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股骨干性标本研究前交叉韧带(ACL)股骨止点的形态、位置及大小,提出新的形态学分类,为临床重建ACL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67副已知性别成人股骨干性标本的ACL股骨止点进行解剖研究。测量ACL股骨附着点的面积、形态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应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CL股骨止点面积:男(104.4±30.8)mm2,女(81.4±29.1)mm2,性别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ACL股骨附着区形态中椭圆形49例,占36.6%,新月形39例,占29.1%;圆形20例,占14.9%;长条形17例占12.7%,不规则形9例,占6.6%。[结论]ACL股骨止点有椭圆形、新月形、长条形、不规则形等多种形态,股骨止点面积有性别差异,重建ACL应结合股骨附着区的形态、位置、大小、性别等特点进行个体化重建。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CT及MRI扫描重建正常人群膝关节ACL股骨止点,为解剖重建ACL准确定位股骨止点提供临床解剖学数据。[方法]对46名志愿者双侧共92个膝关节进行CT及MRI扫描,测量ACL股骨附着点的面积、形态以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并进行性别间比较。[结果]男性ACL股骨止点面积(103.6±13.0)mm2显著大于女性(86.5±11.6)mm2(t=6.637,P=0.000);后距(4.1±1.7)mm长于女性(2.9±1.2)mm(t=3.992,P=0.000);远距(5.4±1.3)mm长于女性(4.0±1.3)mm(t=5.338,P=0.000);内距(2.3±1.3)mm与女性(2.3±1.3)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30,P=0.742)。男性ACL长轴角(13.3±5.8)°与女性(10.9±6.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67,P=0.065)。[结论]ACL股骨止点有多种形态,股骨止点面积有性别差异,重建ACL应结合股骨止点的形态、位置、大小、性别等特点进行个体化重建。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修复膝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固定方法及疗效。方法1999年5月-2003年7月,共完成镜下修复固定32例,男22例,女10例,新鲜骨折24例,陈旧性骨折8例。应用立体骨隧道导向器,镜下携线2次平行穿越前交叉韧带基底部,经骨折块两侧骨隧道,分别诱导钢丝及PDS线穿越骨隧道-前交叉韧带基底部-骨隧道,在骨隧道外口将PDS线拉紧打结,然后拧紧钢丝固定,完成骑跨式三维固定法。结果 27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2.8个月,据Lysholm's评价标准,膝关节功能从术前的45分提高到术后的98分。结论 本操作通过穿越前交叉韧带的三维固定,固定可靠、骨折块不易旋转、术后功能恢复快,是值得临床推广的微创修复术式。  相似文献   

4.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是膝关节运动学和生物力学的重要结构,主要约束和限制胫骨前移,对外翻和内翻应力也有一定作用,除此之外,它还限制了胫骨平台向内旋转.前交叉韧带存在2个功能束且目前争议不大,即前内侧束(anteromedial bundle,AM)及后外侧束(post...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双源CT(DSCT)三维重建前交叉韧带(ACL)股骨止点的印迹技术,尝试建立适用于关节镜下ACL解剖双束重建定位及测量系统,为临床实现个体化重建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30名志愿者,对其双膝关节进行DSCT扫描,64排工作站(GE,Volume Share2-AW4.4版本软件)三维重建膝关节股骨外髁内侧壁三维模型,观察、圈画、标定ACL股骨止点双束印迹,定位股骨远端与股骨外髁滑车相交点O点;尝试测量ACL印迹长、短轴,两束中心点距离与股骨干之间夹角,双束中心点距离及印迹边缘至股骨髁软骨缘的距离等. 结果 采用DSCT技术再现的ACL股骨止点印迹为一凸起、平坦、形态不规则、灰度一致但与周围不同的区域;在股骨外髁三维模型上,成功建立了适用于关节镜下ACL解剖双束重建的“三点两角”定位系统.印迹长轴平均为(16.5±1.8) mm,印迹短轴平均为(8.0±1.3)mm,印迹角度平均为8 3°±4.9°,双束中心点距离平均为(7.8±1.0) mm,印迹边缘至股骨软骨远端最近距离平均为(1.6±1.5) mm,印迹边缘至股骨软骨后缘最近距离平均为(1.7±0.9)mm. 结论 采用DSCT三维重建技术可清晰重建ACL股骨印迹;ACL股骨止点自然印迹形态、位置存在个体化差异,“三点两角”定位法更适用于关节镜下定位,实现ACL解剖个体化重建.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解剖同一个体的左右侧前交叉韧带(ACL)胫骨骨性止点,对比双侧形态及大小是否存在差异,以验证能否使用对侧ACL胫骨骨性止点资料进行计算机辅助系统下的ACL胫骨隧道个性化重建。方法收集10例行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的胫骨平台标本,对ACL胫骨残端纤维进行解剖,观察左右侧胫骨骨性止点的形态,测量该骨性止点的长度、宽度、深度、面积,对比左右侧ACL胫骨骨性止点的差异。结果左右侧ACL胫骨止点的长度、宽度、深度、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且长度(r=0. 820,P=0. 004)和面积(r=0. 802,P=0. 005)呈显著相关性;但在外观形态方面差异较大。结论支持使用对侧ACL胫骨骨性止点的形态学测量结果作为计算机辅助系统下ACL胫骨隧道重建的参考资料,但在移植物形态选择方面,不建议将对侧ACL胫骨骨性止点的形态外观作为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7.
