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糖尿病神经病变(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中1/4的患者有症状,约半数患者有客观体征,95%的患者经详细的神经功能检查可发现周围神经损伤的客观证据.遗憾的是,临床医生缺乏对这种病理状态的认识,即便对有症状的DN患者的诊断率也不到1/3[1].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白藜芦醇(Res)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NP)症状及小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选取200~260 g的雄性SD大鼠,采用左侧L5/6脊神经结扎制备NP模型,将42只NP模型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Res组各21例,Res组在术后第4天经鞘内导管注射300μg Res,10μl/次,连续7 d。同时选取22只仅暴露脊神经而不行结扎的正常大鼠作对照,模型组和对照组大鼠仅鞘内注射10μl生理盐水。分别于术前(d0)、术后第4、7、14、21天(d4、d7、d14、d21)测定各组大鼠的热痛阈潜伏期(TWL)和机械痛阈值(MWT),于d7、d14、d21取各组大鼠的L5脊髓并采用荧光免疫组化法检测小胶质细胞标记分子离子钙结合接头蛋白分子(Iba)-1和OX42的变化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各组脊髓的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结果 3组大鼠d0 MWT和TM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d0、d4、d7、d14、d21 MWT和TML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及Res组d4~d21的MWT和TML水平均降低,且d7时两者水平均最低(P<0.05);模型组及Res组d7~d21的Iba-1和OX42积分光密度(IOD)均高于对照组(P<0.05),d21的脊髓IL-1β、IL-6和TNF-α水平亦高于对照组(P<0.05);除基线TWL和MWT外,Res组的以上时间点的各指标均优于模型组(P<0.05)。结论鞘内注射Res可改善NP大鼠的疼痛及炎症反应,可能与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3.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一种慢性疼痛,常给患者带来持续、巨大的痛苦。其治疗为目前临床疼痛治疗难点之一,近年循证医学证据的发展带来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新规则。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癫痫药、抗抑郁药、局麻药、阿片类镇痛药等,本文对神经病理性疼痛药物治疗的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DM)神经病变的主要病理改变神经纤维消失包括有髓无髓轴突消失,轴突萎缩,轴突再生,但再生纤维活性下降,神经纤维脱髓鞘和髓鞘再生。DM神经病变的主要临床表现有轻微瘙痒、麻刺感、烧灼感、固定性或弥漫性疼痛、肌肉痉挛、皮肤高度敏感肌肉消瘦等等。国内罕见DM皮肤小纤维神经病变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皮肤神经活检对DM皮肤小纤维神经病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集落刺激因子-1(CSF-1)自背根节向脊髓转运在长春新碱诱导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30只,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化疗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CINP)组(隔日腹腔注射长春新碱建立CINP模型)和背根切断(DRR)组(切断腰4~6背根后,建立CINP模型),每组10只...  相似文献   

6.
<正>截止到2011年11月,在我国万方医学网上能检索到的有关"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文献达300余条,其中含有"中华"字样的杂志和学术会议汇编占了24条。足见"神经病理性疼痛"这一术语,在中国已经逐渐得到认可并跃然纸上。我个人认为,这是继"偏头痛"一词翻译史上的又一错误,现在加以纠正如同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相似文献   

7.
<正>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是糖尿病患者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1,2]),三环类抗抑郁药物作为治疗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选择~([3])。但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是否提高,自我评价怎样,研究甚少。本研究采用小剂量阿米替林治疗糖尿病神经病理性  相似文献   

