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对早期宫颈癌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5年12月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经手术治疗的470例ⅠA2~ⅡA2期宫颈癌,分为LVSI阳性组和LVSI阴性组,比较两组间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LVSI对早期宫颈癌预后的影响。结果 22例失访,有预后资料者共448例。单因素分析显示LVSI与组织学分级、宫颈间质浸润、宫旁浸润、阴道穹窿浸润、淋巴结转移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VSI阳性与组织学低分化、深间质浸润、宫旁转移和淋巴结转移相关。55例复发病例中LVSI阳性21例(38.2%),393例未复发病例中LVSI阳性63例(16.0%)。50例死亡病例中LVSI阳性17例(34.0%),398例存活病例中LVSI阳性67例(16.8%),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Ρ=0.000,Ρ=0.003)。全组5年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为87.9%、86.8%。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宫颈间质浸润、宫旁浸润、阴道穹窿浸润、LVSI、淋巴结转移、LVSI和淋巴结转移和术后治疗影响5年总生存时间(OS)和无瘤生存时间(DFS)。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宫颈间质浸润、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是5年OS、DFS的独立预后因素,阴道穹窿受侵是5年OS的独立预后因素,LVSI是5年DF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LVSI与多种不良预后因素相关,是早期宫颈癌复发和转移的危险因素,LVSI是5年无瘤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尚不能确定LVSI是早期宫颈癌5年总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Ⅰ~Ⅲ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与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9~2020年于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妇科因子宫内膜癌行分期手术的患者134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130例淋巴结阳性),对其临床病理特征行单因素及Logistic、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与淋巴结转移及生存期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1)单因素分析提示: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肿瘤直径、子宫颈侵犯、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术前CA_(125)及卵巢受累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理类型为非子宫内膜样癌、子宫颈侵犯、LVSI阳性、术前CA_(125)≥35 U/L、卵巢受累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2)单因素分析提示: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子宫颈侵犯、LVSI、淋巴结转移、卵巢受累及术后辅助治疗与总生存期有关(P0.05)。多因素Cox回归验证及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非子宫内膜样癌、子宫颈侵犯、LVSI阳性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总生存期的独立危险因素(HR1,P0.05)。结论:特殊病理类型、子宫颈侵犯、LVSI阳性、术前CA_(125)≥35 U/ml及卵巢受累,对淋巴结转移风险具有独立预测意义。特殊病理类型、子宫颈侵犯、LVSI阳性及淋巴结转移是临床预后不良的有力预测因子。进一步完善子宫内膜癌分期手术和术后病理,为指导患者个体化治疗提供有效帮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的临床特征与病理特点.方法:回顾分析广东省34家医院2000 ~2010年住院经病理检查确诊的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年龄≤40岁)62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子宫内膜癌中年轻患者构成比无逐年增多的趋势,其发病平均年龄无下降趋势;93.6%为子宫内膜样腺癌,92.0%为G1和G2;87.2%无和≤1/2肌层浸润;术后手术-病理分期Ⅰ、Ⅱ、Ⅲ、Ⅳ期分别为71.6%,10.6%,16.1%,1.7%.术前临床误诊率为19.0%;临床分期Ⅰ、Ⅱ、Ⅲ期与手术-病理分期比较的误差率分别为18.6%,53.5%,18.9%.单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分级G3(P <0.01)、深肌层浸润(P<0.01)、腹水细胞学阳性(P<0.01)是卵巢转移的高危因素,而在多因素分析时均无统计学意义.单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分级G3(P<0.01)、深肌层浸润(P<0.01)、宫颈受累(P<0.01)、腹水细胞学阳性(P<0.05)、脉管浸润(P<0.01)是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多因素分析时,只有宫颈受累(P<0.05)和组织学分级G3(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年轻妇女子宫内膜癌患者占有一定比例,但未见有年轻化趋势.病理以子宫内膜样腺癌、G1/G2为主;手术病理分期多数为Ⅰ期.'术前临床误诊率高.宫颈受累和组织学分级G3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4.
