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乔模  乔欣 《山西中医》2011,27(12):1-3
六经辨证是张仲景《伤寒论》的辨证论治方法,而脏腑经络辨证是杂病的基本辨证体系和方法。通过对《金匮要略》中辨证论治方法运用的比较研究,显示运用六经辨证方法对杂病进行辨证论治共涉及全书14种疾病,约占《金匮要略》一书所论疾病的35%,计有28证次。由此可见,张仲景早已把六经辨证广泛地运用于杂病的辨证论治,突显了张仲景的六经辨证是其原书《伤寒杂病论》的基本辨证论治方法,而脏腑经络辨证似是其辨治杂病的变通或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是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的一部经典著作,它不仅是方书之祖,更是辨证论治的经典著作。《伤寒论》中有关针灸的条文共26条,其中7条有针刺的具体穴位,这不仅体现了医圣辨证取穴,按经配穴、局部配穴及辨证配穴的特点,而且是《黄帝内经》与后世的针灸专著——《针灸甲乙经》之间的纽带与桥梁。其具体特点如下:  相似文献   

3.
经方治验5则     
李吉祥 《河北中医》2008,30(4):388-389
经方是指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二书)所记载的方剂。《伤寒论》虽为治疗外感的医书,根据其辨证论治的原则,后人推而广之,亦可以治疗内伤杂病。《伤寒杂病论》对后世中医临床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笔者在澳洲运用经方进行辨证论治收效  相似文献   

4.
王炳君 《江西中医药》2006,37(10):15-16
通过对《伤寒论》肝乘脾证、肝乘肺证针刺期门的分析,学习了张仲景根据五行生克进行辨证治疗的诊治思路,探讨了其选穴严谨、取穴精当的用针特点,总结了《伤寒论》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基本思想,补充了对《伤寒论》部分学术精神的理解。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是我国第一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临床医学巨著,创立了辨证论治,理、法、方、药融于一体的理论体系,为后世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伤寒论》载方共113方,应用药物82种。笔者仅就张仲景《伤寒论》所载方药进行分析总结,探讨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药规律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一书十分重视脾胃在人体发病和辨证诊治中的作用,顾护脾胃的思想和保胃气的宗旨贯穿于《伤寒论》的辨证论治体系通篇。本文拟从配伍、服法、瘥后、禁忌等多方面对《伤寒论》保胃气之学术思想进行整理归纳,并简单列举后世对保胃气学术思想的继承发展。蔡辉教授将保胃气学术思想应用于风湿病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因而得出调理脾胃是风湿病的重要治则之一。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是中医的首部外感热病学专著,张仲景在临床实践中总结了外感热病的发病规律,创立了六经辨证体系,明确了治法方药,开创了外感热病辨证论治的先河.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不断补充、发展,从晋唐时期法不离伤寒,到金元时期百家争鸣,以热病论伤寒,以及明清后出现的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温病自成体系.近几十年,现代医家将经典理论与现...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是东汉医家张仲景的著作,该书创立了六经辨证的先河,对后世及今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书中有关手足的条文多达71处,占据《伤寒论》全文18%左右,可见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对手足辨证极为重视.文章通过对《伤寒论》诸篇有关手足条文的分析,揭示了手足辨证可反映中焦运化功能、气机的畅达、疾病愈后转归等诸多问题,为今后临床...  相似文献   

9.
厥阴络病论     
张仲景《伤寒论》中的六经辨证非仅为外感病而设,却是万病之总括,开后世之门径,厥功甚伟。张仲景运用六经辨证论治内伤杂病,对络病学的发展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形成了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笔者对《伤寒杂病论》治络思想进行了研究及在临床上的体悟,认识到临床上许多疑难杂症往往在血在络,在六经病位上属厥阴病。由此,笔者提出了"厥阴络病论"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夏小军 《中医药学刊》2006,24(7):1218-1219
辨证论治,又称辨证施治,是“运用中医的诊断方法,对于病人复杂的症状,进行分析综合,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证候),这是‘辨证’;进而根据中医的治疗原则,确定治疗方法,这是‘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诊疗的一大特色,它是由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首先创立并应用于临床。兹结合对《伤寒论》及《金匮要略》的学习,对张仲景辨证论治学术思想初探如下。  相似文献   

