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从东汉末年杰出医学家张仲景编撰《伤寒论》、《金匮要略》后,建立了中医辨证施治理论体系,为中医临床医学奠定了基础,被后世尊崇为“医圣”、“众方之祖”。之后,历代医学家注释发挥仲景学术者数以百家,其中研究《伤寒论》的专著有618部,研究《金匮要略》的有205部。福州清代名医陈恭溥所著的《伤寒论章句》六卷是其中较为突出的一家。  相似文献   

2.
1中医经典医著的地位和作用中医四大经典中《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全面地阐述了中医学的系统结构,反映出中医学的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是中医基础理论的提高课。《伤寒论》和《金匮耍略》均是古代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是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的典范。《伤寒论》的六经辨证规律和《金匮要略》中的脏腑辨证规律是中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辨治原则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著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中医经典著作。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所倡导的辨证论治的原则 ,主要有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脉证合参的原则和整体性原则等。这些辨治原则至今仍指导着中医及中西医结合临床各科的诊疗实践。1 辨六经融八纲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在《伤寒论》中 ,张仲景首先确立六经之为“病” (提纲证 ) ,然后在六“病”的前提下 ,再进行具体的辨证论治。为此 ,有人建议将“六经”改称“六病”。六病皆有自己的因、机、证、治 ,如太阳病 ,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4.
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之一,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东汉末年张仲景之《伤寒论》为中医之经典,集理、法、方、药于一书,主要研究外感热病,故发热为该书最常见的症状,其发热条文占398条中的十分之七。发热包括微热、无大热、潮热、往来寒热等,对《伤寒论》中的发热条文进行归纳及辨证探讨,可有效指导中医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是一部中医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其组方之法度严明,结构规范,用药简括,疗效可靠。既体现了传统的经典配伍理论,又展示出个体化诊疗的药物组合法则;不仅为医方学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且为个体化诊疗医方组合的不断发展提示了思路和方法。其以整体观为指导的辨证施治的用方用药特点,体现了《内经》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个体化诊疗特点;其经方组方的个体化诊疗特点是以个体为核心,紧密结合临床实际,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且历经千余年而不衰。因此,探讨《伤寒论》方的个体化诊疗特点与思维方法,对指导现今中医临床治疗,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份,它指导着中医临床的辨证施治。仲景先师《伤寒论》中的六经分证论治及针药结合应用,就是经络学说与辨证施治相结合的典  相似文献   

7.
李晓霞 《河南中医》2009,29(3):223-224
《伤寒论》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著,其整体观念、治病求本的思想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核心之一,一直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实践。认真学习与实践《伤寒论》的辨证思想,提炼审证求因,辨证论治的意识与能力,对于提高临床水平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8.
吕黎明 《光明中医》2010,25(6):930-931
中医外感热病厥证的理论渊源基于《内经》,《伤寒论》创新和发展了厥证的证治,温病更是丰富和完善了中医厥证独特的证治理论。溯源探流,有利于用寒温合一理论指导厥证的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是辨证论治的典范,张仲景通过对临床症状进行细致观察、精确分析,细审病机来指导临床用药.如根据"小便利"这一症状,判断疾病之寒热、虚实、转归等内容,有效地指导着临床辨证施治.为了进一步学习张仲景的辨证思想,现将"小便利"在《伤寒论》中的辨证意义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赵昕 《中医药信息》1995,12(2):28-28
《伤寒论》药后啜热粥小议齐齐哈尔市中医院赵昕(161000)《伤寒论》是论辨证施治的第一部专著,其中亦寓于了辨证施护的重要原则,它同样指导护理工作的实践。下面仅将《伤寒论》药后啜热粥做一浅析。1服热粥调和营卫以取汗药后服热粥,是借助水谷之精气。充养中...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古往今来,名医无不研究经典,善用经方者无不成为临床高手,但经方的应用绝非易事。伤寒论通过"六经-八纲-方证"辨证体系,指导临床遣方用药。已故伤寒大师刘渡舟曾说过《伤寒论》祖述岐黄之学,发明汤液之旨,对于辨证施治,独领风骚,高出人表,而为中医之魂。笔者在学习过程中偶有心得,浅议伤寒论中的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2.
结合原著条文对《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辨证思维模式进行分析。认为"先辨病证,再辨方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辨证的基本原则,"方证相对"和"随证治之"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诊治疾病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3.
谢瑛 《浙江中医杂志》2011,46(6):400-401
《伤寒论》是祖国医学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辨证施治专著。同时它又是一部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辨证施护之著,对现代中医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今仅以服药方法及药后护理,探讨如下。1服药方法仲景的服药方法灵活多变,大多依据病程长短,  相似文献   