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危险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 LY  Zeng SY  Wan L  Ao MH 《中华妇产科杂志》2008,43(5):352-355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危险因素及手术中保留卵巢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江西省妇幼保健院首治为手术治疗的638例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36例(5.6%,36/638)患者发生卵巢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相关因素为病理类型、病理分级、子宫肌层浸润、腹水或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盆腔淋巴结转移、宫旁浸润、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子宫浆膜浸润(P均<0.05),而年龄、脉管浸润、宫颈浸润与卵巢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子宫内膜癌卵巢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按危险强度排列为:盆腔淋巴结转移、腹水或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阳性、病理分级.结论 子宫内膜样腺癌、细胞高分化、无盆腔淋巴结转移、无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元肌层浸润、腹水或腹腔冲洗液细胞学检查阴性、年轻的患者可考虑手术中保留卵巢.  相似文献   

5.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最常见的病理形态为子宫内膜样腺癌。早期子宫内膜癌预后较好,但仍有少部分患者预后不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不良因素包括肿瘤组织学分级、子宫肌层侵犯深度、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宫颈间质受累及淋巴结转移等。伴微囊性、伸长及碎片状(microcystic,elongated,fragmented,MELF)浸润是子宫内膜样腺癌的一种特殊的浸润子宫肌层的方式。多项研究证实MELF浸润模式与某些影响预后的不良病理因素相关,但是MELF浸润模式的预后意义尚不明确。现就MELF浸润模式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意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MELF浸润模式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早期宫颈癌锥切标本宫旁浸润(PI)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大连市妇幼保健院2008年1月—2018年2月经宫颈锥切确诊为宫颈癌后行根治性子宫切除术(RH)+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的200例Ⅰa2~Ⅰb1期宫颈癌患者,分析早期宫颈癌PI的影响因素。结果:200例患者中有15例(7.5%)PI阳性,185例(92.5%)PI阴性。单因素分析显示,PI与年龄、病理类型、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病理组织学分级、肿瘤大小和切缘状态无关(均P>0.05),与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LVSI阳性(OR=5.456,95%CI:1.669~17.833,P=0.005)和淋巴结转移阳性(OR=6.725,95%CI:1.833~24.669,P=0.004)是PI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早期宫颈锥切标本中LVSI、淋巴结转移与PI有关,可作为PI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有高危因素的子宫内膜样腺癌术后辅助放化疗的价值。方法选择宫颈侵犯、G3级、深肌层浸润、淋巴脉管侵犯、腹水细胞学阳性等高危因素的子宫内膜样腺癌268例,140例接受术后放疗,128例接受术后放化疗,比较两组的5年生存率。结果术后辅助放疗和术后辅助放化疗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92.14%和92.19%,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的毒性反应比较,术后辅助放化疗组的毒性反应明显增加(P〈0.05)。结论术后辅助盆腔放疗加化疗不能提高具有高危因素的子宫内膜样腺癌的5年生存率,且毒性反应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治疗情况及生存资料,探讨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方法:收集并分析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手术并经术后病理组织学证实为FIGOⅢ期及Ⅳ期子宫内膜癌患者226例的临床病理及生存资料,采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晚期子宫内膜癌预后[无进展生存(PFS)、总体生存(OS)]的相关因素。结果:中位OS时间为76月(95%CI 61.5~90.5),中位PFS时间为68月(95%CI 55.4~80.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4岁、低分化、非子宫内膜样癌、有淋巴脉管浸润、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转移阳性、腹水细胞学阳性、术后残留癌灶直径1 cm是影响PFS及(或)O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术后行不同的辅助治疗是PFS及(或)OS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对于具有晚期子宫内膜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的患者,因其预后较差,术后放化疗有助于提高其生存率,应重视术后辅助治疗与随访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 评价术前诊刮后病理分级和术中肉眼判断肌层浸润深度预测临床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高危因素[即术前诊刮后病理分级为G,和(或)术中肉眼判断肌层浸润深度≥1/2]的准确性.