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发育期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易感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和了解广州管圆线虫幼虫对不同发育期福寿螺感染的差异。 方法 将实验室饲养的子1代福寿螺按体重分为4个等级,分别为螺苗级、仔苗级、中螺级和成螺级。应用福建同一来源并经实验室传代的广州管圆线虫I期幼虫分别感染4级螺,观察比较其感染率、感染死亡率、感染度、III期幼虫(感染期幼虫)大小和幼虫在螺体的发育速度及分布情况。 结果 4级螺均能被广州管圆线虫感染,其感染率在76%和100%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螺级越小感染死亡率越高。中螺级的感染度较高,体内超过100条幼虫的螺数也较多。螺级间螺体幼虫发育状态基本相似。各级螺中的III期幼虫大小及III期幼虫出现前期和盛期均无明显差异(P>0.05)。幼虫广泛分布于螺体各脏器与肌肉等处,但以肺与肌肉中居多。各级螺内III期幼虫均能成功感染大白鼠。 结论 不同发育期福寿螺对广州管圆线虫均易感而相容,螺级间螺体幼虫发育状态基本相似。螺苗级和仔苗级福寿螺在传播广州管圆线虫病中的潜在危害应予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2.
不同数量血吸虫毛蚴感染钉螺后感染螺逸蚴的计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以1、5、10、20和40只5组不同数量的血吸虫毛蚴分别感染单只阴性钉螺后,对钉螺感染率、感染螺的逸蚴率,逸蚴量及存活时间等进行观察,结果进一步证实了钉螺感染率的高低与毛蚴数量的多少呈相一致的趋势。感染螺的尾蚴逸出率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观察的250只感染螺在4,064次逸蚴中,共逸出尾蚴287,213条,平均每螺每次逸蚴70.67条。每只感染螺在本次观察的整个生存期间中逸蚴数平均为1148.85±96.29条,最多为8.079条。5组感染螺平均逸蚴数之间无显著差别。感染螺的存活时间从毛蚴入侵螺体时计算,平均为214.25±9.89d,最长为936d(相当2年零7个月);从初次逸蚴时计算,平均为118.28±9.94d,最长为839d。各组感染螺的平均存活时间亦无显著差别。94.8%的感染螺均在开始逸蚴后1年内死亡。  相似文献   

3.
1个感染性螺点灭螺后11年的螺情动态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索云南大山区阳性螺点灭螺后螺情动态变化规律,为今后螺情的监测及控制血吸虫病提供依据。方法 对云南山区1个阳性螺点1次定点灭螺后的螺情进行了11年的考核观察。每次均通过环境抽查设框调查螺情并解剖钉螺以求出钉螺感染血吸虫的自然感染率。结果 11年内共考核10次,结果显示灭螺后3年内查不到活螺,但第4年开始又在原螺点内找到钉螺,至第5年钉螺密度恢复到灭螺前水平,并有感染螺出现,且在未进行第2次灭螺的情况下,其疫源性保持5年未变。结论 阳性螺点的长期监测及消灭对于阻断云南山区血吸虫病的流行具有重要意义。阳性螺点的监测可每2-3年进行1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椎实螺个体大小对淮河水系毛毕吸虫感染的影响.方法采集椎实螺科耳萝卜螺按大小分组逸毛毕吸虫尾蚴并计数,测定不同大小螺体自然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在实验室内饲养阴性成螺产卵,收集同日产卵块孵育同一螺龄不同大小螺体;采集阳性鸭粪便孵毛蚴,分别感染前述子螺并测量螺高;24 d后逸尾蚴,计数尾蚴量并测量螺高,观察不同大小螺体人工感染率、感染强度以及感染螺与未感染螺壳高差异.结果野外小螺体的毛毕吸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较低,较大螺体则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均较高(X2染率=35.909,P<0.01;F感染强度=65.55>F001(1,5)=16.30,P<0.01);在实验室条件下,同一螺龄的大、小螺体间毛毕吸虫感染率差无显著性,而毛毕吸虫感染强度的差异具有显著性(X2感染率=0.347,P>0.05;F感染强度=25.16>F0.01(1,5)=16.30,P<0.01);感染螺与未感染螺壳高间差异无显著性(χ2=0.023,P>0.05).结论毛毕吸虫感染强度受耳萝卜螺本身大小影响,而毛毕吸虫自然感染率受螺龄关联的螺体大小影响.感染螺不大于未感染螺,野外大型感染螺不能归因于毛毕吸虫诱导效应.  相似文献   

