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的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C反应蛋白(CRP)的水平变化,与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冠心病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及临床病史,分为22例稳定型心绞痛组(A组),25例不稳定型冠心病组(B组),25例心肌梗塞组(C组)及20例正常对比组(D组),每组均测量并比较血清中GDF-15、CRP水平,并且采用Gensini积分评定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狭窄程度与GDF-15、CRP的相关性。结果 A组、B组、C组血清GDF-15水平均明显高于D组(P<0.05),B组血清GDF-15、CRP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D组(P<0.05),C组血清GDF-15、CRP水平均明显高于A、B、D组(P<0.05);血清GDF-15、CRP水平和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积分均有正相关性(P<0.05)。结论 GDF-15和CRP水平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关,斑块越不稳定,病变越重、GDF-15和CRP水平越高,对判断冠心病患者的病情程度、发展和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术前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对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734例行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冠心病患者根据术前C反应蛋白水平分为CRP≥3.0mg/L组(386例)和CRP〈3.0mg/L组(348例),记录术后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术后30d内CRP≥3.0mg/L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4.9%(19例)]高于CRP〈3.0mg/L组[4.0%(14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随访(5.2±1.8)年,CRP≥3.0mg/L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2.0%(78例)]明显高于CRP〈3.0mg/L组[12.2%(4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CRP≥3.0mg/L不能预测术后30d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但是预测术后远期心血管事件最强因子,COX分析术前CRP≥3.0mg/L是影响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其次左心室射血分数〈45%。CRP≥.0mg/L组5年实际生存率明显低于CRP〈3.0mg/L组[(90.0±1.2)%比(94.0±0.8)%,P〈0.05]。CRP≥3.0mg/L和左心室射血分数〈45%二者合并的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降低(88.0±0.4)%。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可以预测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远期临床疗效,提示血管壁的炎症程度与远期疗效相关。 相似文献
3.
高敏C-反应蛋白对心房颤动患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对心房颤动(AF)患者近期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78例脑梗死患者,根据是否合并AF分为AF脑梗死组(30例)与单纯脑梗死组(48例),并分别选取同期单纯AF患者(20例)与健康受试者(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发病后不同时间(6h内,2d,7d)的血清hsCRP值;对照组空腹采血只测定1次。结果发病后6h内AF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最高[(6.6±2.6)mg/L],明显高于单纯脑梗死组[(3.1±1.4)mg/L]与对照组([(2.9±1.0)mg/L、(2.8±0.9)mg/L];单纯脑梗死组血清hsCRP水平于发病后第2天达到高峰,但仍低于AF脑梗死组(P〈0.05),7d后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F患者发生脑梗死前可能存在血清hsCRP水平升高,血清hsCRP水平的变化是预测AF患者近期发生脑梗死的良好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5.
6.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早期心房颤动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CABG)术后早期心房颤动(AF)发生的相关因素,为探讨其相应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总结2002年3月至2007年10月间住院手术治疗的单纯CABG病例101例,按术后有否发生AF进行分组,并分别对术前、术中和术后资料进行统计和分析。统计学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结果 CABG术后早期AF的发生率为21.8%(22/101),两组比较,AF组平均年龄、体外循环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辅助呼吸时间、术后胸腔引流总量均明显大于非AF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RCA近-中段狭窄〉50%的患者AF的发生率高达81.8%。性别、心肌梗死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LVEF大小和应用洋地黄类药物与否在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BG术后AF的发生率为21.8%,77.3%发生在术后1~3d内。CABG术后AF是多因素造成的,其中一些重要的因素包括:年龄、体外循环时间、辅助呼吸时间、术后胸腔引流总量。RCA近-中段狭窄〉50%为独立危险因素。术前存在AF的患者术后依旧存在AF。采用OPCAB手术方式的患者术后AF的发生率低于CCABG。 相似文献
7.
8.
9.
