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amilial exudative vitreoretinopathy, FEVR)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眼病, 典型表现为周边视网膜血管分化异常、伴周边无血管区以及局部纤维组织增生, 进而牵拉形成视网膜皱襞。FEVR活动期视网膜常出现新生血管、水肿及渗出, 严重者可并发玻璃体积血、视网膜脱离等。FEVR并发孔源性视网膜脱离(rhegmatogenous retinal detachment, RRD)是青少年视网膜脱离常见病因之一。基于FEVR病变表现的多样性, 视网膜裂孔的发生及进展对手术治疗效果带来较大影响, 本研究拟分析青少年FEVR并发RRD时视网膜裂孔性状与视网膜脱离复位术疗效间的关系, 为临床上FEVR并发RRD患者的手术选择及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眼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 方法 经间接检眼镜检查确诊为ROP的84例患儿168只眼纳入研究。所有患儿均为双眼发病。其中,1期病变4只眼,2期病变52只眼,3期病变80只眼,4期病变8只眼,5期病变8只眼;急进性后部型ROP(AP-ROP)16只眼。伴有附加病变18只眼。均在全身麻醉下散瞳,采用二代广角数码视网膜成像系统行FFA检查。观察各期患眼视网膜动静脉形态特征、毛细血管充盈状态、新生血管形态和荧光渗漏情况。结果 FFA检查发现,1期病变周边部视网膜毛细血管分支增多并扩张纡曲,毛细血管末梢渗透性增加,可见少量荧光渗漏。有血管区与远端无血管区之间形成明确分界线。2期病变视网膜颞侧血管末梢分支增多并呈形似扫帚的平行分布,末端血管相互吻合形成环路,病变边缘纤维组织增生呈嵴样改变,并伴有“爆米花”现象(popcorn)。3期病变视网膜嵴继续增宽,新生血管纤维增生膜形成并突破视网膜内界膜向玻璃体方向伸展,大量荧光渗漏。嵴与远端无血管区境界清楚。4、5期病变视网膜非脱离区的血管改变与2、3期无异,脱离的视网膜部分显示为血管扩张伴荧光渗漏。伴有附加病变的患眼后极部视网膜动脉纡曲、扩张,周边部大量无灌注区,同时伴有点片状出血呈遮蔽荧光。AP-ROP患眼后极部视网膜血管纡曲、粗大,毛细血管极度扩张。而在后极部以外的视网膜仅见少数纡曲的大血管,无毛细血管形成,在无血管区边缘可见大量团状新生血管荧光渗漏。 结论 ROP患儿1~3期病变周边视网膜有血管区与无血管区分界线明显,荧光渗漏情况逐渐加重;4期及5期病变,脱离视网膜焦距显示不清楚;附加病变主要以后极部动脉纡曲为主;APROP后极部动静脉均纡曲扩张,新生血管荧光渗漏明显。  相似文献   

3.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是一种遗传性视网膜血管疾病,最典型的临床特征是周边无血管区,病情进展可导致视网膜脱离,晚期可继发白内障、青光眼、角膜混浊甚至眼球萎缩,是亚洲儿童、青少年视网膜脱离的主要原因之一。FEVR相关视网膜脱离主要通过手术治疗,包括玻璃体切除术、巩膜扣带术,有时联合视网膜光凝术、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等。手术方式选择有赖于详细的术前、术中评估,包括患眼分型、分期、纤维增殖情况和眼前段并发症等,不同分期患眼解剖及视功能预后大不相同。孔源性视网膜脱离成年患者的手术复位率较为理想,而牵拉性视网膜脱离儿童患者手术复位率相对较低。低龄、晚期患者手术难度大、预后不良,手术治疗策略存在争议。本文就FEVR相关视网膜脱离的手术治疗效果与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是一种遗传性眼科疾病,是 导致青少年视网膜脱离的原因之一。遗传方式有: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常染色体 隐性遗传或X性连锁遗传。目前与FEVR相关的致病基因有EVR1,EVR2,EVR3,EVR4。临床表 现 多种多样,其眼底特征表现为周边视网膜无灌注和新生血管形成。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 有助于诊断。需与早产儿视网膜病变、Norrie病、视网膜母细胞瘤、Coat's病等相鉴别。 通过筛查发现早期患者可使用激 光光凝或者冷凝治疗周边无血管区;对于晚期患儿主要行巩膜扣带术或玻璃体切割术,但预 后较差。近年来随着对本病分子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的深入进展,希望能够找到更加有 效的治疗方法,或者通过早期筛查、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使因为FEVR失明的患者越来越少。 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特征,评价FFA对FEVR的诊断价值.方法 经临床检查诊断为FEVR的患儿34例68只眼及其父母64名128只眼纳入本研究.所有受检者均采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前节、间接检眼镜检查眼底.患儿同时应用RetcamⅡ视网膜成像系统检查眼底,患儿父母同时行最佳矫正视力检查.