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
目的:观察高龄冠心病伴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变。方法:选择高龄冠心病伴房颤患者(房颤组)105例,冠心病窦性心律者(窦律组)91例及窦性心律非冠心病(对照组)84例。房颤患者进一步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及永久性房颤组,测定各组血清hs-CRP和Hcy水平;颈动脉超声测定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斑块Crouse积分。结果:房颤组血清hs-CRP和Hcy水平明显高于窦律组及对照组(P0.05)。永久性房颤组hs-CRP、Hcy水平高于持续性房颤组,且均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显示随着房颤持续时间延长,血清hs-CRP、Hcy水平逐渐增高。同时,房颤组IMT和斑块Crouse积分明显高于窦律组及对照组(P0.05),其中永久性房颤组高于持续性房颤组,且均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显示随着房颤持续时间延长,颈动脉硬化程度加重。结论:炎症和氧化应激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于高龄冠心病伴房颤患者,随着房颤的持续而加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作为系统炎症因子在高血压病心房颤动(房颤)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将137例高血压病患者分为高血压无房颤组41例、阵发性房颤组43例和持续性房颤组53例,测定并比较各组hs-CRP水平、左心房内径(LA)。结果血清hs-CRP水平阵发性房颤组比高血压无房颤组明显增高(P〈0.01),持续性房颤组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01)。LA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56,P〈0.05)。结论hs-CRP在高血压病房颤的发生和维持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作为系统炎症因子在高血压病心房颤动的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对资料完整的87例高血压病患者,高血压对照组29例,阵发性房颤组26例和永久性房颤组32例,测定并比较各组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心房颤动组比正常对照组的水平明显增高(P<0.01),永久性房颤组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01)。左房直径与C反应蛋白水平呈正相关(r=0.56,P<0.05)。结论:C反应蛋白在心房颤动患者中明显升高,说明炎症状态在高血压病心房颤动的发生和维持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老年房颤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水平,探讨其与房颤的关系。方法选择住院的老年房颤患者83例,其中30例阵发性房颤,28例持续性房颤,25例永久性房颤患者,窦性心律30例(对照组),分别检测患者血清中Hcy、CRP水平,同时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各组左心房内径(LAD),并对各指标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1血清Hcy、CRP及LAD值永久性房颤、持续性房颤组、阵发性房颤组均高于对照组,永久性房颤组及持续性房颤组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均P0.05);2房颤患者LAD与Hcy、CRP呈正相关。结论炎症和氧化应激可能参与了左心房的电重构及结构重构,并促进了房颤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测定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进展为持续性房颤前血浆醛固酮水平变化。方法选取本院心内科阵发性房颤患者91例,所有患者入选后行心脏超声、长程心电图和血生化检查,测定空腹清晨窦性心律时血清醛固酮浓度。结果随访18±6个月,86例完成随访,其中15例进展为持续性房颤。持续性房颤组在年龄、高血压、冠心病和心功能不全和醛固酮水平(302.7±78.3 pg/ml vs 234.3±69.6 pg/ml,P<0.01)与阵发性房颤组有差异。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和醛固酮是阵发性房颤进展为持续性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阵发性房颤患者进展为持续性房颤前血清醛固酮水平升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并评价冠心病伴心房颤动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变。方法将我院自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冠心病伴房颤患者(房颤组)109例,冠心病伴窦性心律者(窦律组)95例以及窦性心律非冠心病(对照组)9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房颤持续时间将房颤组再分为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以及永久性房颤组,对比分析各组hs-CRP、同型半胱氨酸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改变情况。结果房颤组、窦律组及对照组年龄、性别、吸烟、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等危险因素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组患者血清hs-CRP、Hcy、内膜-中层厚度(IMT)以及斑块Crouse积分显著高于窦律组及对照组(P0.05);永久性房颤组血清hs-CRP、Hcy、IMT以及斑块Crouse积分显著高于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P0.05)。结论冠心病伴房颤患者存在氧化应激、炎症反应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表现,而且随房颤的持续而症状加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合并心房纤颤患者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该院2014年12月—2017年12月收治的无糖尿病及房颤患者(对照组)100例,糖尿病窦性心律患者(窦律组)100例,老年糖尿病合并心房纤颤患者(房颤组)120例。其中房颤组分为永久性房颤44例、持续性房颤39例、阵发性房颤37例。对各组患者的临床一般指标进行比较;采用试剂盒法检测各组患者血清中hs-CRP和Hcy水平;冠状动脉超声检测冠状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Crouse积分,测定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对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hs-CRP和Hcy水平、冠状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Crouse积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房颤组和窦律组患者血清中的hs-CRP含量显著升高(P0.05);与窦律组相比,房颤组患者血清中hs-CRP含量显著上升(P0.05)。房颤组和窦律组患者血清中的Hcy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房颤组患者血清中Hcy含量显著高于窦律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房颤组和窦律组患者的IMT积分显著升高(P0.05);与窦律组相比,房颤组患者血清的IMT积分显著上升(P0.05)。房颤组和窦律组患者冠状动脉中的斑块Crouse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房颤组患者冠状动脉中的斑块Crouse积分显著高于窦律组(P0.05)。房颤组患者血清的hs-CRP、Hcy与房颤持续时间呈正相关(r=0.66、r=0.54,P0.05),与IMT和斑块Crouse积分呈正相关(r=0.58、r=0.64,P0.05)。