心房颤动(AF)是心律失常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AF的发生存在多重机制。AF所致的卒中、心力衰竭、栓塞等并发症是严重影响AF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更加准确地对不同AF患者进行评估并对其各种并发症的发生进行风险评估和预测具有重要意义。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是一种应激反应因子,近年来已证实在多种心血管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GDP-15作为一种生物标志物发挥着抑制心肌肥大、抗心肌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并且其可以通过心肌纤维化、炎症机制等方面来影响AF的发生与发展。此外,GDF-15能抑制血小板活化、聚集,高GDF-15水平在AF患者的血栓形成、出血风险及预后方面表现出较强的预测价值。本文就GDF-15在AF发生及其并发症中的影响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摘要: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联合高敏心肌肌钙蛋白T(hs-cTnT)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后心房颤动(AF)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9年6月在我院接受OPCAB治疗的冠心病患者108例,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AF分为AF组(32例)和非AF组(76例),比较2组一般资料、心功能、OPCAB围术期指标、NLR、hs-cTnT的变化,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OPCAB后发生AF的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NLR、hs-cTnT对OPCAB后AF的预测价值。结果 AF组患者的年龄、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比例、左心房内径(LAD)、NLR、hs-cTnT、机械通气时间均高于非AF组(P<0.05)。LAD(OR=3.032,95%CI:1.614~5.696)、NLR(OR=2.186,95%CI:1.171~4.081)、hs-cTnT(OR=2.284,95%CI:1.313~3.973)升高均是OPCAB后AF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NLR和hs-cTnT对OPCAB后AF的预测价值均较高,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1(95%CI:0.685~0.877)、0.764(95%CI:0.663~0.866),最佳临界值分别为3.52、13.08 ng/L;而两者联合分析可使得预测价值进一步提升,曲线下面积为0.846(95%CI:0.767~0.925)。结论 NLR联合hs-cTnT对OPCAB后AF的预测效能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不同级别心力衰竭患者血浆中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水平,探讨其对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程度和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将50例Ⅲ、Ⅳ级心力衰竭患者分组,检测其血浆中的高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并将各级别患者的高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心功能NYHAⅣ级组患者血浆中高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较心功能Ⅲ级组明显增高。血浆中高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与患者的心功能状态有显著相关性。结论:高敏C—反应蛋白的水平可以作为临床判断心力衰竭患者病情程度和预后的预测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血清生长分化因子15(GDF15)水平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相关性。方法 将2011年3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84例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A组,27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B组,22例)、稳定性冠心病组(C组,11例)和非冠心病对照组(D组,24例),入院48 h内采集血标本,检测血清GDF15及血浆hsCRP水平。结果 A组患者血清GDF15及血浆hsCRP水平明显高于B、C、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B、C、D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GDF15与血浆hsCRP水平呈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510,P<0.01)。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GDF15水平明显升高,且与血浆hsCRP水平相关性较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浓度变化与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及硬化斑块的稳定性之间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冠心病患者90例,按照其造影结果分为单支病变组(35例)、双支病变组(35例)和三支病变组(20例),观察hs-CRP水平与冠脉病变的关系,并分析稳定型心绞痛(S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UA)组及心肌梗死(AMI)组hs-CRP水平的关系。结果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中hs-CRP浓度比单支病变组显著升高(P<0.01)。双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A组及AMI组的hs-CRP水平比SA组明显升高,AMI组比UA组显著升高。结论 hs-CRP水平与冠脉病变的程度及硬化斑块的稳定性有密切的联系,可作为冠心病患者判断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浅谈空腹血糖和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波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9,3(17):82-83
目的探讨血糖水平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对183例ACS患者,根据清晨空腹静脉血糖(FBG)水平分为A组(≤6.1mmol/L)、B组(6.2~10.0mmol/L)、C组(〉10.0mmol/L),测定各组hs-CRP,并对以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A、B、C组的hs—CRP水平分别为(4.03±1.32)、(6.76±1.66)、(12.67±3.56)mg/L,3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各组之间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左室功能不全、心源性狱死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随着FBG水平的升高,ACS患者有更高的hs—CRP水平,近期不良事件的发生增加。临床上联合检测FBG和hs-CRP水平可作为ACS患者不良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16.
17.
《实用药物与临床》2015,(12)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对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2012年2月至2014年11月收治的235例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分为观察组(118例)和对照组(117例)。所有患者均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取阿托伐他汀治疗。记录两组患者在冠状动脉介入术前和术后1、2、4周的血清hs-CRP水平,术前和术后4周的MCP-1、s Fas水平,比较肝功能变化,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术后1、2、4周,观察组患者的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观察组患者的MCP-1和s Fas水平[(245.5±75.7)、(173.4±35.6)ng/L]显著低于对照组[(674.2±67.2)、(367.6±89.4)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周,观察组患者BUN、Cr、Ccr、Cys C、GFR指标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15.25%)显著低于对照组(2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能够明显降低hsCRP、M CP-1及s Fas的水平,防止再狭窄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韩淑云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20):159-159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 78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术后采用循环系统监护、呼吸系统监护、血糖监护、心理护理等综合护理措施。观察护理效果。结果效果显著47例(60.3%),效果良好23例(29.5%),无效8例(10.3%),总有效率为89.7%。结论综合护理措施可有效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和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及hs-CRP与HbA1c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因ACS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患者80例(ACS组),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33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47例。按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27例),双支病变组(23例),j支病变组(30例)。另选择因怀疑冠心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排除冠心病的患者32例作为对照组。以液相层析法检测HbA1c浓度,以乳胶免疫增强比浊法检测hs-CRP浓度。结果ACS组和其中的单支、双支、3支病变组以及AMI组、UA组的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7.85±5.89)、(4.49±2.68)、(8.79±5.09)、(9.37±5.49)、(10.93±4.56)、(4.89±2.09)mg/L比(1.56±1.03)mg/L,均P〈0.01],HbA1c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48±1.32)%、(6.33±1.60)%、(6.54±1.68)%、(6.79±1.32)%、(6.49±1.46)%、(6.52±1.32)%比(6.32±1.20)%,均P〉0.05]。hs-CRP与病变支数、病变类型呈正相关(r=0.63,r=0.74,均P〈0.01)。HbA1c与病变支数和病变类型无相关性(r=0.09,r=0.06,均P〉0.05)?结论ACS患者中血浆hs-CRP水平升高,hs-CRP与冠状动脉病变不稳定程度具相关性。HbAIC不能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的不稳定程度。ACS急性期hs-CRP与HbA1c无相关性,HbA1c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慢性进展、累及范围相关,hs-CRP更多反映动脉粥样斑块的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研究阿托伐他汀对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2年2月期间67例在我院确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并行PCI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全部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27例,观察组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40mgqn,对照组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钙20mgqn,所有入选患者入院后经家属同意并签字行PCI治疗。结果术后4周及12周观察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显著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ACS患者PCI后使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促进hs-CRP下降,对预后有重要意义,且增加剂量无明显肌酶及肝酶升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