根据以上检查表现,对患儿及其父母行FEVR分期.采用RetcamⅡ视网膜成像系统在全身麻醉状态下对患儿行FFA检查;用海德堡HR2眼底血管造影设备对患儿父母行常规FFA检查.观察患儿及其父母不同分期FEVR的FFA特征.结果 患儿68只眼中,正常者3只眼,占4.41%;1期4只眼,占5.88%;2期7只眼,占10.29%;3期2只眼,占2.94%;4期8只眼,占11.76%;5期44只眼,占64.71%.患儿父母128只眼中,正常者74只眼,占57.81%;1期51只眼,占39.84%;2期1只眼,占0.78%;A;5期2只眼,占1.56%.患儿FFA检查发现,1期主要表现为视网膜血管发育不完全,未发育至周边即终止,视网膜周边无灌注.2期在1期FFA表现的基础上,在视网膜异常吻合处有新生血管形成和(或)视网膜渗出异常.3期在2期FFA表现的基础上,存在玻璃体牵引诱发的周边视网膜脱离,但未累及黄斑.4期主要表现为累及黄斑的视网膜脱离.5期主要表现为全视网膜脱离.患儿父母FFA检查发现,1期主要表现为视网膜血管近赤道部突然中止,出现周边无灌注区.2期在1期FFA表现的基础上,在视网膜无灌注区附近有动静脉短路和新生血管形成和(或)视网膜下渗漏.5期主要表现为眼球萎缩.结论 不同分期的FEVR存在不同程度的FFA特征表现;FFA检查可以发现FEVR患者的早期眼底改变,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iagnostic value of 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for familial exudative vitreoretinopathy(FEVR).Methods 34 children(68 eyes)with FEVR and 64 parents(1 28 eyes)were included.All the clients were received examinations of slit-lamp biomicroscopy and indirect ophthalmoscopy.Meanwhile the children were examined by Retcam Ⅱ,the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of parents were recorded.The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were classified according to the ocular findings.Among 68 eyes of children,3 eyes(4.41% )were normal,4 eyes(5.88% )were in stage 1,7 eyes(10.29% )were in stage 2,2 eyes(2.94% )were in stage 3,8 eyes(11.76% )were in stage 4 and 44 eyes(64.71% )were in stage 5.Among 128 eyes of parents,74 eyes(57.81% )were normal,51eyes(39.84% )were in stage 1,1 eyes(O.78% )were in stage 2 and 2 eyes(1.56% )were in stage 5.FFA was performed on the children with RetcamⅡunder anesthesia and on the parents with HR2 in order to observe the FFA characteristics in different stage.Results FFA characte ristics in children included uncompleted vascularization of the periphery,peripheral avascular zone(stage 1);neovascularization and/or peripheral subretinal and intraretinal exudation(stage 2);subtotal retinal detachment with attached foyea (stage 3);subtotal retinal detachment with detached foyea(stage 4)and total retinal detachment(stage 5).FFA characteristics in parents included abrupt cessation of the peripheral retinal capillary network and a peripheral avascular zone(stage 1); abnormal peripheral arteriovenous shunts, neovascularization or exudation(stage 2)and atrophia bulbi(stage 5).Conclusions FEVR in different stage has different FFA characteristics.FFA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early diagnosis of FEVR.