5.
新联村感染性钉螺分布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 调查方法按钉螺分布示意图 ,对该村钉螺孳生环境全面查螺 ,沟渠采用 5 m设 1框 (0 .1m2 )的系统抽样方法 ;田查四角及出入水口 ,查获的钉螺分装带回 ,用压碎法检查血吸虫感染情况。有螺面积按《血吸虫病防治手册》规定计算。2 结果2 .1 感染螺面积的分布 全村共查出钉螺面积 890 0 2m2 ,其中感染螺面积为 90 32 m2 ,占有螺面积的 10 .15 %。感染螺分布面积以灌溉沟最多 ,占 84 .89% ;其次为菜园沟 ,占15 .11% ;稻田和秧田未发现感染性钉螺。2 .2 各种有螺环境中感染螺的分布 全村共解剖活螺4 370只 ,感染螺 4 5只 ,感染率为 1.0 3% …  相似文献   

6.
尽管1979年“蓝色尼罗河卫生方案”有效地防止了血吸虫病患病率的上升,但是“Rahad灌溉规划”的建立,却使某些村庄血吸虫病的患病率上升到较高的水平。在村庄附近人接触水的地方常常发现感染曼氏血吸虫的菲氏双脐螺与感染埃及血吸虫的截形小泡螺且数量很多。本文作者通过分析螺密度(降低率)及已灭螺地区重新有螺的比率,对灌溉渠道实行局部灭螺的可行性及效果进行  相似文献   

7.
三种淡水螺与广州管圆线虫相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福寿螺、中国圆田螺、铜锈环棱螺等3种食用淡水螺与广州管圆线虫的相容性。 方法 在相同条件下,用广州管圆线虫福建株感染3种螺,1、3、6、12及24 h后,随机抽样各20只,分别饲养于置有滤水器、水温(24±1)℃ 的玻璃缸内。记录感染2周内各组螺死亡数。第15天开始解剖,记录螺软体重量和感染虫数。同时设不感染螺对照组。 结果 3种螺感染后第1周死亡数达高峰。感染率和死亡率与螺的种类及感染时间均无相关性。虫负荷与虫密度,福寿螺感染6、12及24 h均显著高于感染1 h的(P值均<0.05);铜锈环棱螺,感染24 h的均显著高于感染 1、3、6及12 h的(P值均<0.05);中国圆田螺,感染1、3、6、12及24 h各组间差异均无显著性(P值均>0.05)。福寿螺感染6、12及24 h的虫负荷均显著高于铜锈环棱螺和中国圆田螺(P值均<0.05)。 感染6、12及24 h,福寿螺及铜锈环棱螺虫密度均高于中国圆田螺(P值均<0.05)。 结论 3种螺对广州管圆线虫均易感并有较高的相容性, 其中福寿螺的相容性较强。  相似文献   

8.
高山型流行区感染性钉螺分布特点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报道了云南高山型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区感染性钉螺分布特点的研究结果,表明感染螺散在性分布于6类环境中。感染螺面积占有螺面积的26.5%。其中以梯田、小沟和荒田草地较多;在居民区周围300m以内及远离居民区1km以外的钉螺感染率较高,前者是人群的主要易感区,后者是牛群的主要易感区;在同一水系内,钉螺感染率自上(高海拔)而下(低海拔)有逐步增高的趋势;感染螺点有一定相对稳定性,但新的感染螺点亦时有发现。上述分布特点同当地特有的地理条件和居民生产、生活习惯有关。本文对该类地区怎样搞好重点灭螺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曼氏血吸虫和双脐螺均来自巴西。螺呈白色,在温室中饲养和感染,用灯光日夜照射。单个感染用380个螺,分成3组。螺的直径为10±2mm,每个螺单独放在塑料容器中。容器中放100ml去氯水,喂以新鲜卷心菜叶,每周换一次水和菜叶。感染后3周开始每周观察一次逸出的尾蚴。所有的螺在同一时间(12小时)做实验。每个螺分放在试管  相似文献   