8.
临床上常用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检测方法仅能识别中至重度神经病变,常导致DPN的诊断为时已晚。在DPN早期小神经纤维即会受损,近年来出现了许多针对小神经纤维功能和结构检查的新技术,小纤维损伤和修复的评估可能是评价糖尿病神经并发症治疗临床试验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血清微小核糖核酸-15a(miR-15a)在神经病理性疼痛(NP)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并分析临床意义。 方法选取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内科自2019年10月至2022年1月收治的115例NP患者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的115例无疼痛且身体健康者作为对照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研究组患者的疼痛强度;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研究组和对照组的焦虑、抑郁情况;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研究组和对照组的血清miR-15a表达水平。比较2组受试者的SAS、SDS评分及血清miR-15a表达水平;比较研究组中不同病因患者VAS评分和血清miR-15a表达水平,统计焦虑、抑郁发生情况,并比较有无焦虑、抑郁患者的血清miR-15a表达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研究组患者血清miR-15a表达水平与疼痛、焦虑、抑郁程度的关系。 结果研究组患者焦虑、抑郁的发生率分别为32.17%和51.30%。研究组患者SAS、SDS评分和血清miR-15a表达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中不同病因患者的VAS评分、血清miR-15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抑郁患者血清miR-15a表达水平均高于无焦虑、无抑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miR-15a表达水平与VAS、SAS、SDS评分均呈正相关(P<0.05)。 结论NP患者不仅存在高强度的疼痛,还易并发焦虑和抑郁,其血清miR-15a呈高表达,且血清miR-15a表达水平与疼痛、焦虑、抑郁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 研究乳腺癌患者紫杉类药物治疗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与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至2022年9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接受紫杉类药物治疗的24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患者化疗前血清IL-6的水平,应用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估患者化疗4周期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程度。根据药物所致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程度分为A组(无痛9例)、B组(轻度疼痛6例)、C组(中度疼痛5例)和D组(重度疼痛4例),比较各组患者化疗前血清IL-6水平,分析其与VAS评分的相关性。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IL-6对神经病理性疼痛的预测价值。结果 随访4周期后,共15例患者出现神经病理性疼痛,四组患者的治疗前血清IL-6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前血清IL-6水平高于正常者更容易发生神经痛(P<0.05)。发生疼痛患者的血清IL-6水平与VAS评分呈正相关(r=0.855,P<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血清IL-6水平能有效预测紫杉类药物治疗乳腺癌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AUC=0.881,P=0.002)。结论 患者化疗前血清IL-6水平与化疗所致神经痛程度呈正相关,化疗前血清IL-6水平可作为预测紫杉类药物治疗乳腺癌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1.
吉中国  范璞 《山东医药》2001,41(1):55-55
癌肿引起的神经系统损害并不少见,临床上其常见原因为癌肿局部浸润或压迫、癌肿转移、癌肿的非转移性神经系统损害及癌肿放射治疗或化学治疗所致。当神经系统以外的某一脏器有原发癌时,神经系统无直接侵犯和转移而出现神经系统并发症,称之为癌性神经病,又称副肿瘤神经系统综合征。其发病率国外报告为1%~4%,国内报告为0.5%~16.4%。本文主要介绍癌性脊髓病和癌性周围神经病。  相似文献   

12.
纤维肌痛综合征研究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纤维肌痛综合征(Fibromyalgia Syndrome,FMS)是一种以全身广泛性肌痛和触痛、睡眠障碍、晨间僵硬以及疲劳为特征的疾患。本文对FM3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FMS的病因和发病机理 FMS是累及肌肉和邻近组织的非关节风湿综合征,其发生主要与代谢、神经内分泌异常相关。关于FMS的发病机理,文献报道有:(1)食物中色氨酸摄入不足,脑组织中血清素减少学说;(2)儿茶酚胺产生增加,痛性感觉刺激失控学说;(3)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机能异常学说;(4)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学说;(5)女性激素失调学说等。多数作者提出,在本病的发病机制中,血  相似文献   