结论在高龄糖尿病合并房颤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炎症和氧化应激可能起着重要作用,并且会随着房颤的持续而加重。糖尿病合并房颤的发生、发展及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与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测定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意义。方法:选择84例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CHD+AF组)、42例窦性心律冠心病患者(窦律CHD组)及40例健康体检人员(健康对照组),CHD+AF组被进一步分为阵发性房颤组(31例)、持续性房颤组(27例)和永久性房颤组(26例),测定各组血清hsCRP、Hcy水平,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计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Crouse积分。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CHD+AF组和窦律CHD组血清hsCRP[(4.97±2.14)mg/L比(8.96±3.75)mg/L比(6.83±2.91)mg/L]、Hcy[(15.48±4.36)μmol/L比(23.64±7.06)μmol/L比(17.76±4.83)μmol/L]水平、IMT[(1.21±0.15)mm比(1.71±0.19)mm比(1.36±0.17)mm]及斑块Crouse积分[(4.13±1.06)分比(7.89±1.35)分比(4.96±1.21)分]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且CHD+AF组明显高于窦律CHD组(P均0.01),与阵发性房颤患者比较,永久性房颤和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清hsCRP、Hcy水平、IMT及斑块Crouse积分均明显升高(P0.05或0.01),且永久性房颤组明显高于持续性房颤组(P0.05或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CHD+AF组患者血清hsCRP、Hcy水平与房颤发生时间呈正相关(r=0.619、0.527,P均0.05),与颈动脉斑块的Crouse积分呈正相关(r=0.438、0.561,P均0.05),颈动脉斑块的Crouse积分与房颤发生时间呈正相关(r=0.624,P0.05)。结论:冠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及颈动脉粥样硬化较严重,且随着房颤时间的延长而加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清醛固酮水平对不同类型房颤的鉴别价值。方法:选择房颤患者153例,其中阵发性房颤99例,持续性房颤54例,测定血清醛固酮浓度,并与两种类型房颤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阵发性房颤患者相比,持续性房颤患者血清醛固酮水平显著升高[(234.3±69.6)pg/ml比(302.7±78.3)pg/ml,P<0.01]。相关分析显示,醛固酮水平与心房内径和左室射血分数均呈明显正相关(r=0.896、0.831,P均<0.01)。结论:血清醛固酮水平的高低有助于鉴别阵发性房颤与持续性房颤,并对病程转归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及与左房内径(LA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房颤患者120例(持续性房颤组56例,阵发性房颤组64例),窦性心律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2组的LAD,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hs-CRP含量,并对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持续性房颤组血清hs-CRP的水平显著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阵发性房颤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虽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房颤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与LAD存在正相关关系。结论:持续性房颤患者hs-CRP增高,与LAD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卡托普利在急性心肌梗塞(AMI)合并心房颤动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比较AMI合并心房颤动卡托普利治疗组和非卡托普利治疗组(对照组)的阵发性心房颤动(PAF)再发率,转为持续性或永久性心房颤动的发生率,以及缺血相关事件发生率。结果:AMI合并心房颤动卡托普利治疗组PAF再发率(12.5%),转为持续性或永久性心房颤动的发生率(6.2%),以及缺血相关事件发生率(25%)明显低于对照组(25.8%,16.1%,41.9%,P<0.05)。结论:卡托普利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房颤动减少了心房颤动的复发率,并减少其缺血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老年高血压患者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患者P波离散度与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关系。方法:观察48例老年高血压病并发阵发性心房颤动(PAF)患者(PAF组)的最大P波时限(Pmax)、最小P波时限(Pmin)、P波离散度(Pd)、左房内径(LA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与48例老年高血压病无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患者(对照组)比较。结果:(1)观察组的Pmax、Pd显著大于对照组(P<0.001);(2)观察组的LAD显著大于对照组(P<0.02)。结论:Pmax、Pd和LAD是提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的有效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苯磺酸氨氯地平与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对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作用。方法:选择79例合并颈动脉硬化的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9例)和试验组(40例)。对照组使用苯磺酸氨氯地平5mg,1次/d,2周后,血压未降至140/90mmHg以下者,增加剂量至10mg,试验组同时口服阿托伐他汀20mg,1次/晚,疗程为28周。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颈动脉IMT、血压、TG、TC、LDL-C、HDL-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变化。结果:服药28周后,两组IMT、血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其中试验组IMT降低更明显(P〈0.05)。试验组TG、TC、LDL-C、hsCRP明显下降,HDL-C明显增高,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苯磺酸氨氯地平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IMT消退作用更显著,能有效延缓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硬化进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伴心房颤动患者hs-CRP、Hcy及颈动脉粥样硬化与房颤发生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11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冠心病伴房颤患者为A组,60例冠心病伴窦性心律患者为B组,60例窦性心律非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对三组患者的hs-CRP、Hcy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状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患者的hs-CRP、Hcy、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明显高于B组;A组和B组患者的hs-CRP、Hcy、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此之外,A组中永久性房颤患者其hs-CRP、Hcy、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指标明显高于持续性房颤患者及阵发性房颤患者,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病伴房颤患者具有氧化、炎症等反应,在检测下具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表现,除此之外,冠心病伴房颤患者hs-CRP、Hcy水平越高将会加重患者房颤的持续时间以及病情。