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据《Gastroenterology》2013年6月报道】题:慢加急性肝衰竭是一种发生在急性失代偿性肝硬化患者中的独特综合征(作者Moreau R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与失代偿性肝硬化(DC)患者急性肾损伤(AKI)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收集ACLF和DC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检查结果、诊疗经过等信息。比较ACLF合并AKI与DC合并AKI的临床特点及其对90 d死亡风险的影响。结果比较ACLF-AKI和DC-AKI患者的临床特点,结果显示ACLF-AKI患者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均高于DC-AKI患者,凝血酶原活动度(PTA)、白蛋白低于DC-AKI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LF-AKI患者合并感染的比例显著高于DC-AKI组(96.9%对比39.5%)(P<0.05);在诊断AKI时,ACLF患者的血肌酐中位值为147μmol/L(IQR:122~189),而DC组患者的血肌酐中位值为123.5μmol/L(IQR:103.8~155.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肝硬化HRS-AKI诊断标准,在ACLF-AKI患者中44例(68.8%)符合HRS-AKI诊断,显著高于DC-AKI患者中HRS-AKI的比例[18例(47.4%)](P<0.05)。DC-AKI患者30 d内死亡或肝移植4例(10.5%)、90 d内死亡或肝移植8例(21.1%),而在ACLF-AKI患者中,22例患者(34.4%)30 d内死亡或肝移植、35例(54.7%)90 d内死亡或肝移植;显著高于DC-AKI患者,χ2值分别为7.140、11.062;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影响DC患者9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有肝性脑病、消化道出血、TBil;而影响ACLF患者90 d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包括AKI、PTA、TBil。结论与DC-AKI患者相比,ACLF-AKI患者中感染比例更高,诊断AKI时的血肌酐水平更高,病情进展更快,造成的死亡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3.
李旭东  范锡伟  王丽  郭振凯 《肝脏》2022,27(1):68-71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出血事件预后评价及影响因素。方法2017年1月至2021年1月HBV-ACLF患者156例(男119例、女37例),年龄(49.2±10.3)岁。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结果HBV-ACLF患者中出血51例(出血组),未出血104例(未出血组)。出血组、未出血组肝硬化31例(60.8%)、36例(34.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肌酐(Cr)、血小板(PLT)为(80.6±9.8)μmol/L、(70.5±12.4)×109/L,与未出血组[(62.4±8.4)μmol/L、(102.5±22.7)×109/L]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Ⅶ及Ⅷ为(1.1±0.2)g/L、(31.6±8.7)%、(32.8±9.2)%及(192.4±32.7)%,与未出血组[(1.8±0.6)g/L、(64.8±14.7)%、(84.4±13.8)%及(118.0±26.1)%]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纳入患者均有效随访,随访时间3月,随访终点为患者出现HBV-AC7LF相关死亡。出血组、未出血组患者随访1月生存率为84.3%(43/51)、93.3%(98/1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血组、未出血组患者随访3月生存率为51.0%(26/51)、73.3%(77/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3月后HBV-ACLF患者生存103例(生存组),死亡53例(死亡组),比较两组并发症可知,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电解质紊乱及多种并发症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V-ACLF患者肝硬化、纤维蛋白原水平降低和凝血因子VII活性降低与出血并发症发生的风险增加有关,影响患者预后。治疗期间患者存在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电解质紊乱及多种并发症时提示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4.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在慢性肝脏疾病的基础上发生肝脏急性衰竭和失代偿的临床病症。ACLF的短期病死率较高,主要死因为感染和器官衰竭。引起ACLF的常见急性事件包括细菌或病毒感染、酒精性肝炎以及手术,也有近40%的患者无明显诱因。系统性炎性反应和易感染是ACLF的典型病理生理学特点。ACLF治疗的关键在于识别和处理引起ACLF的急性事件,同时给患者提供多器官支持治疗以应对伴肝病的危重患者复杂的生理指标紊乱。慢性肝功能衰竭联盟(CLIF-C)评分已经用于对ACLF患者的分类和预后评估。肝移植是目前最有可能治愈患者的治疗选择,但是受者的识别、供肝的来源、移植的紧迫性和资源的高效利用都是肝移植广泛应用的壁垒。该文就ACLF的定义、损伤诱因、非手术治疗和肝移植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 related acute-on-chronicliver failure,HBV-ACLF)是肝衰竭的常见类型,可发生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或肝硬化代偿期或失代偿期的基础上,其病情进展快速,常合并肝、脑、心、肾、凝血等多器官功能衰竭的临床综合征,病死率极高.美国胃肠病学会(American Gastroenterological Association, ACG)将其定义为具有潜在可逆性疾病,早期诊断,规范治疗,将极大影响其预后.近年来,一些新的评分模型及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应用,有效提高了对HBV-ACLF的诊断及预后判断.本文对目前临床应用较广的评分模型及检验参数进行了梳理,进一步探讨其对HBV-ACLF的诊断和预后影响的价值.  相似文献   