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急进性后部型早产儿视网膜病变(AP-ROP)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效果。 方法回顾分析18例AP-ROP患儿35只眼的临床资料。暗室条件下,采用双目间接检眼镜配合28 D透镜、巩膜压迫器、广角数码视网膜成像系统(RetCam)检查所有患儿视网膜并记录病变。所有患儿在确诊后12 h内,采用半导体倍频532 nm波长激光,应用双目间接检眼镜激光输出系统对病变周边部视网膜无血管区进行激光光凝。其中,因激光光凝治疗后病变继续进展再行玻璃体手术治疗者13只眼,占37.1%;单纯行激光光凝治疗者22只眼,占62.9%。治疗后随访6个月~5年,平均随访时间为23.5个月。观察视网膜病变的转归。结果 所有患眼均为后极部病变,位于1区或2区的后部。4个象限的视网膜血管高度扩张纡曲,难以区分视网膜小动静脉,出现视网膜内血管短路、动静脉弓;视网膜无血管区和血管化区域边界不清,新生血管网呈扁平形态,不易识别;无明显的分界线或嵴等典型病变形成。单纯行激光光凝治疗的22只眼,治疗后血管形态及走向趋于正常,病变消退,无血管区光凝斑均匀覆盖。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的13只眼,激光光凝治疗后玻璃体在后极部环形增生收缩引起牵拉性视网膜脱离。手术治疗后视网膜复位8只眼;玻璃体渗出及出血,视网膜未复位5只眼。结论 AP-ROP临床表现特殊。及时激光光凝治疗可使大部分患眼病变消退。激光光凝治疗后病变继续进展者行早期玻璃体手术干预,可使大部分患眼视网膜复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初发期Vogt-小柳原田病(VKH)的眼部表现及其影像特征。方法收集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眼科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4月就诊的17例(34只眼)初发期Vogt-小柳原田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所有患者进行常规眼底检查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其中8例(8只眼)同时行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结合患者病史进行综合回顾性分析。结果眼底检查和FFA检查显示所有患者均为双眼发病。FFA显示17例(33只眼)视乳头周围及后极部多发针尖样荧光素渗漏,晚期荧光素渗漏增强呈多湖状荧光素积存。其中视乳头周围毛细血管扩张、荧光素渗漏及视乳头边界不清者7例(14只眼);视乳头边界清及晚期荧光素着色者10例(20只眼)。1例(1只眼)仅表现为视乳头周围毛细血管扩张、荧光素渗漏及视乳头边界不清,但视网膜和脉络膜无荧光素渗漏。1例(1只眼)可见视乳头向周边部发散的放射状及条纹状低荧光。对8例(8只眼)分别进行视乳头周围及黄斑区、中周部频域OCT,显示视乳头周围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黄斑区和中周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呈多发浅脱离及神经上皮内囊腔。结论眼底检查发现视乳头充血、视网膜水肿皱褶及视网膜浅脱离的患者,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多可见视乳头周围及后极部、中周部呈多发强荧光斑点,晚期荧光素渗漏增强且扩散融合呈多湖状荧光素积存;OCT检查可见视乳头周围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后极部及中周部视网膜神经上皮多发浅脱离及神经上皮内囊腔。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几种先天性视网膜血管变异的临床特征,以便与常见视网膜疾病的鉴别诊断。方法:对通过眼部检查诊断为先天性视网膜血管变异的11例16眼患者进行眼底彩色照相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检查。结果:患者11例16眼的血管变异明显位于视网膜后极部。先天性视网膜血管变异有4种类型:(1)先天性视网膜粗大血管1例1眼;(2)先天性视网膜血管迂曲6例11眼;其中先天性视网膜静脉迂曲3例6眼,先天性视网膜动静脉迂曲1例1眼,先天性视网膜小动静脉迂曲2例4眼;(3)先天性视盘血管袢3例3眼;(4)先天性视网膜血管异行1例1眼。并发视网膜出血有4例4眼。结论:先天性视网膜血管变异常可发生在视网膜动脉或静脉,可表现为单眼,多见于视网膜后极部,部分患者可诱发视网膜出血,有别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或其他常见视网膜血管性疾病。