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对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研究不断深入,对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的解剖研究、分类、诊断和治疗技术得到很大的发展。过去认为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不易解剖复位及维持复位的原因是软组织嵌入,目前认为也与ACL的回缩及外侧半月板牵制的复合力量密切相关。传统分类方法以Meyers and McKeever为准,而国内赵金忠提出新的分类方法及诠释。治疗上以前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现多在关节镜下行复位固定,而固定方式也多种多样,如克氏针固定法、螺丝钉固定法、丝线固定法等,对各种固定方式的力学特点及对比也有了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双源CT(DSCT)三维重建前交叉韧带(ACL)股骨止点,测量双束止点印迹,为临床实现解剖重建提供依据.方法 对55名志愿者双侧共110个膝关节进行DSCT扫描,其中男32名,女23名;年龄20~ 50岁,平均28岁.64排工作站三维重建膝关节股骨外髁,再现股骨外髁内侧壁ACL印迹,测量并比较不同性别及不同膝关节侧别印迹角、长短轴、印迹边缘至周围软骨的距离,以及双束中心点距离等.结果 110个膝关节的印迹角平均为6.8°±4.6°,印迹长轴平均为(16.8±1.7) mm,印迹短轴平均为(7.5±1.4) mm,印迹边缘至股骨软骨后缘最短距离(DPCM)平均为(1.9±1.0) mm,印迹边缘至股骨软骨远端最短距离(DDCM)平均为(1.5±1.3) mm,双束中心距离平均为(8.0±1.0)mm.男性左、右侧膝关节印迹角、印迹长轴、印迹短轴、DPCM、DDCM及双束中心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女性左、右侧膝关节印迹角、印迹长轴、印迹短轴、DDCM及双束中心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左、右侧DPC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性膝关节印迹角、印迹短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男、女性印迹长轴、DPCM、DDCM及双束中心距离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CT对正常人群ACL股骨止点自然印迹的测量结果可靠,具有代表性.ACL股骨止点自然印迹角、双束中心点距离以及与印迹至周围软骨距离等形态、位置参数存在个体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分型治疗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手术方法和疗效。方法关节镜下分型治疗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26例,13例采用空心钉内固定,2例患儿采用丝线固定,11例采用钢丝固定。结果 26例获平均19.8(6~36)个月随访。术后3个月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平均(93.52±2.27)分,术后1年平均(96.20±1.58)分。结论关节镜下分型治疗A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具有创伤小、固定可靠、并发症少等优点,可有效重建膝关节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自制定位器在前交叉韧带(ACL)止点撕脱骨折复位及固定中的定位价值。方法笔者自2012-01—2014-12采用关节镜下即时自制定位器定位对骨折块复位及固定30例ACL止点撕脱骨折(试验组),与同期关节镜下使用传统胫骨前交叉定位器定位30例(对照组)比较,术后观察骨折原位复位情况,评价2组膝关节功能。结果2组获得随访3~36个月,平均18.3个月,术后2组骨折达解剖复位者均为29例,骨折均达到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3.8(3~6)个月,末次随访疗效按膝关节功能HHS评分标准:试验组优16例,良13例,可1例,优良率达96.7%,对照组优15例,良13例,可1例,差1例,优良率93.33%。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368,P=0.713)。结论关节镜下采用自制定位器进行ACL止点撕脱骨折复位及固定,疗效满意,自制定位装置是一种有效、即时、微创、简便、安全的定位器具。  相似文献   