11.
吕昌宝 《中医杂志》1997,38(10):633-633
迄今为止,中医学者大都认为,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确立了辨证论治原则。统观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的本意是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也即是在辨病基础上的辨证论治。《伤寒论》以六病(即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命名;《金匮要略》也是以“病”命名,如痉湿喝病、百合狐惑阴阳毒病、疟病、中风历节病等。说明仲景首先重视的是辨病。在《伤寒论》太阳病中依症状不同又分为中风、伤寒、温病,实际上中风为太阳表虚证、伤寒为太阳表实证,温病为外感温邪所致病,属于另一类型的病,故后世又把温病分为另一大类,再依次辨证为卫分证、气分  相似文献   

12.
罗桂青  李磊 《光明中医》2014,(5):915-917
本文探讨了《伤寒论》中辨证论治体系的理论渊源以及"六经辨证"一说的由来,认为宋代朱肱提出的"六经辨证"说是对《伤寒论》中"三阴三阳辨证"的误解,《伤寒论》并非以"六经辨证"为纲,张仲景所创立的实际上是"三阴三阳辨证"。  相似文献   

13.
《素问·热论》奠定了后世外感热病的理论基础。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论》一书即导源于此。笔者认为两者的关系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但《伤寒论》的理论体系较之《热论》渐臻佳境、完善,理、法、方、药齐备,开创了后世辨证论治之先河。现就《热论》与《伤寒论》的关系,试从以下几方面加以论述,略陈管见,恳请同道指正。1学术思想体系一致性《热论》与《伤寒论》虽非一人一时所作,但两者都是以祖国医学之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指导,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核心,去探讨和认识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与变化。如《热论》所云:“三阴三阳,…  相似文献   

14.
张云城 《光明中医》2013,28(2):264-265
《伤寒论》全书共有条文398条,载方113方。全书主论外感热病,但张仲景根据《内经》六经分经论证的思想,提出较为完整的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对脏腑病变的论述也为数不少,尤其他辨证论治的思想大大地开阔了后世医家对各种疾病的认识、诊治的眼界。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是辨证论治的典范,张仲景通过对临床症状进行细致观察、精确分析,细审病机来指导临床用药.如根据"小便利"这一症状,判断疾病之寒热、虚实、转归等内容,有效地指导着临床辨证施治.为了进一步学习张仲景的辨证思想,现将"小便利"在《伤寒论》中的辨证意义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张仲景传承发展《汉书·艺文志》中记载的医经七家和经方十一家,并论广汤液,合为《伤寒杂病论》十六卷,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认为《伤寒论》中的方证辨证体系包括主方辨证、类方辨证、合方辨证、药证辨证、类证辨证和随证辨证(坏病、或然证、若然证)六类并对其进行了总结和梳理,从系统思维出发以促进对张仲景思维模式的认识与理解。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为祖国四大经典著作之一,是张仲景学术思想的重要体现。他不仅奠定了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而且在理、法、方、药等方面,为后世树立了典范。本文试从《伤寒论》条文中有关津伤与小便的关系及指导意义上略述管见,望同道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是东汉张仲景在《内经》、《难经》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理、法、方、药俱备的经典著作,总结汉以前的医学理论和临床经验,创立六经辨证的理论和法则,使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进一步系统、充实。后世尊之为方书之鼻祖、辨证施治之准绳。但其言辞古奥,文句艰深,言简医理复杂,趣味深邃。笔者为研究其语言,探微索隐,从一隅考证其文字溯源,以资一反三,挖掘继承其医学理论和医学思想。△张仲景在《伤寒论·序》中云:“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  相似文献   

19.
腹满一症在临床辨证中具有重要意义,《伤寒论》中提及腹满症的条文有30处之多。本文结合《伤寒论》原文,探讨张仲景对腹满的辨证论治规律。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寒热并见证用药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良斌  侯中华 《河北中医》2009,31(2):287-288
东汉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之先河。《伤寒论》辨证寓八纲,论治创八法,确立随证立法、依法组方的原则,其组方严谨,配伍精当,主次分明,用法巧妙,被后世称为“方书之祖”。《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这是临证立法处方用药的基本原则。《伤寒论》针对外感病复杂的病因病机而采用不同的治法,除了热证用清法,寒证用温法,还有寒热并用,其运用自如,见解独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