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激光光凝术后嵴前部分无血管化区的临床转归,为ROP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前瞻性随访观察2014-06/2016-06由我院ROP筛查协作组在门诊以及NICU床旁筛查发现并进行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的患儿186例372眼,激光光凝术后嵴前存在部分无血管区的患儿26例32眼,其中男17例18眼,女9例14眼,平均出生胎龄(29.4±0.4)周,平均出生体质量1222.8±70.3g,阈值前1型10例12眼,阈值期12例14眼、急性进展性后极部型4例6眼,分别于激光术后1、3、8、12 wk行Retcam眼底照相复查,观察病变嵴、嵴前无血管区以及附加病变的消退情况.随访中如发现病变嵴或附加病变加重,则给予补充视网膜激光光凝或行玻璃体腔抗VEGF治疗,直至病变嵴和附加病变完全消退,病情稳定.结果:患儿26例均在激光术后1 wk复查时发现病变嵴前无血管区,但附加病变减轻,病变嵴由3期向2期、1期消退,阈值前1型消退最明显;3 wk复查时27眼(84%)病变嵴为1期或不明显、无血管区逐渐缩小,视网膜血管向周边发育;5眼(16%)无血管区缩小不显著,附加病变(+~++),病变嵴3~4期、或伴有出血,其中3眼(9%)为阈值期病变患儿,2眼(6%)为急性进展性后极部型患儿,遂及时给予补充视网膜光凝;8 wk复查,未补充视网膜光凝的27眼嵴前无血管区已血管化,嵴及附加病变消退;补充光凝中3眼(9%)病情得到控制、稳定,其中阈值期2眼、急性进展性后极部型1眼,2眼(6%)嵴上新生血管消退不明显、附加病变依然存在,其中阈值期1眼、急性进展性后极部型1眼,故给予玻璃体腔抗VEGF治疗,12 wk复查时见附加病变、病变嵴消退,视网膜血管向颞侧走形稍僵直.结论:视网膜激光光凝是ROP治疗的有效方法,光凝术后嵴前部分无血管区多可自行发育完善.对于少数激光术后病情活动的阈值期及急性进展性后极部型嵴前部分无血管区需及时补充激光光凝治疗,必要时可联合玻璃体腔抗VEGF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 )的临床特征及眼底血管造影表现。 方法 回顾分析12例PCV患者12只眼的眼底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其5例5只眼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资料。 结果 12只眼均可见深层和(或)浅层出血,黄色脂质渗出。其中6只眼病变处见橘红色病灶,2只眼伴视网膜前出血。FFA检查,静脉期6只眼橘红色病灶内点状荧光,4只眼病变处可见脉络膜血管网。晚期均见息肉状强荧光点荧光素渗漏,2只视网膜前出血眼晚期未见荧光素渗漏。ICGA检查,12只眼晚期见强度不等、簇状或孤立的息肉状扩张灶,4只眼显示明显的脉络膜血管网。OCT检查,4只眼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脉络膜毛细血管高反射层呈穹窿状隆起,1只眼无改变。 结论 PCV眼底多见黄斑区出血性和(或)浆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RPED)和(或)神经上皮脱离,黄色脂质渗出。FFA及ICGA检查可见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及末梢膨大息肉状扩张灶。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20:310-312)  相似文献   

11.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治疗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激光光凝和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的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7年1月至2005年8月 期间临床诊断的FEVR患者17例32只眼的临床资料。根据患眼病变轻重程度不同选择治疗方法 ,其中7只眼(1期2只眼、2A期1只眼和2B期4只眼)采用周边视网膜激光光凝治疗,治疗后随访 6~10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0.29个月。13只眼(3B期2只眼、4A期1只眼、4B期6只眼和5A期4 只眼)采用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手术后随访3~72个月,平均随访时间23.19个月;另外 12只眼因病变太严重、年龄及家属选择等原因未接受治疗。 结果 接受激光光凝治疗的7只眼随访期间病情稳定,视力保持不变。接受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治疗的13只眼,除1只眼外12只眼黄斑区均达到解剖复位。9只眼手术后视力提高,3只眼手术后视力保持不变,1只眼视力检查不合作。 结论 激光光凝能控制FEVR病情发展;玻璃体视网膜手术有利于促进FEVR患者视网膜复位和提高视力。两种治疗方法是治疗FEVR的有效手段。 (中华眼底病杂志,2006,22:302-304)  相似文献   

12.