方法 收集1999年1月-2008年12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687例临床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术前和术中预测存在高危因素者实施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以手术切除的子宫标本的病理诊断为"金标准",评价术前和术中预测高危因素的准确性,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术前和术中预测临床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存在高危因素需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的敏感度为70.4%,特异度为80.2%,准确率为77.6%,假阴性率为12.0%,假阳性率为43.0%,阳性预测值为57.0%,阴性预测值为88.0%.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患者的年龄、绝经与否、病灶大小、宫颈受累与否、淋巴结转移与否及子宫外转移与否明显影响术前和术中预测高危因素的准确性(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年龄、病灶大小、淋巴结转移与否及子宫外转移与否足影响术前和术中预测高危因素的准确性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 术前诊刮后病理分级和术中肉眼判断肌层浸润深度预测临床Ⅰ期子宫内膜样腺癌需行腹膜后淋巴结切除术的町靠性较高;但预测其不需行淋巴结切除术的假阴性率较高,需结合患者的年龄、病灶大小及是否疑有淋巴结或子宫外转移综合判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腹水细胞学阳性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基于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SEER数据库收录的子宫内膜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按年龄、手术分期、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和肿瘤大小评估腹水细胞学阳性对子宫内膜癌预后的意义。结果:总体研究人群中,子宫内膜癌患者腹水细胞学阳性率为9.3%。在不同年龄组中,这一比率相似。I期、Ⅱ期、Ⅲ期和Ⅳ期子宫内膜癌腹水细胞学阳性率分别为4.5%、8.9%、25.8%和63.7%。子宫内膜样腺癌、透明/浆液性癌和苗勒氏混合瘤的腹水细胞学阳性率分别为7.3%、30.0%和25.7%。G1级、G2级、G3级子宫内膜癌的腹水细胞学阳性率分别为4.5%、8.8%和20.9%。肿瘤直径<2cm、2~5cm和>5cm子宫内膜癌患者的腹水细胞学阳性率分别为5.4%、8.6%和15.5%。在预后方面,年龄大、特殊组织学类型、病理分级高、手术分期晚、肿瘤直径大与生存时间短有关。多变量Cox模型中控制这些因素后,腹水细胞学阳性仍与总生存率较低相关(HR=1.418,P<0.001)。结论:腹水细胞学阳性是子宫内膜癌患...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影响因素并评估相关因素及预测效能,旨在为早期识别淋巴脉管间隙浸润高危人群及预后预测提供更多的证据。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重庆大学附属江津医院行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共277例,根据是否存在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分为浸润组(60例)和未浸润组(217例),比较两组的临床病理特征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法评估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生淋巴脉管间隙浸润的独立影响因素,描绘ROC曲线评估上述独立影响因素,预测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脉管间隙浸润发生风险的临床效能。结果 277例患者中出现淋巴脉管间隙浸润60例,发生率为21.66%;两组术前CA125水平、病灶最大径、病理组织学类型、病理组织学分级、肌层浸润深度、子宫颈间质浸润比例及淋巴结转移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肌层浸润深度、病理组织学类型及组织学分级均是子宫内膜癌患者发生淋巴脉管间隙浸润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肌层浸润深度、病理组织学类型及组织学分级均可用于子宫内膜癌...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最常见的病理形态为子宫内膜样腺癌。早期子宫内膜癌预后较好,但仍有少部分患者预后不良。影响子宫内膜癌预后的不良因素包括肿瘤组织学分级、子宫肌层侵犯深度、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o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宫颈间质受累及淋巴结转移等。伴微囊性、伸长及碎片状(microcystic,elongated,fragmented,MELF)浸润是子宫内膜样腺癌的一种特殊的浸润子宫肌层的方式。多项研究证实MELF浸润模式与某些影响预后的不良病理因素相关,但是MELF浸润模式的预后意义尚不明确。现就MELF浸润模式的临床病理特征以及预后意义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MELF浸润模式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mphatic vessel endothelial hyaluronan receptor 1,LYVE-1)、同源异型盒基因转录因子1(prospero-related homeobox 1,Prox-1)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选取子宫内膜癌石蜡切片标本57例,留取新鲜子宫内膜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共38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RT-PCR)检测LYVE-1、Prox-1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这2种蛋白在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差异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①免疫组化显示,组织学分级Ⅰ级患者癌灶内的Prox-1阳性表达率高于Ⅱ级、Ⅲ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ymph vascular space invasion,LVSI)阳性患者癌旁组织的LYVE-1阳性表达率高于LVSI阴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SI阳性、晚期患者子宫内膜癌旁组织Prox-1表达的阳性率升高,与LVSI阴性及早期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Realtime RT-PCR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相对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的癌旁组织,淋巴结转移组癌旁Prox-1蛋白表达量为1.250 0±0.008 2(P<0.05),LYVE-1蛋白表达量为1.860 0±0.012 4(P<0.05);相对于癌旁组织,淋巴结转移组癌组织中Prox-1 mRNA表达量为0.693±0.083(P<0.05),LYVE-1 mRNA表达量为0.42±0.16(P<0.05)。