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应用高频超声测定IMT及斑块的分级。检测157例患者中,冠心病组106例,对照组51例。结果冠心病组IMT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与对照组(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作为预测心血管病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60例可疑非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冠心病43例,无冠状动脉病变17例。同时超声检查颈、股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状动脉造影阳性者颈、股动脉的IMT和斑块发生率高于冠状动脉造影阴性者(P〈0.05),其粥样硬化的程度与冠心病的发生呈正相关。对左、右颈动脉和左、右股动脉的IMT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进行秩和检验,相关系数分别为0.466、0.312、0.273、0.378;颈、股动脉斑块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相关系数分别为0.823、0.738。颈、股动脉斑块诊断冠心病的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60.47%和76.47%以及53.49%、70.59%。结论外周动脉IMT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灵敏度较高;但是预测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灵敏度较低;外周动脉斑块预测血管病变支数的灵敏度较高,对非心肌梗死冠心病多支病变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绝经后妇女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择因心绞痛、心肌梗死及胸痛待查入院且绝经后妇女95例,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在造影前后1周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测定血管后壁内-中膜厚度(IMT),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间所测得的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结果:冠状动脉单支和多支病变组与非冠心病组的颈动脉IMT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密切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查可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斑块发生率对冠心病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36例冠状动脉单支病变及34例双支以上病变组和50例正常对照组的颈动脉IMT和斑块发生率,分析并比较三组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与各组间均有显著差异。单支病变组及双支以上病变组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和斑块发生率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双支以上病变组冠心病患者颈动脉IMT和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单支病变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病变与颈动脉IMT变化及斑块发生率有一定的关联性,通过检测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可以预测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对疑有冠心病的患者具有较好的筛选及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60岁以上老年人不同程度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对185例老年患者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冠状动脉造影或64排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分析颈动脉血流动力学与冠脉病变支数的关系及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分级与冠脉狭窄指数、冠脉病变支数的关系。结果与无冠脉病变组比较,多支冠脉病变组双侧颈总动脉内径增宽(P〈0.05);双颈内动脉最大血流速度增快(P〈0.05);双椎动脉阻力指数明显增高(P〈0.01)。与无冠脉病变组比较,3个冠脉病变组双颈总动脉阻力均增高(P〈0.05)。与颈动脉0级组比较,颈动脉2级和3级斑块组冠脉狭窄指数均增高(P〈0.01)。3级颈动脉斑块组100%有冠脉狭窄,颈动脉2级、3级斑块组患者冠状动脉2支以上病变患者明显增加(P〈0.01)。结论颈动脉管腔内径增大,血管最大血流速度增快和动脉阻力指数增高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密切相关,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增高.冠状动脉狭窄发生率增高,冠脉病变支数增多,血管狭窄程度更严重。  相似文献   

6.
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把临床诊断为冠心病并且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的80例病人作为观察组,把60例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颈动脉进行了研究。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斑块发生率比较,观察组80例,出现斑块58例,斑块发生率为72.5%,斑块发生部位以颈动脉分叉处多见,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对照组60例,无斑块出现,斑块发生率为0。观察组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8例有斑块病人55例冠状动脉造影有冠脉狭窄,发生率为94.83%,80例临床诊断为冠心病患者55例冠状动脉造影有冠脉狭窄,发生率为68.75%,两者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超声对颈动脉检测作为一种无创、安全、简便的方法,不仅为早期发现、预防和治疗冠心病提供依据,还可作为监测和评估病情变化的指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无冠心病症状人群使用超声波评估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冠状动脉cT造影(CTA)检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l生。方法选择250例健康检查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冠状动脉CTA筛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未检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180例(无斑块组)和检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70例(斑块组)。同时采用高频超声波测量所有研究对象的颈动脉IMT。结果ANOVAs分析显示年龄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显著相关(P〈0.05)。x2检验显示吸烟史、冠心病家族史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显著相关(P〈0.05)。单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动脉IMT、收缩压、舒张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肌酐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显著相关(P〈0.05)。将所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标记物带人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结果显示颈动脉IMT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呈独立相关性(P〈0.05)。结论无冠心病症状人群颈动脉IMT与冠状动脉CTA检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联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0例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非冠心病组100例,冠心病组100例,其中单支病变组32例,二支病变组33例,三支病变组35例,比较冠心病组(不同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三组)与非冠心病组间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冠状动脉造影评分。结果冠心病组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较非冠心病组明显高(P<0.05);二支病变组与三支病变组IMT、斑块积分及Gensini评分较单支病变组明显高(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IMT、斑块积分呈正相关性,Gensini冠状动脉造影评分与IMT、斑块积分成正相关性(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硬化与冠状动脉硬化成显著正相关性,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随着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增强而加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 对76例住院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49例和非冠心病组27例.