李毅斌  郝琳娜  陈长喜  顼晓琳  王鑫  张莉 《眼科》2010,19(4):264-266
目的观察急性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KH综合征)频域相干光断层扫描(Spectralis OCT)黄斑区结构改变特征。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连续收集北京同仁医院急性期VKH综合征确诊病例10例(20眼)。方法所有病例均接受详细的病史采集,以及视力、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等检查。频域OCT检查于就诊当日完成,此后每2—7日进行定位随诊模式OCT扫描,直至患者黄斑区视网膜完全复位。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OCT阅片诊断由同一名眼底病医师独立完成。主要指标定性描述OCT下黄斑区视网膜各层结构变化特点。结果间接检眼镜下所有VKH综合征患者均可见后极部多湖状浆液性视网膜脱离。OCT检查显示4例8眼(40%)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型改变,2例4眼(20%)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外层劈裂型改变,4例8眼(40%)呈混合型改变。结论急性VKH综合征患者黄斑区多湖样浆液性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与视网膜神经上皮外层水肿或劈裂的共同结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色素失禁症(IP)患者的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特征及其辅助治疗的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9-03/08确诊的IP患儿10例18眼的临床资料纳入研究,均为女性患儿,就诊年龄2周~42月龄,详细记录患儿的病史及家族史,均行眼底彩色照相及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纳入患儿眼底检查结果提示:1期病变1例1眼,FFA提示视网膜散在异常血管,晚期无渗漏,定期随访。2期病变4例6眼,FFA提示视网膜可见异常血管吻合,无明显新生血管生成,均行视网膜光凝。3期病变7例9眼,FFA提示视网膜新生血管荧光渗漏、视网膜前出血性荧光遮蔽,均行玻璃体腔注药(雷珠单抗注射液2mg∶0.2mL,注射量每眼0.25mg/0.025mL)联合视网膜光凝;其中2例为单眼发病,对侧眼正常。4期病变2例2眼,4a期病变1眼,FFA显示视盘、黄斑向颞侧牵拉连至周边部视网膜、局部浅脱离,行玻璃体切割手术;4b期病变1眼,眼前节照相提示晶状体后白色机化膜,眼部B超提示视网膜脱离,行玻璃体切割手术。结论:初步证实了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可辅助IP相关性视网膜病变的分期及治疗,对其治疗随访有指导意义,但对于各期病变的治疗目前尚无统一标准,有待更多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特征,探讨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进一步分型的必要性。方法:回顾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1450例BRVO患者,依荧光眼底像确定患者阻塞点位于动静脉交叉处2~3级以上者56例56眼,对其视网膜无灌注区大小,新生血管等情况进行观察。结果:患者56例56眼,占BRVO患者总眼数的3.9%,其中视网膜2级动静脉交叉阻塞者29眼,3级动静脉交叉阻塞者18眼,3级以上动静脉交叉阻塞者9眼。荧光视网膜像显示56眼中42眼存在阻塞所属区域小片无灌注区低荧光,16眼有新生血管性高荧光,未见玻璃体积血,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及牵拉性视网膜脱离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临床视网膜动静脉交叉处2~3级以上BRVO者有别于常见的BRVO,其视网膜损害范围轻,出血范围小,程度轻,且无灌注区面积小,发生新生血管密度低,此类患者有必要单独列出,BRVO值得进一步分型,以促进临床的诊治。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并发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并发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一般情况及视力、眼压、眼底、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眼部超声波等检查资料.结果15例患者中,男性8例,女性7例;年龄18~42岁,平均25岁.5例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就诊时的视力:光感至0.05.眼底检查显示全视网膜散在出血、视网膜静脉迂曲,黄斑区有明显的水肿和出血,在水肿和脱离区的边缘可见大片渗出.坐位时视网膜脱离为2~5个钟点范围.全部患者均未见视乳头血管吻合支的形成.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显示大片出血遮蔽荧光或可见后极部毛细血管无灌注区.超声波测量有5只眼平均眼轴长为22.98 mm.结论渗出性视网膜脱离是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少见、严重并发症.多见于青年患者,易并发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其眼底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具有特征性.  相似文献   

16.