13.
正常生理状态下,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存在于核内,稳定核染色体和调控蛋白转录、翻译,但当病理状态时,HMGB1转移到胞浆,与Toll样受体(TLRs)结合,促使核转录因子κB(NF-κB)分子活化,引起细胞因子释放.TLRs是抵抗病原菌对宿主入侵的主要识别和信号传递受体,在中枢、外周神经系统中都有表达,对糖尿病神经病理性疼痛(DNP)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谷氨酸转运体1(GLT-1)激动剂头孢曲松钠(Cef)对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将70只SD大鼠随机分为7组各10只,A组仅暴露坐骨神经不结扎,B~F组均行右侧坐骨神经慢性结扎损伤(CCI)制作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C、E组分别于术后第1、7天开始于腹腔注射Cef,1次/d,共注射7次;D、F分别与C、E组相同,均同时腹腔注射NS。在不同点测定热缩足反射潜伏期和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应用Western blot法观察同时点脊髓后角组织中的GLT-1。结果与A组比较,B组术后第3天开始热缩足反射潜伏期缩短、机械缩足反射阈值降低、CCI侧脊髓后角组织中GLT-1表达减少(P均<0.05);C组(术后第11、14天)、E组(术后第14天)分别与D、F组比较,热缩足反射潜伏期延长、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升高、CCI侧脊髓后角组织中GLT-1表达增加(P均<0.05)。结论 Cef可通过上调脊髓后角组织中GLT-1的表达,从而对慢性神经病理性痛起到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5.
<正>周围神经病是指周围神经运动、感觉和自主神经等结构和功能障碍的疾病,多为髓鞘脱失或轴索功能障碍导致。病因考虑与感染、中毒、免疫介导、代谢、遗传、机械损伤、环境、营养状况等因素有关。对于周围神经病的药物治疗包括营养神经因子,改善微循环,减轻缺血缺氧,中西医结合,补充维生素B族,免疫调节,中医药及对症治疗等。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紫杉醇(PTX)引起的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致病机制及钙/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CaMKⅡ)在其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PTX处理C57/BL小鼠模拟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四合一痛觉测试系统检测PTX处理后的C57/BL小鼠的机械刺激反应阈值和热板刺激后爪退缩反应的潜伏期,Western印迹检测脊髓膨大节段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模型海马核因子-κB(NF-κB)mRNA、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mR-NA和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mRNA表达及意义。方法将70只雄性Wister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5只,于慢性坐骨神经挤压性损伤(CCI)术前1d及术后1、4,7、14、21、28d测定机械痛阈及热痛阈后处死大鼠,取海马组织,采用RT-PCR法测定NF-κBmRNA、iNOSmRNA、nNOSmRNA水平。结果与对照组及术前比较,实验组术后各时点术侧机械痛阈及热痛阈明显降低;NF-κBmRNA水平于术后4d开始增加,7d达到高峰,术后14、28d仍维持于较高水平(P〈0.05);iNOSmRNA水平于术后4d开始增加,nNOSmRNA水平于术后7d开始增加,两者均在21d达到高峰,在28d仍维持在较高水平(P〈0.05)。结论CCI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维持,其机制可能为海马组织NF.KB活化并上调iNOS和nNOS表达。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加巴喷丁治疗脊髓损伤(SCI)后神经病理性疼痛(NP)的临床疗效。 方法纳入苏州瑞盛康复医院神经康复科自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60例SCI后NP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口服加巴喷丁,观察组给予M1区10 Hz的rTMS治疗,对照组给予M1区相同模式、相同音量的声音假刺激,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1、2、4、6周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疼痛进行评定,治疗前、后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及焦虑量表(HAMA)分别对抑郁程度和焦虑程度评定,同时观察加巴喷丁最大用量和不良反应及TMS治疗不良事件。 结果治疗后第1周,2组患者的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无明显改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VAS评分比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2、4、6周,观察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第6周差异更为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观察组患者的HAMD评分和HAMA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加巴喷丁联合rTMS治疗SCI后NP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有效控制疼痛,改善SCI患者的抑郁、焦虑情绪状态以及因疼痛导致的睡眠障碍,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可靠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糖尿病痛性周围神经病(PDPN)的临床和电生理特点。方法严格入选32例PDPN患者,病程〉1年,疼痛视觉模拟评分〉4,未伴有其他内科系统合并症,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记录疼痛性质。电生理检测包括:常规神经传导速度(NCV)、定量感觉检测(温度觉)(QST-t)。结果PDPN往往有客观的感觉异常,但神经系统体征不典型,NCV检测可正常,而QST—t可有异常表现,本组NCV检测13例正常,其中11例QST-t异常;本组NCV异常率为59.4%,QST异常率为87.5%,QST+NCV异常率为93.7%。VAS与QST的上下肢热痛觉(HP)呈正相关(t=0.595、P=0.009;t=0.784、P=0.004),与胫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呈负相关(t=-0.554;P=0.032);与其它电生理各项参数不相关,与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病程及疼痛病程不相关。结论PDPN以小纤维受累为主,QST可为早期PDPN提供客观的临床依据;疼痛程度与C类纤维及下肢胫神经感觉纤维病变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对成年人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004年10月至2006年12月在咳喘专科门诊就诊、胸片、免疫功能正常、无咯血症状并且经慢性咳嗽诊断程序仍病因未明的成年慢性咳嗽患者,经纤维支气管镜进行病因诊断.结果 37例患者平均年龄(38±13)岁,中位咳嗽时间6个月.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59.5%获得了病因诊断:支气管结核(6例),气管肿瘤(4例)、气管骨化症(3例)、化脓性支气管炎(3例)、支气管异物(2例)、侵袭性气管支气管曲菌病、气管息肉、声带下囊肿、原发性气管支气管淀粉样变各1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未确诊的15例患者中,6例组织病理为慢性非特异性气道炎症.全部患者术中、术后无显著不良反应.结论 作为一项安全的诊疗手段,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能在不明原因慢性咳嗽的病因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