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与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ECCABG)后房颤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原因。方法:OPCABG组75例,手术在全麻常温下进行;ECCABG组113例,手术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进行。结果:OPCABG组术后15例(20%)出现房颤,ECCABG组术后31例(27.4%)出现房颤。二组房颤发生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非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房颤的发生率低于体外循环下的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术后的房颤发生率,但仍有较高的发生率。房颤发生的原因可能是术后侧支循环逐渐关闭,改变心房的血液分布,诱发心房内及其周围组织产生局灶激动,从而发生房颤。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高血压心房颤动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胶乳免疫增强比浊法测定15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其中阵发性房颤34例、持续性房颤37例、永久性房颤38例;单纯高血压48例作为对照组。结果心房颤动组和对照组的hs-CRP分别为(9.75±1.08)mg/L、(3.34±0.53)mg/L,左房内径分别为(43.5±8.5)mm、(31.6±4.3)mm,心房颤动组的hs—CRP和左房内径高于对照组(P〈0.01);持续性房颤组、永久性房颤组和阵发性房颤组的hs—CRP分别为(10.23±1.16)mg/L、(11.34±1.35)mg/L和(7.87±0.59)mg/L,左房内径分别为(45.7±8.9)mm、(47.1±9.7)mm和(37.2±5.8)mm,持续性房颤组和永久性房颤组的hs—CRP和左房内径均明显高于阵发性房颤组(P〈0.05);而持续性房颤组hs-CRP、左房内径与永久性房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左房内径与hs—CRP水平呈正相关(r=0.58,P〈0.05)。结论心房颤动患者hs—CRP明显升高,提示炎症反应在高血压心房颤动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数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皮依赖血管舒张功能、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积分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分辨率血管超声法检测76例冠心病患者与30例非冠心病对照组肱动脉血流介导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FMD)、颈动脉IMT及斑块积分;并检测患者血液中hsCRP水平,对冠心病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根据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数将冠心病患者分为3组: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结果冠心病患者的血浆hsCRP显著高于对照组,FMD在冠心病各亚组中明显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IMT在冠心病组中明显增厚,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颈动脉斑块积分在冠心病各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血管数与血浆hsCRP及斑块积分呈正相关,与FMD呈负相关。结论血浆hsCRP、FMD及颈动脉斑块积分的检测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相关。  相似文献   

18.
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与颈动脉斑块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测定,探讨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测定颈动脉IMT和硬化斑块指数及积分。检测155例患者,其中脑梗死组56例,心肌梗死组43例,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16例,同时检测40例无明显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结果 颈动脉IMT对照组明显低于其他3个观察组,P<0.01,而观察组的IMT明显高于正常P<0.01,但3个观察组间的IMT相比P>0.05;3个观察组间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与对照组相比P<0.01,3个观察组中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组的检出率最高,但3组间比较P>0.05;3个观察组的斑块指数及斑块积分高于对照组P<0.01,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组高于心机梗死和脑梗死组,P<0.01,脑梗死与心肌梗死组相比P>0.05。结论 颈动脉斑块是反映动脉粥样硬化的较好指标,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时与斑块的栓出率、指数和积分成正比。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在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中的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方法 纳入于2016年11月~2019年11月连续入院的292名确诊AF的患者,根据临床分类分为两组:①阵发性AF组167例(发作后在7天内...  相似文献   

20.
包秋红  张勇  贾海玉 《心脏杂志》2023,35(2):173-176+190
目的 探讨基于多层螺旋CT(MSCT)检测心外膜脂肪(EAT)联合左心耳射血分数(LAAEF)预测冠心病患者并发房颤的效能。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189例冠心病患者,根据6个月内是否发生房颤分为两组:房颤组(n=47)和无房颤组(n=142),比较两组基线资料、EAT体积、LAAEF,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冠心病并发房颤的相关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ROC下面积(AUC)分析EAT体积、LAAEF及联合预测房颤的价值。结果 房颤组患者的高血压、Gensini评分、冠心病类型与无房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房颤组患者的EAT体积高于无房颤组,LAAEF低于无房颤组(均P<0.01);将高血压、Gensini评分、冠心病类型控制后,EAT体积、LAAEF仍是发生房颤的相关影响因素(P<0.01);EAT体积预测房颤的AUC为0.726,LAAEF预测房颤的AUC为0.777,EAT体积联合LAAEF预测房颤的AUC为0.867;持续性房颤患者EAT体积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