冠心病组同时根据血管病变支数分为单支病变组18例,双支病变组17例,三支病变组14例.全部行双侧颈动脉超声检查血管后壁内膜-中层厚度(IMT),并记录斑块发生率.结果 冠心病组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7.4%(2/27)比61.2%(3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的增加,斑块发生率逐渐升高,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斑块发生率高于单支病变组(12/17、10/14比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IMT显著高于非冠心病组[(0.96±0.22) mm比(0.78 ±0.24)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支数的增加,IMT逐渐升高,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IMT高于单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高于双支病变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IMT及斑块发生率显著高于非冠心病患者,且随着冠心病病变血管支数的增加,颈动脉IMT与斑块数目也增高;颈动脉硬化超声标识可间接评估冠心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冠心病(CHD)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145例拟诊 CHD老年患者根据冠状动脉造影(CAG)结果分成4组:正常对照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3支病变组,各组分别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有无斑块及斑块数量、形态、大小,管腔有无狭窄阻塞等,并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HD组颈动脉IMT和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且随着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增高.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老年冠心病有明显相关性,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用于预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在冠心病严重程度评估中颈动脉超声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2月~2019年12月我收治的冠心病患者3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术检查与颈动脉超声检查,根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单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对比三组间颈动脉血管后壁内中膜厚度(IMT)及斑块发生率。结果:单支病变组IMT水平、斑块发生率均低于冠心病组,多支病变组各项指标均略微高于冠心病组,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支病变组IMT水平、斑块发生率均略高于单支病变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冠心病病变的严重程度在早期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中能够有效的预测出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超声检测外周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和内皮功能对冠状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预测价值。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72例健康者及56例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股动脉内-中膜厚度(femoral intima-media thickness,FIMT)及肱动脉内皮功能进行检测,比较两组的检测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冠状动脉病变组患者的CIMT、FIMT值均高于健康组(P<0.05),其颈动脉、股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明显升高,而肱动脉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flow-mediated dilation,FMD)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检查外周血管可以预测冠状动脉病变,该检测方法具有无创、精确、方便、快捷等优势,可以作为预测冠脉病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3.
张琳  孙慧灵  李海洲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5):3992-3993,3995
目的 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脉压(PP)与冠心病并发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06年12月~2012年1月间于某院门诊或住院治疗的老年高血压患者341例,其中合并冠心病的165例病例为A组,单纯的老年高血压患者176例为B组,监控两组动态脉压,对比观察两组动态PP的差异;另对B组176例病例根据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IMT≥0.9 mm为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共91例为α组,其余85例为β组,比较两组动态PP的差异.结果 合并冠心病组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的24 h APP、dPP、nPP水平明显高于单纯高血压组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正常组.结论 动态脉压水平对冠心病并发症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提示作用,动态脉压越高,冠心病并发症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病率越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浆内脏脂肪素(visfatin)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人选患者400例,冠心病组310例,其中ACS组217例,稳定型心绞痛(SAP)组93例,对照组90例。检测患者血浆内脏脂肪素浓度。并经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明确冠状动脉病变情况。CHD组中85例患者接受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对冠状动脉内的主要斑块进行评价。结果冠心病组visfatin、LDL、BMI、血糖水平[(128.18-1-13.86)ng/ml,(3.63±1.48)mmol/L,(26.184-1.82)ks/ITI。,(7.25±2.03)m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75.964-10.27)ng/ml,(2.64±0.53)mmol/L,(23.51±0.89)kg/m。,(5.11±1.53)mmol/L,P〈0.05],ACS组visfatin水平[(145.57±19.95)ng/m1]明显高于SAP组[(110.79±7.78)ns/ml,P〈0.05]。随冠状动脉病变类型复杂程度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加重,visfatin浓度逐渐升高(P〈0.05);CHD患者的软斑块组、纤维斑块组较钙化斑块组血浆内脏脂肪素浓度明显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DL—C与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呈负相关(r=-0.055,P〈0.05),LDL—C、GLu、visfatin与冠脉病变Gensini评分呈正相关(r=0.464,0.279,0.531,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visfatin水平增高,其影响脂质代谢,可能是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炎症因子,结合64层螺旋CT检查,对判断冠脉病变情况及斑块稳定性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杨建江  娄冬华 《职业与健康》2013,(19):2529-2530,2532
目的探讨城市与农村冠心病患者的危险因素和冠脉造影结果差异,评价生活习惯、环境因素、精神因素等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入选冠心病患者566例,按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分组,对各组危险因素特点及冠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再按不同年龄分组,比较2组患者的Gensini积分。结果城市居民组高血脂(15.O%)、吸烟(45.9%)、饮酒(26.6%)及心肌梗死患者(34.4%)比例均明显高于农村居民组(8.5%、33.7%、19.1%、25.2%),城市居民组冠脉造影3支病变发生率(32.8%)明显大于农村居民组(22.8%),按年龄分组,小于50岁组城市居民组Gensini积分(57±37.7)明显大于农村居民组(31.2±13.7)。结论城市与农村冠心病人群的危险因素、冠脉血管病变特点存在明显差异,生活习惯、环境因素和精神因素对城市冠心病人群的影响更大,对人群进行冠心病危险因素干预时应考虑城乡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