间使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主穴,又具有可以主治心痛及心  相似文献   

16.
内关穴位于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心包经起于胸中,下过横膈,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与三焦经互为表里."经络所过,主治所及",内关穴可以宣通上下,主治心悸、胸痛、胃痛、呃逆、呕吐、失眠等胸腹部疾病,故<拦江赋>谓:"胸中之病内关提."  相似文献   

17.
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八脉交会穴之一,通阴维脉,位于腕横纹上2寸,在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其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呕吐、热病、失眠、眩晕等。笔者在临床上以独取内关穴治疗心率失常、急痛症等取得较好疗效,兹举数例如下。  相似文献   

18.
谢龙霞 《光明中医》2000,15(2):32-34
内关穴位于前臂掌侧面,腕横纹上2寸,掌上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是于厥阴心包经之络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该穴具有安神定志,镇静除烦,宣达三焦,去痛止呕,和胃健脾,舒肝解郁,益气安神之功能,应用范围广泛,是临床常用的重要的腧穴之一。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和体会,就内关穴...  相似文献   

19.
<正> 孔最(手太阴肺经) 【文献依据】《甲乙经》:去腕七寸。【体表定位】在前臂掌侧,太渊穴与尺泽穴连线上,当太渊上七寸处。【深度】直刺0.8~1寸。【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前臂外侧皮神经支配,它是肌皮神经的直接连续,其纤维由第五及第六颈神经组成。 2.皮下组织:内有上述神经的分支及头静脉(向上汇入腋静脉)。 3.肱桡肌:由桡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由第五及第六颈神经组成。 4.桡侧腕屈肌:由正中神经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由第六及第七颈神经组成。  相似文献   

20.
前臂心经、心包经腧穴与尺神经、正中神经的解剖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臂前面分布着心经、心包经的腧穴 ,尺神经、正中神经亦分布于前臂的前面。现针灸学的书籍中基本上都是谈心经穴下分布着尺神经 ,心包经穴下分布着正中神经。我们经过多次腧穴解剖观察 ,证明这种说法不是十分准确 ,现将有关问题简述如下 :1 有关心包经腧穴与正中神经的关系1 .1 《针灸学》[1 ] 中心包经穴的解剖描述 :正中神经、尺神经投影示意图大陵 :浅层有腕掌侧浅静脉网和正中神经掌皮支分布 ;深层有正中神经和腕掌侧动脉网分布。直刺 0 .3~ 0 .5寸。内关 :浅层有前臂内、外侧皮神经和前臂正中静脉分布 ;深层有正中神经干及与其伴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