10.
在非洲同时流行曼氏血吸虫和埃及血吸虫,人们常同时感染这两种血吸虫。本文作者采用一个毛蚴感染亚历山大双脐螺及热带小泡螺后逸出的尾蚴感染仓鼠,就这两种血吸虫的雌、雄成虫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血吸虫在宿主体内的发育及产卵的影响进行了评价。 将仓鼠分成三组:第一组为单性感染组,即用单性毛蚴感染亚历山大双脐螺和热带小泡螺,用每种螺所选出的约200条尾蚴经皮下接种感染仓鼠;第二组为异种交叉配对感染组,即埃及血吸虫雄虫与曼氏血吸虫雌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措施实施的效果及其费用-效果.方法 在安徽省芜湖市选择1个较严重的血吸虫病流行村实施传染源控制、综合治理和卫生血防项目等综合防治措施,通过2年措施的实施,观察其防治血吸虫病效果及费用-效果情况.结果 试点村人群感染率下降了100.0%,有螺环境感染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了90.8%和80.8% 每百人感染率下降1%的费用为658元,每千平方米有螺环境感染螺密度下降1%的费用为475元,每千平方米有螺环境钉螺感染率下降1%的费用为534元.结论 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具有很好的预防血吸虫病效果 降低有螺环境活螺密度所需的费用明显高于控制感染螺密度的费用,提示在目前经济状况下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具有较好的费用-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广州市番禺地区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情况。方法用人工胃液消化法对采集到的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进行处理,镜下观察和计数广州管圆线虫第3期幼虫,比较不同地区、不同螺种的感染率和感染度;将螺体内检获的幼虫感染健康SD大鼠并解剖,以验证之前的检查结果。结果共检测褐云玛瑙螺367只,福寿螺357只,其中褐云玛瑙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为22.62%,阳性螺感染度为57.00条/螺;福寿螺感染率为3.08%,阳性螺感染度为1.64条/螺。大岗、石碁、化龙、榄核4镇和南沙区褐云玛瑙螺广州管圆线虫感染率分别为13.33%、15.00%、20.93%、73.68%和8.41%,福寿螺感染率分别为5.88%、2.88%、1.89%、0%和3.96%。结论番禺地区褐云玛瑙螺和福寿螺均存在广州管圆线虫感染,且以褐云玛瑙螺感染较为严重。不同调查区域间螺的感染情况亦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
枝江县沮漳河滩钉螺及感染性钉螺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系统抽样法调查湖沼型洲垸亚型流行区的沮漳河西岸枝江段面河滩钉螺及感染性钉螺的分布状况,结果河滩有螺面积214万m~2,共调查9247框,活螺框出现率14.40%,活螺密度0.68只/0.11m~2,感染螺框出现率2.54%,感染螺密度0.042只/0.11m~2,钉螺感染率6.13%。不同环境、不同段面螺情各异。96.89%的钉螺和96.13%的感染性钉螺集中分布在距河堤150m以内的洲滩。从而明确了区域性灭螺的范围。  相似文献   

14.
云南省钉螺和感染性钉螺螺口交替情况观察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通过系统观察,认为云南省钉螺仍以壳长划分成、幼螺比较客观。夏季幼螺最多,交替指数0.4516,是云南钉螺螺口交替时期。秋季感染性钉螺最多,上年感染的螺已大部份消亡,当年感染的螺多处于尾蚴发育阶段,交替指数为3.6201,是感染螺主要交替时期。建议每年灭螺2次:5月消灭上年生钉螺和感染螺,防止人畜感染,阻碍其交替:10月消灭当年生钉螺和感染螺,减少下一年的危害。  相似文献   