家族性渗出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FEVR)是一种遗传性玻璃体视网膜疾病,主要临床特点为周边视网膜血管发育异常,眼底检查的特征性改变包括周边视网膜无血管区、血管分支增多以及异常吻合等。其临床表型多样,可无明显症状,易被漏诊,也可表现为视网膜脱离、视网膜皱褶、玻璃体积血等,给患者的视力造成严重影响。以往多认为FEVR是一种罕见病,但近来在新生儿眼底筛查中发现FEVR的发病率可达1%。目前FEVR的诊断主要通过其临床特点、眼底荧光素造影、致病基因检测等途径。广角眼底照相技术具有无创、快速便捷等特点,可应用于FEVR患者的快速筛检和诊断。本文总结了FEVR的临床特点和诊断方法及广角眼底照相在FEVR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眼挫伤所致黄斑损害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rence tomgraphy,OCT)图像特征。方法 对64眼经检眼镜或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诊断为眼挫伤美斑损害者进行OCT检查,观察其图像特征。结果 5眼表现为神经上皮浆液性脱离;4眼表现为神经上皮层问水肿;4眼表现为出血性包素上皮脱离;6眼表现为视网膜内出血;8眼表现为神经上皮层变薄;3眼表现为黄斑区增生膜形成:26眼表现为黄斑区裂孔形成,其中24眼为全层裂孔,仅2眼为板层裂孔;1眼为视网膜脱离;7眼黄斑区0cT图像未发现明显异常。结论 眼挫伤黄斑损害的OCT图像可以提供黄斑区解剖结构改变的重要信息,有助于对病变进行诊断、评估及追踪观察。  相似文献   

18.
于广委张伟  魏小娟 《眼科》2022,31(4):324-324
男,32岁。双眼视物不清10天就诊。既往高血压病史5年,血压256/160 mmHg。双眼视力0.4,眼压右眼14.8 mm Hg,左眼15.3 mm Hg。双眼前节未见异常,玻璃体轻度混浊。眼底像:双眼视乳头水肿,边界不清,动脉血管极细,反光增强呈白线状,管径不均,部分闭塞,静脉血管轻度迂曲,动静脉比1:2~1:3,散在火焰状、点片状出血,视盘周围散在棉絮斑,后极部大片硬性渗出(图A、B))。OCT示双眼黄斑区局限性渗出性视网膜脱离(图C、D)。诊断:双眼高血压视网膜病变4级。  相似文献   

19.
黄斑区为视网膜后极部上下血管弓之间的区域,其结构及微循环变化具有重要临床意义,视网膜静脉阻塞、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及视网膜动脉阻塞与黄斑区密切相关,上述各疾病病理机制不同,导致黄斑区结构及微循环变化有所不同。相干光层析血管成像术(OCTA)可定性或定量评估黄斑中央视网膜厚度(CMT)、无血管区面积(FAZ)、非圆度指数(AI)及血管密度(VD)、长度和直径。应用OCTA,对比不同视网膜血管性疾病黄斑区结构及微循环变化,不仅可以评估各疾病的病情程度及预后,而且有助于探究不同疾病在黄斑区同一性及差异性的表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医原性视网膜血管阻塞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的特点.设计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北京同仁医院眼科中心2002~2005年门诊诊断的医原性视网膜血管阻塞患者9例9眼以及非医原性视网膜血管阻塞患者16例16眼.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FFA检查.比较医原性及非医原性视网膜血管阻塞患者视网膜动静脉循环时间.主要指标动脉充盈出现时间、动脉充盈完成时间、静脉出现层流时间、静脉充盈完成时间.结果 医原性巾央动脉阻塞(4例)及非医原性中央动脉阻塞(12例)FFA表现的视网膜动脉充盈完成时间分别为(79.33±87.04)秒、(19.20±4.61)秒,视网膜静脉充盈完成时间分别为(128.07±149.11)秒、(33.16±15.34)秒.医原性(4例)及非医原性(4例)中央动脉阻塞合并中央静脉阻塞FFA表现的视网膜动脉充盈完成时间分别为(2)1.67±371.26)秒、(30.07±17.26)秒,视网膜静脉充盈完成时间分别为(232.43±358.52)秒、(48.81±11.64)秒.医原性眼动脉阻塞(1例)FFA表现为脉络膜背景荧光及中央动静脉充盈迟缓,血管出视盘后荧光素充盈中断,至晚期10分钟后仍不充盈,视网膜周边广泛无灌注区.结论 医原性视网膜血管阻塞的视网膜动脉、静脉的充盈较非医原性者可能更迟缓.(眼科,2008,17:265-26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