11.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止点定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比较不同临床结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骨隧道止点位置的差异,探讨理想骨隧道的影像学位置。[方法]选择55例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病例,对过伸位X线侧位片测量并分别计算股骨、胫骨止点及Blumensaat线的胫骨平台投影点相对位置。根据临床结果不同分两组对上述资料分析影像表现差别。[结果]股骨侧止点位置在不同临床结果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胫骨止点位置和Blumensaat线投影点位置组间无差异性。胫骨止点均位于Blumensaat线投影点之后。[结论]股骨侧止点位置偏前临床效果较差,大致位于Blumensaat线距股骨外侧髁前缘交点的65%-69%之间。胫骨侧止点在伸直位Blumensaat线胫骨投影点之后,大致位于胫骨平台前后直径距前缘38%-41%之间。术前进行患膝关节的过伸位X线片检查,并测量Blumensaat线的胫骨投影位置,有助于为术前胫骨止点定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前内束及后外束股骨止点的解剖位置,找到确定ACL前内束和后外束股骨止点的简单可行的方法,为双束重建ACL手术中的股骨骨道定位提供理论支持。方法解剖18个新鲜膝关节标本(25~45岁)的股骨端前内束和后外束的足迹,以标定前内束和后外束股骨止点中心点的位置。在屈膝90°位,测量ACL前内束及后外束股骨止点中心点距股骨髁间窝外侧壁前方、后方和下方软骨缘的距离。再对测量数据进行评估和对比。结果 ACL后外束股骨止点中心点距离股骨前方软骨缘(8.55±1.33)mm,距离股骨后方软骨缘(8.65±1.54)mm,二者间无统计学差异(t=-0.191,P〉0.05);而ACL后外束股骨止点中心点距离股骨下方软骨缘(5.11±0.79)mm。ACL前内束股骨止点中心点距离股骨前方软骨缘(14.95±2.06)mm,距离股骨后方软骨缘(6.08±0.88)mm,二者间有统计学差异(t=16.633,P〈0.01);而ACL前内束股骨止点中心点距离股骨下方软骨缘(9.10±1.55)mm。结论膝关节屈膝90°时,ACL后外束的股骨止点中心点位于股骨髁间窝外侧壁距离下方软骨缘5mm的高度,并处在与前方和后方软骨缘几乎等距的位置。而ACL前内束的股骨止点中心点位于股骨髁间窝外侧壁距离下方软骨缘9mm的高度,并处在前后连线大约后1/3的位置。在ACL双束重建的手术中,应用本研究的结果能够简单、快捷地确定ACL前内束和后外束股骨骨道位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估交叉韧带胫骨止点骨折的微创手术治疗的方法 与疗效.方法 对前交叉韧带(ACL)胫骨止点骨折采用关节镜下Ethibon缝线固定12例,后交叉韧带(PCL)胫骨止点骨折采用后内侧小切口行空心钉固定9例.结果 随访3~15个月,平均6.5个月,术后骨折复位满意,骨折愈合良好,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按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平均(90.1±5.1)分.结论 用微创的方法 对ACL胫骨止点骨折采用关节镜下缝线固定,PCL胫骨止点骨折采用后内侧小切口行螺钉固定方法 简单,创伤小,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正常人股骨外髁形态特点与前交叉韧带(ACL)股骨足迹形态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术中ACL个性化解剖双束重建的设计策略。方法60例成年膝关节标本,常规解剖膝关节测量股骨ACL纵轴长度,观察股骨外髁内侧面的形状,测量ACL股骨足迹中轴长度与股骨干之间的夹角。结果(1)人类股骨外髁内面大致分为三角形、梯形、过度形三种形态;(2)ACL股骨足迹纵轴长度以三角形最短,过渡型次之,梯形最长;(3)ACL中轴与股骨干夹角有分别为:三角形:(28.6°±2.2°);过度型:(19.8°±1.9°);梯形:(5.3°±1.3°),三者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F=2.367,P〈0.01)。结论股骨外髁形态决定了ACL足迹轴线角度,对临床个体化ACL双束重建的设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股骨髁间前交叉韧带撞击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股骨髁间前交叉韧带撞击症薛庆云黄公怡股骨髁间前交叉韧带撞击症是指在膝关节屈伸活动的正常范围内发生的股骨髁间窝与前交叉韧带撞击、磨损,产生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一种病理现象。1977年Norwod和Cros[1]研究发现,在膝关节最大伸直位时膝关节前交叉韧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下可吸收缝线套扎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疗效.方法 2010年7月~2013年5月,对18例儿童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在关节镜下应用可吸收缝线套扎固定骨折块.结果 术后X线示所有骨折复位满意.18例随访3~15个月,平均8个月.