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护理工作是医院的重要内容,对疾病的治疗、护理、康复有着重要作用.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卧床休息的指导、避免再出血等预防保健知识的教育,使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2.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指由多种病因所致脑底部或脑及脊髓表面血管破裂、出血进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原发性SAH,不同于脑实质出血直接破入或经脑室进入蛛网膜下腔引起的继发性SAH.SAH的病因以先天动脉瘤最常见,脑血管畸形居第二位,其次为高血压动脉硬化性动脉瘤,脑底异常血管网(Moyamoya病),血液病,各种感染所致的脑动脉炎,肿瘤破坏血管,抗凝治疗的并发症等.由于SAI1的病因不同,其发病机制也有所不同:①先天性动脉瘤可能与遗传及先天性发育缺陷有关.  相似文献   

3.
护理工作是医院的重要内容,对疾病的治疗、护理、康复有着重要作用。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卧床休息的指导、避免再出血等预防保健知识的教育,使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4.
结合临床治疗实际,阐述了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内容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5.
自发性(即非损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系由于脑表面或实质的血管发生病变、破裂而使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1] .最常见的病因为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临床表现为急骤起病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和脑膜刺激征.患者常因大量出血、再出血和并发血管痉挛而死亡,做好急性期护理对制止出血或减少复发、缓解血管痉挛、改善预后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科自2006年以来共收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18例,通过对患者实施饮食护理、心理疏导、严密观察病情及生命体征变化等护理,患者未发生再次破裂出血,均获得满意治疗效果出院,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7.
目的讨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方法 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 密切观察并记录患者的病情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生命体征突然发生改变者均应及时通知医生,警惕发生不可逆的病情改变.  相似文献   

8.
[临床表现] 任何年龄均可发病,青壮年多见. (一)诱因及前驱症状发病前可有运动、激动、咳嗽、用力等诱因,少数安静状态起病.部分患者可先有少量渗血,称"警告性渗漏",表现为头痛,可伴恶心、呕吐.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指颅内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多由脑血管畸形及动脉瘤或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等多种因素引起,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现将近年来收治该病患者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一般多见于先天性颅内动脉瘤或血管畸形患者 ,老年人多见于动脉硬化。常因情绪激动、咳嗽、排便或突然用力等因素致脑表面血管破裂后 ,血液流入蛛网膜下腔。其再出血是病情恶化的重要因素 ,一般在 2~ 3周内发生率较高 ,预后较差。本院老干部病房自 2 0 0 0~ 2 0 0 2年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 7例 ,均为男性 ,60岁以上 4例。经内科保守治疗治愈 3例 ,好转 1例 ,3例因再出血病情迅速恶化而死亡。因此 ,探索再出血的先兆表现和及时除去诱发因素 ,不仅是早期治疗的关键 ,也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1 严密观察先兆表现再出血是指患…  相似文献   

11.
蛛网膜下腔出血通常是脑底部动脉瘤或脑动脉畸形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常见原因有先天性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发病前多有情绪激动、咳嗽等诱因,各年龄均可发病,好发于30~60岁,女性多于男性.我科自2007年9月~2009年11月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28例,经一系列综合治疗及护理,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李平 《中原医刊》2004,31(10):F003-F003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内科常见病,患者常表现为剧烈头痛、恶心、呕吐、血压升高、烦燥不安、大小便失禁及意识障碍,对其进行严密临床观察及恰当的护理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3.
黄晓冬 《中外医疗》2010,29(11):147-147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脑底部动脉瘤或脑动脉畸形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SAH起病急、进展快,变化多样,致残率和病死率高。护士在巡视病房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对并发症早识别、早干预,可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选取我院2012年-2013年收治的10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结果 100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患者经过护理干预后,治愈71例,好转13例,恶化5例,死亡11例.患者临床治疗及护理效果满意.结论 护理人员积极配合医生进行抢救,能及时准确护理患者,降低患者并发症,提高治愈率,保证生存质量,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为神经内科常见的危重脑血管病之一,占脑卒中的10%-15%。此症系大脑表面血管破裂,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所致的综合症候群。由于此症起病急,病情重,极易引发出血,且绝对卧床时间长,病死率较高,患者极易出现种种不良心理反应,影响患者的顺利康复。因此,对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心理护理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为此,笔者分析了2005—2007年本科室收治的4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有关资料,并对如何更好的进行此症的心理护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姚翠平  王明霞 《中国民康医学》2008,20(12):1309-1310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通常为脑底动脉瘤或脑动脉畸形破裂,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所致,又称自发性SAH[1],本病复发较多见,复发者病死率较高。因此,预防复发至关重要,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2000年1月~2007年9月我科共收治SAH126例,男67例,女59例;年龄18~72岁,平均43岁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1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观察及护理,密切、细致、准确地观察病情变化,制定最佳护理措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能达到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排便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颅内脑外非外伤性动脉破裂出血的一种疾病 ,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很多 ,其中以先天性颅内动脉瘤最为常见 ,其次为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硬化。本病病情重 ,变化快 ,病死率高约 2 3%~ 4 0 %。出血复发时病死率就更高 ,可达 4 1%~ 4 6 %。诱发再出血因素较多 ,而用力排便是诱发再出血的主要因素之一。现就患者排便的护理加以介绍。1 临床资料我科于 2 0 0 0年 1月 1日~ 2 0 0 1年 4月 30日 ,共收住蛛网膜下腔出血 6 3例 ,男 2 5例 ,女 38例 ,年龄 13~ 82岁 ,平均年龄 5 4 .6岁。 6 3例病例中发生再出血 19例 ,而因用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讨论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内科护理.方法 配合治疗进行护理.结论 为避免出血,加重出血或再出血,忌行走或头部剧烈运动,应卧床2~4周.有躁动现象,给予加床档,必要时使用约束带或给予镇静药,使其安静.剧烈头痛不能忍受者应使用止痛剂,并给予镇静剂使患者安静休息,绝对卧床4~6周,利于病情好转.操作尽量集中进行.  相似文献   

20.
临床资料我科2002年8月~2005年5月共收治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60例,男25例,女35例;年龄30~75岁,平均50.7岁。病因先天性动脉瘤28例,脑动脉硬化症状12例;合并糖尿病2例,高血压5例,肺部感染13例。住院后患者经过止血、脱水降颅压、减轻脑水肿、镇静止痛、降血压血糖、防止脑血管痉挛及对症支持治疗外,及时加强健康教育和生活护理。患者42例治愈出院,18例死亡。护理:(1)早期绝对卧床是预防再次出血的关键:由于体位因素,早期下床活动可使颅内压升高,引起持久而广泛的脑血管痉挛,脑组织高度缺血、缺氧,从而使病情加重,甚至导致死亡。本组1例发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