结论:LYVE-1、Prox-1可能是子宫内膜癌淋巴转移的潜在标志物,子宫内膜癌癌旁组织中淋巴管生成可能与淋巴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在真实世界研究条件下的ⅠA1(LVSI+)~ⅡA2期子宫颈癌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的长期肿瘤学结局。方法基于中国子宫颈癌临床诊疗大数据库,在真实世界研究及1∶1倾向评分匹配条件下,比较匹配前后ⅠA1(LVSI+)~ⅡA2期子宫颈癌腹腔镜与开腹手术5年总体生存率(OS)及无病生存率(DFS)。结果 (1)将中国子宫颈癌临床诊疗大数据库中2009年1月1日至2016年12月31日全部的ⅠA1(LVSI+)~ⅡA2期15 515例子宫颈癌腹腔镜及开腹手术病例纳入研究中,腹腔镜组5205例,开腹组10 310例,两组患者5年OS无差异,5年DFS腹腔镜组低于开腹组(OS:88.7%vs. 90.3%,P=0.678,DFS:84.3%vs. 86.4%,P=0.006),Cox多因素分析提示腹腔镜手术是患者死亡和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S:HR=1.233,95%CI 1.073~1.417,P=0.003;DFS:HR=1.314,95%CI1.184~1.458,P0.001);但两组患者在年龄、组织学类型、分期及术后病理中高危因素等存在差异,再行1∶1匹配后发现腹腔镜组(4317例)与开腹组(4317例)5年OS及DFS腹腔镜组均低于开腹组(OS:89.3%vs. 92.6%,P=0.009,DFS:84.8%vs. 89.1%,P0.001),且腹腔镜手术是影响患者死亡和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S:HR=1.341,95%CI 1.114~1.616,P=0.002;DFS:HR=1.454,95%CI 1.265~1.670,P0.001)。(2)进一步限定子宫切除类型为QM-B型/C型进行分析,腹腔镜组5019例,开腹组9473例,两组患者5年OS无差异,5年DFS腹腔镜组低于开腹组(OS:89.0%vs. 90.5%,P=0.630,DFS:84.3%vs. 86.6%,P=0.005),Cox多因素分析提示腹腔镜手术是影响患者死亡与复发/死亡的危险因素(OS:HR=1.229,95%CI 1.065~1.418,P=0.005;DFS:HR=1.324,95%CI 1.190~1.474,P=0.005);行1∶1匹配后腹腔镜组(4210例)与开腹组(4210例)5年OS及DFS比较:腹腔镜组均低于开腹组(OS:89.5%vs. 92.1%,P=0.014,DFS:84.2%vs. 88.2%,P0.001),Cox多因素分析提示腹腔镜手术是影响患者死亡与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S:HR=1.330,95%CI 1.109~1.595,P=0.002;DFS:HR=1.404,95%CI 1.226~1.607,P0.001)。结论在真实世界研究条件下,ⅠA1(LVSI+)~ⅡA2期子宫颈癌腹腔镜组5年OS及DFS均低于开腹组,且腹腔镜手术是影响患者死亡及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ⅠA1(LVSI+)~ⅠB2期子宫颈癌腹腔镜与开腹手术的长期肿瘤学结局。方法基于中国子宫颈癌临床诊疗大数据库,应用真实世界及1∶2倾向评分匹配的方法,比较匹配前后ⅠA1(LVSI+)~ⅠB2期子宫颈癌腹腔镜与开腹手术5年总体生存率(OS)及无病生存率(DFS)。结果 (1)将10 821例符合初始入组条件的ⅠA1(LVSI+)~ⅠB2期子宫颈癌病例分为腹腔镜组3950例、开腹组6871例,匹配前两组患者5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7%vs. 92.5%,P=0.325);但腹腔镜组5年DFS低于开腹组(86.1%vs. 88.9%,P=0.001),Cox多因素分析提示,腹腔镜手术是患者死亡和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S:HR=1.215,95%CI 1.016~1.452,P=0.033;DFS:HR=1.132,95%CI 1.176~1.531,P0.001)。因两组年龄、组织学类型、分期及术后病理中高危因素等存在差异,再行1∶2倾向评分匹配后发现,腹腔镜组(2341例)5年OS与开腹组(468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9.9%vs.92.0%,P=0.267),但腹腔镜组5年DFS仍低于开腹组(84.7%vs. 88.0%,P0.001),且腹腔镜手术是影响患者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311,95%CI 1.119~1.535,P=0.001)。(2)限定QM-B型或QM-C型子宫切除术为进一步入组条件,入组腹腔镜组3792例、开腹组6370例,匹配前两组患者5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1.0%vs.92.3%,P=0.501),但腹腔镜组5年DFS低于开腹组(85.9%vs. 88.7%,P=0.003),Cox多因素分析提示,腹腔镜手术是子宫颈癌患者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328,95%CI 1.161~1.519,P0.001)。行1∶2匹配后腹腔镜组(2117例)与开腹组(4234例)5年O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0.2%vs. 92.1%,P=0.224),但腹腔镜组5年DFS低于开腹组(83.3%vs. 88.5%,P0.001);Cox多因素分析提示,腹腔镜手术是子宫颈癌患者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HR=1.407,95%CI 1.195~1.658,P0.001)。