6.
林格 《内科》2014,(5):558-559
目的了解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HBV)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2009年6月至2013年6月收治的100例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将患者分成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采用内科综合治疗的非抗病毒疗法,观察组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采取抗病毒药物α干扰素治疗,两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进行肝功能、血清HBeAg定量检测。结果对照组存活42例,观察组存活48例,观察组存活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ALT、AST、HBV DNA拷贝量、MELD评分均比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HBV)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治疗效果显著,值得临床上的推崇。  相似文献   

7.
张思越  甘建和 《肝脏》2021,26(8):928-932
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是指在慢性肝病基础之上(如病毒、酒精、药物、自身免疫性肝病等)出现的急性(通常在4周以内)肝功能失代偿表现的临床综合征,常伴随多器官功能障碍,病死率较高,同时普通治疗手段的治疗效果较差.现对ACLF的诊断标准、危险因素、内科综合治疗、人工肝支持系统、肝移植治疗以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  相似文献   

8.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合成和代谢功能紊乱,以黄疸、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临床常见肝衰竭类型包括慢加急性肝衰竭(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 )和慢性肝衰竭.缓慢持续型ACLF与慢性肝衰竭的临床表现类似,部分缓慢持续型ACLF 患者可发展为慢性肝衰竭,...  相似文献   

9.
【据《Hepatology》2019年11月报道】题:一级慢加急性肝衰竭是后续三级肝衰竭的预测因子(作者Mahmud N等)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可升高潜在肝硬化患者的短期病死率。根据急性失代偿后发生的器官衰竭情况,欧洲肝病学会将ACLF的严重程度分为1级(最轻)至3级(最重)。然而,就随后发生的高等级ACLF的风险而言,幸存下来的低等级ACLF的意义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0.
从慢加急性肝衰竭共识讨论到肝衰竭定义和分型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3月23-26日,第18届亚太肝脏研究学会(APASL)年会在韩国首尔召开.此次大会的主题为"肝脏病学新视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根据预后将253例ACLF患者分为治疗有效组(84例)和无效组(169例),统计患者的一般资料、常规化验指标、肝功能指标和乙肝病毒学指标,回归分析各项指标与预后的关系。结果有效组和无效组性别、ALT、AST、前白蛋白、总胆固醇、血糖、AFP、血红蛋白、血小板、HBV DNA计量和e抗原(HBeAg)阳性率在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效组和无效组年龄、总胆红素水平、白蛋白、肌酐、凝血酶原活动度、纤维蛋白原和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患者年龄越大,预后越差(χ2=9.426,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总胆红素、PTA、纤维蛋白原、肌酐和住院时间是ACLF的独立影响因素(P均<0.05)。结论年龄、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肌酐、凝血酶原活动度、纤维蛋白原和住院时间影响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其中总胆红素、PTA、纤维蛋白原、肌酐、住院时间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与慢性肝衰竭(CLF)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方法 103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按肝衰竭诊疗指南分为ACLF组(35例)和CLF组(68例),比较两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常见并发症、MELD评分及预后。结果 CLF在慢性重型肝炎中占66.02%(68/103),患者年龄较大、病程较长;两组在血常规参数(WBC、HB、PLT、MPV)和凝血指标(PT、APTT、TT)均有差异(P<0.05,P<0.01);ACLF组肝功能AST、ALT、TBIL、ALB高于CLF组,GLO、TBA低于CLF组(P<0.05,P<0.01);两组腹水和肝性脑病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CLF组MELD分值低于CLF组,其预后优于CLF组(P<0.05,P<0.01)。结论 ACLF和CLF在好发年龄、病程、血常规参数、凝血功能、肝功能指标、并发症腹水和肝性脑病发生率、MELD评分及预后均有差异。肝衰竭指南符合国情,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分析血清甲胎蛋白(AFP)对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89例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按照3个月预后分为存活组(51例)和死亡组(38例),将2组患者再按照AFP值各自分为A亚組(AFP20ng/ml)、B亚組(≥20~200ng/ml)、C亚組(≥200ng/ml),入院1周内测量AFP,观察AFP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AFP水平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患者疗效比较,C亚组与A、B亚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不同时间段死亡人数的比较,各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C亚组患者的生存期要长于A、B亚组患者。[结论]AFP升高与否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AFP升高越明显,提示预后越好。  相似文献   