术后3个月X线片示骨折均愈合,17例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查体均为阴性,1例前抽屉试验阴性,Lachman试验弱阳性,所有患者膝关节活动度正常,未发现影响骨骺发育现象.结论 关节镜下可吸收缝线套扎治疗儿童前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具有创伤小,恢复快,成本低廉,无须再次手术等优点,是一种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关节镜下缝线固定和双排锚钉固定治疗胫骨髁间撕脱骨折的临床结果,并比较膝关节功能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纳入2015年1月至2021年6月厦门大学附属成功医院收治的60例Meyers-McKeeverⅢ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术前三维CT证实均为Meyers-MckeeverⅢ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手术均由同一位主任医师完成。其中采用关节镜下缝线固定28例,男20例,女8例;年龄21~50岁,平均(30.10±3.20)岁;受伤至手术时间5~8 d,平均(6.80±0.50) d。采用关节镜下双排锚钉固定32例,男21例,女11例,年龄20~51岁,平均(31.30±2.50)岁;从受伤至手术时间4~9 d,平均(7.20±0.70) 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受伤至手术时间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手术时间、Lysholm膝关节评分、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 IKDC)膝关节功能主观量表评分和Kneelax检测,评估关节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量并研究标准膝关节侧位X线片上前交叉韧带(ACL)股骨止点的相关骨性标志数据,为临床ACL重建提供参考。方法对10例成人膝关节标本进行解剖观察,标记ACL股骨止点前内侧束和后外侧束,摄标准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利用图像分析软件测量两束止点中心(前内侧束为A点,后外侧束为B点)与股骨后髁弧形中心(i点)的距离,测量A点与过顶点、B点与过顶点的距离。结果解剖观察表明,ACL在中段根据其纤维走行及屈伸过程中的松紧变化,较易分为2束。A点与i点的距离为3.08~7.33(5.40±1.56)mm,B点与i点的距离为3.42~7.15(5.40±1.31)mm,A、B点与i点的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8,P=0.848)。A点与过顶点的距离为7.60~12.40(9.90±1.60)mm,B点与过顶点的距离为13.50~18.60(15.70±1.70)mm。结论股骨外髁弧形中心(单束重建等长点)与ACL前内侧束、后外侧束中心等距,支持单隧道双束重建ACL的理论要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对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手术中股骨骨道定位理念和定位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广泛查阅国内外关于ACL重建术中股骨骨道定位理念及定位方法的研究文献,并对其归纳和总结。结果 股骨骨道位置是决定ACL重建术预后的关键因素。ACL重建术股骨骨道定位理念经历了等长重建、解剖重建、Ribbon-like理论、I.D.E.A.L.理论和类等长重建理论。股骨骨道定位技术也随着对ACL解剖及生物力学的深入研究而不断变化,每种骨道定位技术各有优缺点。Over-The-Top(过顶位)技术目前主要用于ACL的翻修;时钟面定位法由于误差较大、稳定性差、可复性低,基本已不使用;骨性标志定位法(股骨外侧髁的住院医师嵴和分叉嵴、外侧髁后软骨缘顶点)由于解剖标志较为恒定,临床上多采用此法;X线透视下象限法由于术中实施较为繁琐,主要用于学术研究和术后骨道评估;计算机导航辅助骨道定位精确性高,避免了人为因素对骨道定位的影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3D打印辅助定位骨道技术定位精确,可复性高,学习曲线短。结论 ACL重建术股骨骨道定位理念历经多次演...  相似文献   

20.
对26例前交叉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在关节镜下使用缝线8字打结空心钉固定治疗,同时制定系统的康复锻练计划,包括术前心理指导,早期进行股四头股等长收缩锻炼、踝泵锻炼、直腿抬高及腘绳肌等长练习;术后及时观察患肢情况,教会卡盘可调式支具应用方法;麻醉期后即指导功能锻炼。结果26例随访6~18个月,所有患者屈伸膝关节活动度正常,术后半年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90~96分。提示加强康复护理对促进患者膝关节功能康复的作用极其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