结论在真实世界研究条件下,经分层分析,ⅠA1(LVSI+)~ⅠB2期子宫颈癌腹腔镜组5年OS与开腹组无差异,但5年DFS低于开腹组,且腹腔镜手术是影响患者死亡及复发/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40例子宫内膜癌手术前后诊断差异临床意义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分析子宫内膜癌手术前后临床与手术病理分期、病理类型及组织学分级,B超、CT及血CA125水平差异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0月-2000年3月间经手术治疗的子宫内膜癌患者40例,术前行诊断性刮宫,确定病理诊断、临床分期,同时行阴道B超、CT检查及测定血清CA125,其中29例行盆腔、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行手术病理分期,并对手术前后诊断存在差异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临床分期误差率,Ⅰ期11.8%,Ⅱ期62.5%;以血CA125监测是否宫外扩散符合率87.5%;临床Ⅰ期淋巴结转移率5.3%,腹水细胞学检查阳性3.3%,肌层浸润者83.3%;Ⅱ期淋巴结转移率62.5%,腹水细胞学检查阳性50%,均有肌层浸润。结论 子宫内膜癌临床Ⅰ期、高分化、B超检查病变局限内膜及浅肌层,CT无淋巴结异常显示,患者术前与术后分期有很好的相关性,可缩小手术范围;术前CA125测定对监测宫外扩散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早期子宫内膜样癌手术后辅助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子宫内膜癌是妇科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逐年上升.早期(Ⅰ~Ⅱ期)子宫内膜癌中86.5%为子宫内膜样癌,Ⅰ期和Ⅱ期子宫内膜样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较高,分别90.1%和79.5%<'[1]>,但有一定的局部复发率,可达15%.对于早期子宫内膜样癌,高危因素包括手术病理分期高,深肌层浸润,组织学分级差,高龄,脉管内癌栓,肿瘤较大,子宫下段受累等口<'[2-5]>.虽然有明确依据表明手术后辅助治疗可降低复发率,但在生存率方面一直存在争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早期宫颈癌淋巴脉管间隙浸润(LVSI)与临床病理因素及预后的关系,以指导早期宫颈癌的治疗并判断预后。方法:回顾性收集280例早期宫颈癌(ⅠA2~ⅡB)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所有患者2009年1月至2012年6月于大连市妇产医院初治手术治疗,术式为经腹或腹腔镜下广泛性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切除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切除术。根据术后是否存在高危因素,进行辅助放疗或联合放化疗。采用单因素分析研究LVSI与各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进一步对单因素分析结果中与LVSI关系显著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确定其独立的危险因素。绘制生存曲线,确定LVSI对患者生存的影响。结果:①单因素分析显示:LVSI与宫颈癌组织学类型、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有关(P<0.05),与年龄、宫旁受累、病灶大小、FIGO分期无关(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LVSI是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②LVSI阳性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为74%,总生存率为80%;LVSI阴性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均为93%(P<0.05)。结论:LVSI阳性一定程度上能更早地提示淋巴结转移的潜在风险,是发生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并能显著降低早期宫颈癌患者的5年无病生存率及总生存率。LVSI阳性早期宫颈癌患者可能浸润深度更深、分化程度更差,但需更多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富含亮氨酸重复序列G蛋白偶联受体5(LGR5)在子宫内膜癌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90例子宫内膜癌及3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LGR5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结果:LGR5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63.3%)显著高于正常子宫内膜(23.3%)(P0.001)。LGR5在1/2肌层浸润组的阳性表达率(72.5%)显著高于≥1/2肌层浸润组(33.3%)(P=0.001)。LGR5的阳性表达率在年龄、病理类型、组织学分级、宫颈累及、淋巴结转移、FIGO分期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LGR5是子宫内膜癌有无肌层浸润的独立影响因素(OR=0.163,95%CI 0.034~0.772,P=0.022)。结论:LGR5在子宫内膜癌组织中表达上调,提示与肌层浸润深度相关,可能在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危险因素,为制定合理手术范围提供依据。方法:对136例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单因素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多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136例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结阳性率9.56%(13/136)。单因素分析表明Ⅰ型子宫内膜癌的组织学分级、癌灶直径大小、肌层浸润深度、脉管浸润与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显示组织低分化、肌层浸润深度≥1/2、癌灶直径≥2 cm、有脉管浸润是Ⅰ型子宫内膜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低。组织低分化、肌层浸润深度≥1/2、癌灶直径≥2 cm、有脉管浸润的Ⅰ型子宫内膜癌患者更易发生盆腔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