15.
为探讨云南省鹤庆县不同类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钉螺感染率与感染螺密度之间的关系,给开展疾病监测和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我们在坝区和山区各选择10个发现感染螺的有螺环境进行调查观察,并对有关资料作相关分析。1方法1.1选择1996年鹤庆县坝区和山区发现感染螺的各10个有螺环境作为观察点,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方法查螺,分环境、分框捕捉钉螺,逐框逐只以压碎法鉴别死活螺,镜检发现母胞蛐、子胞迹或尾迹之一者为感染螺。分环境计算钉螺感染率与感染螺密度。1.2按照数理统计的要求「‘’,对钉螺感染率与感染螺密度两项统计指标进…  相似文献   

16.
洲垸型渠道钉螺分布特点及形成易感地带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陵县资市镇是洲垸型渠道地区的血吸虫病重流行区。1992年居民感染率为29.5%。耕牛血清学检查阳性率为66.7%。垸内渠道共有66条,面积30万m~2。其中有螺渠道占97.0%,有螺面积占99.3%;感染螺渠道占7.6%,面积占18.3%。主要分布在支、干渠内,分别占45.2%、39.8%。支、干渠是牲畜放牧,尤其是牛嬉水主要场地,经搜集野粪检查血吸虫卵和水体尾蚴分布调查结果表明,牛粪是污染水体感染钉螺的主要因素。支、干渠不仅感染螺平均密度及钉螺自然感染率高,而且有感染螺分布的面积大,是洲垸型渠道中的易感地带。  相似文献   

17.
1969年有人证明在实验室内,如果有某些诱饵螺类介入,光滑扁卷螺(Australorbisglabratus)受曼氏血吸虫毛蚴感染的百分率能被降低,甚至降低至零。本文作者之一在室外实验池内也曾获得相似的但并不那末显著的降低作用。这次又在圣卢西亚香蕉灌溉网观察了五种水生动物对曼氏血吸虫毛蚴的诱饵作用,计有螺蛳两种(椎实螺及Pomacea螺)、鱼一种(鲦鱼)、虾一种及一种蛙的蝌蚪。结果五种都能降低扁卷螺的感染率。因为毛蚴无选择地侵袭这些水生动物而不能在其中  相似文献   

18.
不同地域品系的日本血吸虫对钉螺5个亚种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力。作者深入观察了台湾品系的日本血吸虫对实验室饲养的湖北钉螺5个亚种的感染性。5个实验所用钉螺分别为带病亚种、湖北亚种、夸氏亚种、台湾亚种和邱氏亚种。由于成螺比幼螺易感,因此用于研究的螺全为成螺。台湾品系的日本血吸虫从彰化地区感染螺中获得,在实验室用湖北钉螺台湾亚种及小鼠维持生活史。每个螺在分别有1,3,5条毛蚴小试管中置放  相似文献   

19.
根据地理、气侯及生态环境选点,连续2年观察鄂中及鄂东地区纹沼螺、长角涵螺生态情况.结果提示我国中原地区华支睾吸虫螺类宿主感染尾蚴远较北方持续时间长,螺体检出尾蚴的时间可长达半年.  相似文献   

20.
当抗性株螺感染曼氏血吸虫时,血吸虫的毛蚴被循环的血细胞包裹,在感染后的24—48h被消灭,而其它易感株螺对毛蚴感染几乎没有细胞反应,使血吸虫能在宿主螺中定居。螺宿主对血吸虫毛蚴易感性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1)易感螺缺乏引起有效的抗血吸虫应答的特异性识别分子;2)毛蚴通过逃避螺体内的防御反应而存活。而不能识别异己的机制可能是血吸虫产物与螺血淋巴成分的特异性结合所介导。以往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