15.
谭文婷  邓国宏 《传染病信息》2019,32(3):193-198,202
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一种独特的肝病类型,病死率高,严重威胁公众健康。该病的显著特点为高病死率和高强度的全身炎症反应,其发病是一个多因素、多环节、多通路的复杂免疫病理过程,其中直接的物理损害和免疫介导的肝损伤是两个主要因素。近年来ACLF成为肝病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就其免疫损伤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探索HBV感染后不同疾病阶段的肝细胞凋亡水平及其对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前瞻性纳入4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4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HBV-LC)以及54例HBV-ACLF患者,同时设立40例健康对照(HC)。针对HBV-ACLF患者随访3个月,根据随访结果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角蛋白18凋亡特异性裂解片段M30抗原水平作为反映肝细胞凋亡水平的间接指标。结果 CHB、HBVLC及HBV-ACLF组血清M30抗原水平分别为145.24(IQR86.31,206.39)U/L,213.42(IQR147.30,391.28)U/L及762.67(IQR492.45,1395.24)U/L,均显著高于HC组[60.34(IQR50.58,67.64)U/L](P0.01)。随着疾病严重程度升高,血清M30抗原呈现递增趋势,尤以HBV-ACLF组最高,显著高于CHB(P0.01)及HBV-LC组(P0.01)。M30抗原与ALT、AST、TBil、PT、INR以及HBV DNA呈显著正相关(均P0.01),与Alb呈显著负相关(P0.01)。HBVACLF随访3个月死亡组患者血清M30抗原水平[1175.18(IQR756.57,3224.94)U/L]显著高于存活组患者[491.39(IQR264.23,657.17)U/L](P0.01)。血清M30抗原能够良好地预测HBV-ACLF患者3个月预后情况,曲线下面积为0.86(95%CI0.75~0.96,P0.01)。结论肝细胞凋亡水平与HBV感染后的疾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血清M30抗原可能成为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早期预后的候选指标。  相似文献   

18.
慢加急性肝衰竭与慢性肝衰竭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加急性肝衰竭与慢性肝衰竭的临床差异。方法选取肝组织病理诊断为慢性重型肝炎97例,按肝衰竭诊疗指南分为慢加急性肝衰竭29例和慢性肝衰竭68例,比较2组临床及检验指标特点。结果慢加急性肝衰竭在慢性重型肝炎中占29.9%。慢性肝衰竭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区别在于前者有肝硬化,患者年龄较大,ALB、PLT、HB更低,更易出现腹水,而ALT较低。结论慢性肝衰竭是在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慢性重型肝炎,临床上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主要区别是,除有肝衰竭的表现外还存在脾功能亢进和门脉高压的表现。  相似文献   

19.
信亮亮  李冰  荣义辉 《肝脏》2016,(3):168-171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合并戊型肝炎病毒导致的慢加急性肝衰竭的HBV-PC区变异及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HBV感染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69例,其中单独HBV感染患者39例,HBV合并HEV感染患者30例;比较2组患者肝功能、HBV DNA水平、凝血功能、MELD评分以及预后情况;PCR扩增HBV-PC区序列,测序与ACLF相关的变异位点A1762T、G1764A、C1766T、T1768A、G1896A、A1762T+G1764A、G1764A+C1766T+T1768A,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分析HBV合并HEV感染存活与死亡患者,Logistic回归分析重叠感染患者预后相关因素。结果与单纯HBV感染组比较,合并HEV感染组患者的TBil[(216.4±12.1)μmol/L对(364.2±170.24)μmol/L]、肝性脑病发生率(17.9%对33.3%)、MELD评分(21.26±6.65对28.26±8.65)均呈不同程度的升高;PTA[(33.3±22.4)%对(24.5±20.1)%]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HBV-PC变异分析比较位点A1762T(66.7%对76.7%)、G1764A(69.2%对80.0%)、A1762T+G1764A(59.0%对70.0%)和G1764A+C1766T+T1768A(2.6%对1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合并HEV感染患者存活组与死亡组比较,MELD评分和肝性脑病发生率明显升高,PTA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BV-PC变异分析比较G1764A+C1766T+T1768A三联变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Bil(P=0.006,OR=2.672)、PTA(P=0.036,OR=2.115)、MELD评分(P=0.003,OR=1.682)、肝性脑病并发症(P=0.001,OR=3.631)和G1764A+C1766T+T1768A三联变异(P=0.043,OR=2.081)因素与预后有关。结论单独HBV与合并HEB感染导致的ACLF患者病情更加严重,预后更差。TBil、MELD评分、肝性脑病并发症和HBV-PC区G1764A+C1766T+T1768A三联变异发生率越高。PTA越低,ACLF患者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器官衰竭的发生情况,并对短期预后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HBV相关ACLF器官衰竭患者90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收治的单纯HBV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慢加急性肝衰竭器官衰竭的危险因素。记录研究组3个月内的预后情况,分析危险因素模型对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研究组年龄≥60岁、病程≥6年、白细胞计数5.73×109/L、Child肝功能C级、乙肝肝硬化占比分别为46.67%、65.56%、58.89%、35.56%、41.11%,高于对照组的24.44%、42.22%、35.56%、11.11%、1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模型提示年龄≥60岁、病程≥6年、白细胞计数5.73×109/L、Child肝功能C级、乙肝肝硬化是HBV患者ACLF器官衰竭的危险因素(P0.05)。研究组经治疗后,有53例(58.89%)预后良好,有37例(41.11%)预后不良。预后良好组的年龄≥60岁、病程≥6年、白细胞计数5.73×109/L、Child肝功能C级、乙肝肝硬化占比均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V患者ACLF器官衰竭的发生与年龄、病程、肝功能分级、乙肝肝硬化有关,通过建立危险因素模型,有利于对患者预后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