14.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辨证论治的专书,其辨证准确、论治精当、施治方法完备。本文重点探讨了《伤寒论》的施治方法,将其归纳为药物法、针刺法、火法、水法、饮食法、静候调养法等六种。结合《伤寒论》原文对每种施治方法的具体内容进行了细致的探讨,既明确了每种施治方法的定义,又确定了其内容,更进一步阐述了其临床运用情况,为学习和运用《伤寒论》的施治方法提供了有益的资料和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所著,为祖国医学中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典医籍。《伤寒论》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创造性地把外感疾病发展过程中的错综复、变化多端的证候,归纳为六经辩证纲领,创立了六经辨证施治的独特体系,实践证明,它不仅是诊疗外感疾病辨证施治的纲领,同时成为中医临床各科疾病辨证施治的基  相似文献   

16.
痞证探析     
成冬生  高风琴 《陕西中医》1998,19(4):159-161
阐明《伤寒论》痞证的定义、病因、病机、鉴别诊断及古人对此证的认识,并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将其分为热实痞证、虚寒痞证、邪实正虚痞证及其它痞证四个证型论治,灵活运用《伤寒论》五个泻心汤,临床有一定疗效。  相似文献   

17.
“伤寒”与“金匮”是仲景学说的两个组成部分,后世医家整理编次,分别命名为《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二书互为表里,一经一纬,交织而成,可称之为“姊妹丛书”。现就其关系浅议如下。 《伤寒论》与《金匮要略》其有形之实质,即精髓,以三阴三阳为辨证纲领,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以整体观念为核心。临床辨证以“外因是变化之条件,内因是变化之根据”这一思想审证求因、审因论治。虽仲景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而伤寒六经之表里寒热辨证施治概念又无时不贯穿于金匮之中,金匮之脏腑虚实补泻辨证施治原则又无时不充满于伤寒之理。二者既可各自独立存在,又相互相互联系、互为补充,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8.
辛智科 《陕西中医》2006,27(5):620-623
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第一部中医临证医学的经典,它包括现今流传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从它问世以来,深深影响着中医临床的各个学科,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医学人。对仲景著作的整理,既往研究多注重文字的搜集整理、考证、校勘、注释和医案的汇编。本课题利用现代数据化信息研究技术,以《伤寒论》方剂为纲,从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入手,对《伤寒论》进行初步分类研究。《伤寒论》全书共30989字。398条。113方,用药83味。为便于了解熟悉《伤寒论》的治法用方以及药物运用,探寻其辨证施治规律,领悟其用药思路,进而掌握其方法,现就其方剂及药物进行分类归纳研究。对临床医家提供可供学习继承和借鉴的有益资料及经验。  相似文献   

19.
《伤寒论》针灸应用特色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贺君 《上海针灸杂志》2003,22(11):38-39
作为东汉医学著作典范之《伤寒论》,撷《灵》、《素》之精华 ,采百家之古训 ,将伤寒与杂病共论 ,汤液与针灸并施 ,辨证灵活准确 ,用药精巧恰当 ,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伤寒论》中论及针灸疗法的条文共 2 7条 ,仲师运用六经辨证 ,根据补虚泻实的原则 ,确立了“伤寒三阳经病 ,实热证居多 ,宜用针法 ,三阴病虚寒证居多 ,宜用灸法”的针灸施治原则 ,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在运用针灸治疗疾病的过程中 ,亦善于中医辨证 ,细察疾病的变化 ,进行针灸治疗 ,或者针药并治 ,以增强疗效。1 治疗方法之特色1.1 实证宜针 ,虚…  相似文献   

20.
《陕西中医》2015,(8):1075-1076
目的:探讨《伤寒论》中针灸学术思想及临床应用。方法:对《伤寒论》中有关针灸条文进行分析,归纳。结果:《伤寒论》之学术思想对针灸临床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辨证施治、既病防病、针药并用。结论:《伤寒论》针灸学术思想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和实践价值,对当今学习和运用针灸乃至临床各科都仍具重要意义和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